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 第30章 番外4 此岸之火

梦千年 第30章 番外4 此岸之火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4:37:22 来源:文学城

武德五年,碎叶城的夜风带着沙尘与牛羊的气息,帐内火光映照着厚重的羊皮地图。

统叶护坐在高处,眉目如鹰,目光深邃:“舒涵,如今西域诸国皆已臣服,边疆安稳。今日来使的是遥远的拜占庭。”

舒涵轻轻颔首,心里略微激动。西域小国全部归顺西突厥后,她第一次面对如此“远方”的文明使者。

她知道,这些人来自遥远的地中海文明——拜占庭帝国。他们与波斯正交战,他们信仰基督教,文化、文字、风俗皆与草原大异其趣。

“可汗,”她低声说道,“拜占庭与波斯交战已久。虽我未曾亲历,但据记载,拜占庭文明根源罗马,善于筑城与投石之术;波斯为萨珊王朝,兵力强大。此行使者恐怕是希望寻求我们援助,或者至少保持中立。”

叶护坐于高处,目光落在舒涵身上,语气略带笑意:“你刚才讲的这些,都是从何得知的?拜占庭、波斯……这些遥远之地,史书记载又少。”

舒涵低头轻笑,神色恭谨:“可汗,我在西突厥期间,曾翻阅过许多来往文书与边疆档案,亦曾听前任使者言说西域诸国往事,才有所了解。”

她心里暗想:总得找个古人能接受的理由啊——不能说我从千年后的历史书里看来的……

统叶护微微眯眼,眼底闪过一丝赞许:“细致入微,连使节们想都没想过的事情,你都考虑到了。”

舒涵低声道:“可汗,草原辽阔,若不细心,便会错过任何细微的变化。无论是边疆事务还是外交,都需谨慎。”

火光映在帐顶,映照出两人沉默的身影。帐外风呼啸,吹起沙尘,也吹起了统叶护心中隐隐的佩服与敬意——这份细致,已远超他预期。

不久后拜占庭使臣来到王帐,帐内的火光映在厚重的毡帘上,统叶护坐于高处,眉眼如鹰,目光冷冽而深邃。拜占庭使者正襟危坐,衣袍华丽,言语中透着谨慎与试探。

统叶护垂手而立,声音沉稳而威严:“我西突厥疆土辽阔,兵精粮足。尔方来使,想必知我族威望,今日来言,不过欲观我意罢了”

使者微微躬身,应道:“可汗英明,草原威仪令我方钦服。”

舒涵立于一侧,目光微敛,低声道:“可汗,他们此行多半是试探。若许援兵,则边境虚弱;若拒之过严,又失其心。”

统叶护略一点头,神色不动,转而对使者淡然道:“告你国皇帝,我西突厥自有疆策,足以安定西域。但当下重在固守边疆,不涉他战。若彼此相安,互利自久。”

使者俯身致礼,额上微有汗珠。

火焰在帐中跳动,照亮统叶护的侧影,冷峻中带着不容置疑的从容。

武德五年冬,碎叶的风,比往年更冷。

冬雪堆积在金帐之外,寒气透过毛毡渗进来,火盆里的松脂噼啪作响,火光摇曳。舒涵披着青袍,手中捧着刚写完的信札。那是给龟兹使臣的回函,字迹稳健,言辞温婉,带着西突厥王后的从容与理智。

她放下笔,抬眼望向案前的铜镜。镜中的女子已不复当年稚气——眉眼沉静,唇角带着淡淡的自持。

四年的王后生涯,让她学会了克制与衡量,也让她懂得,在草原的政治风暴中,温柔从来不是软弱,而是一种隐秘的力量。

然而,在这份平稳之下,仍有无法言说的空白。

西突厥宫帐里,众人皆知可汗与可贺敦恩厚,却始终无子。

这一年,流言渐起。

有的说是王后体弱,有的暗讽是天意不佑。

舒涵在帐中静坐,她细心查过侍从言语。她明白,流言的源头并非草原百姓,而是宫中一位旧日侍妾——那个为统叶护生下过子嗣的女人。

她明白,这类小事,权力自有衡量;若硬去处置,只会引起更多纷争。

“言语如风,随它去吧。”她低声对自己说,目光落在火盆里跳动的火焰上。

夜风起时,帐外的旌旗猎猎作响。

舒涵披着斗篷走入大帐,火光映在她的睫上,光与影交织如流沙。

统叶护正坐在案后,正在看一份战报。听见脚步声,他抬头,眉眼间有一瞬柔和:“怎么还没歇?”

舒涵低声道:“听说……有人被你遣走了。”

他神色不变,淡淡道:“你说的是谁?”

“旧日侍妾。”她直视着他,声音轻,却像刀锋划过丝绸,“她不过言语有失,可汗何必如此?”

统叶护微微一笑,那笑意里没有怒意,反倒带着几分探意:“你是在替她求情,还是在试探我?”

舒涵一怔,随即低下头,声音柔了几分:“我只是觉得……草原的风俗如此,你若因我迁怒旁人,难免让人心生怨怼。”

他看着她,良久不语。

火光在他瞳中跳动,像藏着未言的心思。

半晌,他起身,缓缓走到她面前,语气低沉:“舒涵,你以为我因你而逐她?”

她抬眼,对上他沉静而危险的目光。

“那是为何?”她问。

“因为她不懂分寸。”统叶护缓缓道,“在我眼里,她的言语不是冲你——而是冲我。”

他停顿片刻,低声补了一句:“至于你……你从来不是她们那样的人。”

舒涵心中一动,却仍佯作镇定:“可汗说笑了,我与她们并无不同。”

他轻轻一笑,伸手在她耳畔拨去一缕发丝,声音低得几乎是呢喃:“不同。她们想取悦我,你却从未试过。”

舒涵呼吸微乱,心头一瞬慌乱。

火光下,她看不清他的表情,只听见他又道:

“可偏偏……我喜欢的,正是你这副模样。”

帐中忽然寂静。只有火焰轻轻燃烧的声音。

舒涵垂眸,掌心微热,却仍咬住唇,轻声道:“你这话,若被外人听去,岂不又惹风言?”

统叶护笑了,笑意里带着几分危险与宠溺:“那就让他们说。我的王后,不必向任何人解释。”

他转身回到案前,似要掩饰情绪。

舒涵站在火光之侧,目光落在他宽阔的背影上——

那一刻,她忽然明白,他的情意并不只是征服,而是深藏在霸道与沉默之间的某种真心。

她轻轻呼出一口气,转身欲走。

身后,他的声音低低传来:“舒涵——”

她停下。

“我若真要宠你,便会光明正大,不用旁人去度量。”

她轻轻一笑,没有回头,只留下一句:“那我便拭目以待。”

帐门掀起一阵风,火光骤然一暗。

他看着那道消失的背影,喉结微动,眼底的笑意深得近乎无奈。

——她懂他的权势,却从不惧他。

也正因如此,他才更想紧紧握住她。

夜已深。

帐外的风从草原深处吹来,带着寒意与远处牛铃的回声。

舒涵独自坐在案前,火光在她面前摇曳,铜盏中的酒早已冷透。

她伸手去碰,却又缓缓收回——

那一刻,她忽然察觉,自己的指尖竟有一丝颤抖。

她自嘲地笑了笑。

她不怕战事,不怕局势,却怕这种……被人看穿的温柔。

统叶护的那句话还在她耳边回荡——“她们想取悦我,你却从未试过。”

她本该觉得这话荒唐。草原上的男子,从来以征服为荣;女子若想生存,就得依附、顺从。可他……竟不喜欢那些取悦的人。

“真是个怪人。”她低声喃喃。

风吹起帐门,火光一闪,她仿佛又看见那人俯身拨她发丝时的神情——

那双眼,冷如鹰,又热如火。

她的心口微微一紧。这一刻,她终于明白,那些她曾轻描淡写的情意、那些她以为能稳住的克制,正在慢慢瓦解。

她想起李世民。那个少年秦王。那是理想的象征,是天命,是她身为“局外人”在历史中留下的一点执念。而统叶护,他是现实,是风、是火,是让她真正有血有肉地活着的人。

她低下头,掩住自己微热的脸,轻声笑道:“真没出息。”

帐外的风卷起草浪,天边闪过一丝微光。

她却没有去掀帘,只是坐在那里,静静地听着风声。

武德六年的春风还带着些寒意,碎叶城的帐内却暖意渐浓。统叶护的妻子去世已数日,帐中弥漫着余温与淡淡的烟草香。

舒涵轻轻走进咥力特勤的帐篷,看到十五岁的少年正低头整理箭矢,神情拘谨。她坐在他旁边,微笑着递上一杯温热的奶茶:“累了吧?先喝点暖和身体。”

少年抬眼,略显惊讶,却接过杯子,小口抿了一口。舒涵轻声笑了:“别紧张,我不会勉强你做什么。”

而统叶护另一位妾生的小儿子七岁,看到舒涵,总会跑过来扯她的衣角:“姐姐,你教我骑马,好不好?”

舒涵弯下腰,抱起小男孩,顺着他的动作调整马鞍:“当然可以,但先得学会握紧缰绳。”

每天的晨光中,她陪着两个孩子练习骑射,午后一起在帐内看地图或讲故事,夜里则坐在火堆旁为他们梳理发丝、讲笑话。孩子们渐渐习惯她的存在,咥力特勤有时会偷偷观察她的神态,发现她总是温柔而专注;小儿子则几乎天天缠着她,笑声充满帐内。

一日清晨,天尚未全亮。

草原的雾气尚未散尽,空气中带着潮湿的泥香。

帐帘掀起,冷风灌入。

统叶护走了进来,披着狼裘,鬓角有了几缕白霜。他脱下手套,将一封卷轴放在案上:“唐使回报。唐朝拒绝了上次请婚,但派了新的使节往龟兹,说要‘重修旧好’。”

舒涵闻言,微微抬头,声音平静:“看来李渊终于想明白了。大唐太平之后,西突厥自然不能被东突厥独占。”

统叶护轻轻一笑,目光深邃:“大唐的心思,你总是看得透。”

那一夜,王帐的火光暗得近乎熄灭。

外头的风正大,呼啸着掀起毡帘,火焰摇曳,将她的影子映在墙上——细长而静默。

舒涵刚从使节议事中归来,脱下厚重的披肩,转身时,却见统叶护已立在帐内。

他没戴头冠,只披一袭黑色皮裘,目光深沉得看不出情绪。

她心头微动,行礼:“可汗还未歇息?”

他没有立刻回答,只是缓步走到她面前,声音低沉:“听说……你今日在众人面前,为唐使分辨使节礼数?”

舒涵一怔,旋即平静:“不过是例行之事。”

他看着她,眸色一点点暗下:“例行?”

“舒涵,我有时真想知道——在你心里,唐朝,是不是依旧比草原更重要?”

她心头一紧。那声音不重,却像一阵冷风,直击心底。

火光摇曳,她与他之间的距离近到几乎能听见彼此呼吸。

她低声道:“我只是尽臣妇之责。”

统叶护静了片刻,忽然伸出手,轻轻抬起她的下巴。

“是吗?”

“那若今日,不是唐使,而是那位秦王亲来——你还会这般淡然?”

舒涵的心跳骤然一乱,呼吸微滞。

可她依旧努力维持平静:“可汗多虑了。李世民与我……不过旧识。”

他笑了,笑意却冷:“旧识?”

“那你为何听见他的消息时,眼中会亮?”

她一震,那双深色的瞳仁里,藏着风雪与孤独,藏着她从未见过的、几乎少年般的忌妒。

火焰在两人之间跳跃。

他终究没有再逼问,只是放下手,低声道:“罢了。”

“你若真心属我,终会留下。”

转身的瞬间,他的影子被风吹得漫长。

舒涵望着那背影,心口一阵发紧。

那一夜之后,她才第一次意识到,

这位草原上的王,他也有血、有心、有无法克制的爱与占有。

夜深时,她独自站在帐外,看着无边的雪原。

远处传来狼的长嚎,风卷着雪尘如雾。

她想到长安,想到那个曾经的男子——秦王李世民。

自从与统叶护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以来,她彻底放下了旧梦,也不再与秦王有任何情感牵连。

然而,每当听闻长安的消息,心底仍会泛起微微涟漪。

秦王已功高震主,稳坐中原,身旁有长孙氏相伴,儿女环绕。

统叶护从未追问她是否曾爱过李世民。骄傲的他不需要答案,他只在乎她此刻属于谁。

可若那一天李世民登基称帝,他必定会忍不住提问。

而她会如今日般坦然回答:往昔如风,今生只属于他——属于这片风雪与火光交织的草原,属于这个纵横四海,却只为她一人温柔的男人。

天色微亮,帐外的风声依旧,带着寒意。

舒涵缓缓醒来,指尖触到身侧的褥子——冰凉的。

可汗一夜未归。

她撑起身,帐内的火堆早已熄灭,只剩下冷灰。

外头传来马蹄与风声,远远近近,却没有属于他的脚步。

侍女低声进帐,动作小心翼翼。

“王后,可汗自昨夜离帐,尚未回宫营。卫士说……他独自去了北丘。”

舒涵轻轻一怔。

北丘——那是风最烈的地方。

他只有在无法平息情绪的时候,才会去那里。

她缓缓起身,披上貂裘。帐帘掀起一角,风灌入,冷得像刀。

她看着那片辽远的草原。

天色尚未放晴,薄雾笼罩,一切都灰蒙蒙的。

忽然间,她心里升起一种说不清的惶然——不是害怕,而是怜惜。

侍女轻声问:“王后,要不要派人去寻?”

舒涵摇了摇头,语气淡淡:“不用。若可汗不想被寻,他自会回来。”

她说得平静,可指尖却紧紧攥着披风的边角。

直到日头升起,阳光映入王帐,他才回来了。

铁靴踏入帐内,寒气随之卷入。

他身上带着草原的霜气,眉目冷峻,眼神却淡淡地掠过她。

“你醒了。”

他嗓音低哑,像被风磨过的石。

舒涵轻轻点头,语气柔和:“昨夜风大,可汗怎地一夜未归?”

统叶护看着她,沉默片刻,才淡淡开口:“想些旧事。”

她抬眸,想追问,却在他目光里看见一种陌生的深意。

那不是疏远,也不是怒意,而是一种压抑的痛。

空气一瞬变得沉重。

两人之间的距离,不过几步,却仿佛隔着整片草原。

他忽然伸手,替她掖了掖披风,语气平缓:“这几日北风重,你少出营。”

语气听似平静,却有一丝刻意压抑的温柔。

舒涵垂眸:“是。”

夜幕低垂,草原的风裹着寒意。

王帐外,火堆跳动,影子在地上摇晃。

舒涵披着狐裘走出帐门。她本不该出营——夜色太冷,风太重——

但她听见那种独特的声音。

——铁与木的摩擦声,沉、缓,却有节奏。

循声望去,只见统叶护独坐在火堆旁,正修着弓。

火光映在他眉宇之间,线条分明,冷峻得像一块刀锋上的雪。

舒涵站在不远处,没有惊动他。

她看着那双手——

粗粝、带着茧,却动作极稳,修弓、抹油、系弦,一气呵成。

“可汗还未休?”

她轻声问,声音被风吹散,柔得几乎听不清。

统叶护微微抬头,眼神在火光中掠过她的脸:“你怎还未睡?”

“听见声响,就出来看。”

她走近几步,火光映在她的眼里,像是碎了的星。

统叶护的目光停在她的披风上,眉微皱:“夜寒。别靠太近。”

她却笑了笑,跪坐在他对面。

“我倒是第一次见可汗亲手修弓。”

他手中动作未停:“弓若不经自己修,出征时断了弦,性命也跟着没了。”

语气平静,却带着某种隐忍的重量。

舒涵安静地看着他,火光在他脸上跳动,

她忽然觉得,这个男人与她记忆中的“暴烈草原王”并不一样。

他沉稳、寡言,却有一种被克制住的力量。

统叶护忽然放下弓,抬头看她:“你在看什么?”

她一怔,神色微变:“没什么。”

他唇角微勾,笑意极淡:“你以前看人,不会避开目光。”

“……那是因为以前我不在意谁。”

火光间短暂的沉默。

风呼啸而过,吹动两人衣角。

统叶护忽然伸手,拾起火堆旁的一枝断弓,递向她:“来,试试。”

“我?”舒涵愣住。

“你既身为王后,草原儿女,不该畏弓。”

他语气不重,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力量。

她接过那弓,指尖一触弦,立刻被勒出一道浅红的印。

“太紧了。”她低声道。

他站起身,从背后伸手覆上她的手。

掌心的热度穿过她的指缝,带着刀茧的粗糙,却让她整个人一震。

“手别抖。”

他的声音低沉,气息近在耳边。

风声被远远推开,火光在两人之间闪烁,

她能感觉到他胸口起伏的温度,和自己急促的心跳交缠。

统叶护松开手,语气平稳:“不错。”

说罢转身,似要掩饰什么。

舒涵缓缓放下弓,低声道:“可汗,我……并非勇者。”

他停下脚步,回头:“可你也不是懦者。”

风又起,火焰被吹得倾斜。

她看着他转身的背影,心中忽然有一种从未有过的疼。

夜幕低垂,碎叶城的风带着干冷的沙尘。

王帐中火光摇曳,映着统叶护披上的战袍——黑底金纹,厚重如山。

舒涵跪坐在火旁,为他整束盔甲的带结。她的指尖碰到那坚硬的金属,冷得几乎刺痛。

她低声道:“北境风急,昼夜温差大,可汗记得带厚披风。”

统叶护低头看她,目光深沉。

“你这是在叮嘱我,还是在送我?”

舒涵抬头,一时对上他那双如鹰般的眼。火光中,他的眉目刚硬,神色却有一瞬微软。

她垂下眼帘:“都是。”

他轻笑,笑意里带着一丝喑哑的疲惫与克制。

“你若再这样,我就真舍不得走了。”

舒涵指尖一顿,低声道:“草原无宁日,可汗若不去,谁能安天下?”

她说得极平静,但声音微颤。

统叶护看着她半晌,忽然伸手,覆在她的鬓发上。那一瞬,空气似乎凝固。

他的手指摩挲过她鬓边的金饰,语气低沉:“舒涵,我一直知道你聪慧、冷静……只是,你何时才能为我忧一次?”

她心头一震,唇瓣微张,却说不出话。

火光映在两人之间,摇摇晃晃,如同一条不敢跨越的界线。

良久,她轻轻开口:“我……若为你忧,便乱了分寸。”

他听了,眼底那一点柔光忽地暗了下去。片刻后,他俯下身,额头轻触她的发顶。

“那便由我来乱。”

这一句,低沉、克制,又带着一丝不可抗拒的温柔。

火焰“噼啪”炸开,照亮他们之间一寸未尽的距离。

武德七年春雪初融,碎叶城外的河水重新泛出青色。

白鹤低飞,风卷着湿润的气息掠过草原。

王帐前的风铃轻轻作响,舒涵独自坐在榻上,翻看着新送来的西域贡册。

几只金饰的酒杯整齐摆在案头,旁边放着一枝刚折下的柳条。她指尖轻抚那柔软的枝叶,目光却有些出神。

她已在这片草原上度过五个春天。她学会了听懂部落妇人的歌,学会了用草药医治伤者,也学会了在风沙中不眯眼。

但每当春风再起,草原上羊羔成群、婴啼此起彼伏,她总会有一瞬恍惚——

有一种声音在她心底轻轻问:

“若我也能有一个孩子,会不会……就真成了这个时代的人?”

帐帘被风掀起,统叶护走了进来。

他披着灰狼皮披肩,鬓角已有几丝银色,神色却依旧沉稳。

“舒涵,”他低声道,“咥力特勤的射艺比去年又稳了几分,你教得不错。”

舒涵笑笑,放下册卷:“那是他自己勤勉。”

她停顿片刻,又问:“可汗,还要让他随军西行吗?”

“要。”

他坐在她身旁,取起桌上的酒杯,微微晃动。

“他十六岁了,需知战事。你……又担心了?”

舒涵垂眸:“他聪明稳重,但我怕他太像你。”

统叶护愣了愣,忽然笑出声:“像我,有何不好?”

“太重事功,太少欢喜。”

她语气轻柔,却带着淡淡的叹息。

他沉默片刻,抬手轻抚她鬓边的发:“你五年前嫁我时,也只知理政,不知欢喜。”

舒涵抬眼,眼神与他相触。火光在两人之间跳动。

她忽然笑了:“那可汗如今……可知欢喜?”

他不答,只是静静看着她。

那一瞬间,她在他眼中看到了岁月的温柔,也看到了某种掩不住的疲惫与怅然。

沉默良久,统叶护终于开口:“舒涵,五年了,你是否也在心里怨我——没有给你子嗣?”

舒涵心头一震。

她垂下眼,声音极轻:“我……从不怨你。”

她想告诉他,也许是她自己——那无法被时空完全接纳的身体,注定无法孕育生命。

可这些话,她不能说。

她只微微一笑:“或许是天意。草原有千百个孩子在成长,他们将来都是你的子嗣。”

统叶护看着她,神色复杂。

他伸出手,覆在她的手背上。掌心的温度,透过岁月的厚重,带着一丝迟来的温柔。

“若无子嗣,你仍是我的可贺敦。草原的命脉,由你与我共护即可。”

他顿了顿,轻声补了一句:

“我从未怨过你——我只怕你独自难过。”

舒涵的指尖微颤。

那一瞬,她想笑,又想哭。

她望着他,忽然觉得,这片草原的辽阔里,唯有他们二人,是彼此的依靠。

帐外的风呼啸,带着青草的香与远处羊群的鸣声。

她低声道:“可汗,我们的孩子,不必一定是血脉。若草原能因我们而安,若这些部落能无战、无饥……那,就是我们的子嗣。”

统叶护望着她,眼神深邃而宁静。

良久,他低声笑道:“你总能说出我想不明白的话。”

然后,他收起笑意,轻轻将她拥入怀中。

火焰在帐中燃烧,映出两人重叠的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