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离婚律师他送我玫瑰 > 第28章 文吉独白:口袋里的信物,见不得光[番外]

香烟在指间缓慢燃烧,青灰的烟霭缭绕升腾,将信笺上原本流畅优美的字迹氤氲得朦胧而遥远。这封曾令我引以为傲的信,此刻却如一面冰冷而锋利的镜子,无情映照出我精心维系十四年的虚饰假象。

多么讽刺。我,文吉,一个在离婚官司中游刃有余的精英律师,一个在谈判桌上寸土必争的高级合伙人,此生却深陷同一个可悲的循环——以最完美的演技,遮盖最不堪的真相。

而一切的源头,都指向那个希望与绝望疯狂撕扯的、无比漫长的高三暑假。

高考结束那天,我几乎是仓皇逃离了那个弥漫着汗水与窒息感的河南考场。但我无法立刻返回上海——按照当年的流程,近二十天的焦灼等待后才能查分,随后是志愿填报,接着又是更为磨人的录取等待。所有通知书只会寄往河南的报名地址,必须本人签收。我只能暂留河南,如同困守孤岛的囚徒。

那段日子,我麻木地在故乡土地上漫无目的地游荡。分数公布时,即便早有预料,那串冰冷的数字仍如一记重锤,将我最后的侥幸砸得粉碎——这分数若放在上海,凭借市重点的排名和武汉大学相对较低的录取线,本可轻而易举地踏入梦想学府;如今却因蓝印户口失效被迫折返河南,与近百万考生共挤独木桥。填报志愿时,我盯着那本厚重得令人窒息的高校名录,“武汉大学”四字如烧红的针尖刺入眼底。最终,我几乎是自暴自弃地,在表格里填上了西北政法大学——这所“五院四系”内唯三的既非985也非211的学校。当那张印着“西北政法大学”的薄薄通知书终于送达,我亲手签收时,笔尖划过的每一笔,都像是在那份确认人生已然坠落的判决书上,签下我屈辱的名字。

至此,我才终于能够买票返沪。母亲沉默地收拾好了行李,决定与我同行。她或许早已从我漫长的沉默和麻木的游荡中,察觉到我深陷抑郁的泥潭,却不知如何言说,便以“必须回上海把房子收拾一下,准备租出去”为由,执意要陪我踏上归途。火车一路向东,窗外景色由灰黄的土地渐次转为繁华的都市,可我的心却沉坠如铁。母亲就坐在我对面,目光时常落在我身上,那眼神里交织着无力言说的担忧与一种疲惫的了然。

回到浦东那套曾承载全家希望的房子,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分崩离析的实感。这个家,曾经是我们三个孩子的中心,如今却像失了磁力的磁石——大姐大学毕业后留在南京工作扎根;二姐虽同在上海,却以实习借口繁忙为由住在学校宿舍;而我,即将西行前往西安求学。父母与三姐则继续留在河南生活。四个人,四个城市,曾经紧密相连的血脉,被地理无情地切割开来。

母亲放下行李,环顾着这个日益空旷的家,轻轻叹了口气,便开始了她名义上的“正事”。她一边收拾着杂物,一边头也不抬地对我说,语气平静却不容商量:“三个孩子的房间,租出去两间补贴家用。你的这间给你留着,锁起来。等你寒暑假从西安回来,或者你大姐二姐偶尔需要,好歹有个落脚的地方。”

我站在那个即将被孤立的、属于我的小房间里,凝视墙上未撕的英语单词便签,书架上堆积的高中教材,心中没有半分暖意。这个被特意保留的空间,此刻更像一座即将被遗弃的、上了锁的孤岛。

我的父母与三姐,常年居于洛阳。而我,自小学起,便与大姐、二姐来沪求学、生活。十几年光阴流转,我的小学、初中、高中同学,我全部的社交网络,我认知中的“家”,早已深植于上海。洛阳,那个有父母在的“家”,于我,反而更像一个熟悉又陌生的驿站。

我望着书桌上那枚从安阳殷墟带回的“妇好鸮尊”冰箱贴出神。在洛阳等待录取通知的那一个多月,漫长如世纪。为排遣深入骨髓的焦虑,我开始了独自一人的巡礼——去了开封,在清明上河园里遥想汴京的繁华旧梦;去了郑州,在河南省博的展厅里凝望莲鹤方壶的绝代风华;最后,我抵达安阳,立于殷墟这片华夏文明的源起之地。

当我在略显幽暗的展厅内,与玻璃柜中的“妇好鸮尊”猝然相遇时,仿佛被一道跨越三千年的雷电击中。那只青铜铸就的猫头鹰,昂首挺立,双瞳圆睁,羽纹狞厉,通体散发着一种穿透所有时间尘埃的、不屈不挠的原始力量。

也正是在那一瞬,李笑然的身影无比清晰地浮现于脑海。她曾在信中提到她喜爱收集各地冰箱贴。我几乎是立刻认定,这尊女战神便是最恰当的礼物——它雄浑狞厉的造型,恰是我身处困厄却不肯沉沦的精神自况;它象征的古老守护,是我深藏心底不敢明言的倾慕寄托。

紧接着,是那个早已定下的为期半月的英国研学。我几乎是带着一种病态般的饥渴,踏遍了所有法律学子梦寐以求的殿堂:牛津的古老石墙散发着历经数个世纪的威严;剑桥的康河柔波与国王学院礼拜堂的恢弘交织出奇妙的和谐;LSE的精英气息扑面而来;还有爱丁堡的古典庄重,杜伦的书院制传统……

我立于这些世界顶尖学府之前,灵魂皆被那自古老石墙沁出的学术荣光震撼得颤栗。然而,现实的重量比这些古老巨石更为沉重——我的父母常年奔波经商,咬牙支撑上海这套对他们而言已是天价的房产。在河南的亲戚圈里,我家光景表面上尚可,但供养四个孩子读书的压力,让每一分钱都必须锱铢必较。我清楚地知道,若四个子女中仅一人能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那必定是我这个最小的、也是唯一的儿子。

于是,十八岁的我,提前成了一个必须确保万无一失的精算师。我的目光,最终锁定于利兹大学——一所声誉卓著的红砖大学,法学院备受认可,而最关键的是,经我精密计算,它的总开销是那个脆弱家庭财务模型所能承受的极限。这个在当时看似无奈却无比现实的选择,如同一道精准的刻痕,从此深烙进我命运的轨迹。

回国后,面对愈发空荡的家,我的心境却与离开时截然不同。在河南走访古都、在英国探访名校的这段日子,像是一剂缓慢生效的解药。我亲眼见证了文明的厚度与世界的广阔,忽然明白一次高考的失败,远不足以定义我漫长的人生。我开始着手规划一条全新的路径:在大学四年间全力备考,将雅思冲击到7分以上,届时申请英国顶尖名校的研究生将不再是梦。

我开始着手最后的整理,心境已然平静许多。那两枚冰箱贴——来自安阳殷墟的“妇好鸮尊”与来自剑桥叹息桥的浪漫信物——被我并排置于抽屉中。我轻抚它们,一尊沉淀着古老文明的厚重,一枚寄托着现代学术的梦想,当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期待交织于指尖,我感受到的不再是无力,而是一种笃定的平静。

正是在这份重新建立的、对未来的掌控感中,我觉得是时候为过去做一个郑重的告别了。我翻出大姐房中那台落了灰的便携熨烫机,笨拙地加水、预热,将唯一那件像样的白衬衫熨烫得平整如镜。仿佛完成一场仪式,我终于鼓足勇气,在扣扣上向李笑然发出了见面邀请。

见面那日,上海盛夏的空气黏稠而闷热。我提前半个多小时便抵达了她的高中校门。其实公交并不需要那么久,但我迫切地需要这多出来的几十分钟,像即将登台的演员反复默诵台词般,独自演练着稍后可能发生的每一句对白、每一个表情。我反复摩挲着口袋里的那两枚冰箱贴,金属的棱角硌着指尖。

然后,仿佛命运刻意的嘲弄,我的目光无意间扫过校门口的围墙。

那张崭新的、巨大的、刺眼的红色榜单,如同一面巨大的审判之墙,巍然矗立。

我的呼吸骤然停滞。

视线不受控制地在那片密集名姓中疯狂搜寻……然后,死死定格——

“李笑然”——她那清秀的名字,与紧随其后的“华东师范大学”六个字,即便在沪上四大985中常被戏谑垫底,但那金光闪闪的“985”头衔本身,就已如同一块烧红的烙铁,带着嗤嗤作响的嘲讽,狠狠地烙在我的视网膜上!

一股混杂着不甘、怨愤、绝望与巨大耻辱的洪流,瞬间冲垮了我所有精心构筑的心理堤坝!如果……如果没有那该死的蓝印户口政策,如果我能留在上海的市重点正常高考,以我的成绩与排名,武汉大学法律系本应是我的囊中之物!那是我们曾在信中,带着少年人全部的纯真与热忱,一笔一划约定要同去看樱花的地方啊!

直到我站在校门口,直到那张红色的榜单像最后的判决书展开在眼前,我忽然明白了:站在我面前的,从来不是什么需要青铜象征的偶像,而是一个用实力铸就的、真正的胜利者。她以区重点的起点,却在学校里杀出一条血路;她轻描淡写地说着"考试失利",却是为了安抚我这个市重点却一败涂地的可怜虫。

当李笑然身着洁净连衣裙,带着毫无阴霾的、清亮笑容,穿过斑驳树影向我跑来时,我放在口袋里的手,死死地、用尽全身气力攥紧了那两枚冰箱贴,金属棱角几乎要割破掌心皮肤。

参观校园时,我终究没能忍住,故作轻松地问起她的专业。当她说出“心理学系”时,我的心脏猛地一沉——那是华师大录取分数最高的王牌专业。我强撑着笑容祝贺,却在心里又给自己记下了一笔败绩。当她反过来问我时,我只含糊地说“要去西安读书了”,便仓促地移开了话题。

整个见面过程,那两枚冰箱贴就像两颗无法见光的、肮脏的秘密,被我用尽全力死死捂在口袋里,直至最终挥手作别,也未曾得见天日。

后来在西安,我开始系统研读心理学著作。起初是为了自我疗愈,对抗如影随形的抑郁;后来则萌生了一个更为隐蔽的念头——我要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在她所擅长的领域证明自己的能力。在英国得知此项考试即将取消时,我意识到这是最后的机会。根据规定,我的硕士学位专业不符,本不具备报考二级的资格。但我深谙地方上通融的余地——规则之外,尚有运作的空间。趁着假期返回河南,我通过一些人脉关系稍作疏通,顺利规避了学历专业的限制,直接取得了二级报考资格。2017年,我稳妥地搭上了政策的末班车。当手中握着那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时,我想,李笑然,你看到了吗?在你认定的规范路径之外,依然存在着抵达目的地的可能。

然而此刻,站在她面前的我,却依然如同怀揣着不可告人的隐秘,在她纯净的笑容里,仓皇终结了我青春中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试图靠近她的尝试。

高三通信的时候,我写下“很多东西留不住的——它是有保质期的”。这看似是一句青春伤怀的预言,实则是我为自己铺好的退路。

那次见面后,这个预言便开始应验。我以各种理由拖延回复她的消息,对她寄来的明信片视若无睹。渐渐地,她的头像在我扣扣里彻底灰了下去。当大学里大家都转向微信时,我始终没有发出那条好友申请。我们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人海。

那根本不是什么超脱的人生哲理!那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在尊严被现实彻底碾碎前,抢先一步为自己的狼狈溃退,找到的最"深刻"的伪装。

十四年后的重逢,李笑然的热情纯粹如初——她刚经历婚姻的破裂,带着女儿独自生活。在分居期间,她特意带着女儿去了武大樱花树下。那既是对青春约定的履行,更像是一场迟来的悼念。

所以当三十二岁的她答应与我见面时,眼神里还带着些许小心翼翼的期待。然而,就是周二再次重逢,她彻底看清了我——看清了我用精致西装包裹着的、深入骨髓的自卑,看清了我用成功人士面具掩盖的人格缺陷。

而命运最残酷、最精妙的捉弄在于,整整十四年,因公务出差我走遍大江南北,足迹甚至远至海外,却总在最后一刻,因各种“恰巧”的安排或“更优”的选择,与武汉失之交臂。十四年后,换她亲手为这段跨越青春与中年的漫长纠葛画上了句号。武汉大学的樱花,成了我一个不敢兑现的诺言,一个青春里最刺眼、最不敢触碰的、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我必须承认,我欣赏李笑然。这份欣赏里,混杂着我无法否认的、深沉的爱意,与一种令我坐立难安的、尖锐的妒忌。

我欣赏她,在十四年后,能如此坦荡地、清晰地为我点破当年那个“谎称成绩不好压力大”的善意谎言,并为此致歉。她敢直面过往,敢承认并修补那份为维护我可怜自尊而施予的、笨拙的温柔。

而如今的我呢?

我依赖一个又一个世俗的、可见的目标,来填补内心巨大的焦虑与价值的虚空。我习惯了奔波,习惯了算计,因为一旦停歇,无法消除的自卑感,便会自记忆深渊浮起,将我彻底吞噬。

然而,在所有的欣赏、爱意、甚至妒忌之上,有更重要的存在,那就是我自己。

是我的自尊,不容许我在一个如此清晰地映照出我所有不堪与脆弱的女性面前,承认我的失败与懦弱。

是我的价值体系,早已全然建构于可见的社会地位、光鲜头衔与银行账户递增的数字之上。

是我文吉此人,必须永远看起来是“赢家”,是“掌控者”,是命运的征服者,哪怕内里早已被掏空。

李笑然的真诚、勇敢、念旧与洒脱,如一面擦拭得雪亮无瑕的明镜,清晰地照见我所有精致伪装下的不堪、算计与怯懦。我无法承受这种**的、无处遁形的映照。

那个身着廉价白衬衫、口袋里藏着滚烫心事的少年,曾经那般小心翼翼地怀揣着他卑微的爱意与关于未来的全部勇气。

而这个身着高级定制西装、腕戴华为金表、在法庭上所向披靡的男人,他的灵魂,却被永远囚禁于一座用扭曲的自尊、冰冷的算计与对自身价值流失的永恒恐惧筑成的、华丽而冰冷的坟墓里。

指间的香烟,悄然燃至尽头,灼热的痛感自指尖传来,猛地一颤。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不,我与我周旋久,我终于成了自己笔下最成功的角色,与最彻底的献祭。

而那场从未得见的樱花,终究成了我一生,也渡不过的彼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