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第二部 > 第23章 活风

梦千年 第二部 第23章 活风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7 08:23:45 来源:文学城

风停了,夜色沉如铁。舒涵的营帐立在最北端,离王帐一里之外。火光映不及,雪地里只余一盏孤灯。

阿史那思摩策马而来,雪声被蹄声压得极轻。他下马时,没有立刻靠近,只静静看着那一方微弱的灯火。

帐内传来药香与轻微的咳声。她还病着——那是上次赴唐营时落下的寒疾。

思摩在帐外站了许久,才低声唤:“王女。”

片刻静寂,帘内传来她平静的声音:“进来吧,思摩将军。”

他掀帘而入,暖气与药香扑面而来。她披着白裘坐在炭炉旁,头发半挽,眼中有疲色,却不见慌乱。

“你来问和约之事?”她轻声道。

思摩点头:“可汗令我探你之意。三年缓兵……有人说这是唐人的诡计,也有人说是你与唐皇旧情未绝。”

舒涵抬眼,目光淡淡,既不怒,也不避:“你呢?你信哪一种?”

思摩沉默。他的手微微收紧,半晌才道:“我信……你想救人。但我不懂,为何要救。”

舒涵垂下目光,指尖拨了拨炉灰,火星轻轻炸开:“因为我知道,灭一个国很容易,救一代人很难。”

她的声音很低,却带着某种让人不安的笃定。

思摩皱眉:“这话……不像突厥的说法。”

舒涵微微笑:“因为我不是突厥的‘未来’——我只是知道‘未来’的突厥。”

那一句话,让思摩一震。他不明白她话中之意,却感觉到一股从未有过的寒意。

“王女,”他低声道,“你到底是谁?”

舒涵抬头,烛光在她眼中闪动,仿佛映着千年的雪:“我是个看过太多尸骨的女人。”

她顿了顿,目光落向炉火:“我见过一座座城因胜而亡,也见过太多王死在他们自己的功业里。有人称那是命,我只知道——那叫愚。”

思摩久久无言。他忽然想起她曾在帐前对风立的模样,那时她说:“若我死,风会替我去。”

那不是狂妄,而是悲悯。

风又起了,吹得帐帘轻轻晃动。舒涵抬手压住案上的书简,那是她抄写的唐律——字迹清秀,页角被风掀开。

“思摩,”她轻声道,“你若信我,替我记一件事——三年后,无论突厥强弱,都别再起兵南下。草原若要存,就让它先学会‘停’。”

思摩望着她,眼中复杂:“你这是在为唐说话?”

“不,”她摇头,声音平静,“我是在为草原求活。”

外头的风呼啸着掠过,像有无数亡灵在夜色里低语。

思摩行了一礼,转身欲出,忽又停下,低声问:“你说你看过‘未来’的突厥,那未来……还有我们吗?”

舒涵静了片刻,目光柔软下来。

“有。”她轻声道,“只是那时的人,已经不记得自己来自哪里。”

她没有再解释。思摩走出帐门,风雪扑面,他回头望去,那一盏孤灯仍亮在夜色深处,像一颗倔强的星。

他忽然明白——她不是神,也不是叛徒。她只是个站在千年之外,看见了他们命运的人。

四月底草原初春,北境又重新迎来了和平,营地内炊烟袅袅,火光在帐篷里温暖地跳动。

舒涵披着浅灰斗篷走进什钵必的帐中,帐内已摆好矮桌,木碗和泥土制的杯盏散发着炊烟香。

图尔娜正把热腾腾的羊肉汤从炉火旁端出来,四岁的贺逻鹘在桌边蹦跳着,用小手抓着面饼,嘴角还沾着汤汁。

旁边不到一岁的苏鲁娜咿呀学语,抱在什钵必怀里,小手时不时挥向舒涵。

舒涵微微低头行礼,心底涌起一种奇异的宁静。

听见脚步声,图尔娜回头看了一眼,整个人怔住了。那一瞬间,仿佛时间倒退了几年。

“——舒涵?”

她放下勺子,笑意带着一点哽咽,“天哪,真的是你!”

舒涵也笑了,眼里泛着水光:“是我。你一点都没变。”

图尔娜快步走上前,一把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传来,仿佛隔了许多岁月才重新相触。

“你变瘦了,”图尔娜轻声说,“是不是在长安也没吃好?”

舒涵笑着摇头:“我在那边啊,吃得太精细了,倒不如这草原上的味道让人想念。”

什钵必在旁边看着,笑着摇头,招呼她们坐下:“好了,别光站着,汤要凉了。来,一起吃饭。”

贺逻鹘也注意到舒涵,他歪着头,好奇地盯着舒涵:“父亲,她是谁呀?”

什钵必笑着开口:“贺逻鹘,这位是你的姑母。”

舒涵微笑,蹲下身,柔声说道:“我是你姑母啊,小家伙。”她轻轻伸手,让苏鲁娜的小手碰到贺逻鹘的手。

贺逻鹘瞪大眼睛,指了指苏鲁娜,又看看舒涵:“你们都是我的家人吗?”

舒涵笑得更柔和了:“是的,我们都是家人。你和苏鲁娜、还有你父亲、母亲,都在我的心里。”

什钵必在一旁看着,眼神柔和而温暖:“舒涵虽然离开北原很久,但她一直关心你们,也关心草原上的每个人。”

图尔雅递给舒涵一碗热汤,轻轻说:“你离开这么久,我常想,你是不是还记得这里的味道?”

舒涵低头抿了一口,热气氤氲,她的眼神柔了下来:“当然记得。这里的汤有奶的香气,也有草原的风味。长安的汤再精致,也喝不出这个味。”

图尔雅笑了,微微靠在一旁的毛毯上:“我就知道。长安的人太讲究,连孩子都不许弄脏衣服。”

舒涵也笑,声音轻轻的:“承风若是到了这里,肯定早就跟贺逻鹘一起爬到马背上去了。”

图尔雅眨了眨眼,“是啊,他们年岁相仿,相差不到一岁,肯定能玩到一起去。”

“嗯,”舒涵点头,手指在碗沿轻轻敲着,“五岁了。聪明,可是太懂事。有时候我真希望他能再野一点。”

图尔雅的目光柔和了下来,轻声问:“那有弟弟妹妹吗?”

“有个妹妹,取名明书,还不到一岁。”舒涵的声音更轻,“她笑的时候,眼睛弯弯的,像极了她父亲。”

什钵必在一旁添了柴火,听着两人的对话,低声道:“有孩子的人,心总是软的。你们女人啊,比我们男人勇敢多了。”

舒涵转头看着火焰,微微一笑:“勇敢不一定是打仗赢了,而是能守护住自己的家人,无论在长安还是草原。”

图尔雅轻轻伸手,握住她的手:“你会再见到他们的,对吗?”

舒涵沉默了一会儿,轻轻点头:“会的。我一定会回去。”

火光跳跃在两人的脸上,照出那份心照不宣的理解。她们都知道,这一去一回,不只是路程,更是命运的两端。

四月末春雨微冷,长安的天灰得像洗过的铁。

含元殿外,宫人匆匆,太监持伞而行,檐下水声淅沥,像在替谁低语。

案上堆着文书,最上面那一封——正是突厥王帐送来的回信。

“顺国可汗颉利奉表,愿守三年之约,遣使入唐,通茶马互市。”字迹刚劲,印玺未干。

李世民静静看着那枚突厥金印,指尖微微一顿。

房玄龄侍立一侧,低声道:“陛下,突厥真愿守约,实为幸事。只是——”

“只是舒涵。”李世民接过话头,声音极轻。

房玄龄拱手:“她今为突厥王女,出入王帐,议国之事。朝中多言——陛下之旧宠今为外臣,理当革封号,以明国体。”

殿内气氛微冷。烛火映在李世民的面上,光与影交错,他却神色不动,只淡淡道:“你怎么看?”

房玄龄犹豫片刻才答:“臣以为……人臣不可涉两朝。此举虽情有由,然理不容。若不明正典刑,恐为天下口实。”

李世民垂眸,未答。他缓缓取出一卷旧信,那信纸已泛黄,边角被风磨得起毛。

那是舒涵写的信:“臣妾去北方,非叛,非附,只为息兵。若陛下疑我,愿除名去号,以平天下心。”

他看着那一行字,指尖轻轻颤了颤:“朕有时觉得,她或许早知今日之局。”

房玄龄抬头:“陛下?”

李世民轻声道:“朕未宣北伐之策,军议皆密。可她在出发前,却言‘若南兵起,三年内必雪染朔州’。那时我未曾多想,如今看来——她仿佛……早知。”

殿中一静。雨声打在窗棂上,像鼓点。

房玄龄心中一震,却不敢多言,只低声道“或许是慧心之悟。”

李世民轻轻摇头:“慧心?她写信时连我朝粮调、兵屯之数都言得分明——她怎知?”

他的声音低下去,像是在对自己说。

“朕未让她听政,未让她理军。可她看穿我军的动向,看透朕的忧惧。她说——‘唐强则天下得息,唐乱则万国起兵’。那是未来的言辞,不是今世的预言。”

他抬眼望向窗外,眼中闪过一丝隐约的恐惧与怅惘:“她像是从未来来的人。”

房玄龄跪下,急声道:“陛下慎言!”

李世民闭上眼,叹息一声:“放心,朕不信神,不信鬼,只信人。只是……”

他停顿片刻,声音极轻:“若她真知未来,那她所背负的痛,朕怕连天命都不忍看。”

风卷起窗帘,案上的信被吹起,轻轻翻了一页。那一页正写着她的字:“风若再起,愿君记我——非为梦,乃为愿。”

李世民看着那行字,良久无言。

他终于提笔,在奏章上写下三字:“缓废诏。”

房玄龄抬头,愕然。

李世民淡淡道:“她既以身和国,便以国守她。她的名,不在宫,也该在史。”

烛光摇曳,雨声渐密。他抬头望向北方,仿佛隔着千里雪原,能听见那一缕风声。

“她说的‘未来’,也许……不是岁月,而是心。”

五月初,风吹过阴山的雪谷,带着微微的水声。那是春的第一个信号。

舒涵住在风帐,她既非唐使,也非突厥王女。

在族人眼中,她是“能令风息的女子”。

她立在高处,望着远方。那些昔日的战营,如今在化雪的土地上竖起了帐篷与木桩——那是“市”的雏形。

帐中立了三面旗:一面代表东帐牧民,一面代表西帐织户,一面代表南帐商旅。

那是她的构想——“以帐治族,以市养兵,以利驭人”。

什钵必带着几分疑惑地问:“你真信,交易能比刀更强?”

舒涵笑了笑,手中握着一枚铜钱:“刀能守三年,钱能养三世。”

什钵必听后默然,半晌才道:“那三年后呢?”

舒涵望向天际,雪线如刀:“三年后,草原若真要亡,也要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被逼成亡国的奴。”

从那之后,舒涵的名,传遍十部草原。牧人称她“白裘之主”;汉商称她“风市的女宰相”;而李世民在朝堂听报时,只淡淡一句:“她在为草原疗伤。”

五月的雪终于化了。草原的河水开始解冻,风也不再带刀。

突厥王庭外,牛羊低鸣,孩童在雪地上追逐——那是许久未见的安宁。

舒涵靠在帐门前,一手执笔,一手支着脸。阳光斜斜照进来,她的案上摊着一卷信纸。

这次,她没有写“奏”,也没有写“策”。

她在纸上写下第一行字——写给我亲爱的儿子——承风

风在草原上奔跑,星辰在夜空下低语。

有一天,老爷爷种下了七粒灵葫的种子。

第一粒落在火山口,第二粒落在冰川上,第三粒落在金色的沙漠中,第四粒随风飘向大河,第五粒藏进深林,第六粒被鹰衔上高山,第七粒……落在爷爷的心上。

……

她笔耕不辍地开始写第二个故事:承风,北地的夜很长,风穿过雪原时,会发出像呼吸一样的声音。

母亲常在火堆旁写信给你——因为火光让我记得,世界上有光。

从前,有个名叫普罗米修斯的人。

那时,天神宙斯把火藏在高高的天上,不许凡人使用。

人们在黑暗中生活,寒冷、饥饿,夜里只能依靠星星取暖。

……

五月长安含元殿,夜深如墨。烛光在案上微微跳动,映出李世民的侧脸。

李靖低声禀报:“陛下,北地王女来信三封,请陛下过目。”

李世民缓缓伸手,将信打开。第一封,是七粒灵葫的故事;第二封,是普罗米修斯盗火;第三封,则是舒涵希望孩子读《山海经》中的奇异山海与勇气。

起初,他只是轻轻扫过字句,眉头微蹙,像在思索字里行间的深意。可越看越觉得心头一暖。

信里没有策略,没有权谋,也没有责备——只有风雪中的母爱,和一个母亲想让儿子勇敢、好奇、善良的心意。

他轻轻合上信,指尖在纸上停留片刻,眼神却渐渐柔了下来。

“她啊,恐怕只是——想孩子了。”

风过殿檐,烛火微颤。那信纸上稚嫩的童话文字,被烛光照得温柔又脆弱。

五月中旬,长安初夏,宫中杏花已谢,风从御沟吹来,带着微凉的水气。

羽明宫的庭院里,李承风正趴在案上,用稚嫩的声音念信。

“然后啊,葫芦七兄弟各有神力——大哥力大无穷,二哥千里眼,三哥刀枪不入……”

他一边读,一边笑,声音清亮。

“娘亲说,做人要像七个葫芦娃那样,团结、不怕妖怪。”

侍读太监听着,心底一阵感慨,低声道:“娘娘在外,仍记着殿下,真是深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