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 第6章 开局

梦千年 第6章 开局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1:25:25 来源:文学城

夜深,醉香楼的喧闹早已散尽,只剩下酒窖中的密室里烛火微明。

穆苏亲自引着李世民入内,推开小门。屋内只摆了一张矮几,几盏清茶。

白衣女子端坐矮几一侧,依旧戴着面纱,怀中抱着琵琶。她抬眸时,眼神在灯火下微微一颤。

李世民脚步一顿,胸口似被什么重重撞击。那熟悉的背影,那纤细的手指,那一瞬间连眼神都与惠明寺中一模一样。

李世民低声,几乎是脱口而出:

“是你……”

我微微颔首,却并未摘下面纱,只淡淡道:

“二公子,别来无恙。”

穆苏看了两人一眼,心中暗暗了然,却不言破,反倒笑着打圆场:

“李公子,能请得二位同坐,已是难得缘分。既然相逢,不如以琴为媒,先听一曲?”

我点点头,轻轻拨弦。

这一次,不是激昂的《水龙吟》,也不是盛世之音的《九洲同》,而是一曲低缓清澈的小调,似泣似诉,仿佛月色下的溪水,静静流淌。

李世民屏息而听,心弦随着琵琶声一寸寸被牵动。待余音散去,他久久未语,只盯着我,目光复杂到近乎痛苦。

李世民问道:“这曲可有名字?”

我说道:“此曲名为琵琶语。”

李世民眼中满是震惊与敬佩,低声道:

“郡主弹的极好,在下今日方知郡主还会弹琵琶。”

穆苏在一旁看着,忍不住轻叹:

“李公子,你如今明白了吧?郡主非凡人,她选择相助于你,实乃信你有大志在身。”

李世民闻言,微微一怔,转而望向我,眼神骤然变得炽热:

“舒涵,你为何对我如此好。”

我神色淡然,却每一个字都极为清晰:

“因为你心怀天下,不囿于家国私利。若中原有望与草原和解,唯有你能成此事。若助你一臂之力,或许可以避免无数生灵涂炭。”

李世民怔怔望着我,喉咙微动,却半晌说不出话。

穆苏见状,郑重抱拳:

“穆某虽是突厥出身,却在晋阳落根。若真有一日风云际会,只要李公子不忘今日之约,我醉香楼,愿为李公子效力。”

李世民站起身,郑重一揖,眼神炯炯:

“世民谨记!若有一日我得展抱负,必不负所托!”

屋内一时寂然,唯有烛火轻摇。

我轻轻放下琵琶,声音像风中远去的清响:

“公子,今日一见,已尽我心。自此我将离开晋阳,返回突厥。此间布局已成,只待时机。”

李世民心头一震,几乎脱口而出:

“你要走?”

我说道:“我明日便走,我教了玉娘新曲《象王行》,我不在了,便让玉娘扮作我吧。”

穆苏看了李世民一眼,低声道:

“李公子,你若真心怀天下,往后自会再见郡主。今日,便请珍重。”

李世民长长吐出一口气,回道:“明日城外,我和穆大哥送你。”

十月的晋阳,秋意渐浓。天边云影层叠,西风卷落满城黄叶。

我骑在马上,白衣随风猎猎。回望城郭,仿佛醉香楼朱灯犹在远处微微闪烁,仿佛隔着尘世喧嚣与旧梦。

马蹄声与心跳声交织,耳边《水龙吟》的余韵还在心底回荡。那一夜,李世民凝望的眼神,穆苏坚定的誓言,皆如烙印般印在心中。

我轻声自语:

“世民兄……此一别,不知何时再见。但我已尽我所能,布局已成,余下便看你如何开局。”

风中,一片黄叶吹落到我掌心,我抬眼望天,只见北方的云层正逐渐压下,似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我合上手掌,将那片叶子轻轻放进怀中,策马向北。

在我身后,晋阳的钟声缓缓响起。

在我心中,则是另一种更清晰的回响——

“若将来风云际会,必再见于天下。”

秋风猎猎。

李世民负手而立,玄色衣袍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他凝神远眺,只见驿道上,一骑白衣逐渐远去,披风如雪,背影孤清却坚定。

夕阳余晖洒下,将那身影镀上一层金光,宛若踏着光影而行。

李世民心中一紧,唇齿间低低吐出两个字:

“舒涵……”

声音被风吹散,却似与心口的悸动一同化开。

穆苏在他身后,静静看着,不敢言语。他心中已明白,这位二公子与那位郡主之间,有着旁人无法触及的情谊。

良久,李世民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铿锵:

“她已尽力相助,余下的路,要靠我自己去开。穆苏,若有一日我举兵,你可愿辅我?”

穆苏沉声一揖:

“穆某虽非中原人,但愿随公子逐鹿天下。”

李世民眼神渐渐收回,凝望远处天际的浮云,心底仿佛燃起一团烈火。

心中暗暗想到:“舒涵……今日一别,我必以功业相待。他日再见,绝不负你所托!”

穆苏见李世民无言,从袖中取出一张小小的琴谱:“对了,公子,郡主昨日托我把此曲谱交给你,说你今后可以在军中演奏,此曲名字好像叫破阵乐。”

李世民收下曲谱,向着远方遥遥作揖。

风声浩荡,钟鼓隐隐,晋阳城楼之上,即将到来的风云变幻即将开始。”

回到东突厥后。我悄然将一卷密函递到什钵必手中,信纸轻薄,却记载了我在晋阳和醉香楼间暗中打探的风向:哪些部落觊觎边境喜好战争,哪些酋长因隋朝赏赐动心,谁最易为重礼所收买。什钵必低头看着密函,眉宇紧蹙,沉默良久。

他抬头,眼里有疑惑:“你去中原收集这些信息做什么?”

我直视他,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回避的力量:“义成公主上次在雁门虚报后方叛乱,叔父被她蒙蔽,我看她就是隋朝安插在突厥的一颗棋子,如今虽然叔父已经冷落了她,但是她实力犹存,不可小觑,我收集这些自然是要为叔父拔一拔隋朝的奸细。”

我把话压低,像是在帐中燃起一簇小火:“二哥,你可愿与我并肩,上次雁门一役你也看到了,隋朝已是强弩之末,并非可靠的盟友,隋帝又好大喜功,中原即将内乱,我们当早寻下一位盟友。”

他沉默片刻,手指轻敲信卷:“你的意思,是要我参与其中?”

我点头:“正是。二哥,你可愿与我并肩,选一个可靠的盟友?”

什钵必眼神锐利如刀:“你所说的盟友,可否值得我冒险?我不会随便相信汉人传来的话。”

我将话压低,提议道:“你觉得李世民怎么样?”

什钵必眼神微闪,嘴角轻挑,语气平静却带审视:“李世民……少年得志,又机敏过人。马邑一役,我看他沉着应变,不像一般人般轻狂。他知兵,明理,识人,也能权衡利害。若真能与他合作,的确可借势反隋,但也需谨慎——他的野心不可小觑。”

我点头,目光坚定:“正因如此,我才想与你并肩。若能结盟此等少年英雄,不只是对我们有利,也能保突厥在中原的筹码。”

什钵必低头沉思,最终,他缓缓抬头,目光中带着一丝认同:“你所言,有几分道理。话说,你是不是……看上李世民了?”

我笑而不答,故作神秘:“你到时候就知道了。”

什钵必眉眼微动,似乎既好奇又无奈,最终沉声道:“好吧,你我都看上的人,人品也算信得过,那便依你之计行事吧”

于是我与什钵必开始暗暗拉拢反隋势力,收买曾经的亲隋势力,排除隋朝奸细。突厥布局也慢慢布好,只静待一个时机。

大业十三年二月刘武周诛杀马邑太守王仁恭,并联络突厥企图称王,李渊以讨伐刘武周之名招兵买马。

三月,晋阳,夜色沉沉。

李渊端坐于营帐正中,眉目沉稳,神色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今日的议事桌上,除了他,还有李建成、李世民、柴绍、裴寂与刘文静等人,几张地图铺展开来,烛火在帐中摇曳。

裴寂首先开口:“王威、高君雅势力仍在并州,如果不先清除,恐有后患。”

李建成接着提出:“攻关中之策需稳妥,以免暴露兵力,隋军可能反扑。”

刘文静则补充:“边境突厥未完全稳定,若离并州过早,他们或趁虚而入。需调派使者安抚,以免后路受扰。”

李世民静静地听着,偶尔点头,又指着地图轻声分析:“若先稳晋阳,控制关键城池,再清除王威、高君雅的势力,便可最大限度减少隋军反扑的风险。边境暂稳,刘文静出使突厥即可。”

李渊缓缓抬眼,扫过每一个人,沉声说道:“尔等所言皆有道理。此次起兵,非儿臣之私,而为天下。王威、高君雅,明日必行诛之。关中兵事稳妥,突厥边境亦需安抚。各位将士,各自尽职,我自有全盘安排。”

会议至此,众人皆默然。李世民心中涌起一股紧张而振奋的情绪——谋划已久的起兵,终于在父亲掌控下,临近真正的实施。

夜深了,风声在营帐外呼啸,李渊起身巡视,李建成、裴寂、刘文静、李世民各自回到各自的岗位,暗自准备明日的行动。晋阳的夜色之下,一场改变天下格局的起兵,悄然走向前夜的终点。

大业十三年四月,晋阳城已被李家军牢牢控制。

营帐中,李渊沉声对众将说道:“王威、高君雅已除,城中已稳,但北边突厥未完全可控。我军一旦进军长安,若边境生乱,后患无穷。”

他目光落在刘文静身上,语气中带着信任与肯定:“文静,你与突厥交好多年,熟谙其习俗与人情,此次出使,你最为合适。携金帛前往,不可轻率,务必稳妥安抚,使突厥无意趁虚而入。”

刘文静躬身答道:“我必尽全力,安抚边境,不负重托。”

李渊缓缓点头:“北上之计已定,你此行,关系我军接下来顺利与否。切记,慎言慎行,务求边境平稳,为我军攻取关中争取最佳条件。”

刘文静握紧衣袖,心知肩上责任重大。夜色沉沉,晋阳城外,风声呼啸,李家军整装待发,而刘文静则踏上前往突厥的旅程。

五月的草原风猎猎吹动,可汗庭帐的金顶在阳光下闪烁。大帐内,来自各部的酋长已经落座,刀剑横在席侧,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警惕。

刘文静身着汉人官服,额角却沁出细汗。他知道今日若不能说动始毕可汗,李渊起兵将失去最重要的外援。

始毕可汗端坐榻上,神色森然,环顾四方:“隋朝岁岁馈赠我突厥绢帛马牛,你却要我倒戈相助李氏?刘文静,你要如何解释?”

一位部落酋长冷笑:“李渊若败,突厥岂不是替他们背负骂名?我等凭什么押上族人性命去赌?”

刘文静拱手而立,沉声道:

“诸位长者有所不知。大隋国运已衰,炀帝荒淫残暴,百姓揭竿而起。李公久镇太原,恩信在民。若起兵,关中十万百姓必归其麾下。与其说是辅佐李家,不如说是辅佐一个新天下。”

大帐内一时喧哗,质疑声四起。大哥奥射设倚着长刀,语气直白:

“刘文静,你说得天花乱坠。可汉人皇帝哪个不是待突厥如草芥?你们成了,未必记得今日之诺。”

这时,我缓缓上前一步,银铃耳坠随着步伐轻轻摇曳,声音清朗:

“叔父,隋炀帝此时此刻正在江都醉生梦死,而且隋朝并未立太子,长安城如今无人主事,既然连隋帝都弃守关陇,何妨赌这一局?若李家得势,突厥不仅可收回旧岁馈赠之地,还能与新朝结盟,共霸天下。”

帐中火光摇曳,众酋长各执一词。始毕可汗面色冷峻,不置可否。

什钵必忽然起身,拱手说道:

“古话常言,大汗之业,不在于一时之胜,而在于长久的筹算。与其逼李氏父子与我为敌,不若先扶持,再观后效。”

我接着说道:“中原有言:‘唇亡齿寒。’隋室已衰,若李家得势,我突厥袖手旁观,将来中原坐稳,他们必以此怨首图我突厥。但若我等此刻伸手援助,便是‘结草衔环’,他们必铭记在心。到那时,两国合兵,可控西域,可御东敌。此消彼长之间,比我孤军南下强上百倍。”

此时义成公主正好不在帐中,一些对隋朝记恨已久的首领也开始帮着李家说话。

刘文静连忙趁势补充:“正是!可汗若能出兵相助,李氏必铭感五内,突厥亦将获无尽良马与财货。”

始毕可汗端坐良久,终于缓缓点头:“刘文静之言有几分道理。这金帛我便收下了,助李渊攻下这长安。”

帐中哗然,刘文静长长吐出一口气,重重一揖。突厥派出几千骑兵,刘文静带着骑兵还有马匹,兵甲启程返回太原。

春寒料峭,晋阳宫的宫灯依旧彻夜不熄。殿内,李渊披甲而坐,身旁的李世民、李建成等人皆肃然在列。案几上摊开的,是秘密绘制的的晋阳前往长安一路城池布防的地图。

刘文静从突厥归来,带回了始毕可汗的允诺。李渊微微抬头,目光中透出一丝审慎:“文静,你此次能说动始毕可汗,究竟用了何法?始毕可汗乃骁勇之人,平日难得说服。”

刘文静深吸一口气,躬身道:“此事全赖突厥小王子阿史那什钵必和一位公主,我随行之时,只需点明大隋衰败与李公恩信,二人便出言劝说可汗倾向支持李家,始毕可汗方才点头。”

李渊微微眯眼,目光落在李世民身上,手轻轻敲击桌案:“原来如此……世民,这二位似乎就是之前在晋祠见过的二位。”话语中有赞赏,也有一份未明的期待。

刘文静暗暗疑惑:“之前在晋阳求见李渊的不是两个普通突厥少年吗?”但看见大公子李建成暗暗皱眉便不好提出此事。

李建成心中微微一紧。他向来知道弟弟才智出众,但今日亲耳听闻李世民能借与突厥高层的私人交情,劝动始毕可汗,心里不免生出几分忌惮。那目光在火光下略微闪动,暗暗评估着弟弟可能带来的权势与危险。

李渊缓缓伸手,握住桌案边缘,仿佛稳住自己心中激动:“突厥愿助我李家,只要我们入主长安。时机已到,大隋天命已绝!”

李建成沉声道:“父亲,此事若不成,我们必为天下公敌。此事若成了,父亲便是天下之主”。

李世民目光则一直盯着地图上那枚代表长安的红点,不发一言,心口像被什么敲击。他不是没想过这一刻,可真到来时,心底竟涌上一丝莫名的悸动。

那是一个名字在心中闪过——舒涵。

他记得在那晚的篝火边,她目光明亮而笃定地对他说:

“隋室气数将尽,李家若握兵权,攻入长安必能势如破竹。”

如今,这一切正在发生。他与她之间,隔着千里,共同影响着天下的权力格局。

李家如何攻入长安,历史已有赘述,我便不再一一描述,只是期间我常托刘文静让派去的突厥骑兵给我带信。书信还是以哥舒翰的名义。这是晋阳一别后李世民给我写的第一封信:

“我欲逐鹿中原,不为一己之功名,只愿天下太平。然功业未成,心中惟念一人。

晋阳风起,战鼓如雷,我知此去路远,或死于乱世,或立于天下。若我一日封侯,必来迎卿;若我葬骨沙场,愿卿忘我。”

我回信道:“君言逐鹿,不为功名,吾信之。

然天下路远,烽火未息,吾不敢许同行,只愿君安。若君一日封侯,吾当遥献贺;若君葬骨沙场,吾亦铭念于心。山河有梦,命途多艰,惟愿君无恙,长安如故。若天命眷顾,待君再续此缘。”

*此章女主形象主要借鉴电影《英雄》里一袭白衣的如月。舒涵的人物形象主要借鉴了美剧《马可波罗》里朱珠饰演的蒙古公主阔阔真,朱珠太美了,简直就是作者心目中的女主长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