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聊斋白话一 > 第7章 书生与狐女结为夫妻:生儿育女过平凡生活

清河镇外有座白云山,山不高却林密,泉眼潺潺绕着青石板路,路的尽头藏着间孤零零的茅草屋。屋里住的是个叫沈砚秋的书生,年方二十,眉目清朗,只是科考落榜后心灰意冷,便带着几卷书、一床薄被,躲到这山中避世。

沈砚秋性子温吞,每日晨起拾柴、午后读书、傍晚浇菜,日子过得像山涧的水,平静无波。他不与人往来,却也不孤单,屋后种着萝卜青菜,檐下挂着晒干的草药,偶尔还能捡到迷路的山雀,喂些米粒便任其飞走。

这年秋末,连日下着细雨,山路泥泞难行。沈砚秋从镇上买米回来,走到半山腰时,见一棵老槐树下蜷缩着个女子。她穿着素白的衣裙,头发湿漉漉地贴在脸颊,脸色苍白得像宣纸,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受伤的小狐狸,正低声啜泣。

“姑娘,你怎么在这里?”沈砚秋放下肩上的米袋,上前轻声询问。

女子抬起头,一双眼睛亮得像浸在水里的黑曜石,带着怯生生的神色:“我……我是山下猎户家的女儿,进山采蘑菇时遇上大雨,脚崴了,这小家伙又受了伤,实在走不动了。”

沈砚秋见她脚踝红肿,小狐狸的腿也在流血,便叹了口气:“我家就在前面不远,姑娘不嫌弃的话,先去避避雨,我再给你和这小狐狸处理伤口。”

女子感激地点点头,撑着沈砚秋递过来的木棍,一瘸一拐地跟着他回了茅草屋。屋里陈设简单,一张木板床、一张书桌、两把竹椅,墙角堆着柴火,空气中飘着淡淡的墨香和草药味。

沈砚秋生火煮了热水,又从药箱里翻出活血化瘀的草药,捣成糊状后递给女子:“你自己敷在脚踝上吧,我给小狐狸处理伤口。”他又找了块干净的布条,小心翼翼地给小狐狸包扎,动作轻柔得怕弄疼了它。

女子看着他认真的模样,嘴角微微上扬,轻声说:“公子心善,多谢了。我叫胡九娘。”

“沈砚秋。”书生报上姓名,转身去灶房煮了姜汤,“喝点暖暖身子,别着凉了。”

胡九娘捧着温热的姜汤,小口啜饮着,目光落在书桌上摊开的书卷上,轻声念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公子也喜欢陶渊明?”

沈砚秋有些意外,他以为山野女子不懂诗文,没想到她竟能随口道出诗句。“只是觉得此情此景,与诗中意境相合罢了。”

两人就着窗外的雨声,聊起了诗文典籍。胡九娘谈吐不俗,对答如流,甚至有些见解连沈砚秋都未曾想到。他心中暗暗称奇,只当是猎户家的女儿天资聪颖,跟着教书先生学过几年。

雨下了三天三夜,胡九娘的脚踝渐渐好转,小狐狸也能下地走路了。临走时,她从袖中取出一小袋松子,递给沈砚秋:“这是我上山时捡的,公子不嫌弃的话,就当是谢礼吧。”

沈砚秋收下松子,送她到山路口。胡九娘回头望了他一眼,眼神里带着不舍,转身跑进了树林,身影很快就消失在雾气中。

自那以后,胡九娘便常常来茅草屋探望。有时送些野果,有时带来新鲜的山菌,有时只是坐在一旁,安安静静地看着沈砚秋读书。沈砚秋也渐渐习惯了她的存在,会给她讲书中的故事,会和她聊山中的景致,原本冷清的茅草屋,渐渐有了烟火气。

他发现胡九娘有许多奇特的本事。她能在雪地里找到深埋的冬笋,能听懂鸟儿的鸣叫,能在夜里不点火就看清路。有一次,沈砚秋染上风寒,高烧不退,胡九娘连夜进山,采来几株罕见的草药,熬成汤药喂他喝下,第二天他便痊愈了。

沈砚秋心中疑惑,却从未问过。他只知道,和胡九娘在一起时,他很安心,那些科考落榜的失意、孤身一人的孤寂,都渐渐消散了。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白云山开满了野花。沈砚秋在屋前种了一片桃花,花开时粉白相间,香气扑鼻。胡九娘来的时候,正看见沈砚秋站在桃树下,手里拿着一支画笔,想要描绘这满园春色,却迟迟下不了笔。

“公子在画什么?”胡九娘轻声问道。

“想画这桃花,却觉得笔下的颜色,不及眼前的万分之一。”沈砚秋叹了口气。

胡九娘走到他身边,接过画笔,蘸了蘸颜料,手腕轻转,几朵桃花便跃然纸上。她的画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纸上飘落,连蜜蜂都嗡嗡地飞到画前打转。

沈砚秋看得痴了,半晌才回过神来:“九娘,你真是多才多艺。”

胡九娘放下画笔,脸颊微红:“只是从小在山里长大,见得多了罢了。”她抬头看着沈砚秋,眼神真挚,“砚秋,我……我喜欢你。”

沈砚秋的心猛地一跳,他看着眼前的女子,素净的脸庞上带着羞涩,眼睛里满是期待。这些日子的相处,他早已对这个温柔善良、聪慧灵巧的女子动了心。他重重地点点头:“九娘,我也喜欢你。”

没有三媒六聘,没有锣鼓喧天,只在桃花树下,两人对着青山绿水,拜了天地,结为了夫妻。沈砚秋用桃木做了个简单的发簪,插在胡九娘的发髻上;胡九娘则用彩线绣了个香囊,里面装着晒干的花瓣,送给沈砚秋。

婚后的日子,依旧平淡,却多了许多温馨。胡九娘把茅草屋打理得井井有条,屋里总是干干净净,灶房里总有热乎的饭菜。她会在沈砚秋读书累了的时候,泡上一壶清茶;会在他写字写得晚了的时候,点亮一盏油灯;会在他上山砍柴的时候,悄悄跟在后面,帮他赶走毒蛇猛兽。

沈砚秋也不再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会陪着胡九娘去山里采药,会和她一起种庄稼,会在傍晚时分,牵着她的手,在山路上散步,看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

有一次,沈砚秋问胡九娘:“你以前说你是猎户家的女儿,可我从未见过你的家人,也没去过你家。”

胡九娘的眼神暗了暗,轻声说:“我爹娘早就不在了,家里就我一个人。”她怕沈砚秋追问,连忙转移话题,“不说这个了,我今天采到了许多木耳,晚上给你做木耳炒肉。”

沈砚秋见她神色落寞,便不再多问,只想着以后要好好待她,不让她再孤单。

婚后第二年,胡九娘怀孕了。沈砚秋又惊又喜,整日小心翼翼地照顾着她,不让她做重活,每日变着法子给她做些有营养的饭菜。胡九娘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脸上也泛起了红晕,整个人都透着母性的光辉。

可怀孕后的胡九娘,也变得有些奇怪。她特别喜欢吃生的鱼肉和野果,有时会在夜里醒来,眼神变得像狐狸一样亮,还会发出轻轻的呜咽声。沈砚秋虽然觉得奇怪,但只当是孕期反应,并未放在心上。

生产那天,是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胡九娘疼得满头大汗,沈砚秋在屋外急得团团转,想要去镇上请稳婆,却被胡九娘拉住了。“砚秋,别去,我自己能行。”她的声音带着痛苦,却异常坚定。

沈砚秋只好留在屋里,给她擦汗、递水。半夜时分,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划破了夜空,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婴降生了。沈砚秋抱着孩子,激动得热泪盈眶,胡九娘看着他,脸上露出了虚弱却幸福的笑容。

他们给孩子取名叫沈念安,希望他一生平安顺遂。念安长得虎头虎脑,眉眼像沈砚秋,眼睛却像胡九娘,亮得惊人。他从小就比别的孩子聪明,一岁多就能说话,两岁就能背诗,而且特别喜欢小动物,山里的兔子、松鼠,都愿意和他亲近。

念安三岁那年,沈砚秋带着他和胡九娘下山,去清河镇赶集。镇上的人见沈砚秋娶了个如此美丽的妻子,还生了个这么可爱的孩子,都纷纷议论。有人说胡九娘是仙女下凡,也有人说她是山里的精怪,不然怎么会这么漂亮,还懂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本事。

这些话传到沈砚秋耳朵里,他只是一笑置之。他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他只知道,胡九娘是他的妻子,是他孩子的母亲,是陪他过着平凡日子的人。

可没想到,麻烦还是找上门了。镇上有个姓王的道士,自称能降妖除魔,听说了胡九娘的事后,便找上门来,指着胡九娘说:“此女身上有妖气,是狐妖所化,留在人间必为祸一方!”

沈砚秋气得脸色发白,挡在胡九娘身前:“道长休要胡说!我妻子温柔善良,从未害过人,你怎能凭空污蔑她?”

王道士冷笑一声:“是不是狐妖,一试便知!”他从袖中取出一张符纸,就要往胡九娘身上贴。

胡九娘脸色一变,抱着念安往后退了一步,眼神变得凌厉起来。就在符纸快要碰到她的时候,她突然身形一闪,避开了符纸,速度快得像一阵风。王道士见状,更加确定她是狐妖,又取出桃木剑,朝着她刺来。

“不要!”沈砚秋大喊一声,扑过去想要拦住王道士,却被道士一把推开,摔倒在地上。

胡九娘看着摔倒的沈砚秋,又看了看吓得哭起来的念安,眼中闪过一丝决绝。她不再躲闪,对着王道士说:“我确实是白云山的狐妖,修行百年才化为人形。但我从未害过人,我和砚秋真心相爱,只想过平凡的日子。”

王道士哪里肯听,挥舞着桃木剑又要刺来。就在这时,念安突然挣脱胡九娘的怀抱,跑到沈砚秋身边,对着王道士大喊:“不许伤害我娘!我娘是好人!”

周围的人也纷纷议论起来,有人说:“胡九娘平时经常帮镇上的人看病,是个善良的人,道长是不是弄错了?”也有人说:“就算是狐妖,只要不害人,也不该赶尽杀绝啊!”

王道士见众怒难平,又看胡九娘身上并无戾气,反而有一股祥和之气,心中也有些犹豫。胡九娘趁机说:“道长若是不信,可在此观察几日,若是我有半分害人之心,任凭道长处置。”

王道士沉吟片刻,点了点头:“好,我就给你一个机会。若是让我发现你害人,定不饶你!”说完,便拂袖而去。

经过这件事,沈砚秋才知道了胡九娘的真实身份。他没有害怕,也没有责怪,只是抱着胡九娘,轻声说:“九娘,不管你是人是妖,你都是我的妻子,是念安的娘。我们一家人,永远在一起。”

胡九娘感动得泪流满面,她以为沈砚秋知道真相后会嫌弃她、害怕她,没想到他竟如此情深义重。“砚秋,谢谢你。我以后再也不瞒你了。”

原来,胡九娘是白云山狐族的一员,百年前偶然救下了被猎人追捕的沈砚秋的祖父,受了他的恩惠。后来听说沈砚秋落榜后独居山中,便想着来报恩,没想到相处日久,竟动了真情。她怕沈砚秋知道她是狐妖后会害怕,便一直隐瞒着身份。

真相大白后,夫妻俩的感情更加深厚。胡九娘也不再刻意隐藏自己的本事,她会用狐族的秘法,让田里的庄稼长得更好,让山里的野兽不再伤人。清河镇的人也渐渐接受了她,大家都觉得,不管她是什么身份,只要是善良的人,就值得被尊重。

几年后,胡九娘又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叫沈念溪。念溪长得像胡九娘,皮肤白皙,眉眼如画,性格温柔文静,喜欢跟着胡九娘学刺绣、学草药。

沈砚秋不再执着于科考,他在清河镇上开了一家私塾,教镇上的孩子读书写字。他教学认真,待人温和,深受学生和家长的爱戴。胡九娘则在家操持家务,照顾孩子,闲暇时便去山里采药,给镇上的人看病,分文不取。

念安和念溪渐渐长大,念安继承了沈砚秋的温厚,读书刻苦,后来考中了秀才,却没有留在京城做官,而是回到了清河镇,和父亲一起教书,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读书识字。念溪则继承了胡九娘的聪慧,医术精湛,成了镇上有名的女大夫,救治了许多病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茅草屋变成了青砖瓦房,屋前的桃树长得枝繁叶茂,每年春天依旧开满桃花。沈砚秋和胡九娘渐渐老去,沈砚秋的头发白了,胡九娘的眼角也有了皱纹,但他们依旧像年轻时一样,相互扶持,相濡以沫。

每天傍晚,沈砚秋都会牵着胡九娘的手,在屋前的小路上散步,念安和念溪带着他们的孩子,跟在后面,一家人说说笑笑,其乐融融。山里的小动物也常来串门,松鼠会跳到院子里捡松果,兔子会在篱笆外吃草,鸟儿会在桃树上唱歌,仿佛都成了这个家的一员。

有一年冬天,沈砚秋病倒了,病得很重。胡九娘日夜守在他床边,悉心照料,用尽了狐族的秘法,却依旧没能留住他。沈砚秋临终前,拉着胡九娘的手,轻声说:“九娘,能和你做夫妻,生儿育女,过这平凡的一生,我很满足。你不要难过,等孩子们都安稳了,你就回白云山去吧,好好修行,长命百岁。”

胡九娘泪如雨下,摇着头说:“砚秋,我不回去。没有你的地方,再美的山景也没有意义。这辈子,能陪着你,看着孩子们长大,我也满足了。”

沈砚秋去世后,胡九娘没有回白云山,她留在了清河镇,和孩子们一起生活。她依旧像以前一样,温和善良,乐于助人,只是脸上的笑容少了些,常常一个人坐在桃树下,望着远方,仿佛在思念着什么。

念安和念溪知道母亲的心思,常常陪着她说话,带着孩子来看她。他们的孩子,也像他们小时候一样,喜欢围着胡九娘,听她讲山里的故事,讲她和沈砚秋相遇相知的往事。

又过了许多年,胡九娘也老了,她躺在病床上,看着围在身边的子孙后代,脸上露出了安详的笑容。她想起了第一次遇见沈砚秋的那个雨天,想起了桃花树下的约定,想起了生念安和念溪时的疼痛与幸福,想起了和沈砚秋一起度过的那些平凡却温馨的日子。

她轻声说:“砚秋,我来陪你了。”说完,便闭上了眼睛,嘴角还带着淡淡的笑意。

胡九娘去世后,念安和念溪按照她的遗愿,把她和沈砚秋合葬在了白云山的山脚下,就在他们第一次相遇的那棵老槐树下。坟前种了许多桃花树,每年春天,桃花盛开,远远望去,像一片粉色的云霞。

清河镇的人都记得,有一对特别的夫妻,一个是落魄书生,一个是山中狐女。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荣华富贵的生活,却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什么是相濡以沫,什么是岁月静好。他们生儿育女,柴米油盐,过着最平凡的日子,却也过着最幸福的日子。

后来,白云山的桃花开了一年又一年,关于书生和狐女的故事,也在清河镇代代相传。大人们会给孩子们讲这个故事,告诉他们:真正的幸福,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也不是金银珠宝的堆砌,而是平凡日子里的相互陪伴,是柴米油盐中的彼此珍惜,是生儿育女后的相守相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