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第二部 > 第1章 谋杀

梦千年 第二部 第1章 谋杀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31 18:16:02 来源:文学城

大业十三年九月初,突厥边陲,暮色将帐篷染成一层深青。火把在风里摇曳,光影映在她披风的边角。舒涵立于火前,身形瘦削,眼底却有不动的光。

她已多年未见阿尔腾。

那人身形结实,眸中有草原人特有的冷峻与忠诚——他是她自幼的护卫,曾在无数风雨里为她斩除威胁、为她挡下箭矢。如今,她再次召来他,不是为了护她逃生,而是为了让他走上一条不可回头的路。

“阿尔腾。”她的声音极轻,似怕惊动了夜。

“我需要你的刀。”顿了顿,又低声,“不是为恨,而是为了一个更大的局面。”

阿尔腾望着她,沉默片刻。他知道舒涵从未把话说满,所有未说出口的分量,都在她眼底。

“九月的风冷。”他道,语气平缓,“你给得起我想要的,也能让我无悔?”

舒涵没有答。她只取出一个锦包,金银在烛光下闪烁。

她把一枚带着王族徽印的玉牌放在他掌心,低声道:“不仅是酬金,还有我能给你的地位。若事成,天下会有新局。若不成——你仍有退路。”

阿尔腾垂眸,掌心一合。再抬起时,眼中已无犹疑。

“我愿做你的刀。”他道。“但愿,这刀不染怨,只留信。”

那一夜,他们没有讨论细节。草原人知道细节会玷污誓言,舒涵也知道把血与刀的具体样式说出口,会让她的心更近地坠落。

风起,火把轻颤。两人之间的静默,比任何誓言都深。

几日后,舒涵与阿尔腾最后一次在帐外长谈,她把自己能交代的交代完,把不能说的沉入沉默。

“若有一日你要问我,为什么要走这一步,”她说,“记住——这不是为杀一个人,这是为未来的秩序。若你有人性上的犹豫,我会理解;若你无悔,那便走吧。”

阿尔腾点头,像是回答,也像是诀别。草原的夜又冷了些许,帐篷外的星子更加明亮,像是冷静的见证。

他已经接过那份重托,并将它视为荣耀与职责,而不是纯粹的雇佣。

九月中旬长安城门外,舒涵穿着一身粗布衣裳,头上裹着一条不起眼的巾帕,背着一把老旧的琵琶,像所有路过的流动艺人一样站在城门队列里。

人群拥挤,哨声、货车与赶路人的喊声把她淹没;舒涵把自己的名字埋在虚构的身份与随身的行囊之后,一步跨进城门。

她的步子平静,眼中既有草原的冷峻,也有要把这座城市当作舞台的自信。城内的热闹将她轻轻吞没——像风一样不留痕迹。

随后她在城西寻了处偏僻客栈,租下一间面街的小屋。窗外是斜斜的瓦檐与风干的旗帜,风过时会卷起尘。

她每日清晨起身,提笔于案,绘图不辍。

纸上先是长安的街巷轮廓:南北对称,坊市分明。她用极细的笔描出九坊十二门的走向,又在角落注记市肆、官署与巡更之路。

笔触轻缓,似在抚摸,又似在记忆。

她常于黄昏时分出门,混迹于商贩与行旅之间,察看车道与关隘。夜里归来,再以灯影补上白日的印象。

每一条街,她都在心中默数;每一次转折,她都在图上留一笔细微的弧。

然而,她的笔始终未越过那片中央的空白。

那里,是宫城所在。

她的手在那一处停了许久,终究收笔。

她知道,那一方空白,不可轻画。

那是权力的中枢,也是最深的迷雾。

她尚未踏入其中,所有的猜测都只会误导她的脚步。

于是,整张图像一座呼吸的城:四周完整,中间却虚。

她低头凝望那片空白,眼神静如止水。

——凡局未开之处,皆是命数。等她走进去,才知风往哪边吹。

九月底入秋未久,长安的风已转凉。街巷里的传言越来越多,长安百姓低声议论:李家军在潼关一带集结,不久就要兵临长安,传言像落叶遇风,越传越盛。

长安的街巷逐渐陷入惶乱,市井商贩收摊、百姓躲避、官府传令,鼓角声不绝于耳。

舒涵站在客栈的窗前,看着远处西门方向的烟气,心中却出奇地平静。她知道,这一切正如她所预知——李家必攻,隋室必乱。

几日后,城内粮道被封、官员往来频繁。舒涵以乐师身份进出贵族宅邸,听到更多的风声:有人开始准备迎接新主,有人暗中销毁旧令。整个长安,像一座在风中摇晃的塔,只需再一点推力,就会倾覆。

她没有急于接近核心,而是从外围侍从、杂役、搬运工等小人物入手——任何日常出入、搬运物品或传话的人,都是潜在的观察点。

她以乐师身份在宫廷周边演奏、送礼,借机与这些人接触。每一次简单的对话,她都暗暗记录对方习惯、出入路线和性格特征。她不求直接情报,而是收集碎片,铺成未来行动的基础网络。

几天之内,她已经在心中建立起一张小型“侍从走向图”,标记了谁常出入、谁谨慎、谁容易疏忽。地图与人物线索结合,形成舒涵在长安的第一个系统布局:不仅在地理上占位,更在信息与策略上悄然展开。

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城门终于被攻破。鼓声震彻长安,烟尘与呐喊在宫阙之间翻腾,乱军与官兵在巷□□锋,血与灰扑面而来。

舒涵早已换上宫廷乐工的服饰,琵琶背在身后,神情镇定地穿行在动荡的人群中。对她而言,这场战乱不是灾难,而是契机。

宫城被攻占后,隋旧臣纷纷避祸,宫中职位空悬、出入混乱。她趁乱以“留守乐工”之名登记入内,被分配到外殿一隅。那是她事先计划好的路径——借宫廷礼乐之名,靠近最接近权力的地方。

入宫的第一夜,她没有休息,而是继续绘制地图,她仔细记录城门、殿堂、走廊的方位,标注巡逻路线、主要出入口和卫兵分布。

外头火光连天,城墙之上新旧旗帜交替,舒涵的身影却安静得几乎与阴影融为一体。她知道,真正的风暴尚未开始。

宫内权势真空已现,而她的布局,正从暗线进入明局。

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末·长安的战火渐息,长安城暂得片刻的平静。街巷仍弥漫着焦土与烟灰的味道,宫中却在紧急修缮,仿佛要掩盖混乱的痕迹。

她的地图已绘成第三稿,标注着宫内的走向、门禁的更替,以及几条可以自由通行的隐线。但她需要最后一枚棋子——那个人,已经在途中。

几日后,暮色笼罩的永安桥下,传来一阵熟悉的低哨。舒涵抬头,看见阿尔腾从阴影中走来,披着旅尘与寒气。那一刻,两人对视无言。

“你终于到了。”舒涵低声道。

两人随后在破旧的客栈里短暂会面。灯光昏暗,言语极少。舒涵指着摊开的宫殿草图,简要说明各处动向、换防时间与她已掌握的情报。阿尔腾只是静静听着,目光专注,偶尔点头。

他们不再谈理想,也不谈成败。所有的意义都在那张图上——一座城的呼吸,一场权力的流动,以及两人共同的命运。

夜深,舒涵收起地图,淡淡道:“十二月,风向会变。”

阿尔腾应声:“我在。”

窗外的风带着冬意吹进屋内,烛火轻晃。那一刻,长安的夜再次安静下来,而无形的网,已在宫城上空悄然张开。

十二月冬风骤寒,宫城的瓦上积了薄雪。表面上,长安恢复了秩序,百官仍旧入朝,鼓钟如常。可在这层平静之下,新的势力正在暗中排布位置,旧的权柄仍在顽强挣扎。

舒涵与阿尔腾暂居在一间偏僻的旧宅中,外人以为是宫中乐师的栖所。白日里,舒涵仍以乐伎身份入宫,出现在宴席与礼乐之间,琵琶声温婉动听,掩去她目光中的锐利。

阿尔腾则以客商之名出入城内,负责传递物资与消息。两人之间的联系极少言语,只靠固定时间的简短记号互通。

十二月十三夜,舒涵带回新的宫廷名册。她摊开卷轴,低声说道:

“宫内已换新守卫,李建成寝殿警备松于前几日。风向开始变了。”

阿尔腾默默应声,目光沉静。

舒涵的手指在地图上轻轻划过——那是一种确认的动作,不带情绪,也没有犹豫。她清楚,这张地图上,每一道线、每一个标记,都意味着时机的临近。

窗外的雪花无声飘落,落在他们的影子上。整座长安在这一夜显得格外安静,只有宫墙深处偶尔传来钟声。那声音穿过漫天的寒气,像是命运在低语:新旧之交,至此为界。

舒涵抬起头,神色平静。

“从此之后,一切都不再可回。”

冬日愈寒,长安的天似乎也压得更低。宫墙上的积雪一夜未融,风从朱门的缝隙灌入,带着铁与霜的气味。

舒涵静坐在外殿的偏房里,膝上横着一张琵琶。她的指尖轻触琴弦,却不发声,只在心底默数时间。

她知道,这座城已走到新的边缘——李渊与群臣正在筹谋称王,李世民整日出入军府,而李建成依旧稳居中枢,看似安然。

阿尔腾每日传回的消息越来越少。不是因为失联,而是因为一切已无须多言。所有能查、能画、能听的东西,他们都已掌握。剩下的,只是等待。

她的桌上摊着最后一卷地图——那是终稿。笔迹工整,标注清晰,细至通路、值更、灯火的方向。

她盯着那些墨线良久,忽然伸手抚平纸张。她心里很清楚,这张图一旦派上用场,她的人生就再无归途。

夜深,宫中传来隐约的乐声,是另一组乐伎在演奏。她听了一会儿,轻轻合上双眼。

她的神情平静,却带着某种决绝的温柔。那不是冷酷,而是一种自知——有的人必须牺牲安稳,才能换得秩序。

阿尔腾在外守着风雪,舒涵在宫中等着时间的落点。一座城的呼吸在她心口起伏,她几乎能听见命运的钟声——它尚未敲响,却已在空气里颤动。

她缓缓起身,吹灭了烛火。这一夜,长安的雪下得极静。像是在为即将翻开的新局,落下最轻的一层帷幕。

十二月二十日,夜色如墨,寒风从朱门缝隙灌入,掀起殿角的瓦片和微微晃动的旗帜。雪花悄然落下,积在宫墙与青石路面上,连同烛火的微光一起摇晃,仿佛整个城都屏息等待。

舒涵立在高殿偏房,琵琶背在身后,双手再次抚过那张终稿地图。每一道墨线、每一个箭头、每一条隐通道都在她心中呼吸着生命。她的目光冷静得几乎冰封,指尖轻触纸面,却不发出一丝声响。

窗外,阿尔腾的身影从暗处滑入。他披着旅尘与寒意,动作轻盈而精准,如同风一般无声。舒涵不看他,只轻轻点了下头,暗号已定:行动开始。

“确保安静,无声无息,完成后速归。”她低声对阿尔腾说道,语气冷冽,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阿尔腾点头,将手中的暗器握得更紧。

他从东角的冷巷进入,借着檐下的阴影,脚步轻得如同落雪。墙角的守夜侍卫距离他十余步,但他早已计算好呼吸与步伐,每一步都踩在风声与夜声的掩护下。

靠近寝殿时,他停下,侧耳倾听。烛火微微摇曳,屋内传出李建成熟睡的低喘。巡更的侍卫按规律走动,他避开亮灯的窗口,沿着空隙潜行。

到达寝殿后,他从墙角暗门滑入。暗门是舒涵之前从宫女口中得知的维修通道,轻轻一推,几乎无声。

寝殿内的烛火忽明忽暗。阿尔腾移动到李建成床榻旁,暗器早已预置,一阵轻微的声响把他惊醒。他的眼睛微微睁开,却只看到烛火摇曳的影子,尚未看清真相。下一刻,暗器掠过,呼啸入耳,他猛然惊觉,却已晚——袭击悄无声息,李建成倒下,惊叫未能传出半声。

夜色如墨,宫殿的影子被风吹得摇晃不定。阿尔腾从寝殿的暗角滑出,动作轻如幽影,脚步没有发出一丝声响。烛火在走廊尽头晃动,他身影与阴影融为一体。

随后他翻身入暗道,顺着舒涵标记的回廊缓行,绕过夜巡的侍卫。墙角的雪被风吹起,轻轻覆盖他经过的痕迹。

拐过第三个回廊,他在地面留下一片微微凌乱的灰尘——这是他刻意制造的假迹,误导任何追查者。暗道出口通向宫墙外的废弃院落,那里堆着破旧木材和散落的麻布袋,夜色为他披上完美的掩护。

他停下,凝神听了片刻宫内巡逻的鼓声,然后沿着偏僻小巷绕行。他的身影逐渐消失在远处的城墙轮廓之下,只留下一条无声的、冷冽的风。

这一夜,长安仍在沉睡,而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黎明时分,夜色未退,长安宫中传来急报。李世民正在军帐内演算兵书,心神专注,忽然宫人匆匆而入,神色凝重。

“秦王殿下,大事不好了,世子……他……昨晚突然暴毙了。”宫人语气低颤,话未说完,已然让李世民心头一震。

他猛地站起,心脏骤然紧缩,额间冷汗微生。他的脑海飞速运转:兄长?夜间?难道是隋朝残余刺客作祟?还是宫内暗流……?

他步履急促地向宫城奔去,寒风吹起他的衣袍,心中却升起复杂的情绪——惊恐、惋惜、甚至一丝莫名的空虚。他想到了父亲李渊,也想到了朝中势力,却始终无法将心绪平复。

李渊在内殿听闻噩耗,眉头紧锁,手中握着的玉笏几乎握碎。老臣们立刻围拢上前禀报。

“世子……李建成昨夜突发意外……寝殿之事尚未查明。”

李渊沉默良久,眼神深邃而复杂。他思索着:宫中权力暗流,谁能下此手?宫廷侍卫?还是外敌潜入?

“不可轻信表象,务必彻查。”他缓缓开口,声音平稳而有力,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李渊心中明白,这一夜,不仅是儿子死去或幸存的疑虑,更是整个长安朝局的试金石。

李世民站在宫门外,望着夜空,星光淡淡,却无法驱散心中的迷茫。他自问:若是隋朝刺客,父亲会如何应对?若是宫中暗流,又如何防备?

然而,他唯一清楚的,是心底那份无法言说的复杂情绪——对兄长的惋惜、对父亲的敬畏,以及对命运无声的忏悔。

夜风吹动长安的宫墙,寂静而深远。无人知晓,这一刻,历史的棋局悄然翻开,而静静注视这一切的舒涵,心底清楚:这是铺开历史的第一步,也是她为李世民和唐朝所能承受的孤独牺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