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第二部 > 第11章 风雪

梦千年 第二部 第11章 风雪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1 03:17:23 来源:文学城

长安东宫偏殿,舒涵卧于榻上,窗外雪光盈盈。宫女轻启殿门,送入一封加盖突厥印纹的密信。

她接过信封,心口微颤——那是阿史那阙达的手笔。

她拆开一看,信中字字沉冷:

“突厥东部诸部生变,族中阿史那咄苾欲夺大权。北疆不稳,或将再举兵南下。慎之。”

舒涵指尖微冷。她闭上眼,心中翻涌。

她知道,这不止是草原的风动,更是命运的回声。

她轻声呢喃:“若突厥南犯,唐室将内外受敌……而世民,仍在征途。”

宫人欲劝她歇息,她却挥手:“去取东宫军报,再备笔墨。”

烛光映在她的手上,纸上落下一行字迹——

“并州虽安,草原风起。敌不止外,更在心。”

她的目光停在最后两个字上,沉静如夜:“——长安。”

十二月,长安的雪,比北地更静。

风卷白霜,落在朱雀街的檐上,银光如覆。鼓楼暮钟三声,万家灯火映入天穹,似一座被冰封的王城。

李世民率军班师而归。

战马的蹄印一路从渭水渡口延至宫阙,雪覆其迹,仿佛天下的血已被白雪抚平。百姓夹道相迎,呼声如潮。

他垂目行于马上,不见喜色,只觉寒意透骨。

太极殿上,灯火煌煌。李渊端坐御座,龙颜含笑。文武百官列于两侧,声称“陛下万岁,太子功高”。

殿中歌舞起,乐声繁杂,香烟袅袅。李世民立于殿下,甲胄未解,雪尚挂肩。

“世民,此战平北,功在社稷。”李渊举杯,笑意深长。

“陛下厚恩,儿臣不敢当。”李世民俯首,语气恭谨。

酒宴散后,宫灯未灭。李渊留李世民独对。

“世民,此番平北,辛劳朕知。然你军功屡著,朝中议者众,有谓太子之威过当,朕心不安。”

他语气温和,却似寒风透骨。

李世民俯首而立,声音平静:“儿臣以身许国,岂敢自专?”

李渊注视他良久,缓缓起身,背手而行:“你之忠,我信。然天下方定,不可再动刀兵。”

他转身时,眼中已有隐隐防备之色。

李世民叩首,额触寒地。

“儿谨记。”

殿外风雪再起。他起身离宴,披风被风掀起一角。长街无人,灯影在雪地中摇晃。

他回到东宫,门一开,暖气与灯光扑面而来。

殿内几位女子已候良久。

李世民脱下战袍,肩上的雪微微融化,滴落在檀木地板上。长孙氏从旁起身,手帕轻拂他肩头,语气平稳而含温意:“殿下一路征战归来,可先坐下,稍作歇息。”

李世民缓缓坐下,将长剑卸下,仿佛卸下了整个北地的寒意。

杨氏轻轻躬身,行礼道:“殿下归来,妾身等候已有片刻,见殿下无恙,心下稍安。”

李世民垂目,轻颔首,手指按在案几边缘,眼底透出一丝疲惫:“父皇言此番之功,议者或有忧虑,朝中事仍需审慎。”

舒涵低声道:“殿下可乘胜安抚北地民心,令诸将各司其职,彰显唐军威仪而不夺朝中权衡。父皇心有所虑,正因殿下功高,宜以稳为上。”

李世民缓缓抬眼,看向舒涵,目光沉静而深邃。烛光映在他的脸上,微微摇曳。

他轻轻点头,声音低而沉稳:“你言之极是。北地虽捷,民心未定,诸将虽勇,亦不可恃功高而扰朝心。吾当循序而行,使功转为民心,稳则长安安矣。”

长孙氏站在一旁,手帕停在空中。她明白,舒涵心知人性、洞察军情,此等聪慧便是殿下爱她的原因。

烛光摇曳,影子交错。东宫的夜,如同北地风雪后的一片宁静,胜利与智谋、权力与人心,交织成一幅深沉而微妙的画卷。

次日,李世民令文官随军入北地,分赴州县:安抚百姓,修复粮道仓储,重整市镇秩序。

他又吩咐:“各将军在驻地,不可擅自张扬军功,务令百姓安居乐业,民心安稳,方可长久。”

几日后,长安朝堂,李渊听闻北地各县秩序渐稳,百姓安居,诸将皆循规而行,心中悬念略释。

群臣闻言,纷纷舒口气,议论声渐缓。李世民于东宫中见状,微微一笑,向舒涵低声道:“民心既稳,军心已定,父皇亦释怀。尔之计,功不可没。”

舒涵垂眸,轻声应道:“殿下善用之势,自能化险为安。臣妾所虑,不过助殿下稳全局而已。”

武德三年正月初十夜半,长安风雪骤起,殿外的铜灯被风吹得几乎要灭。宫人匆忙掩上门,耳边仍听得雪粒拍在檐上的“簌簌”声。

舒涵披着狐裘,站在烛火下,眉头微锁。案上摊开的,是从边关急递的折简——突厥咄苾部叛动,原本与唐议和的处罗可汗被围于可汗庭。更糟的是——这叛乱背后,似乎有唐境商旅暗通往来。

她的手在信纸上停顿片刻,心底一阵冰凉:

这不仅是突厥的乱,若查出与唐有关——就是唐廷的外交失策。

忽然,殿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宫人欲行礼,却被来人抬手止住。

李世民身着玄袍,未带冠冕,肩上雪花未化,眉间的神色如寒刀般锐。他一进殿,目光便落在案上的那封折简。

“边报我已看过。”他低声说,“舒涵,朝中议者主战,父皇意向尚未决。你怎么看?”

舒涵看着他,眸光静定:“若此战开,大漠再无宁岁。突厥两部必并起。殿下若出兵,胜则劳师,败则危国。”

“那你要我如何?”

他的语气略急,隐隐带着情绪。

“我若不战,朝臣将言我懦弱;我若出师,便陷泥淖。如今我连父皇都不得尽言。”

舒涵沉默半晌,终于道:“殿下,您若信我——让我去。”

李世民骤然一震,眸色一沉:“你去?那是叛军之地!”

“正因如此,我去,他们才信。”

舒涵抬头,语气平静,“我在突厥有旧识,若能面见叔父,或可劝止内乱。只需一纸殿下的手令。”

李世民盯着她,半晌未语。他看见烛光映在她脸上,那种镇静的神情——就像她初入宫时,一样冷、一样坚定。

他忽然走近,伸手按住案上的信,声音低得几乎在咬牙:“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若这事泄漏,你会被视为‘通敌’。我连救你的借口都没有。”

舒涵轻声笑了笑,眉眼如霜下寒梅:“殿下忘了吗?我从未求保全。若能止战,哪怕以身试之,也无悔。”

他胸口一紧,那份理智被她的话瞬间击碎。

他看着她的眼,那里没有恐惧,只有一种连他都敬畏的决绝。

良久,他低声道:“你这是……逼我成罪。”

舒涵抬起眼,轻轻摇头:“不是逼,是信。”

“我信你不会让天下乱,也不会让人白死。”

这一刻,他终于明白——她不是在请命,她是在替他背下一切可能的骂名。

外头风雪呼啸,烛火几度欲灭。李世民忽然伸手,握住她冰冷的手。

“舒涵,”他声音发颤,“若你不归呢?”

舒涵怔了怔,低声道:“那便当是——突厥公主归于北风。”

他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半晌,他取下腰间玉符,亲手递到她掌中。

“此符通我营印。若有变,持此令可退兵一日。”

舒涵接过玉符,指尖微颤,却只是轻轻一笑:“殿下放心,我会回来的。”

他盯着她,像要把她的样子刻进心底。

烛光摇晃,他的声音低沉如夜:“若你不归,我亲自去接。”

舒涵未答,只深深一拜。风声再起,她披上斗篷,推门而出,一阵冷风卷入殿中,将那两盏烛火吹得几乎同时摇曳——一盏灭,一盏仍亮。

夜色与雪同白。舒涵策马而行,披风上的冰花在风里层层结霜。她身后只随一名译使和数名突厥旧部,皆披着无纹的黑氅。

远处,叛军营火若点点孤星,漫山皆红。

她勒马于营前,仰首一声呼喊——用的是古突厥语。

“我是处罗可汗之女,阿史那舒涵。愿见阿史那咄苾。”

营中一阵喧动。火光摇曳中,几匹铁蹄溅雪,领头的人正是咄苾。

他隔着火光冷笑:“唐人之妻,何面目来此?”

舒涵下马,缓缓行至火前。

风雪扑在她鬓角,她仍镇定地行礼,用突厥语一字一句地道:“我来,不为唐,不为突厥。只为让北风停歇,让血不再染雪。”

帐内众将相互望着,咄苾的手还握在刀柄上。

她却不退半步,目光冷而坚定。

“你若攻唐,唐必反击;你若杀兄,族中自乱。

你说要为可汗雪耻,但你真信?你想让草原只剩火光,还是让族人回到天山听牧笛?”

咄苾沉默了,眼中怒火渐息。

舒涵又取出一枚玉符,放在案上——那是李世民的营印。

“唐太子愿退兵一日,以示诚意。若你真要开战——明日雪尽,雁门之外再论胜负。但今夜,你有机会让草原重归宁静。”

帐内寂静。半晌,咄苾重重一叹,抬手挥开刀:“罢了。天命不与我。你走吧。”

她微微一笑,行礼退下。那一笑如雪中初日,寒中带暖。

与此同时,长安未眠。

李渊在太极殿召急议,群臣纷纷劝战——

“突厥叛乱,若不出兵,示弱于北。”

李世民立于殿下,沉默不语。心中却在计时——这是舒涵出行的第十个夜。

殿上议声渐高,终于李渊转向他:“世民,你意下如何?”

他缓缓抬首,语气沉稳:“儿臣以为,兵者凶器。突厥乱在内,不在外。若今动兵,恐逼其合力。”语气冷静,却藏不住眉间的倦意。

魏征出列:“殿下此言未免妇人之仁。”

李渊面色一变,正欲再问,忽有急报入殿。

信使跪地高呼:“报——突厥叛乱止,咄苾退兵!处罗可汗阿史那奚纯复位,愿遣使复盟!”

殿中一片惊动。李渊目光如电,盯向李世民:“你……早知有此变?”

李世民沉声道:“儿臣并非未卜先知,但信人心可回。”

李渊沉吟半晌,忽然长叹一声,手一挥:“罢了,退朝。”

群臣散去,殿中只余父子。

李渊看着他,语气复杂:“你做事,越发像孤。只是——你信的人,能信到几时?”

李世民低头:“父皇,若天下皆可疑,那人心何用?”

李渊静看他良久,终未再言。

武德三年二月,夜深,东宫中灯火稀疏。

院中梅花已开至尾声,瓣落满地。

舒涵披着薄氅,独坐在廊下抚琴。指下的曲,是她曾在突厥草原上常奏的《归鸿》。

琴声温柔又略带惆怅,仿佛风从千里之外带回的旧梦。

李世民自殿中缓步而出。今日他卸下朝服,只着玄衣。

听见琴声,他脚步放慢,静静立在她身后。

舒涵似察觉,却未停指。

直到最后一声弦音在空中散尽,她才抬头,目光落在他身上。

“殿下,政事可了?”

“未尽。”他答,声音低缓,“但听你一曲,便也静了。”

她笑了笑,起身行礼:“殿下笑臣妾。臣妾只是……许久未抚,手有些生。”

李世民伸手取过她的琴,轻轻拨了一下弦,声音短促而沉。

“生也好,这曲若太熟,反失真意。”

他将琴放回,转而看着她,神色忽地温柔:“你这一路辛苦,身子还好?”

舒涵一怔,垂眸:“多谢殿下挂心。只是近日略觉倦怠,或因旅途风寒。”

李世民沉默,视线在她脸上停了片刻。

那种倦意与柔色,不似风寒,更像一种无声的预兆。

他心底掠过一丝暖意,却不点破。

“既如此,命人好生调养。”他说,语气极轻。

又顿了顿,似随口,却透出几分心底的话:“这一世,风雪太多,也该有一处能让人安心。”

舒涵抬眼,看见他眉间那一抹疲惫的温柔。

她微微一笑,低声道:“殿下若能安天下,臣妾便安。”

他摇头,轻叹:“若天下安,而你不在,安又何用?”

两人相对无言。风从殿外掠过,卷起几瓣梅花,落在阶前。舒涵伸手接住一瓣,放入掌心。烛光摇曳,她眼底的光如水般柔。

那一刻,长安的夜静得连呼吸都听得见。没有誓言,没有表白,却像是两个历经风霜的人,在命运的罅隙里,悄悄守住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小小宁静。

三月春日初晴,宫中杏花方开,粉瓣如霞。

太极殿上,香烟袅袅,李渊端坐御榻,听内侍低声奏报:

“启陛下,东宫侧妃舒涵娘子身有喜,太医诊脉,已二月有余,脉象安稳。”

一时间,殿中寂然。只有春风掠过金帘,卷起一缕淡香。

李渊的目光微微一动。他抬手,放下手中玉简,语声平缓得几乎无波:“……有喜?”

那语气中,既非惊,也非笑。只是轻轻的一句,像是石子落入深井。

内侍不敢抬头,伏地叩道:“太医言胎象极稳,殿下喜事,陛下当贺。”

李渊缓缓靠坐回龙椅,眸色深沉。他沉吟良久,方低声道:“赐金百两,绫罗三十匹。命太医院择上方安胎。此事……不必外扬。”

内侍应声而退。大殿重归寂静,只余风声掠过檐角。

李渊指尖轻敲几下案几,目光落在殿外春色上。那花开得正盛,却让他想起并州的雪。

他低声自语:“突厥女……竟已怀朕之孙。”语气平淡,却藏着一丝冰。

他记得,昔年世民曾为突厥盟军之事力争,几次暗越圣意。

又记得舒涵在朝中屡次上言北疆大计——言辞精确,却不乏异音。

如今她怀孕,这孩子,不只是“血脉延续”,更是一道政治的印记。

“草原与中原,若在一身之**生……可安,亦可乱。”

李渊缓缓阖目,心中思绪纷乱。

他想起世民少年时随军的模样,那时的他眼中全是锋芒。如今,这锋芒已能制人,而他自己——竟要在这锋芒下小心呼吸。

他忽然笑了笑,笑声极低,像是自嘲:“老了啊,连儿子的子嗣,都要思量半晌。”

他起身,步下御榻,负手行至门前。阳光照在金阶上,花影斑驳。

他看着那一树杏花,声音极轻:“若是儿子……希望他不要太像他父亲。”

那语气里,有怜、有叹,也有一点掩不住的孤独。

殿外花瓣纷飞,宫人远远伫立,无人听见这句落入风中的话。

李渊转身入殿,重新坐回御座,神情已恢复成帝王的冷静。

“传旨——东宫有喜,册为良娣,令宫中诸司备贺。另命内史省密记其月,不得轻传。”

那一刻,春光再盛,也掩不住他眸底的一丝暗色——喜中带防,防中藏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