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第二部 > 第48章 查账

梦千年 第二部 第48章 查账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55:54 来源:文学城

五月含元殿外新荷初碧,微风拂过御沟的水面,泛起细细的涟漪。

朝会方开,百官依序立于丹墀之上,金钉光映,声息肃然。

李世民端坐龙榻,目光平静。自燕王镇北以来,边患不再,朝野多称颂燕王之功。

然而今日,空气中却多了几分莫名的沉重。

“启奏陛下,”户部尚书王晏出列,叩首,“北镇军饷近月骤增,户部查明数目未合旧制,臣恐有虚报冒领之嫌。恳请陛下敕中书省再行核对。”

殿中一静。李世民的眉头,缓缓蹙起。

“虚报冒领?”他语气淡淡,却让空气陡然紧了几分,“北镇军乃我大唐屏障,若有此事,岂能轻言?”

王晏低头:“臣不敢妄言,但据查账目,部分数额由地方折抵,来往不明。燕王虽勤于政务,然军务繁杂,或有疏漏。”

殿下一片低语。吏部尚书又上前一步,接道:“臣亦有一言。北地近年征卒频繁,边镇调度不一,民怨微起。若能派中使暂往察情,或可纾疑。”

“察情”两个字一出,所有人都明白了——这不只是查账,而是派人监军。

李世民指间的玉玺轻轻一顿。他眸光扫过群臣,那些人一个个低着头,仿佛都不敢直视他的眼神。

朝堂中央的气息,如冬日的寒流般凝固。

他心知——这样的奏折,不会凭空出现。必是有人在背后“巧借舆论”。

片刻后,李世民缓缓开口,语气低沉:“北疆军饷,命户部、兵部查核属实,再奏。燕王勤政,不可妄言有失。”

话虽护子,语调却微凉。

“查”字一出,已足够让朝野明白——陛下,心中起疑了。

百官齐拜:“遵旨。”

朝会散后,长安城中风向骤变。

御史台暗暗传言:“燕王军中钱粮流转过繁,恐生异志。”

市井中亦有低语:“北地那位王爷,手下三万精骑,兵权在握,若非忠诚,何需查饷?”

风一旦起,就再也压不住。

夜里,东宫书房烛火明亮。太子李承尧静坐书案前,听属下轻声禀报:“殿下,朝中已传言燕王军务不清,御史台上奏请派人监镇。”

承尧神色平淡,只低声道:“父皇可允?”

“陛下未允,只命查账。”

“嗯。”他轻轻一笑,手指在案上敲了三下。

“风有了,就让它自己吹。太烈会伤人,太弱则无用——现在,刚刚好。”

烛光在他眼中闪烁,照出一抹冷静的光:“接下来,只需一点火。”

他抬头,语气淡得几乎无声:“命人散一句话——燕王虽忠,却似太像陛下当年了。”

长安未央宫的城墙上映着淡淡的霞色。太学之内,杏花正落,书声琅琅。

卢晏之坐在东斋的窗下,案前放着数卷《周礼》,手边一盏茶已冷。晨雾未散,窗外传来驿使报名的声音。

“卢晏之——北疆军府来信。”

众学子侧目。卢晏之微微一愣,抬首起身,接过那封信。

信封上覆着旅尘,封蜡是北地军府的印,笔迹却极熟悉——娟秀清润,略带少女的慎重。

他静静看了一瞬,才轻轻启封。

信中首句写着:【北疆雪已尽而风已和。草原之上,夜火如星,兄长笑声在风中回荡。此间虽寒,却自有温意。】

卢晏之的手微微一顿。他继续看下去——

【初至边地,方觉天下之大。昔在太学,常闻公子言“民生于土,心安于道”,今至北疆,方信其真。

此间人多以雪为家,以风为伴。兄长曰,此风,亦是母族之息。

明书虽女流,愿以此行,略见天下之一隅。】

字至此处,墨色微淡,似曾迟疑。

他略一凝视,才见最后一行:

【昔日太学窗下,公子教我论礼法,谓“天下之安,在人心自正”。今我行至边地,心忽有定,故书此言以谢旧教。若公子有暇,愿来此一观北风。】

末署——

【明书谨启】

纸上无香,却似有风气拂来。

卢晏之将信展在案上,良久不语。晨光自窗外斜入,映在他指尖与字迹之间,恍如旧日学宫的尘光。

“明书……”他低声唤着这个名字,唇角微微一动,似笑非笑。

那笑极轻,却像一缕风,掠过心口的湖面。

“她果然,走到了更远的地方。”

他重新折起信,放入袖中。

隔着厚重的书卷,他忽然觉得,太学里的一切都显得狭小——而信中的雪原与风,却让人心生向往。

同窗见他沉默,笑问:“卢郎,可是北地旧识来信?”

卢晏之略一思,神色如常,淡淡道:“故人来信。说北方风好。”

众人不解,纷纷笑道:“风有何好?”

他垂眸,唇角轻勾:“可让人清醒。”

话落,窗外杏花飘落一瓣,正落在他案上。他抬眼望向远处城头,那里云影浮动,仿佛有无形的风自北而来。

五月长安太极殿外,日光和煦,宫门前的槐影在青石上摇曳。卢晏之立于阶下,手中握着一卷北疆军报,神色恭谨。

这是他以“求边政策论”为名,从户部经由中书借得的军府月报。其实他要看的,并非兵马调度,而是那份军中杂录。

纸页翻开,墨迹犹新——

【四月初七,定襄雪散。燕王亲率部巡视新防。其妹怀安公主随行,阅民情于北川镇。】

短短一行,却令卢晏之驻目良久。

旁注是军府笔吏所记:“公主体恤民困,赈米百石。”

他指尖微微一紧。那位在太学时曾笑言“律文太重,似无温度”的小公主,如今,竟真走在寒风中为民分粮。

魏征出殿,见他仍立于原地,问道:“卢郎何事在此?”

卢晏之回神,肃然一拜:“学生欲请教魏公——何以为治边之道?”

魏征一愣,旋即笑道:“治边?此话何出?”

“学生读边报有感。”他垂眸,语气温缓,却带一丝执着,“中原守法,边地守心。法可治乱,心可止乱。若无心安,则民无所依。”

魏征凝视着这位少年,半晌微叹:“卢简之育得好子。——你可知,这一句话,陛下用了十年才悟透。”

卢晏之行礼,不敢答。风起,掀动他袖角,露出袖中藏着的那封信。魏征目光一闪,却不言破。

“卢郎若真想见边地之实,不若随户部西行,至并州查粮赋。”魏征淡淡道。

“那里虽不及定襄,却已是北地门户。你若真心想学治边,此行便是契机。”

卢晏之一怔,旋即俯首一拜:“学生谨受教。”

魏征走远,他仍立在原地,抬头望向北方。

风从宫门掠过,卷起飞花与尘沙。那一刻,他忽然明白,那封信不仅是旧友之念,更像一道召唤——从书卷间,向更辽远的天地。

他轻声自语:“明书公主……若我真至北疆,不知,您是否还记得太学窗下那场风?”

阳光斜照,他的青衫被风掠起,眼神清亮如镜,却在光影交错间,添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执念。

并州道上,五月的风已不再带雪,却仍旧带着山的寒意。卢晏之随户部一行北上,查粮入账。山道蜿蜒,马蹄踏在尘石之间,溅起淡淡黄烟。

他生在范阳,长于长安,自幼未曾出塞。这一路北行,越走越寂寥。草色渐淡,村落稀疏,风声比人语还要多。

行至雁门关外,天色将暮。前方是连绵的群山,山背之后,便是他素日所听,却从未亲见的“北疆天线”。

卢晏之勒马而立,随行的户部吏道:“卢郎,这前头就是边防巡道,过此再北,便属定襄王府辖地。”

他点头,却没立刻前行。目光望向天际,风卷着远处的黄沙,宛如一道流云。

那一刻,他忽然生出一种异样的感觉——那片他未见的天地,似乎真的在呼唤着什么。

他缓缓取出随身携带的信笈,里面是明书公主的信。信纸因旅途颠簸略有皱折,墨色却依然清秀。

【北风常起,草色方青。兄言此地民苦,然笑声亦多。凌瑶嫂常唤我去看放牧之景,远处有雪,近处有河。苏鲁娜教我骑突厥马,说:“风从脚下走,人要向前看。”

晏之公子,若你在此地,当能懂这句话的意思吧。】

他指尖摩挲着“风从脚下走”几个字,眼底的光一点一点变了。

他想起她在太学的模样——那日春雨微凉,她撑伞立在碑前,说:“卢郎,天下大道,不应只写在石上。若能有朝一日,我也想去看看,书外的天下是什么模样。”

那时他只是淡淡一笑,说:“书外的天下,不一定如诗中所言。”

而如今,他才明白,她早已走在他未敢踏出的那一步上。

风从山口掠过,猎猎如琴弦。卢晏之抬头,眼神清明,唇角微微一动,似在低语:“公主,等我。”

马蹄再起,风声入耳。他策马向北,身影融进暮色与尘烟之间。

那一刻,他才真正明白,所谓“北疆的风”,不是寒冷的风,而是让人无法停步的方向。

贞观二十年六月燕然都督府,北风未止,草原初绿。天边的云,沉得像压在地上的铁。

李承风立于牙帐前,盯着远方的天际。那封从长安送来的诏书,还静静放在案上,封蜡未解,却像一道无形的枷锁。

“查北镇军饷。”短短六字,沉如山岳。

阿史那协走入帐中,单膝而跪:“殿下,京师派来的中使明日到定襄,言奉陛下旨意,查军政钱粮。”

他抬头,眼底有愠:“殿下治军严谨,何来虚报?这分明是——”

“住口。”李承风抬手打断他,声音沉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父皇既命,便查。”

阿史那协一怔,低头不语。

李承风缓缓走到门口,望着夜色中延绵的雪山与旌旗。风呼啸而过,猎猎作响,像一群受伤的野兽。

“父皇……”他低声道,语气平静,却藏着无尽复杂,“您果然还是起了疑。”

他记得母亲曾说过——“你父皇是天下最聪明的人,他可以爱你,但他从不放下防备。”

这句话此刻在他心底一遍又一遍回响。

他闭上眼,轻声喃喃:“太子动了,你该早知道的,对不对?”

风掠过他鬓角,带着草原特有的凉意。

他嘴角微微一弯,笑意淡得几乎看不见:“太子以为这能挑起我父皇与我之间的嫌隙……倒也算有趣。”

他转身,步伐稳重:“传令下去,军账三日内清盘,所有出入明细,命中使亲自核对。若有一分不合,军法处置。”

阿史那协愕然:“殿下要他们看遍账本?那是……”

“让他们看个明白。”李承风淡淡道,“我要让父皇知道——我,不需辩解。”

他走回案前,指尖轻轻掠过那封未拆的诏书,眸色渐冷:“但也告诉太子——若真想玩权术,那便要承担权术的代价。”

夜深。他披上斗篷,独自步出帐外。北疆的天,浩瀚如海。星光冷烈。

远处烽火台的火光映照在他脸上,那一刻,他的神情几乎与当年的李世民重叠——坚定、冷静,却带着隐忍的孤绝。

“父皇,”他喃喃道,“您派我守北地,是防外敌。可如今看来,我要防的,已不仅在边疆。”

风卷起地上的尘雪。他抬手,将那诏书轻轻放入火盆。火舌卷起的瞬间,烫红了他的瞳。

“若这世上有一日,父皇连我也不信,”他低声道,语调极轻:“那我便用这一片北疆,让他重新看见——谁,才是真正的大唐之子。”

火光吞噬了最后一角封蜡,夜色之下,只有风声如雷,呼啸着掠过北地的天。

北疆的六月,天长而风阔。草色刚绿,云影低垂,远处雪山的白光尚未消褪。

卢晏之抵定襄军府的那一日,正逢李承风督军演练。

他着青衫,骑白马而来,随同户部的文书官一道入城。城外旌旗猎猎,鼓角声声。那种威势与秩序,让他这个出身书香的士子,也不由屏息。

“卢郎,这便是定襄都督府。”引他入内的军吏压低声音,“燕王殿下亲理政务,性情沉静,少言,却极识人。”

卢晏之拱手:“敢不谨记。”

他刚一入厅,便听见外头传来一阵马蹄声与笑语。那声音清脆、柔婉,却带着几分爽朗的意气——不像宫中闺秀,更像草原的风。

李承风抬眸,微笑:“晏之来了?——恰好,明书也回来了。”

卢晏之心头微动。还未来得及行礼,门帘一掀,一道明艳的身影映入眼底。

她着浅金骑衣,鬓发束起,眉眼被风拂得微红。怀中抱着一只小隼,神色间既有少女的喜悦,也有几分北地的英气。

“哥哥!”她笑着唤李承风,却在下一瞬看见厅内那位青衫公子。笑意微微一顿。

卢晏之上前一揖,温声道:“殿下,别来无恙。”

李明书怔了怔,旋即笑意回还:“卢郎……竟真来了。”

她的声音轻,却被风送得极远。厅外的旌旗正猎猎作响,像是天地间的回响。

李承风略带揶揄地一笑:“你们旧识,倒也省得我引见了。”语气淡淡,眼底却有一抹了然。

凌瑶与苏鲁娜在侧,也好奇地望着这位青衫公子。

苏鲁娜压低声音,笑问:“这就是明书妹妹说的那位‘太学同窗’?”

凌瑶轻轻摇头:“气度不凡,像是书中人。”

卢晏之神色如常,只微微颔首。

“北地风重,晏之来此,实为随职之行。幸得殿下与王府相助,不敢以私扰政。”

李承风微笑:“此地虽远,却也是大唐疆域。公子远来,便是客。”

明书立在一旁,神色平静,却有一缕笑意藏不住。她垂下眼,轻声道:“北疆虽苦,却也有花草可看。公子若闲,明日我可带你去看河冰初化。”

卢晏之抬眸看她,目光温润如水,唇角一弯。

“若殿下不弃,晏之敢不从命。”

风掠过廊下,卷起几缕未干的尘。烛影在窗上微微摇动,像是光,也像是未言的情。

李承风垂眸一笑,低声道:“看来这北疆的风,真能吹散长安旧梦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