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黎家风雨:从南洋到新会的根 > 第4章 第4章 一个不算好的开始

雅加达港口的阳光炽烈得晃眼,卓安牵着卓远的手,站在人潮涌动的码头边,掌心全是汗。码头上的人来来往往,大多是皮肤黝黑的本地人,穿着色彩鲜艳的纱笼,嘴里说着叽里呱啦的印尼语,偶尔夹杂着几句生硬的中文,像一把把陌生的钥匙,打不开卓安心中的焦虑。

“姐,我们现在去哪里找父亲的老友啊?”卓远满是期待的看着卓安,他还以为到了印尼,就能立刻找到亲戚,就能有安稳的住处,却没注意到卓安脸上的慌乱。

卓安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不安,笑着说:“我们先去唐人街,那里华侨多,说不定能问到父亲老友的消息。”她曾听父亲说过,印尼的唐人街是华侨聚集的地方,大家都讲中文,遇到困难也能互相帮衬。可她不知道,从港口到唐人街,还有着难以想象的阻碍。

姐弟俩跟着几个看起来像是华侨的人,往市区走去。路上的景象让他们既新奇又害怕——高大的椰子树沿着街道排列,枝叶在风中摇曳;街边的小贩推着推车,售卖着五颜六色的水果和香气扑鼻的小吃;偶尔有穿着西装的欧洲人骑着摩托车飞驰而过,留下一阵轰鸣。这陌生的一切,更加令他们慌乱。

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姐弟俩犯了难——路口没有中文标识,只有印尼语写的路牌,他们根本看不懂。卓安想找个人问路,可拦住一个本地人,对方却只是笑着摇头,嘴里说着他们听不懂的话,手还在不停比划。卓安着急地指着自己,又指了指远方,嘴里重复着“唐人街”“华人”,可对方还是不明白,最后无奈地走开了。

“姐,怎么办啊?我们找不到路了。”卓远看着来来往往的人,那双紧紧攥着卓安的手透出他的恐惧。卓安心里也慌,可她不能在弟弟面前表现出来,她拉着卓远走到路边,蹲下身,从行囊里拿出一块干粮,递给卓远:“先吃点东西,等会儿再找。总会有人懂中文的。”

就在这时,远处一个穿着灰色西装、戴着圆框眼镜的中年男人走了过来,看到卓安和卓远茫然的样子,主动用中文问道:“你们是从中国来的吧?是不是找不到路了?”

黎卓安惊喜地抬起头,连忙点头:“是的!先生,我们想去唐人街,不知道怎么走,您能告诉我们吗?”

男人笑了笑,说:“我也是华侨,正要去唐人街办事,你们跟我来吧。”黎卓安和黎卓远心里顿时松了口气,连忙道谢,跟着男人往前走。

路上,男人告诉他们,他叫林文轩,在唐人街开了一家书店,来印尼已经十几年了。卓安趁机问他:“林先生,您认识一个叫张明远的人吗?他是我父亲的老友,据说在印尼住了很多年。”

林文轩皱了皱眉,想了想说:“张明远?这个名字有点耳熟,好像是在唐人街做过生意,不过具体在哪里,我也记不清了。你们到了唐人街,可以去‘侨兴客栈’问问,那里的老板认识很多华侨,说不定能帮你们找到人。”

卓安连忙记下“侨兴客栈”的名字,心里又燃起了希望。她想着,只要能找到张明远,他们就能有个落脚的地方,卓远也能继续读书,不用跟着她受苦了。

跟着林文轩走了大约一个小时,终于到了唐人街。这里的景象和刚才截然不同——街道两旁大多是中式建筑,门口挂着红灯笼,店铺的招牌上写着中文,耳边传来熟悉的粤语和各地的家乡话,让卓安和卓远感到一阵亲切。

“前面就是侨兴客栈了,你们自己过去吧。”林文轩指了指不远处的一家客栈,对卓安说,“要是有什么困难,也可以来我的书店找我,就在前面那条街。”卓安连忙道谢,拉着卓远往侨兴客栈走去。

侨兴客栈的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男人,留着山羊胡,脸上满是皱纹,看起来很和善。卓安走进客栈,向老板说明了来意,提到了张明远的名字。老板皱了皱眉,想了一会儿,说:“张明远啊,我记得他,以前在唐人街开了一家杂货铺,不过半年前好像搬走了,具体搬到哪里去了,我也不知道。”

卓安的心瞬间沉了下去,她还以为能在这里找到线索,没想到又是一场空。“老板,您再想想,有没有人知道他搬去哪里了?我们是从广州来投奔他的,现在身上的钱也不多了,实在没地方去了。”卓安的声音带着一丝慌乱,眼里满是恳求。

老板看着卓安和卓远可怜的样子,叹了口气,说:“你们别急,我帮你们问问住在客栈里的华侨,他们说不定有知道的。”说完,他走到客栈的大堂里,对着几个正在喝茶的华侨喊道:“大家静一静,这两个孩子是从广州来的,要找一个叫张明远的广州人,有人认识吗?”

大堂里的华侨纷纷抬起头,看向黎卓安和黎卓远。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开口说:“张明远?是不是以前在‘广和杂货店’做事的那个?我好像听说他去了城郊的果园做工,具体是哪家果园,我就不知道了。”

另一个中年男人也说:“我也听说过他,好像是因为欠了别人的钱,杂货店被查封了,才搬走的。你们找他,说不定会连累你们。”

卓安听到“欠了别人的钱”“被查封”,心里更慌了。她不知道父亲的老友竟然是这样的情况,可现在,她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找到张明远,才有一线希望。“谢谢大家,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想找到他,麻烦大家再想想,有没有更具体的消息?”

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讨论了一会儿,却再也没有更多有用的信息。老板看着卓安失落的样子,说:“你们要是实在没地方去,可以先在客栈住下来,我给你们算便宜点。等你们找到人了,再搬走也不迟。”

卓安摸了摸怀里的钱袋,里面只剩下二十多块银元,那是他们最后的积蓄。她知道,住客栈会花很多钱,他们根本住不起。“谢谢老板,不用了,我们再想想其他办法。”说完,她拉着卓远,走出了侨兴客栈。

站在唐人街的街道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卓安感到一阵无助。她不知道该去哪里,该找谁,只能漫无目的地往前走。卓远看着姐姐失落的样子,小声说:“姐,没关系,我们可以自己找活干,不用靠别人。我能吃苦,我可以去擦皮鞋,去搬东西,帮你赚钱。”

卓安摸了摸卓远的头,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她知道弟弟懂事,可她不想让这么小的孩子跟着她受苦。“卓远,委屈你了。等姐姐找到活干,就送你去读书,不让你再受苦了。”

此时的印尼,正值荷兰殖民统治末期,雅加达的唐人街挤满了从广东、福建逃难来的华侨,窄窄的街道两旁,木板搭的店铺挂着“广源杂货”“闽南面店”的招牌,粤语、闽南语混着荷兰语飘在空气里。黎卓安带着弟弟挨家问有没有空房出租,可要么是房租贵得吓人,要么是房间小得只能容下一张床,还得挤三个人。

走到街尾一家“广州裁缝铺”前,黎卓安实在走不动了,扶着门框喘气。铺子里的老板娘正踩着缝纫机,抬头看见姐弟俩狼狈的模样,停下手里的活,用带着广州口音的粤语问:“你们是从广东来的?”

黎卓安眼睛一亮,连忙点头:“阿婆,我们是西关来的,想找亲戚,没找着,现在没地方住……”话没说完,眼泪就涌了上来。老板娘叹了口气,从柜子里拿出两个碗,倒满凉茶递过来:“喝了吧,解暑。我姓梁,也是广州人。”

黎卓远喝着凉茶,小声问:“梁阿婆,你这有小房间出租吗?我们能干活,我姐会算账,我能扫地挑水。”梁阿婆看着姐弟俩,两个年幼的孩子孤身从广州来印尼投奔亲友,不知道一路上吃了多少苦,也是不容易啊。想了想说:“我这铺子后面有个小阁楼,以前是我儿子住的,他去三宝垄做工了,你们不嫌弃就住那,一个月给两块银元就行,如果有空的时候能帮我看看铺子就更好。”

黎卓安激动得差点打翻凉茶,连忙拉着弟弟给梁阿婆鞠躬:“谢谢您!谢谢您!”当天傍晚,姐弟俩就把小阁楼收拾干净——阁楼虽小,却有一扇小窗,能看到街上的灯火。黎卓安把黎卓容绣的手帕放在枕头边,摸着黎卓远的头说:“卓远,以后我们就在这落脚,等攒够了钱,再找回家的路。”

夜里,街上传来小贩收摊的梆子声,黎卓远在姐姐的床边打了地铺,一整天的惶恐不安和疲惫让他很快就睡着了。黎卓安却没合眼,她借着月光,在纸条背面写下今天的日子:“民国九年七月十六,遇梁大婶,得安身之处。卓远安好,勿念。”在这陌生的南洋,这小小的阁楼,就是他们暂时的家,也是他们寻找希望的起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