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孟二姑娘生活日常 > 第1章 学手艺

孟二姑娘生活日常 第1章 学手艺

作者:大南南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5-09 12:35:42 来源:文学城

阳春三月,清明刚过没几天,气温正是舒服的时候。

天刚蒙蒙亮,就有一辆骡车从孟家庄驶出,驾车的是一个三十多岁身材高大的男子。

骡车上了大道,男子身后的车厢门被打开,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探出身,说:“爹,你教我驾车呗。”

孟卫行应了声:“好”,然后又道:“这会还凉,先回车厢里待一会,等日头出来了再学。”

孟玉宁嘟囔了一句:“哪里凉了。”

只可惜话刚说完,就打了个喷嚏。

孟卫行说闺女:“赶紧进去让你娘给你捂捂。”

在这个伤风感冒就有可能要命的时代,孟玉宁也不敢拿身体开玩笑,赶紧退回到车厢内,顺手把车厢门也关上了。

回身正对上母亲冯青莲递过来的薄袄。

上车的时候冯青莲就交代闺女穿上薄袄,只是孟玉宁那会刚起床,在自家院子里也不觉得冷,所以她只把袄子抱在了怀里。

孟玉宁在车厢外吹了凤,关上车厢门也知道冷了,接过母亲递过来的薄袄就捂了个结实。

冯青莲又拿出两个鸡蛋,先剥好一个递给闺女。

孟玉宁接过鸡蛋,笑着对母亲说:“让我去县里拜师学制香,奶奶就已经很不情愿了,出门竟然还煮鸡蛋,回头她要是数出来又得吵了。”

冯青莲拿出装水的葫芦,道:“放心吧,这是我前几天卖绣品的时候买的,不是家里的鸡蛋。”

孟玉宁小小的咬了一口鸡蛋,叹了口气,道了声:“可惜了”

可惜什么,当然是可惜看不到老太太唱念做打的那一套了。

冯青莲笑着拍了一下闺女:“别装怪,你奶奶比起来其他人家的老太太好多了。”

孟玉宁扬了扬头,眼神朝着车厢门的方向瞟了瞟,用口型对母亲说:说给我爹听的吧?

冯青莲忍着笑,点了点闺女的额头,轻声的说了句:“你个坏丫头。”

孟玉宁嘻嘻笑着,低头继续吃鸡蛋。

孟玉宁投胎的时候应该是没喝孟婆汤,出生时还带着前世的记忆。

前世她生长在现代,父母在城里打工,把她留在农村老家跟着奶奶一起生活。

小时候父母一年还回去两趟,自从弟弟出生,孟玉宁一两年也见不到他们一面。

高中时奶奶去世,父母却没有把她接走的打算。

高中时期孟玉宁一个人都挺过来了,没想到高考结束,刚被父母接到城里,睡了一觉,再有意识,已经在古代孟家庄的一个孕妇的肚子里了。

前世不被父母重视,今生又生在了古代,还是父母生的二闺女,孟玉宁都做好了当几年受气包的准备,却没想到这一世的父母,对自己反倒没有一点嫌弃。

孟卫行夫妻俩都是疼孩子的,成亲后连生两个闺女,也都如珠似宝一样的疼着,就连后来又接连生了两个儿子,对两个女儿的疼爱一点也没少。

现代社会都少有这样一视同仁的父母,更何况是古代。

因为有父母护着,孟玉宁这一世才真正体验了一遍孩童时期的无忧无虑。

这一世被新爱着长大的孟玉宁,就连性格也和前世完全不一样了。

前世的她遇事喜欢逃避,还不爱说话。

今生却养成了开朗爱说笑的性子,还不吃亏,谁要是欺负她,她早晚都要想着找补回去。

冯青莲看着闺女笑嘻嘻的吃着鸡蛋,心里却忍不住发愁,说她:“你就好好的跟着我学刺绣多好,非要学什么制香,这出门在外的,万一要有个什么事可怎么办呀!”

冯青莲年少时在府城绣坊当了三年学徒,做着一手的好绣活,原想着教两个女儿也都学了这个手艺,以后不管嫁到谁家,也不用看婆家的脸色过日子。

两个女儿,长女倒是随了自己,在刺绣上面颇有天赋,二女儿在这上面就少了几分天资。

虽说天资不够吧,好好学还是能学出来的,以后虽然成不了大师,做个普通的绣娘还是没问题的。

但是孟玉宁却不那么想,她今生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快快乐乐长大,另一个就是有钱有闲健康到老。

第一个因为投了个好胎轻松实现,第二个就需要自己努力了。

孟玉宁现在所处的时代和前世的历史并不相同,这里的历史在唐朝以后拐了个弯,分裂时期只经历了二十多年,天下就重新统一,又历经两次王朝更迭,现在的朝代叫做大安朝。

大安朝男女大防并不是特别严重,女子也能出门做事经商,最让孟玉宁放心的是,这个时代没有让女子裹脚的变态陋习。

她磨着父母要出来学手艺,就是因为这个时代对女性还不算苛刻。

自己当绣娘最多能有点小钱,根本不可能有闲,也不会太健康,孟玉宁就想着学个别的手艺,多接触一样就多一条通往致富的道路。

她在家里已经缠了父亲好多天了,正好前段时间父亲认识一个制香师,和对方接触了几次,发现那个行业其实也不难,这才有了让自己去学制香的打算。

之前没别的机会也就算了,现在既然有了学其他手艺的机会,孟玉宁说什么也要去试一试的。

孟玉宁吃完鸡蛋,问母亲:“您刺绣的手艺还是小时候去州府学的呢,我现在只是去县里学制香,爹爹也经常在那边包活,怎么就成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了?”

母亲有刺绣的手艺,父亲也是自小跟着祖父学木雕,后来祖母想着只让大伯接祖父的班,父亲就跟着人家盖房子的做小工。

跟了几年,不止把盖房子的各种工序学了个遍,还能把用料和造价算清楚。

后来父亲就自己拉了一批人出门包活,一开始只能接到垒个影墙建个夏房的活,靠着手艺慢慢的积攒了人脉,现在接的活,都是建造一整个院子的活。

这个愿意教自己制香的制香师,她家的院子就是找爹爹建造的。

冯青莲听闺女说完,叹气道:“就是因为我知道出门的不容易,才舍不得让你也吃那个苦。”

听母亲还是担心,孟玉宁就凑过去趴她怀里,轻声道:“我的情况和您那时候不一样,那制香师是外地人,她答应爹爹教我制香为的是维持关系,她现在想的一定是怎么让我跟她更亲近,绝对不会有故意让我吃苦的想法的。”

冯青莲拍着怀里的闺女,只说:“先看看吧,看过情况要真像你想的那样,你就在那里好好学,以后就算制香学不精,香料懂得多了,开个香料铺子也是个营生。”

孟玉宁抱着母亲撒娇:“娘亲最好了。”

这一声娘亲,让冯青莲再多的担心也都化成了微笑。

骡车行了大半个时辰,暖阳悬空,骡车行驶带动的风也暖暖的,孟玉宁就从车厢里出来,坐在父亲身边学驾车。

然后骡车时而疾行时而慢走,期间时不时的还有少女的尖叫和大笑声。

快到县城的时候,孟玉宁才把驾驶权还给了父亲。

进到县城,先是顺着主街买了几样日常吃用的礼物,然后拐进一条还算宽敞的附街,最后在一个挂着万香阁牌匾的新建的门店旁停下。

孟卫行把骡子拴上,孟玉宁扶着母亲刚从车上下来,从万香阁里出来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子,笑着对孟卫行说:“卫行来了。”

孟卫行喊了声:“孙叔”,然后向他介绍妻女。

彼此认识后,孙世财热情的把孟家人请进店内。

这是个外店内宅的院子,三间门面的宽度,盖了两间门店一间大门,店里还留了后门能直接回到院子里。

孙世财把孟家人请到店铺内间落座,刚坐下,就见内间通往院子的门被打开,进来一个五十多岁的婆婆,正是孙世财的妻子高氏。

刚坐下的孟玉宁,又跟着父母一起站起来。

高氏长的白净,穿着也很讲究,还未开口就先笑了:“卫行,婶子可是等了你大半个早上,这才刚进去,就落在你叔后面了。”

说完也不等孟卫行回话,就看向冯青莲:“是卫行媳妇吧,长的可真标致!”

冯青莲喊了声:“婶子”

高氏笑着应了。

孟玉宁在她看向自己的时候,行礼喊了声:“阿婆”

高氏满脸喜爱的拉住孟玉宁的手,对孟卫行说:“婶子就喜欢这样机灵的孩子。”

孟卫行谦虚道:“笨倒不笨,就是贪玩的很,以后少不了还得麻烦婶子多操心。”

高氏觉得,女孩子就算贪玩了点,又能难带到哪里去呢。

她笑着对孟卫行说:“学制香,听着不容易,其实能正常做家事的都能学会,只是想成为制香大家,却是得看天赋。”

这个道理孟卫行夫妻当然知道,学手艺确实讲究个天赋,自家闺女不就是因为学刺绣的天赋不够,才想着学点别的么。

孟玉宁听完更心动了,学刺绣,先不提天赋,哪怕只做个普通绣娘,那也得一针一线绣出来。

学制香,既然会做家事就能学会,门槛比起来做绣娘可低多了。

高氏见孟家人都明白,这才细问孟玉宁:“可曾读过书?”

前世活到十八岁,上了十五年学的孟玉宁回答道:“没正经读过书,小时候跟着爹爹识字,后来弟弟们读书也跟着学了两年。”

高氏听完,笑的更亲切了:“只要识字,学制香就算成功了一半了。”

冯青莲惊讶:“这么简单!”

高氏笑的一脸高深:“其实不识字也不是不能学,只是香料和其他东西不同,它是能入药的,一个药性记不准,错配到一处,会出事的!”

冯青莲一凛,赶紧叮嘱闺女:“那些香料性子可千万要记好,万万不可马虎了!”

孟玉宁听母亲这么说,知道她这是最终答应自己学制香了,赶紧坚定的保证:“娘你放心吧,我一定把香料的性子好好背会,什么时候能默写出来,什么时候才算记住了。”

孟玉宁的保证不止冯青莲放心了,就连高氏也多了几分满意。

之前答应孟卫行教他闺女学制香,主要是为了和他拉近关系。

孟卫行家虽然不住县城,但是他在县里却有一定的人脉,就连衙门里,也有关系不错胥吏和衙役。

高氏想通过孟卫行和衙门里的人拉上关系,以后在这县城里生活也有个靠头。

高氏原本只是为了拉人情教孟玉宁学制香,现在见她态度竟然这么严谨,心里不自觉的也多了两分真心。

啦啦啦,开文了,宝宝给个收藏吧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学手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