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黎家风雨:从南洋到新会的根 > 第3章 第3章 债台高筑,被迫分离

处理完父母的下葬事宜,卓安带着弟弟妹妹回到缫丝厂时,暮色已像一块沉重的黑布,将这片只剩下一片狼藉的厂区废墟裹得严严实实。扭曲的铁架上面还挂着烧焦的蚕丝,风一吹,就像断了线的蛛网,轻飘飘地落在满是灰尘的地面上。

卓安走在前面,脚步轻轻的,仿佛怕惊扰了这片沉寂。她的短衫上还沾着下葬时的尘土,袖口被树枝勾破了个小口,露出的手腕上,母亲留下的银镯子泛着淡淡的光——这个母亲生前最珍爱的物件,如今成了她唯一的念想。她看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景象,心里难受得喘不过气。

卓容抱着昏昏欲睡的卓逸,站在门口,看着姐姐弯腰翻找的背影,轻声说:“大姐,要不明天再找吧,你都累了一天了。”

卓安直起身,揉了揉发酸的腰,指尖沾了满是灰尘的纸渣。“不行,”她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语气异常坚定,“阿福叔说,有三个工人在火灾里没跑出来,他们的家人还在等着消息,咱们得赶紧把抚恤金算出来,不能让他们再着急了。”

“姐,你看,那是我的弹弓。”卓远突然停下脚步,指着车间废墟旁的一块空地。卓安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那把桃木弹弓躺在碎石堆里,橡胶皮筋已经被烧融,木柄上还沾着黑色的烟灰。卓远跑过去,小心翼翼地捡起弹弓,用袖子擦了擦上面的灰尘,眼眶又红了——这把弹弓是他攒了半个月零花钱买的,那天还想着午休去珠江边打鸟,可现在,一切都变了。

卓远拿着弹弓,走到卓安身边,说:“姐,我去把咱们剩下的东西收拾一下吧。爹的账本、娘的针线筐,还有你的那些单据,说不定还能找到一些。”卓安点了点头,说:“好,你小心点,别被碎玻璃划伤了手。”

卓远应了声“知道了”,就快步走向账房。他小心翼翼地跨过倒在地上的门板,推开虚掩的账房门,一股混合着霉味与焦糊味的气息扑面而来。他借着月光,在散落的账本堆里翻找着——父亲曾说过,厂里的工人工资和抚恤金记录都在最厚的那本蓝皮账册里。

走进账房里。账房里一片狼藉,账本散落在地上,有的被烧得只剩下边角,有的被前些天救火的水泡得字迹模糊。他把弹弓放进怀里,弯下腰,一本本捡起来,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低声自语:这些都是爹和娘用心打理厂子的证明,不能丢。

卓远蹲在地上,整理散落的账页,忽然发现一张被烧得只剩边角的纸,上面还能看清“李婶月工钱三块银元”的字迹。他想起李婶总爱偷偷塞给自己糖吃,心里一阵发酸,把纸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怀里,转头,对刚刚进门的黎卓安说到:“姐,李婶家还有两个孩子,她要是不在了,孩子们可怎么办啊?”

卓安的眼眶也红了,她抬手抹了抹眼角,深吸一口气:“所以咱们更要把抚恤金给足,尽量帮衬他们。爹以前总说,工人是厂里的根,不能亏待他们。”说着,她终于在柜子最底层找到了那本蓝皮账册,封面被烧了一角,但里面的字迹还能辨认。

姐弟三人坐在账房的破桌前,借着一盏油灯的微光,开始核算抚恤金。卓安翻着账册,念出三个遇难工人的名字和家庭情况:“张师傅,在厂里干了十年,家里有个瘫痪的老母亲;李婶,干了五年,丈夫早逝,有两个孩子,大的八岁,小的五岁;王哥,刚进厂半年,还没成家,家里只有一个妹妹。”

卓容拿着算盘,手指有些发抖地计算着:“按照爹以前定的规矩,遇难工人能领二十个月的工钱做抚恤金,张师傅每月四块银元,就是八十块;李婶每月三块,六十块;王大哥每月两块五,五十块,加起来一共一百九十块银元。”

“一百九十块……”卓安低声重复着这个数字,心里沉甸甸的。她知道家里的积蓄大多存在钱庄,可缫丝厂被烧后,钱庄的人说“工厂抵押的资产已损毁,存款需等清算”,眼下能立刻拿到的,只有阿福和工人们凑的那三十多块银元,还有母亲之前藏在家里的应急钱——这点钱刚够抚恤金。但是应急钱,她有个直觉告诉她,不能动。

卓远看着姐姐紧锁的眉头,小声说:“姐,要不我去把我的弹弓卖了吧?还有我攒的那些压祟钱,虽然不多,总能凑一点。”卓安摸了摸他的头,摇了摇头:“你的弹弓是你攒了好久零花钱买的,不能卖。钱的事,姐姐再想办法。”

当晚,卓安一夜没睡。她坐在账房的破桌前,翻着家里的地契和房契——祖宅是父亲的祖上传下来的,不能卖;还有母亲的几件首饰,是外婆给她的嫁妆,之前一直放在首饰盒里,或许能卖些钱。天快亮时,她终于下定决心,把首饰盒找出来,里面有一支银镶蓝宝石簪子、一对翡翠耳环,还有一个鎏金手镯,都是母亲生前珍爱的物件。

“安姐,你要把娘的首饰卖了吗?”卓容不知何时醒了,站在门口,眼里满是不舍。卓安拿起那支银簪,想起母亲总用它绾头发的模样,眼泪忍不住掉下来:“容容,我知道你舍不得,可现在没办法,工人的家人还在等着钱救命,咱们不能不管。等以后日子好了,我给你买新的。”

卓容走过来,抱住卓安,哭着说:“我不要新的,我只要娘的东西……可我也知道,那些工人的家人更难,大姐,你做的是对的。”

第二天一早,卓安带着首饰去了城里的当铺。当铺的老板是个尖嘴猴腮的男人,拿着首饰翻来覆去地看,嘴里还念叨着:“银簪是普通纹银,蓝宝石都有点裂了,翡翠耳环的玉质一般,鎏金手镯的金层太薄,最多给你二百四十块银元。”

卓安心里清楚,这些首饰至少能值三百块,可眼下急着用钱,只能咬牙答应:“二百四十块就二百四十块,麻烦您现在就把钱给我。”老板见她爽快,立刻拿出二百四十块银元,卓安接过钱,放进布包,紧紧抱在怀里,攥的指尖都泛白了——这是母亲的念想,也是工人的希望,她不能弄丢一分。

回到缫丝厂,卓安把抚恤金分好,分别送到三个工人家里。张师傅的老母亲接过钱,拉着卓安的手,老泪纵横地说:“黎小姐,谢谢你,你们黎家都是好人,我家老张没跟错人啊!”李婶的两个孩子扑到卓安怀里,哭着喊“安安姐姐,我想娘”,卓安抱着他们,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承诺以后会常来看他们。

送完抚恤金,卓安手里加上父亲留下的五十块只剩下两百多块,还有——这些钱,要支撑四姐弟以后的生活,还要回乡下修缮老宅,远远不够。可她看着弟弟妹妹期待的眼神,还是笑着说:“放心,咱们以后的日子会好起来的。”

平静的日子只过了三天,一场更大的灾难就悄然而至。

那天午后,卓安正在租的小院子里晾晒衣服,忽然听到院门口传来一阵杂乱的脚步声,还夹杂着粗鲁的喊叫。她心里一紧,赶紧放下手里的衣服,走到门口查看。

只见五个穿着灰色军装的士兵站在院门口,为首的是个满脸横肉的军官,手里拿着一把手枪,腰间别着一把军刀,眼神凶狠地扫视着院子。“这里是黎氏缫丝厂老板黎文廷的家吗?”军官的声音像破锣一样,震得人耳朵疼。

卓安强压着心里的恐惧,走上前,轻声说:“是的,我是他的女儿黎卓安。请问长官有什么事?”

“有事?”军官冷笑一声,一脚踹开院门,带着士兵闯了进来,“老子找了你们好几天。奉桂系军阀司令部的命令,征收‘特别军饷’!你们家是西关的富商,得交两百块银元!限你们三天内凑齐,不然就把你们的宅子充公,再把你们这些小崽子抓去充军!”

“两百块银元?”卓安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她手里只剩下八十多块,就算回去把老宅卖了,也凑不齐这么多钱。“长官,我们家的缫丝厂刚被战火烧毁,银行也扣着我家的钱,我爹娘也都去世了,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您能不能通融一下?”

“通融?”军官眼睛一瞪,抬手就给了卓安一个耳光,“少跟老子来这套!谁知道你们是不是故意装穷?我告诉你,三天后我再来,要是见不到钱,有你们好果子吃!”说着,他一把抢过卓安手里的洗衣盆,摔在地上,瓷盆“哐当”一声摔裂了底。

卓远听到动静,从屋里跑出来,看到卓安被打,立刻冲上去,指着军官大喊:“你凭什么打我姐姐!我们家真的没钱!”

“小兔崽子,还敢跟老子叫板!”军官抬腿就踹了卓远一脚,卓远踉跄着摔倒在地,膝盖磕在石头上,渗出了血。卓容牵着卓逸跑出来,看到这一幕,吓得眼泪掉了出来,卓逸也跟着哭,小胳膊紧紧搂着卓容的腰。

军官看着哭闹的孩子,不耐烦地啐了一口:“别在这儿哭哭啼啼的!三天后要是凑不齐钱,就把你们都抓走!”说完,他带着士兵扬长而去,临走时还顺手拿走了院子里晒着的几件新衣裳。

卓安赶紧跑过去,扶起卓远,看到他膝盖上的伤口,眼泪掉了下来:“卓远,疼不疼?姐姐给你包扎。”卓远摇了摇头,看着卓安嘴角渗出的血迹,咬着牙说:“姐,我不疼。那些坏蛋太过分了,咱们不能就这样被他们欺负!”

回到屋里,卓安给卓远包扎伤口,手指因为愤怒和恐惧而发抖。卓容抱着卓逸,坐在一旁,小声说:“大姐,咱们怎么办啊?三天后要是拿不出钱,他们真的会抓我们吗?”

卓安看着弟弟妹妹害怕的眼神,发抖的手指按着心口思绪混乱,她很清楚军官说的是真的——眼下桂系军阀在广州横行霸道,很多富商因为交不出“特别军饷”,被抄家抓人的比比皆是。她必须想办法凑钱,可去哪里凑这么多钱呢?

当天晚上,卓安又去了当铺,想把祖宅的地契抵押出去。可当铺老板一听说她要抵押祖宅,连连摆手:“黎小姐,不是我不帮你,现在时局这么乱,谁还敢收地契啊?万一哪天军阀又来抢,我这当铺都得完蛋。”

卓安又去求之前和父亲有生意往来的商人,可他们要么说“自己也困难”,要么干脆闭门不见。有个姓刘的商人,以前总说和父亲是“生死之交”,这次却隔着门说:“卓安啊,不是我不帮你,实在是这‘特别军饷’是军阀要的,我要是帮了你,以后我家也得遭殃。”

三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卓安只凑到了三十多块银元,加上那笔她坚持不动的应急钱的,一共才一百三十多块,离两百块还差得远。那天下午,军官果然带着士兵来了,看到卓安手里只有一百三十多块,立刻火冒三丈:“你耍老子玩呢?就这么点钱?”

“长官,我真的尽力了,我们家实在拿不出更多钱了。”卓安的声音带着哭腔,却还是努力保持镇定。

军官眼珠一转,看到了卓容怀里的卓逸,又看了看卓安和卓容,嘴角勾起一抹邪恶的笑容:“拿不出钱也可以,把你们两姐妹卖给窑子,应该能值两百块。”

“你敢!”卓远立刻挡在卓容和卓逸身前,手里紧紧攥着一块石头,“你要是敢动我姐姐和弟弟,我就跟你拼命!”

军官哈哈大笑起来,抬手就要去抓卓容。卓安立刻扑上去,抱住军官的胳膊,大声说:“别碰我妹妹!钱我一定想办法凑齐,再给我三天时间,就三天!”

军官甩开卓安,不耐烦地说:“好,再给你三天!要是还凑不齐钱,就别怪老子不客气!”说完,他一把抢过卓安手里的一百三十多块银元,带着士兵走了,临走时还放话说:“要是敢跑,就把你们全家都抓起来!”

看着军官远去的背影,卓安瘫坐在地上,浑身都在发抖。她知道,这三天根本凑不齐剩下的七十块,而且就算凑齐了,谁知道军阀会不会又要征收其他的苛捐杂税?这样下去,他们姐弟四个迟早会被军阀逼死。

那天晚上,这间不大的小屋里一片死寂,只有油灯的火苗在轻轻跳动,映着四姐弟苍白的脸。卓逸已经睡着了,小眉头还紧紧皱着,像是在做噩梦。卓容坐在床边看着卓逸,眼泪无声地滑落,滴在卓逸的被子上。

卓安坐在桌前,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信纸,那是父亲生前的一位老友从印尼寄来的,说“南洋华侨多,容易找工作,要是有困难,可以去印尼投奔他”。以前父亲总说“不到万不得已,不离开故土”,可现在,故土已经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地了。

“安姐,咱们是不是真的要被那些坏蛋抓走了?”卓远小声问,眼神里满是恐惧,却还是强装出勇敢的样子。

卓安深吸一口气,抬起头,看着弟弟妹妹,眼神里充满了坚定:“不会的,姐姐不会让他们抓走我们的。我想好了,咱们分开走——我带卓远去印尼,那里有父亲的老友,应该能找到工作;容容,你带卓逸回新会老家的祖宅,那里是乡下,军阀管不到,而且祖宅里还有几亩薄田,能种些粮食养活自己。”

“分开走?”卓容猛地抬起头,眼里满是震惊,“大姐,我不要和你分开!我们姐弟四个要在一起!”

“我也不要和姐姐分开!”卓远也跟着说,慌乱的眼泪掉了下来,“姐,咱们四个一起去印尼好不好?”

卓安看着弟弟妹妹,他们从小到大就没有分开过。可这是唯一的办法。“卓远,印尼路途遥远,卓逸才七岁,经不起长途跋涉,而且路上很危险,万一遇到军阀或者土匪,咱们谁也活不了。分开,至少还有活路。”她擦了擦眼泪,继续说,“容容,你心思细,又善良,能照顾好卓逸。新会的祖宅很安全,等我和卓远在印尼站稳脚跟,就立刻接你们过去,咱们一家人再团聚。”

卓容还是哭,摇着头说:“我怕我照顾不好卓逸,我也怕……怕再也见不到你们。”

“不会的,”卓安走过去,抱住卓容,轻轻拍着她的背,“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我会给你写信,告诉你我们在印尼的情况。你要是遇到困难,就去找新会的王阿婆,她是母亲的远房亲戚,以前母亲总说她是个好人,会帮你的。”

卓远沉默了很久,终于开口说:“姐,我跟你去了印尼。会好好做工,帮你赚钱,早点接二姐和阿逸过去。”他心底明白姐姐带他去印尼,是想让他有机会出人头地。

卓安从床底掏出被油布包裹着的棉袄,拆开缝线,从棉袄里掏出父亲留下的五十块银元,分成两份,一份二十块递给卓容,一份三十块自己留着:“容容,这二十块你拿着,路上用,还有给阿逸买些吃的。到了新会,先把老宅打扫干净,再买点种子,种些蔬菜和粮食。”

她又从箱子里拿出几件衣服,叠好递给卓容:“这些衣服你带着。还有这个虎头鞋,让阿逸穿着,就像娘还在他身边一样。”

卓容接过衣服和钱,紧紧抱在怀里,哭着说:“姐,你们在印尼要照顾好自己,别太累了。阿逸我会照顾好的,等你们来接我们。”

卓安点了点头,又叮嘱卓远:“到了印尼,要好好读书,别总想着玩。要是遇到困难,就跟我说,咱们姐弟俩一起想办法。”卓远重重地点了点头。

那天晚上,四姐弟挤在一张床上,谁也没睡……

天还未亮时,卓安起身,开始收拾行李。她给自己和卓远装了几件换洗的衣服,还有父亲留下的那本《蚕桑辑要》。还有那本被烧得只剩半本的蓝皮账册——那是父亲打理缫丝厂的心血,她舍不得丢。卓容也起来帮着卓安收拾,还把自己绣的一块方巾塞给卓安:“姐,这个你带着,想我的时候就看看。”

卓逸醒来后,看到大家在收拾行李,疑惑地问:“姐姐,咱们要去哪里呀?”卓安走过去,抱起卓逸,给他穿着衣服:“阿逸要跟二姐去一个好玩的地方,那里有好多好吃的果子,还有好多小伙伴。姐姐和卓远要去另一个地方,等我们赚了钱,就来接你和二姐,好不好?”

卓逸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紧紧搂着卓安的脖子:“姐姐,你要早点来接我,我会想你的。”卓安抱着卓逸,眼泪掉了下来,却还是笑着说:“好,姐姐一定早点来接你。”

八月的清晨,明明还是盛夏,却有浓浓的雾气笼罩着珠江。码头上挤满了人,大多是逃难的百姓,有的背着鼓鼓囊囊的行囊,有的抱着熟睡的孩子,还有的在焦急地打听着船期,嘈杂的人声、商贩的吆喝声、船只的汽笛声混在一起,却驱散不了空气中的悲凉。

卓安背着一个打满补丁的蓝布行囊,另一只手紧紧拉着卓远,卓远的手里攥着那把融了皮筋的桃木弹弓,眼神里满是对家乡和家人的不舍,却努力憋着没让眼泪掉下来。

卓容抱着卓逸站在对面,卓逸小脑袋靠在卓容的肩膀上。卓容的眼睛红肿得像核桃,手腕挂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给卓安和卓远准备的干粮——几块油纸包好的烧饼,还有一小罐咸菜,那是她做的,想让他们在路上能吃口热乎的。

“安姐,这烧饼你们路上吃,别饿着。”卓容把布包递过去,声音带着浓重的鼻音,“到了印尼,要是找不到父亲的老友,就多问问人,别轻易相信陌生人。天冷了记得加衣服,卓远还在长身体,别让他太累了。”

卓安接过布包,指尖触到卓容冰凉的手,心里一阵发酸。她拉过卓容的手,轻轻拍了拍,说:“容容,你也照顾好自己和阿逸。新会的老宅要是漏雨,就找村里的木工帮忙修修,别自己扛着。要是遇到困难,就去找王阿婆,她会帮你的。我一到印尼,就给你写信,告诉你我们的情况。”

“嗯,我会的。”卓容点了点头,眼泪还是忍不住掉了下来,砸在卓逸的衣服上。卓逸被眼泪惊到,愣了一瞬,望向卓安,立刻伸出小胖手,哭着说:“大姐!你不要走!阿逸要跟你一起走!我会听话,不调皮了!”

卓安的心像被针扎一样疼,她把卓逸从卓容怀里接过来,紧紧抱在怀里,声音哽咽:“阿逸乖,大姐要去很远的地方赚钱,等赚了钱,就回来接你和二姐,到时候给你买好多糖糕,还有新的布偶。之前不是说好了吗。你要听二姐的话,好好吃饭,长高高,好不好?”

卓逸搂着卓安的脖子,哭得更凶了:“我不要糖糕,也不要布偶,我只要大姐!大姐别走!”卓安抱着他,眼泪也止不住地流,却还是强笑着说:“乖,大姐很快就会回来的,你要是想大姐了,就看看二姐给你绣的虎头鞋,就像大姐在你身边一样。”

卓远站在一旁,看着弟弟哭,心里也不好受。他走到卓容身边,小声说:“二姐,你放心,我会照顾好大姐的。我会好好读书,好好做工,早点赚够钱,接你和阿逸去印尼。”卓容摸了摸他的头,点了点头:“卓远,你长大了,要懂事,别让你大姐操心。”

就在这时,码头上传来船工的吆喝声:“去印尼的船要开了!要走的赶紧上船!”卓安心里一紧,知道离别的时刻到了。她把卓逸递给卓容,擦了擦眼泪,站起身,拉着卓远的手,说:“容容,阿逸,我们该走了。你们多保重,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

“大姐!”卓逸伸出手,哭喊着,“你一定要回来接我!”卓安回头,用力点了点头,转身快步往船上走,不敢再回头——她怕自己一回头,就再也舍不得离开了。

卓远跟在卓安身后,一步三回头,看着卓容抱着卓逸站在码头边,身影在雾气中越来越小。他紧紧攥着卓安的手,小声说:“姐,我们以后真的能再见到二姐和阿逸吗?”

卓安停下脚步,回头看了一眼码头,深吸一口气,说:“会的,一定会的。只要我们好好努力,总有一天,我们姐弟四个会团聚的。”说完,她拉着卓远,快步走上船。

船缓缓开动,卓安和卓远站在船舷边,朝着码头挥手。卓容抱着卓逸,也在码头边拼命挥手,嘴里喊着:“大姐!卓远!你们多保重!一定要写信!”卓逸的哭声顺着风飘过来,“大姐!我等你!”

雾气越来越浓,渐渐遮住了码头的身影,再也看不到卓容和卓逸的样子。卓安还在挥手,眼泪模糊了视线。

船驶离了珠江,朝着印尼的方向而去。江面上的雾气渐渐散去,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照在江面上,泛着粼粼的波光。卓安看着远方,心里充满了迷茫,却也有一丝期待——她不知道在印尼等待着他们的是什么,但只要她和卓远在一起,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好好活下去,等着和弟弟妹妹团聚的那一天。

卓安拉着卓远转身往客舱走时,才发现所谓的“客舱”不过是货舱角落隔出的一小块空间,昏暗潮湿的空气里混杂着海水的咸腥味、货物的霉味,还有几十号人身上的汗味,呛得人忍不住皱眉。货舱里挤满了和他们一样逃难的华侨,大多是拖家带口的百姓,有的人蜷缩在堆满麻袋的角落,有的人抱着孩子低声啜泣,还有的人望着舱外的江面,眼神里满是迷茫。

“姐,这里好挤。”卓远紧紧攥着卓安的衣角,小声说,眼神里带着一丝怯意。他长这么大,从未离开过西关,更别说坐这么简陋的船去陌生的地方。卓安拍了拍他的手,把背上的蓝布行囊放在地上,小心翼翼地腾出一块能坐下的地方:“忍忍就好,等船到了印尼,咱们就能找到住的地方了。”说着,她从行囊里拿出一块粗布,铺在地上,拉着卓远坐下,又把油纸包着的烧饼拿出来,递给他一块,“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

卓远接过烧饼,咬了一口,却没什么胃口——刚才码头离别的场景还在眼前,卓逸哭喊着“大姐别走”的声音,像针一样扎在他心里。他看了看身边的卓安,发现姐姐也只是拿着烧饼,没有吃,眼神望着舱外,不知道在想什么。

“小姑娘,你们也是去印尼投奔亲戚的?”旁边一个穿着蓝色短打的中年男人开口问道,他脸上满是风霜,手里抱着一个熟睡的小男孩,身边还坐着一个穿着碎花布衫的女人,应该是他的妻子。卓安回过神,点了点头:“是的,我父亲以前在印尼有个老友,我们想去投奔他。”

“哎,都是苦命人啊。”男人叹了口气,“我叫杨林,是从佛山来的,家里的铺子被军阀抢了,没办法,只能带着老婆孩子去印尼找我弟弟。听说那边华侨多,容易找活干,就是这船程要十几天,不知道能不能撑过去。”

杨林的妻子也叹了口气,摸了摸怀里孩子的头:“只求路上平安,别遇到风浪,也别遇到海盗。去年我表哥去南洋,就遇到了海盗,身上的钱全被抢了,差点连命都没了。”

卓安听到“海盗”两个字,心里一紧,下意识地把装着银元的布包往怀里又塞了塞。卓远也竖起耳朵听着,握紧了手里的弹弓——虽然弹弓断了皮筋,可在他心里,这仍是能保护姐姐的武器。

接下来的几天,船在平静的海面上航行。卓安每天都会带着卓远到甲板上透气,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吹在脸上,能稍微驱散一些货舱里的闷热。站在甲板上,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卓安心里既忐忑又期待。她会给卓远讲父亲以前说过的南洋故事,说那里有高大的橡胶树,有结满果实的椰子树,还有热情好客的华侨,想让弟弟能对未来多些期待。

卓远也渐渐适应了船上的生活,他会帮杨林的妻子照看孩子,还会和其他几个同龄的孩子一起在甲板上玩耍。有次他看到一个老人在甲板上钓鱼,便凑过去看,老人笑着把钓上来的小鱼给他,他小心翼翼地捧着小鱼,跑去找卓安:“姐,你看,我有条小鱼!”卓安看着弟弟兴奋的样子,心里也轻松了些——只要弟弟能开心,再苦的日子也能熬过去。

可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出发后的第七天,天空突然阴沉下来,原本平静的海面变得波涛汹涌,巨大的海浪拍打着船身,船摇晃得越来越厉害,货舱里的麻袋被晃得东倒西歪,发出“砰砰”的声响。

“不好了!要起大风了!”船工的喊叫声从甲板上传来,货舱里的人瞬间慌作一团。有的人紧紧抓住身边的固定物,有的人抱着孩子蜷缩在角落,还有的人吓得哭了起来。杨林赶紧把妻子和孩子护在怀里,大声说:“别慌!抓稳了!很快就会过去的!”

卓安也紧紧抱着卓远,把他护在自己怀里,身体紧紧贴着船舱的墙壁,尽量减少摇晃带来的冲击。卓远吓得脸色苍白,紧紧搂着卓安的脖子,小声说:“姐,我怕。”卓安拍着他的背,声音尽量保持平静:“别怕,有姐姐在,咱们会没事的。”

突然,一个巨大的浪头打在船上,船身猛地倾斜,货舱里的一个大木箱被晃倒,朝着卓安和卓远的方向滚过来。杨林眼疾手快,冲过去用身体挡住了木箱,可他自己却被木箱撞得摔倒在地,腿上渗出了血。

“杨大哥!你没事吧?”卓安赶紧扶他起来,从行囊里拿出一块干净的布条,帮他包扎伤口。陈阿贵忍着疼,摆了摆手:“没事,小伤。你们没事就好,刚才太危险了。”

风浪越来越大,船摇晃得更厉害了,甲板上的货物被吹得四处乱飞,甚至有几个木桶掉进了海里。卓安抱着卓远,感觉自己的五脏六腑都要被晃出来了,可她还是紧紧护着弟弟,不敢有丝毫松懈。她想起父亲说过的话,遇到困难时不能慌,要冷静,只有冷静才能想出办法。

不知过了多久,风浪渐渐小了,天空也慢慢放晴。船工们开始清理甲板上的杂物,货舱里的人也渐渐松了口气,有的人瘫坐在地上,大口喘着气,有的人则开始检查自己的行李。

卓安抱着卓远,慢慢站起身,感觉浑身都像散了架一样疼。她检查了一下自己的行囊,发现父亲留下的《蚕桑辑要》和蓝皮账册都湿了,赶紧拿出来,小心翼翼地摊在甲板上晾晒。卓远也从卓安怀里下来,帮着姐姐整理湿了的书页,小声说:“姐,幸好这些书还在。”

杨林的妻子端着一碗水走过来,递给卓安:“喝点水吧,刚才真是吓坏了。”卓安接过水,感激地说:“谢谢嫂子,也谢谢杨大哥,刚才多亏了你们。”

经过这场风浪,船上的人关系变得更亲近了。大家会互相分享食物,会互相帮忙照看孩子,会一起在甲板上晒太阳,聊着各自的家乡和未来的打算。杨林告诉卓安,他弟弟在印尼的雅加达开了一家小杂货店,要是他们找不到父亲的老友,可以先去他弟弟的店里暂住,等找到工作再做打算。卓安听了,心里很感激,连连道谢——在这陌生的海上,能得到这样的帮助,让她心里多了些温暖。

又过了几天,船终于抵达了印尼的雅加达港口。当卓安牵着卓远走下船,踏上异国的土地时,心里既紧张又期待。港口里满是肤色各异的人,有穿着西装的欧洲人,有穿着纱丽的印度人,还有和他们一样黄皮肤的华侨。耳边传来陌生的语言,眼前是陌生的建筑,一切都让他们感到新奇又不安。

卓安牵着卓远的手,站在港口的人群中,这一刻,恍惚和焦虑在她心里渐渐聚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