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第二部 > 第26章 唐诗

梦千年 第二部 第26章 唐诗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7 08:23:45 来源:文学城

三月,长安乍暖还寒,太极宫东侧的学馆中,孩童们正在诵读《孝经》,细细的童音浮在春风里,柔得像一阵絮语。

“父召无诺,父命行迟,非孝也。”学正手中竹尺轻敲案几,声音一如往常的清冷。

“皇长子殿下,请。”

李承风从席上起身,他年仅七岁,身形清瘦,穿一袭淡青小褂。

他行礼、起读,声音稚嫩却极稳——“父召无诺,父命行迟,非孝也。”

学正满意地点头,却忽然问:“殿下可知‘孝’为何物?”

殿中一片静。孩子们都偷偷看向那位身份最高的同学——他是天子长子,却无人敢与他亲近。

李承风垂眸,认真思索了片刻,才轻声道:“孝……是记得父母。”

那声音很轻,却清晰。

学正怔了怔,随即摇头:“错。孝,是顺命,不是记得。若父母命汝忘旧事、弃旧人——亦须顺。”

他语气平淡,但那话一落,殿中有风动。

李承风的指尖微微一紧。他懂学正在说什么,也懂在宫中什么话不能说——母亲的名字,在这宫里已经成了“旧事”。

他低下头,轻轻应了一声:“是。”

学正满意,转身去教下一句。

可李承风仍盯着案上的纸,纸上一个字写得歪歪斜斜——“风”。

他小声地,用那还未稳的笔在纸角又写了一行:“若风无形,可有名?”

那行小字没人看见。窗外的风吹进来,卷起几片杏花,落在他的书案上。他伸手,捧起一瓣花,放入书页。

——那一刻,他突然明白,有些记得,是不能说的;有些人,不能提起,却永远在风里。

学馆外,长孙皇后经过,看见他低头抄书的模样,神情一柔,对随侍宫女叹道:“承风这孩子太静了,不像别的皇子。陛下常说,他像极了他母亲。”

宫女轻声问:“娘娘是说,那位仪妃?”

皇后目光微动,轻轻摇头:“不,该说——像风。若真有风,也该如此:无声,却不散。”

春末,草原的雪化得太早,羊群在湿地里感染了奇病。

数日之间,牛羊接连倒地,病从畜传人。营地里传来孩童的哭声,帐外堆起一层又一层新雪——是为病死者的坟。

什钵必急召巫医,他们焚香、念咒、撒盐。火光摇晃,却没人能止住病。

直到第三夜,舒涵才从阿尔泰山赶来。她披着旧裘,眼神冷静如霜:“这是病,不是神怒。”

巫医怒道:“病即神!神夺其魂!”

舒涵没理,只吩咐:“把死者的帐焚掉,活着的人迁出十里外。锅具与衣裳,皆以盐水煮净。”

人群骚动。有人高喊:“她要毁可汗的营地!”

什钵必沉声:“听她的。”

三日后,雪停,风仍冷。

舒涵站在河边,用烧热的石头煮水,将一小撮草药投入其中。

“这是石斛与苦蓬子,”她低声解释,“能清热、止咳。不是灵药,但能救命。”

她亲自喂病童喝下,又替他们擦拭身上的红疹。

有人嘲讽:“唐妃懂医?”

她只是淡淡一笑:“我不懂医,但懂人。人若不相救,草原便死。”

渐渐的,烧死的帐篷成了隔离营;河畔的火堆成了临时医所。

她以火净地、以盐杀毒、以草为药——那一切原本都是“唐法”或“异法”,但在风雪交加的草原上,却第一次,成了“生的法”。

一个月后,瘟疫终于止息。

什钵必看着她的手——那双被热水烫得通红的手——低声道:“你救了他们。”

舒涵看着那远处冒烟的营地,微微一笑:“不,我只是让他们学会了——救自己。”

她抬头望向天际,风卷云开,春光微露。

那一瞬,她的眼神不再是神的,也不再是凡人的——而是一种历经死亡与觉醒后、只属于“自由灵魂”的平静。

六月的阿尔泰山,溪流潺潺,草地上点缀着野花。风从山谷深处吹来,带着泥土与花香的气息,轻轻撩动舒涵的发丝。

舒涵坐在案前,案上铺开羊皮纸,笔尖在烛火下闪动。

“承风啊,”她低声说道,“今天母亲给你讲一个很远的地方的故事——西天取经。”

纸上的文字缓缓展开,像风吹过草原的河面。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和尚,要去西方取回真经。他的路上布满妖魔与险境,每一步都可能让他失去生命,也可能让世界永远失去光明。

但他并不孤单——有三个徒弟,一个聪慧如风,一个勇猛如山,一个心怀善念如水。他们相互扶持,即便山高水险,也不曾放弃。

有一天,妖怪在荒原上设置陷阱,路途危机重重。但和尚知道,走捷径可能会让无辜受苦。他选择绕路,徒弟们虽疲惫,却明白了——真正的勇气,不是无畏,而是保护所爱之人的智慧与耐心。”

她在字里行间写下风和火的痕迹,像在提醒承风:危险总会出现,但心里的光不能灭。

“他们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真经不是一件书卷,而是每一次坚持的信念,是每一次保护他人的善念。

承风啊,你也要记住,母亲希望你像那个聪慧的徒弟——懂得勇敢,也懂得智慧;懂得力量,也懂得怜悯。”

舒涵合上笔,微微叹息。风轻轻掠过纸页,像在替她翻页。

她在心底默默说:“这些故事,你必须学会独自面对。承风,母亲看得远,你要学会看得更远。”

她封好信,墨香与夜风交融。这个故事里,妖魔与陷阱都是预兆,是她对未来的警示;但她让承风只看到冒险与勇气,而不被恐惧蒙蔽。

九月的长安,雨后天青。含元殿的檐角垂下几滴水珠,顺着风落在殿前的金砖上,碎成一瞬的光。

房玄龄奉上一封来自朔方的奏报。

“陛下,北地传信。突厥市事安稳。草原今年秋收,牛羊丰盛。唯有一事——”

他顿了顿,抬眼看了看李世民的神色,谨慎地开口:“突厥阿史那思摩,近日频出北境,据闻常伴‘白裘王女’左右。”

李世民的指尖停在文案上,没抬头,只轻轻应了一声:“哦。”

房玄龄察觉那一声“哦”里有风起。

他低头,又道:“据边骑言,阿史那思摩常护其左右。两人曾并骑西行,夜宿阿尔泰山。”

李世民终于抬起眼,眼底没有怒色,只有极淡的一抹阴影。

“阿尔泰山……”他低声道,像是自言,“那里风极冷,夜里雪比刀还利。”

他伸手取信,一页页展开。信上是舒涵的笔迹——稳、轻、带风的痕迹。

她写:“北地的夜长,风声似鼓。突厥人爱歌,思摩善笛。我常听他在营外吹一曲,曲调沉静,如鹰的影掠过雪地。”

那字迹极静,却像一刀一刀刻在心上。

李世民指尖轻抚那行字,半晌无声。

房玄龄垂首,不敢再言。

许久,李世民笑了一下,那笑极浅,带着某种连他自己都察觉不到的释然。

“她还在写信。很好。”

他放下信,起身走到殿前。风自御沟而来,带着几分凉意。

“房卿。”

“臣在。”

“你知道‘风’为何可畏吗?”

房玄龄一愣,答道:“风无形,故不可御。”

李世民点头,目光望向北方。

“是。它不受天下之主,也不受命。思摩……是风中的人;而朕,是立在石上的人。她若在风里笑,朕若强留——那才是错。”

他轻叹一声,转回殿中。

“传朔方守备——风市之令,照旧通行。唐商往来,不得设限。”

房玄龄抬头,惊讶道:“陛下不疑她与突厥相通?”

李世民淡淡道:“若风真能让两地息兵,那便让它吹久一些。”

他重新坐下,拾起那封信。

最后一行,是舒涵的字——“愿长安无雪,愿风不再为战而吹。”

李世民看了良久,缓缓阖上信纸。

“她在风里,我在火中。”他轻声道,“风若吹过火,火该灭,也该明。”

烛火摇动,殿中无声。

十月,草原初冬,草原的风开始变硬。夜里,霜落在帐顶,星光也被风磨得清亮。

风市的中央立起一座新帐,帛布为壁,木桩为椽。舒涵亲手挂上第一块木牌——上书两字:“识馆”。

那是她为草原的孩子建的第一个学馆。

帐中没有桌案,只有一张兽皮铺地。十几个孩童围坐,眼睛亮得像新雪。

她在地上取炭笔,写下几串符号:“1, 2, 3, 4, 5。”

孩子们小声念着,吐音生涩。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歪头问:“王女,这是马的印吗?”

舒涵笑了:“不是。它们叫‘数字’。人用它们数马、数羊,也能算出风从哪边吹来。”

孩子们惊奇地笑了。思摩站在帐外,看着她一笔一画写下那些弯曲的符号,忽然觉得——那比刀更有力量。

舒涵抬起头,对孩子们道:“这些小符号,会让你们记住世界。”

她顿了顿,又在另一张皮上写下几行小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她念得极轻,声音在帐中飘着。孩子们听得出神,一个小男孩怯怯问:“王女,这是谁的思乡?”

她微微一笑:“是一个叫李白的人。他在远方,也在梦里。”

孩子们安静了,风也静了。她抬眼看着那群草原的孩子,眼神温柔——“记住,不论你去哪里,风都会带着你学过的字和诗。”

那一夜,风市的灯未熄。远处的雪山下,传来孩子们断断续续的读声:“床前——明月光……”像风在草原上传诵。

第二日清晨,阳光从雪线洒下,草原像被薄金笼罩。识馆的帘门半卷,风带着奶香与青草气息钻进来。

孩子们早早地围坐一圈,脚边的羊羔在咩咩叫。舒涵盘膝坐在中央,怀里放着一卷竹简。

“今天,”她笑着说,“我们学一首新的诗。”

她展开竹简,念得极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几个年纪小的孩子咯咯笑:“王女,草原上哪有花呀?”

舒涵抬眼,指向远处的牧坡:“那一片草尖,也是花。它们被风吻过,就开了。”

孩子们似懂非懂,眼睛亮得像星。帐外的风声忽然轻了。思摩站在门外,一手按着帐帘,静静看着。

他看见舒涵一笔一画,在羊皮上写下“春、风、花、鸟”四个字。

她的手指修长,笔尖在皮上划出细细的黑线,如草叶上的露。

“这些字,”她转头对孩子们说,“是唐朝的字。可风没有国。只要你记住它的意思——那就是你的字。”

孩子们齐声应着。思摩不自觉往前走了半步,轻声问:“这些字……真能让人记住风?”

舒涵抬头,目光与他相遇。

“能。”她微微一笑,“风会忘,文字不会。”

那一刻,风从他们之间掠过,拂动她鬓角的一缕发。

思摩的手不自觉地握紧缰绳。他忽然懂了——她不是在教字,她在教草原如何与世界对话。

霜月未融。李世民独坐御书阁,灯火一盏,照着几卷从北境送来的兽皮册。

房玄龄在侧,轻声禀道:“此册由北庭传回。言是王女舒涵教草原儿童所诵之诗文,名曰《百咏》。”

“百咏?”李世民抬起头,神色微讶。

房玄龄展开兽皮,朗声念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李世民的笔在手中轻轻一顿。

又一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再一页——“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他神色渐变,低声问:“此诗出自何人?”

“使者言皆为舒涵所授。或云自中原旧卷,或云她亲撰。”房玄龄微顿,又道,“但此中语气清丽,非今人习体。”

李世民静默片刻,缓缓合上卷册。

“她在教诗?”

“是。”

“她在教谁?”

“牧人之子、商人之女……皆能诵数句。”

李世民抚卷,指尖微微颤。火光映在他掌心,似有千年的风自纸页间吹来。

“她要让草原懂唐诗。”

“但这诗,将不再是唐的。”

房玄龄轻声道:“陛下忧其外流乎?”

“非忧。”李世民缓缓摇头,“只是……奇。”

他看向窗外,夜雪纷飞,像一首未完的诗。

“我写诗,为武;她写诗,为心。也许她才懂,何为天下。”

他顿了顿,轻声诵起那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声音落在殿中,像雪落在铜壶上,轻,却久久不散。

“若她真写下了三百篇,那便让它传吧。让草原先听见风,也让后世听见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