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民俗异闻录 > 第4章 苗寨赶尸:朱砂符下的残影

【民俗调查笔记?湘西赶尸术摘录】

(笔记封面标注 “湘西民俗档案?编号 047”,内页贴满泛黄的苗寨老照片、手绘赶尸路线图与符纸纹样,文字为繁体竖排,墨色发暗,部分段落用朱砂笔批注,边缘有虫蛀孔洞,夹着半片干枯的辰州朱砂,朱砂旁缠着细小的红绳)

湘西赶尸术相传始于战国蚩尤时代,彼时蚩尤率苗民征战,战死士兵的尸体散落疆场,蚩尤不忍族人 “死无归所”,创 “引魂术”,以铃铛、符纸指引尸体归乡,此为赶尸术雏形。明清时期,赶尸术在湘西酉水流域苗寨中趋于成熟,形成 “三师传承制”:需有 “引魂师”(持铃引路)、“镇尸师”(画符镇尸)、“送魂师”(念咒送魂),三者配合方可完成赶尸。

【林砚的日记?2025 年 11 月 5 日 - 11 月 10 日】

(日记为深棕色皮质封面,封面刻着苗文纹样,内页夹着几片干枯的苗寨银花叶与半张定尸符,字迹从工整逐渐变得潦草,部分页面沾着朱砂痕迹与泥土,末尾几页的字迹被泪水晕染,隐约可见 “归乡”“铃铛” 等字样)

11 月 5 日阴腊尔山苗寨

汽车在湘西的山路上颠簸了五个小时,才抵达腊尔山苗寨。苗寨建在半山腰,吊脚楼依山而建,黑瓦木墙,屋檐下挂着风干的玉米与红辣椒,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艾草味。我是民俗学研究员林砚,此次来是为了调查湘西赶尸术 —— 导师在邮件里说,腊尔山苗寨是赶尸术最后的传承地,最后一位赶尸匠 “龙阿婆” 还在世,她手里藏着核心秘籍《引魂录》,是解开 “赶尸真相” 的关键。

下午,我沿着青石板路找到龙阿婆的吊脚楼时,她正坐在院子里的青石板上磨桃木剑。剑身长约二尺,桃木呈深褐色,剑身上刻满细小的苗文,阳光照在上面,隐约能看见暗红色痕迹,像是朱砂。她左手边放着一碗朱砂,颜色鲜红,比我在博物馆见过的辰州朱砂还要艳,碗沿沾着红绳;右手边是个铜制赶尸铃,铃身刻着 “归” 字,正是笔记里提到的石龙遗留的半块铃。

“小伙子,你不是苗寨人吧?” 龙阿婆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像是被烟熏过。我说明来意,她停下手里的活,抬起头盯着我的眼睛,目光锐利得仿佛能看穿人心。沉默了近一分钟,她才缓缓说:“院外小木屋里给你住,晚上听见铃铛声别出门,看见穿黑苗服的人,不管是谁都别回头,赶紧跑回木屋,把这银花叶贴在门上 —— 苗银能挡尸气。” 她说着,从口袋里掏出几片银花叶递给我,叶片上还带着苗银特有的冷光。

夜里十点,苗寨的灯陆续熄灭,只有吊脚楼屋檐下的马灯亮着,昏黄的光映在青石板上,像一块块补丁。我刚躺下,就听见院外传来 “叮铃铃” 的响声,很轻却有节奏,一声接一声,像是在指引方向。我忍不住凑到木屋缝隙往外看,只见龙阿婆提着马灯走在前面,灯光很暗,仅能照亮脚下的路。她身后跟着三具直立的 “人”,都穿黑色苗服,袖口、领口绣着暗红花纹,脸被黑布遮住,只露下巴,双手交叉在胸前,胳膊贴紧身体,走路没有一点声音 —— 是赶尸队伍!

马灯的光偶尔会照到尸体的脚,我突然发现,那些尸体没穿鞋,脚踝缠着红绳,红绳上沾着朱砂,每走一步,红绳就轻轻晃动,像是在 “锁” 住尸体的脚步。龙阿婆走得很慢,手里的赶尸铃每隔几步就摇一下,“叮铃铃” 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随着铃声,尸体的身体会微微晃动,像是在 “跟着铃声走”。

11 月 6 日阴

今天苗寨没下雨,但天阴得厉害,酉水河的水浑浊不堪,河面上飘着几片枯黄的树叶,岸边的艾草被风吹得 “沙沙” 响。龙阿婆没去赶尸,而是在院子里晒符纸,一张张黄色符纸铺在竹筛上,用朱砂画着复杂纹样,正是笔记里的 “定尸符”。

“赶尸不是‘赶’,是‘送’,” 龙阿婆一边翻符纸,一边说,“那些尸体,都是死在外地的苗裔,魂在外面飘着,找不到回家的路,赶尸匠就是‘引路人’,用铃铛、符纸帮他们回家。” 她从屋里拿出一本泛黄的册子,封面是黑色布面,绣着苗文 “引魂录”,正是导师提到的赶尸秘籍。册子第一页夹着张老照片:民国三十一年,一个穿黑色苗服的男人拿着赶尸铃,站在酉水河边,身后跟着三具尸体,衣着和我昨晚看见的一模一样 —— 是龙阿婆的父亲石龙。

“这是我父亲最后一次赶尸,” 龙阿婆的声音发颤,手指轻轻摸着照片里的石龙,“当年辰州朱砂不够,他用了普通朱砂,行到酉水河滩时下雨了,朱砂化了,尸体失控,咬伤两个村民。我父亲为了不让尸体再伤人,点燃柴堆,自己也跳了进去,和尸体一起烧了,只留下半块赶尸铃。” 我突然注意到,龙阿婆右手手腕上有道两寸长的疤痕,形状像牙印,颜色淡红,和《引魂录》里描写的 “尸咬痕” 一模一样 —— 那是被失控尸体咬伤的痕迹,据说会伴随赶尸匠一生,阴雨天会隐隐作痛。

晚上,我正在整理笔记,突然听见小木屋的门被敲响了,“咚咚咚”,很轻,像是用指甲轻轻敲的,没什么力气。我想起龙阿婆的话,没开门,却听见门外有人说话,声音沙哑得像从喉咙里挤出来,断断续续:“朱砂…… 不够了…… 要补……” 我屏住呼吸,透过缝隙往外看,门外站着个穿黑色苗服的人,脸被黑布遮住,双手交叉在胸前,正是昨晚赶尸队伍里的 “尸体”!他脚踝的红绳松了一截,朱砂掉了不少,露出苍白的皮肤。

我赶紧把银花叶贴在门上,刚贴好,门外的声音就消失了。再看时,“尸体” 已经不见,只在门口青石板上留下几滴暗红色痕迹,像朱砂,又像血。

11 月 7 日雨

今天苗寨下了雨,雨不大却很密,打在吊脚楼黑瓦上 “沙沙” 响,像是有人轻轻敲门。酉水河涨了水,漫到岸边的青石板,河面上飘着几片朱砂色的纸,像是被冲散的符纸,随水波慢慢漂走。

龙阿婆说,今天要教我磨朱砂,“辰州朱砂要磨得细,才能画符,普通朱砂磨得再细,也镇不住尸气”。她从木盒里拿出一块辰州朱砂,暗红色,表面有细小光泽,比普通朱砂重很多。我接过朱砂放在石臼里磨,磨了半小时才成细粉,颜色鲜红,没有一点杂质。

“当年我父亲就是因为用了普通朱砂,才出事的,” 龙阿婆坐在旁边椅子上看着我,“普通朱砂有‘火气’,会和尸气冲;辰州朱砂有‘阴气’,能和尸气融,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它能镇尸。” 磨完朱砂,我不小心撒了些在地上,刚撒下去就冒出一股淡烟,很快散了,撒粉的地方出现个浅浅的脚印,只有正常成年人脚印的一半大,脚趾形状模糊,像是被水浸过。

龙阿婆看见后脸色发白,赶紧站起来拿起桃木剑,在脚印上画符,嘴里念着苗文咒语,语速很快,像是在催促:“别出来…… 还没到时候…… 归乡的路还没通……” 念了一分钟,脚印才慢慢消失,地上只留淡淡的朱砂痕迹。

下午,龙阿婆去义庄检查阴香,我在她吊脚楼里找水喝,不小心打翻了个木盒。盒子里装着半块赶尸铃,铃身刻着 “乡” 字,和院子里的 “归” 字铃正好拼成 “归乡”—— 是笔记里石老怪遗留的半块铃!盒底还有张用朱砂写的纸条,字迹潦草,像是紧急情况下写的:“民国三十一年,腊尔山乱葬岗,三具尸体未焚尽,魂附于朱砂中,需用辰州朱砂引魂归乡,否则每年此时必出人命 —— 石老怪留。”

11 月 8 日雾

今天苗寨起了大雾,浓得能见度只有几步远,吊脚楼的屋檐被雾裹住,像是飘在云里。龙阿婆说,雾天不能赶尸,“雾里有‘**气’,会让尸体找不到方向,容易乱走”。

上午,龙阿婆带我去了苗寨的义庄。义庄建在苗寨边缘,是间简陋的木屋,门楣贴着张大大的镇魂符,符纸发黄,边角卷起。走进义庄,淡淡的艾草味和朱砂味混在一起,屋里放着三具棺材,棺盖都半开着,里面铺着干草,每个棺材旁都有个香炉,插着阴香,烟很淡,直直往上飘。

“这三具棺材,是给‘待归’的尸体准备的,” 龙阿婆指着棺材说,“有些尸体找不到家人,就先放在这里,等凑够三具,一起送他们‘归乡’—— 苗寨的规矩,三具尸体为一队,‘三人成伴,魂不孤单’。” 我突然注意到,中间那具棺材的缝隙里露出一截黑布,和赶尸队伍里尸体的苗服一模一样,布上沾着水藻,像是从酉水河里捞上来的。

下午,我在义庄角落发现个小木箱,里面装着几件黑色苗服,衣服上都沾着朱砂,有的袖口还有破损,像是被什么东西撕咬过。木箱底部压着张照片,照片上是个穿现代衣服的年轻人,背着相机站在苗寨入口 —— 是上周来调查却失踪的记者!照片背面用铅笔写着一行字:“酉水河滩,看见三具直立的人,穿黑苗服,没脸。”

晚上,雾更浓了,院外的铃铛声又响了,这次比之前更急,“叮铃铃、叮铃铃”,一声接着一声。我忍不住靠近木屋门,透过缝隙往外看,只见龙阿婆提着马灯走在前面,赶尸队伍比昨晚多了一具 “尸体”—— 那具新尸体穿着现代外套,正是失踪的记者!他的脸被黑布遮住,双手交叉在胸前,脚踝缠着红绳,和其他尸体一样,跟着铃声慢慢往前走。

突然,记者的黑布被风吹掉了一角,我看见他的眼睛是睁开的,瞳孔泛白,眉心有个淡红印记,嘴角还微微上扬,像是在笑。我吓得往后退了一步,不小心撞到了屋里的木桌,发出 “咚” 的一声响。龙阿婆突然回头,目光直直地看向我的木屋,厉声喊:“别出声!别回头!赶紧躲起来!” 我赶紧缩到木屋角落,捂住嘴不敢喘气,只听见铃铛声越来越远,慢慢消失在雾里。

11 月 9 日雾

龙阿婆说,明天要带我去 “送尸节” 的旧址,那里有当年赶尸队留下的痕迹。今天她让我帮忙磨朱砂,叮嘱我 “一定要用辰州朱砂,普通朱砂镇不住”。磨朱砂时,我不小心把朱砂粉撒在了地上,瞬间冒出一股白烟,地上出现一个浅浅的脚印,像是人的脚印,却比正常脚印小一半 —— 龙阿婆看见后,突然脸色发白,赶紧用桃木剑在脚印上画符,嘴里念着 “别出来,还没到时候”。

下午,我在龙阿婆的吊脚楼里发现一个木盒,里面装着半块赶尸铃,和调查笔记里描写的石老怪留下的铃一模一样。木盒里还有一张纸条,是用朱砂写的:“民国三十一年,腊尔山乱葬岗,三具尸体未焚尽,魂附于朱砂中,需用辰州朱砂引魂归乡,否则每年此时必出人命。”

晚上,雾越来越浓,院外的铃声又响了,这次比之前更急。我忍不住打开木屋门,看见龙阿婆带着赶尸队伍往乱葬岗方向走,队伍里的尸体比昨晚多了一具,那具新的尸体穿着现代衣服 —— 是上周来苗寨调查却失踪的记者!我刚想喊,龙阿婆突然回头,眼神冰冷:“别回头,赶紧进去!” 我下意识回头,看见记者的黑布掉了,他的眼睛是睁开的,眉心有淡红印记,正对着我笑!

11 月 10 日晴

今天是 “送尸节” 的日子,龙阿婆带着我去乱葬岗。路上,她终于说了真相:“我父亲当年没被烧死,他的魂附在了赶尸铃上,每年此时都会带着未归乡的尸体找辰州朱砂。上周失踪的记者,是因为好奇偷了辰州朱砂,被尸体‘记魂’,变成了新的‘赶尸对象’。”

乱葬岗上,有三具半焚的尸体,躺在朱砂堆里,尸体眉心的符纸已经变黑。龙阿婆拿出赶尸铃,摇了三声,铃声响起的瞬间,尸体突然直立起来,朝着酉水河方向走。“快用辰州朱砂画符!” 龙阿婆大喊,我赶紧拿出朱砂,却发现昨晚磨的朱砂是普通朱砂 —— 是龙阿婆故意换的!

“我父亲被困了七十年,该有人陪他了,” 龙阿婆的脸突然变得僵硬,右手手腕的疤痕开始变红,“你不是来调查的,你是来‘补’尸体的,当年石老怪失踪,就是因为他不肯当‘引魂人’。” 我看见龙阿婆的眼睛慢慢闭上,眉心出现淡红印记,和尸体一模一样 —— 她也被尸体 “记魂” 了!

尸体朝着我走来,记者的尸体走在最前面,他的手慢慢伸向我的眉心。我突然想起秘籍里的 “引魂咒”,赶紧念了起来,辰州朱砂虽然不够,但我口袋里有龙阿婆给的银花叶 —— 苗寨银器能驱邪!银花叶掉在地上,发出 “叮” 的一声,尸体突然停住,眉心的印记开始变淡。

“快把赶尸铃扔进酉水河!” 龙阿婆的声音突然清醒,我赶紧拿起铃,往酉水河跑。铃刚扔进河里,就传来 “轰隆” 一声,河面上出现一道红光,尸体慢慢倒下,化作飞灰。龙阿婆的身体也开始变得透明,她笑着说:“我父亲终于能回家了,谢谢你,引魂人。”

(日记至此中断,最后一页夹着半片银花叶,上面沾着朱砂,旁边写着一行小字:“赶尸不是术,是执念;送的不是尸,是乡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