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 第24章 影子

梦千年 第24章 影子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1:25:25 来源:文学城

贞观十七年四月初七,京城春意微寒。太子李治正式立储,长安宫城中却仍笼罩着一层不轻的肃穆。

一日朝堂之上,长孙无忌参奏安国夫人亦参与谋反,言辞恳切:

“臣参奏安国夫人参与此次东宫谋逆,此女怀亡国之恨,欲助太子行谋逆弑父之事以复国。”

李世民问:“无忌所言,可有证据?”

长孙无忌答:“安国夫人行事周密,因此臣目前仅有两证,一是魏征死后,安国夫人曾奉废太子私诏看望废太子,二是臣查到废太子谋事前曾有密信相通安国府。”

李世民明知故问地问道:“那密信,你可有查到,写了什么内容?”

长孙无忌说:“安国夫人已焚毁此信,臣推测必是言及谋逆之事,臣听说陛下已阅过此信,愿陛下勿被此女蒙骗,不然我大唐社稷难安矣。”

阿史那社尔此时正在朝堂之上,缓步上前,跪下:“吾姊向来心向大唐,长孙大人所言,望陛下明察。”

李世民看了看群臣,最后目光落在房玄龄身上。

房玄龄沉吟片刻,缓缓起身,拱手对李世民道:“陛下,臣以为,此事非轻言可决。安国夫人素来德行端重,若无确凿证据,贸然定罪,恐有冤枉之虞。”

长孙无忌闻言,眉头一蹙:“房卿此言虽谨慎,却恐误了社稷。女流之口,阴险莫测,陛下若不早察,社稷难保。”

李世民微微皱眉,声音沉稳而不急:“罢了,尔等皆是朕所倚重之臣,然此事,朕自有分晓。安国夫人若有异心,朕自会查明;若无,亦不可随意污之名声。”

此时,朝堂一片肃静。阿史那社尔轻轻抬头,恭敬说道:“陛下若愿,臣可为证,吾姊自无异心。”

李世民目光扫过在座群臣,缓缓说道:“既然此事关系重大,朕命房卿撤查密信之事,且查前太子近臣之行止,待真凭实据,再行定夺。”

长孙无忌面色虽有不悦,但也只能暂时忍下,恭声应道:“遵旨。”

李世民微微点头,道:“此事虽为宫廷私事,却关系大唐江山安危,尔等皆须谨言慎行。散朝。”

群臣低头行礼,纷纷退下,只余下长孙无忌与房玄龄在原位,长孙无忌低声道:“房卿,你可真替这女子说话?”

房玄龄淡然一笑:“陛下眼明心静,何须尔等多虑。只盼真相浮出水面,社稷自安。”

夜深,宫灯微亮,房玄龄步入太极殿,见李世民独自坐于龙榻之上,神色深沉。

房玄龄行礼:“陛下,房某今日到来是为早朝安国夫人一事。”

李世民抬眼,声音平静却带着几分意味:“房卿,安国夫人可否已将信重新抄录于你。”

房玄龄点头并递出一封信:“陛下,这是臣命安国夫人回忆后,她亲自抄录所得,请陛下核对。”

“夫人,魏征已逝,吾无复左膀。东宫被隔,师傅旧属皆避我如蛇蝎。父皇宠魏王愈深,群臣多以目视之,避我如尘。夫人曾言:‘慎言慎行’——承乾谨记。但我不甘。若母后在世,或许她仍能护我一线;今生无人可倚,唯夫人尚记我几分旧情。若我有一日失足,还请夫人——为我焚香一炷,不为名,只为魂归长安。”

李世民缓缓说道:“此信与原信并无字句之差。”

房玄龄微微点头,说道:“臣已细读,信中虽言‘魂归长安’,但无谋逆之意,皆为东宫孤寂之情,忧虑四方不测。”

李世民缓缓点头,眼神深沉:“卿看此信,是否可安民心?”

房玄龄低声道:“臣以为,此乃皇子孤苦之语,无关不轨。若公然追究,只恐生民疑虑,反累东宫。”

李世民叹了口气,伸手将信揉起,随意放入怀中:“房卿心意,朕自知。此事,且暂时不了了之,不必让长孙无忌等人再添风声。”

房玄龄微微一愣,随即拱手:“遵旨。”

李世民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卿切记,宫中之事,常需深思熟虑。言多必失,静观其变,有时胜过急于裁断。”

房玄龄顿觉陛下深意非浅,连忙低头:“臣明白,必谨守陛下意旨。”

李世民目光望向窗外夜色,声音低沉:“此后,你与无忌当同心守护东宫,不可让虚言扰乱我大唐社稷。”

房玄龄心中一凛,恭声应道:“臣誓当竭力,护东宫安宁,社稷无虞。”

夜风轻拂殿宇,宫灯摇曳,似乎连影子都在为这份深宫沉默而屏息。

因长孙无忌参奏之事,自上次召问太子人选一事后,陛下未再召我入宫,我亦听闻风声,便也远离朝堂,每日在安国府内清闲读书,偶尔去胡汉书塾看看那些学生。

二月时,李世民已令命阎立本绘二十四位功臣像于凌烟阁——西内三清殿侧。这二十四位,皆是唐初功勋卓著之臣: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直到秦叔宝。每一幅画像都神情逼真,神韵各异,皆见其一生功业与忠诚。

六月盛夏时分,李世民邀我凌烟阁一见,殿内灯光柔和,画像静静排列在深红檐柱间,似在低声讲述大唐的兴衰荣辱。

李世民的目光在画像间缓缓移动,指尖轻轻划过一幅幅卷轴,低声道:“舒涵,若卿是男子……或许也能位列其中,流传后世。”

我垂首,轻声道:“陛下言重。臣不过幸得陪伴陛下左右,目睹江山之事,已是荣幸。”

李世民叹息,手指仍在画卷上停留,像是在感受每一位功臣的气息:“舒涵,你在我心中,早已超越了男女之情,非止君臣,而是……可以托付的知己。”

我抿唇,不敢与他平视,心底却明了:他信我如信自己最忠诚的臣子,也信我能看清人心、明辨是非。

我曾陪伴他雁门救驾,晋阳起兵,暗中护住大唐边境,守护后宫,维护太子,所有的秘密、委托、劝谏、疼惜,都曾属于我们之间,属于这宫殿深处的夜与光。

我轻轻低下头,手指抚过卷轴,微微一笑——这份守护,我既不求名,也无需记忆。我存在过,是他一生的影子,却不会成为历史的一笔。此时此刻也似乎读出了历史的安排:我将随他而去,最终被历史抹去。

我暗暗吐息,微微躬身:“陛下,无需多言。功名、史册,皆非我之所求。只愿您安好,黎民康宁。”

他没有开口,只是久久凝视。我能感受到那份无声的理解——他明白,而我也明白,这份默默无言的守护,将永远属于他,却不属于任何人。

夜色深沉,宫灯摇曳。我站在凌烟阁中,看着那些永世流传的名字,心底却清楚:自己的名字,将随着他的离去,从历史里悄然消失。

同月,李世民欲亲征高句丽,诏我入宫问策。自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出嫁后,我已经有两年多未与他同席而坐。

李世民缓缓开口:“今日诏卿前来,是为远征一事,卿聪慧过人,可知此役成败?”

我低声而坚定地说:“陛下,京师虽安,但高句丽国土辽远,秋冬交替,军旅劳顿,陛下身躯尚未康健,恐有不便。”

他轻轻摇头,眼底却闪过一丝柔和的光:“卿担心朕身体,朕自知。然边疆之事,不可拖延,国事重于身躯。”

我垂下眼,知道此刻再多言,只会显得无力。我伴他许多年,劝谏、辅佐、守护,他听我言时多有采纳,可今次——历史的车轮已不可逆转。

我明白他的心意——那份征服边疆的决心、保卫社稷的热忱,比任何安危都更重要。他眉目间的坚毅,让人无法轻易劝阻。

可我更清楚,那一次征伐之后,他的身躯将渐渐不如从前,而我的命运,也将随他一同被历史悄然抹去。

我心中微动,却依旧面无波澜,淡声说道:“臣请随陛下征战,愿陛下同意臣之所请。”

李世民目光凝视我,沉默良久。烛光映在他的面庞,映出一抹难得的柔和。

“舒涵……”他低声唤我的名字,语气里既有玩笑,又带着些许无奈,“朕知道你心意坚定。”

他顿了顿,手指轻敲案几,“既然你执意,我自不能阻你随军。只是……你须在军中以正役从之,随朕巡阵,切勿轻举妄动,以免扰乱军心。”

我心中一暖,低声应:“臣谨遵陛下旨意,绝不妄为。”

他轻轻点头,目光又深又远:“好……朕放心你在侧。战场险恶,但有你陪在身旁,朕亦增一分胆气。”

贞观十七年七月,晨光微凉,时隔多年,我再次女扮男装,私下顶替了一位陛下亲兵。我随御驾出城,沿着长安城外的青石大道,心中百感交集。

皇帝策马在前,披着战袍,神色凝重而坚毅。黎明前的天色灰白,营帐间静得出奇。寒风吹过,我紧裹衣衫,却依然感到一阵刺骨。李世民早已整装待发,骑在战马上,目光如鹰般锐利。火光映在铠甲上,他的面容比平日更显刚毅。

我悄悄跟随在侧,不敢发出半点声响。每一次他挥剑,指挥军阵,我都能感受到那份历经沙场磨炼的沉稳与果断。他低声呼唤:“舒涵,看这里,敌军若从此道入,我军应分两翼布防。”

我俯身在帐中摆好沙盘,亦轻声道:“陛下若照此布置,敌军必受困,我军可一举夺阵。”

他抬眼看我,眉梢闪过一抹笑意。“你在后方等着,朕一定给你带回好消息。”

我低头微笑,心底却清楚,这不是玩笑——每一场布阵,每一次攻防,都关系到无数将士的生死。

战鼓声起,旌旗猎猎。夜色与烟尘混杂,箭矢呼啸而过,战马嘶鸣。李世民在前方指挥,每一步都精准而迅速,而我则暗中关注营帐布置、补给路线以及后方安危,确保他无虞。

一次突袭间,李世民身边的旗帜被风吹倒,我几乎是瞬间奔出,将一名随军小将拦下,并扶稳旗杆。他侧目看我,眼底闪过一丝欣慰:“你总是比朕先想到细节,真是朕的影子啊。”

我心头一震,却只是低声答:“陛下平安,臣便安心。”

夜色沉沉,营帐内外,战事尚未平息。我倚在帐幔旁,看着他疲惫却目光坚定的侧脸。火光摇曳,将他的影子映在帷帐上,如同一位永不退缩的帝王,而我,如同他身后的影子,默默守护。

每一夜,我都替他整理军情册册,将敌情、军力、兵员尽数记下。我知道,这些事情或许无人得见,历史不会为我记下半字一言,但我心安——因为我护佑了他,护佑了大唐。

九月,唐攻安市不能克,还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