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万象更新
引语:
"当第一所女子学堂在汴京开学时,上千名女子跪满长街。老学究们痛心疾首,我却在那琅琅读书声中,听到了一个新时代的脚步声。"
---
新朝初立,百废待兴。燕青端坐垂拱殿,面前堆积如山的奏章仿佛永远也批阅不完。自那日收服种师道,已经过去月余,但朝野上下依然暗流涌动。每日早朝,那些身着紫袍绯衣的官员们虽然恭敬地行着三跪九叩的大礼,眼神中却总带着几分审视与犹疑。
这日早朝,礼部尚书王文正出列奏道:"陛下,各地州府纷纷上书,询问科举之事。按旧制,明年春闱该当筹备了。若不及早安排,恐怕要耽误天下士子的前程。"
燕青放下朱笔,看向殿中群臣:"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颤巍巍出列,正是三朝元老、太子太傅赵明诚:"陛下,科举取士乃国之大事,理应如期举行。只是...这主考官的人选,还需慎重。按旧例,当由礼部尚书与翰林学士共同主持,但如今..."
他话未说完,李师师突然开口:"陛下,臣以为科举制度也该改一改了。"
满殿哗然。虽然李师师已被册封为太傅,参议朝政,但如此直截了当地提出要改革科举,还是让群臣震惊。
太学祭酒张载当即反对:"李太傅此言差矣!科举制度沿袭数百年,上承隋唐,下启当今,乃是为国选才的根本**,岂能说改就改?"
李师师不慌不忙,取出一卷文书:"这是臣近日整理的各地学政情况。据查,天下读书人,十之**出自仕宦之家。寒门学子,便是再有才华,也难有出头之日。各地官学多为当地豪强把持,贫寒子弟连书本都买不起,更别说请名师指点了。"
她顿了顿,环视群臣,声音清越:"更不用说女子,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敢问诸位,若是你们的姐妹、女儿想要读书明理,你们也要用'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话来搪塞吗?"
这话如同在油锅里泼进一瓢冷水,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
"荒谬!女子怎能与男子同列?"
"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此乃圣人之训!"
"荒唐!实在是荒唐!"
燕青静静听着众人的争论,手指轻轻敲击龙椅扶手,直到声音渐息,才缓缓开口:"说完了?"
她的声音不大,却让整个朝堂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新君的反应。
"朕问你们,"她站起身,一步步走下丹陛,龙袍曳地发出沙沙声响,"若是你们的母亲、妻女想要读书明理,你们也要用这些话来搪塞吗?"
赵明诚梗着脖子,颤声道:"陛下,祖制不可违啊!自孔圣人立教,便是男女有别,各守其分。若是让女子读书科举,岂不是要乱了纲常伦理?"
"祖制?"燕青冷笑一声,目光如电,"哪条祖制规定女子不能读书?哪条祖制规定寒门不能出贵子?《礼记》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既然天下为公,为何读书的机会不能为公?"
她走到大殿中央,目光扫过每一个人:"从今日起,废除科举门第之限。不论出身,唯才是举。另设女科,准许女子参加科举。在各地设立官学,贫寒子弟可免费入学。在京城设立太学,择优录取。"
朝堂上一片死寂。这些改革太过惊人,就连最开明的大臣都一时难以接受。几位老臣面面相觑,想要进谏,却在燕青凌厉的目光下把话咽了回去。
退朝后,燕青与李师师在御花园中漫步。秋意已深,满园菊花竞相开放,暗香浮动。
"今日之举,怕是又要引起不少非议。"李师师轻声道,随手拂开挡路的菊枝。
燕青摘下一片枯叶,在指尖轻轻捻动:"总要有人开这个头。我记得小时候,邻家有个女孩极是聪慧,过目不忘,却因为是个女子,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后来她被父亲卖给一个六十岁的老翁做妾,不到一年就郁郁而终。"
李师师沉默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痛色:"这样的悲剧,以后不会再有了。"
新政推行,阻力比想象中更大。次日早朝,竟有三分之一的大臣称病不朝。各地士子联名上书反对,言辞激烈。就连市井之间,也流传着各种风言风语,说新君是要"牝鸡司晨","颠倒阴阳"。
但这并不能阻挡变革的脚步。燕青亲自督办,命户部拨出专款,工部选址建学。一月后,汴京第一所女子学堂正式开学。校址选在原来的蔡京府邸,这座占地百亩的豪华宅院被改建成了学堂,亭台楼阁改为教室,花园水榭作为学子休憩之所。
开学那日,景象令人动容。从学堂门口一直到街角,跪满了前来求学的女子。上至官家小姐,下至贫寒民女,甚至还有几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人人眼中都闪着渴望的光芒。她们中有的由父兄陪同,有的独自前来,但无一例外,脸上都带着朝圣般的虔诚。
"陛下,"学堂的山长激动地回禀,"报名者已有三千余人,年龄从六岁到四十岁不等。其中还有几位是...是青楼女子。"
燕青亲临学堂,看着那些坐在课桌前的女子,心中感慨万千。这些女子中,有人手指粗糙,显然是常年劳作;有人举止拘谨,看得出出身卑微;但她们的眼睛都是一样的明亮,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好好教她们,"她对山长说,"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个女子,都可能改变这个天下。"
然而就在此时,一群老学究聚集在学堂外,痛哭流涕。他们穿着儒衫,头戴方巾,个个捶胸顿足:
"礼崩乐坏啊!礼崩乐坏啊!"
"女子读书,成何体统!成何体统!"
"妖女祸国!妖女祸国啊!"
侍卫要上前驱赶,被燕青制止了。她走到那些老学究面前,平静地问:"诸位为何反对女子读书?"
一位白发老儒颤声道:"陛下明鉴,女子当以贞静为要,相夫教子才是本分。读书明理,岂不是要乱了纲常?老臣恐将来女子都要不安于室,这天下...这天下就要大乱了啊!"
"纲常?"燕青反问,"若是女子读书就会乱纲常,那男子读书为何就不会?孔圣人曰'有教无类',可曾说过只教男子不教女子?"
老儒一时语塞,面红耳赤。这时,学堂内传来琅琅读书声。那些女子清脆的嗓音,仿佛带着某种魔力,让在场所有人都安静下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听着这千年传诵的诗句,燕青微微一笑:"你们听,这读书声,可像是会乱纲常的?"
老学究们面面相觑,终究无言以对。有人摇头叹息,有人默默垂泪,但也有人若有所悟,怔怔地望着学堂方向出神。
当夜,燕青在寝宫内批阅奏章,李师师在一旁研墨。烛光摇曳,将两人的身影投在墙壁上。
"今日学堂的事,已经传遍京城了。"李师师轻声道,"不少大臣都在暗中观望。我听说,有些世家已经开始请西席教导家中女子读书了。"
燕青头也不抬,朱笔在奏章上勾画:"让他们观望去吧。等这些女子学有所成,他们自然就会明白。"
她放下朱笔,走到窗前。月色如水,洒满庭院。远处的汴京城灯火阑珊,与天上繁星相映成趣。
"师师,你说百年之后,后人会如何评价我们今日所为?"
李师师走到她身边,为她披上一件外袍:"或许会说我们离经叛道,或许会说我们开天辟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她握住燕青的手,目光坚定:"他们一定会记得,是这个时代,女子第一次能够堂堂正正地走进学堂,第一次能够凭自己的才华争取功名。千百年后,当女子能够与男子同朝为官,能够执掌天下时,她们一定会记得,这一切始于今日,始于陛下。"
窗外,更深露重。但在这座皇宫里,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悄然开启。那些女子学堂中传出的读书声,如同种子,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终有一日,会开出绚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
(第三十七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