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第二部 > 第46章 兄妹

梦千年 第二部 第46章 兄妹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55:54 来源:文学城

二月雪后初晴,草原的天辽阔得像要吞没人心。风轻了,雪化成水,定襄城外的河面泛着细碎的光。

李承风翻身下马,卸下披风,随手拂去鬓角的雪痕。二月的北地仍冷,但空气中已有一丝草的气息。

“殿下,”贺逻鹘快步上前,带着笑意,语气里少了朝中的拘谨,“您总算肯出营了,再不出来,大家都要觉得您是从长安来的石像了。”

李承风轻笑,拍了拍他的肩:“我若是石像,也得有人来敬香才行。”

贺逻鹘笑着摇头,眼底带着掩不住的亲近与敬意:“今日请您来,是我妹妹回部——她在西部草场养伤三年,方才归来。她一直听母亲说起殿下,如今可算能见一面。”

“你的妹妹?”李承风略一挑眉,微微一笑,“便是那位在河套一带击退突掠贼骑的苏鲁娜?”

“正是她。”

两人说话间,远处传来一阵清亮的马嘶。

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匹浅褐色的骏马从坡上疾驰而下,骑者一身白裘,腰间银带,鬓发在风中轻扬。那女子的马术极稳,转缰、勒马、停步一气呵成。雪尘飞散时,她缓缓摘下头盔。

她的眼眸黑得透亮,眉线轻挑,唇角带着一丝笑意。那笑不同于长安女子的含蓄,也不同于宫人那种压抑的恭顺——是一种干净、自由、带风的笑。

“哥哥,这位就是燕王殿下?”她的声音清脆,略带突厥口音,却意外柔和。

贺逻鹘笑道:“正是。殿下,这位便是苏鲁娜——你的堂妹。”

李承风目光微动,仿佛一瞬间回到了那片他母亲讲过的草原。

他微微颔首,语气温和:“北地的风还如此烈,姑娘竟能驾驭得如此稳。”

苏鲁娜笑了笑,眉眼弯弯:“殿下若在草原久了,也会懂它。风不是用来驯的,是要和它走在一起。”

这句话,让李承风微怔。

他忽然想起母亲当年教他写下的那个字——“风”。那时她也说过同样的话:“风,不必逆,也不可追,只要随心而行。”

风吹动她的发,也吹动他的思绪。

“你像极了我母亲。”他轻声说,几乎是自言。

苏鲁娜愣了一下,随即露出浅浅的笑:“听说姑母当年极慧极雅,我怎敢比?”

“不是比。”李承风摇头,语气温柔,“是像。”

雪光落在两人之间,静谧而温暖。贺逻鹘在一旁看着,笑而不语,只觉空气中有一种久违的柔和——那种能让北地的风都慢下来的柔。

“殿下,”苏鲁娜忽然开口,语气轻却认真,“母亲常说,风若不懂停歇,便会迷路。殿下若要守这片土地,也要学会歇一歇。”

李承风看着她,目光柔了几分,笑道:“那你可得教我,如何让风歇。”

苏鲁娜垂眸一笑:“那就从今日起,先听风,再听人。”

风又起了,但不再冷。顺州的雪在日光下融化成一片片晶亮的水痕,像极了他们脚下交织的命运。

夜幕沉沉,顺州的风渐歇。城外草原上,篝火一簇簇燃起,照亮了满天星光。

马蹄声、笑语声、琵琶与笛音交织成一片,突厥与汉人的武士、妇女、孩童,都聚在一起庆贺——燕王入北三月,边地安稳,粮草足备,这是值得庆的夜。

李承风坐在主位,身披暗金纹袍,鬓角被风轻轻拂动。他一向不喜张扬,但今夜,他没有拒绝这场盛宴。

凌瑶坐在他身旁,笑意明亮。她的眉眼如西域的月,带着天生的浪漫与洒脱。

“阿风,”她轻声唤他,“这儿的风和龟兹不一样。龟兹的风带着香料味,这里的风……是冷的,可也更干净。”

李承风微微一笑:“你不是最怕冷的?”

“怕啊。”凌瑶举起酒盏,眨了眨眼,“但我喜欢这里的星空,像你的眼睛一样,亮,却不让人靠近。”

他失笑,正欲答话,却见贺逻鹘带着一群人走来:“殿下,今日族人敬宴,苏鲁娜也要献舞——她的‘逐风曲’,多年未跳。”

李承风微抬眉,笑着颔首:“久闻其名,今日有幸得见。”

火光映在雪地上,苏鲁娜步入场中。她换上银白轻纱,腰间垂着细银铃,步履轻盈,眼中却透着一种草原独有的自由与悲凉。

笛声起,风似也静了。她的舞,不是宫中那种循规蹈矩的姿态,而是一种与天地同呼吸的律动。

裙摆翻飞如雪,铃声脆响似风。当她最后一转身,银铃撞成一串清音,全场静默。

凌瑶轻轻拍掌,眼里带着真心的赞叹:“真美……像风在跳。”

苏鲁娜回以一笑,目光落在李承风身上:“殿下,风会停,也会起。它不会臣服,但可以守护。您母亲当年在北疆,也曾说过——‘唯懂风者,能安天下。’”

李承风怔了怔。那是他记忆深处的句子,母亲在教他突厥语时说过。

他低声道:“你怎会知道这句话?”

苏鲁娜轻轻一笑,神情温柔而从容:“这话可是我父亲当年教的,就连你母亲的小名‘小风’也是我父亲取的。”

一阵风卷过,火光摇曳。凌瑶怔了怔,看向李承风,目光中闪过一点心疼,也有一点理解。

她知道——他心底那块隐痛,又被风吹醒了。

李承风抿唇不语,只轻轻举盏,敬她:“替我向北风,也向故去的族人们敬一杯。”

“敬风?”苏鲁娜轻声笑了笑,眸光流转,“那也敬心。”

凌瑶顺势举杯,笑盈盈地凑上来:“那我敬——敬这片草原,敬风,也敬缘。”

三人酒盏相触,清音一响。那一刻,火光、星光、雪光,都融在一起——像是三种命运交织的瞬间,温柔、复杂,却让人心生暖意。

夜深。苏鲁娜转身回营,铃声远去。

凌瑶倚在李承风肩上,低声道:“她很像你。”

“像我?”

“自由,又倔。”她笑了笑,眼神温柔,“但她也不像我——我若有风,也只吹向你。”

李承风怔住,看着她眼中那抹明亮的光,心底忽地柔软。

他抬手轻抚她鬓角,声音极轻:“你也是我的风,瑶儿。”

远处的篝火闪烁,风声低吟。那夜,北疆的星空格外清澈,仿佛连天上的风,也在为他们停留。

顺州北疆,雪夜,李承风伏案写信,写给远在长安的妹妹李明书:

同年三月,长安城外杨柳新绿,宫墙内却有一层无形的凉意。

太子李承尧静坐书案前,手中摊开的奏章上写着四个字——“北疆安定”。

那是数日前,燕王李承风从定襄送来的军报。寥寥几句,却字字有力:“突厥旧部归心,边疆安稳,百姓自复。”

承尧凝视许久,指尖在案上轻轻敲着。

——“归心”、“安稳”、“百姓自复”。这些词,本该是天下之福。可在他耳中,却像一声声冷冽的警钟。

他缓缓起身,走到窗前。春风带着长安的香气,却带不走他心头的那抹阴影。

“他在北地三月,民心已归。”承尧低声喃喃,“若再三年、五年……连本宫都要向他请兵。”

书案边,一个身着青衣的侍读低声上前:“殿下,您多虑了。燕王虽威名远扬,但毕竟远在边疆,朝中军政,仍在陛下手中。”

承尧转身,目光冷静如刀:“你以为我怕他造反?我怕的,是父皇信他。”

侍读一怔,抬头望向太子。

“你不懂。”承尧缓缓走回案前,语气轻,却带着深沉的锐意,“父皇最忌聪明,却也最爱聪明。承风那样的人,正合父皇心意。若我失一步,他便可取而代之。”

他微微俯身,从案下取出一卷旧折。那是数年前的奏章——房玄龄、魏征皆曾在上批过“燕王才具出众,可为储相”。

承尧的手在那行字上停顿良久:“他若回京,长安再无太子之位。”

窗外,一阵风起,吹乱几页奏章。承尧伸手按住却无意中划破指尖,一滴血染红纸面。

他抬起手,凝视那抹血色,嘴角微微一抿。

“父皇既信他仁智并兼,那我就让他看——这份仁,能否渡过人心。”

他唤来侍从,语气平静:“去吏部查北疆军饷的数目,再调两封边地商税的奏折来。还有……让人暗访北地新编军粮运是否合规。”

侍从迟疑道:“殿下……您这是?”

承尧淡淡一笑,眸色深沉:“天下最脆弱的,不是刀锋,而是信任。父皇信他,我便从信任中取胜。”

他转身,站在阳光下,神情平静得几乎温和。

“若他真是天下英才,那便让天下先疑他。疑久了,信便失了。”

窗外钟声传来,太子抬头,看向远方天际那一缕淡金。那是通往北疆的方向。

他眼底的光,缓缓变冷:“他要守突厥,我要守天下。”

风起,卷起案上的纸页,飘落在地,字迹翻飞如命运。

窗外蝉声乱鸣,东宫内却静得出奇。

一缕香烟袅袅升起,混着檀香与墨气。太子李承尧端坐上首,神情平和,眉宇间却有一丝阴影。

案前陈列着几份奏折,皆标注“北镇军饷”与“边关输粮”。

他抬手轻轻一指,语气平淡:“诸位,这账目,可有不妥?”

户部尚书王晏正低头细看,额角沁出细汗。

“殿下……燕王所辖之北镇军,兵籍重编,粮饷多由地方折抵,故数目较前两年倍增。”

“倍增?”承尧微微一笑,声音温柔得几乎无害。

“北疆百姓方复,突厥旧地民户不足十万。军费却增一倍?这是国之幸,还是国之忧?”

王晏噤声。旁侧的给事中苏彦试探着道:“殿下所虑极是,只是……燕王镇北有功,若此时弹劾,恐寒将心。”

“寒将心?”承尧转眸,缓缓站起。

他步下台阶,衣袂轻曳,语气平静:“苏给事,你以为我不懂此理?可若真心为国,岂会惧人问账?”

他走到窗边,抬手推开半扇木窗,长安的风卷入,带起几页奏折。

“我只是要天下知道——燕王虽功高,但非不可议。若连他也不容质疑,那这天下,岂非又回到武德五年的模样?”

一语落地,堂中众臣皆变了脸色。

那是不可言的旧事,却被他轻描淡写地掷了出来。

片刻的沉默后,承尧转身,目光冷静如水。

“传我令——吏部、户部、兵部三司,各自按月稽查北镇军籍与粮饷,并由中书省覆核。奏报呈中书舍人。”

王晏一惊:“殿下不经陛下之旨,恐失体统——”

“失体统?”承尧微微扬唇,“若查无虚实,陛下自然嘉许;若查得不实,燕王清名自正——何体统之失?”

苏彦低声叹息:“殿下此计……恐会令陛下疑心北地。”

承尧淡淡一笑:“疑,未必坏事。人若无疑,怎知真伪?”

他回到案前,取笔于纸上写下四字——“以疑为信。”

纸上墨痕未干,他放下笔,语气淡如微风:

“从今日起,北地之信,交由天下来定。

——若燕王真仁,众口自明;若有异志,风声自散。”

众臣皆不敢言,只默默叩首。

承尧目光落在窗外远处的宫墙,那里是含元殿的方向。

他轻声喃喃:“父皇信他,我便以天下替父皇试他。”

窗外雷声初动,乌云压顶。似有一场未见硝烟的风暴,正在酝酿。

羽明宫内,春风掠过宫墙,李明书坐在窗边,手中那封从北疆寄来的信被她翻看了好几遍。

她看着信,嘴角一点点扬起,眼眶却红了——哥哥在那样的地方,仍想着她。

明书心中既羞涩又期待,忍不住轻轻对自己说:“或许……我也该去北疆了。”

思绪一转,她不由得回忆起在长安遇到的少年——卢晏之。

昔年她随父皇入长安太学观试,众多少年俊彦齐聚一堂。忽见一身青衫白裳的少年,神色温雅而不矫揉,立在书案旁,手执策论,侍讲之间眉宇清朗,言语不多却每句话都切中要害。他便是卢晏之。

记忆中,他也曾在射苑随太子与燕王观猎,她因好奇而躲在一旁,看到他轻轻策马,弓箭如风,目光冷静而深邃,宛若长安城中最稳的风。

那一瞬,明书心中暗暗生出几分敬意,也忍不住留意——这少年,不同于宫中那些仰仗家世而自恃的公子,他似乎有自己的世界,懂得分寸,也懂得深藏锋芒。

回想至此,明书不禁轻轻笑了笑。心想:“他虽少年,却像一柄藏锋的剑,稳健而清朗……若有人能与我一同看尽长安风月,也许便是他了。”

窗外阳光洒进闺阁,映在她柔和的发丝上,仿佛将少年青衫的影子拉进她心底。她低声呢喃:“若有人能帮我参谋参谋,也让哥哥姐姐们评评,可否真是这样一位青年才俊……”

当日傍晚,她抱着信去见父皇。

“父皇,”她行礼,眼神却亮得几乎发光,“女儿想去北疆,见哥哥一面。”

李世民手中捻着那封信,微微一顿:“北疆远隔千里,风雪苦寒,你去做什么?”

“去看看哥哥守的地方。”她轻声答,语气里既有倔气,也有那份少女特有的真诚,“他在那儿守天下,我总该看一眼——那是母亲的故土。”

李世民看着她,良久无语。那一瞬,他仿佛又看见了年轻的舒涵——那种不服输的温柔,那种带着天光的执拗。

他终是叹了口气:“你与他一样,都让朕无奈。”

顿了顿,又道,“去吧,既然心向北疆,便去看一看。但要记得——你是李家的女儿,也是阿史那的后人。”

李明书笑了,眉眼间尽是明媚的光:“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那夜,长安的月极亮。她在殿前回头,看见父皇立在灯火深处,神色温和,却又藏着一抹不舍。

——她知道,父皇也在盼着那封来自北疆的下一封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