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鼎定乾坤
引语:
"种师道的十万西军在城外列阵时,我独自单骑出城。当他看到我手中先帝的密诏,这位沙场老将滚鞍下马:‘老臣……愿效忠新朝。’"
---
新朝初立,龙椅尚未坐暖,十万西军已然兵临城下。种师道,这位成名三十年的沙场老将,在汴京西郊的牟驼岗上扎下连营。西军精锐沿着山势一字排开,旌旗遮天蔽日,枪戟如林。中军大帐前,"清君侧"三字大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把出鞘的利剑。
垂拱殿内,气氛凝重如铁。新铺的蟠龙地毯上,文武百官分列两旁,却无人敢抬头直视龙椅上那位青衫素雅的新君。
"陛下,"卢俊义指着巨大的沙盘,眉头紧锁,"种师道用兵老辣,十万西军都是百战精锐。您看他的布阵,中军稳守牟驼岗制高点,左右两翼呈钳形展开,这是标准的围城阵型。"
吴用轻摇羽扇,语气沉重:"更麻烦的是,城内还有不少赵宋旧臣心怀异志。昨日夜间,我们已经抓获了三批试图往城外传递消息的细作。若是内外呼应,后果不堪设想。"
杨八妹银枪顿地,发出清脆的响声:"怕什么!大不了出城决一死战!飞凤营愿为前锋!"
"不可。"林冲沉声道,他曾经在西北与西军交过手,最清楚这支军队的厉害,"西军擅长野战,尤其种师道麾下的铁鹞子营,来去如风。我军仓促迎战,胜算不大。"
董平也附和道:"况且我军刚经历连番大战,士卒疲惫。若是强行出战,只怕..."
众将议论纷纷,唯有燕青端坐龙椅,默然不语。她手中把玩着一块温润玉佩,那是今早在延福宫与赵佶密谈时,这位逊位之君赠予的信物。玉佩上刻着"天下为公"四个篆字,在殿内的烛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诸位,"燕青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得出奇,"朕要亲自去见种师道。"
"不可!"
"万万不可!"
殿中顿时一片反对之声。卢俊义第一个跪倒在地:"陛下初登大宝,岂可轻涉险地?若是种师道起了歹意..."
李师师急步上前,凤冠上的珠翠微微颤动:"种师道此人最是固执,当年连童贯的面子都不给。陛下若是亲自前往,万一有个闪失,这新朝..."
燕青抬手止住众人的劝阻,从怀中取出一卷明黄绢帛:"你们看这是什么。"
绢帛展开,竟是赵佶的亲笔禅位诏书,上面清清楚楚写着"天命已改,神器更易",末尾盖着传国玉玺的鲜红大印。那印泥是用朱砂混合金粉特制,在光线下泛着独特的金属光泽,绝难仿造。
"这是......"吴用目瞪口呆,"先帝竟然......"
"昨夜朕与赵佶长谈至三更。"燕青缓缓道,目光扫过殿中众臣,"他自知大势已去,也看清了天下疾苦。这份诏书,是他心甘情愿所写。"
她站起身,龙袍曳地,发出沙沙的声响:"这种师道最是忠君,若是见到先帝亲笔诏书,必不敢造次。"
卢俊义仍然不放心,额头紧贴地面:"可是种师道万一不信,或者假装相信,趁机对陛下不利......"
"所以朕要亲自去。"燕青的语气不容置疑,"有些险,必须冒。若是能兵不血刃收服西军,可免去多少生灵涂炭?"
她走到殿门前,望着远处隐约可见的西军营寨:"传令下去,开西华门,备马。"
秋日的牟驼岗,西风猎猎,卷起满地枯叶。种师道端坐马上,望着远处洞开的汴京城门。这位老将银甲白袍,虽年过六旬,依旧威风凛凛。他身后的西军将士个个神情肃穆,这些都是跟随他征战多年的老兵,军纪严明,令行禁止。
"大帅,"副将种浩低声道,他是种师道的侄儿,"城门开了。"
只见一骑白马缓缓出城,马上一人青衫素雅,未着甲胄,正是燕青。她单骑独剑,在十万大军的注视下从容而行。秋风吹动她的衣袂,远远望去,竟似谪仙临凡。
种师道眯起眼睛,手按剑柄:"好胆色。"
燕青在阵前百步处勒马,朗声道:"种老将军,别来无恙?"
她的声音清越,在空旷的原野上传出很远。西军阵中起了一阵轻微的骚动,显然都没料到新君竟敢单骑出城。
种师道沉声道:"燕青,你篡位夺权,其罪当诛!若是现在开城投降,本帅或可留你全尸!"
燕青不慌不忙,从怀中取出禅位诏书:"老将军可认得这个?"
诏书在秋风中展开,传国玉玺的印记在阳光下清晰可见。那方寸之间的鲜红,仿佛有千钧之重。
种师道脸色骤变,胡须微微颤抖:"这......这不可能!先帝他......"
"这是先帝亲笔所书。"燕青的声音清晰地传遍三军,"天命已改,神器更易。老将军是要违抗先帝遗诏吗?"
西军阵中起了一阵骚动。这些将士大多忠于赵宋,此刻见到先帝禅位诏书,顿时军心浮动。有人窃窃私语,有人面面相觑,原本严整的阵型出现了一丝松动。
种师道强自镇定:"诏书可以伪造,玉玺可以盗用......"
"老将军说得是。"燕青点头,"所以朕请来了一个人。"
她话音刚落,城门再次开启。一骑快马从城中奔出,马上之人穿着道袍,面容清癯,正是逊位的赵佶。他来到阵前,缓缓下马,对着种师道深深一揖。
"种卿,"赵佶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诏书是朕亲笔所写。这天下...该换个人来坐了。"
种师道滚鞍下马,跪倒在地,老泪纵横:"老臣...老臣..."
他身后的西军将士见状,纷纷放下兵器,跪倒一片。十万大军,就这样兵不血刃地归顺了新朝。
回到垂拱殿,燕青立即召开朝会。殿内烛火通明,新朝的文武百官分列两旁,气氛却与往日大不相同。
"种师道听封。"燕青端坐龙椅,威仪天成,"朕封你为镇国公,统领天下兵马。"
种师道叩首谢恩:"老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燕青又看向其他官员:"新朝初立,百废待兴。朕欲行新政,诸位可有良策?"
李师师出列奏道:"陛下,当务之急是稳定民心。近日京城流言四起,说新朝要加重赋税。臣建议立即派遣钦差,赴各地宣示新政,安抚百姓。"
"准。"燕青点头,"卢俊义、吴用,这件事就交给你们去办。记住,要让天下百姓知道,新朝与旧朝不同。"
她又看向林冲等人:"整编军队之事,刻不容缓。西军与梁山军要尽快整合,淘汰老弱,补充精锐。种将军,这件事还要你多费心。"
种师道躬身道:"老臣遵旨。"
一道道政令颁下,一个新朝就这样开始了它的征程。燕青处理政务直到深夜,才在李师师的再三劝说下回到寝宫。
是夜,燕青与李师师站在宫墙上,望着万家灯火的汴京城。秋月如钩,清辉洒满人间。
"终于走到这一步了。"李师师轻声道,为她披上一件披风。
燕青握住她的手,目光悠远:"这只是开始。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是的,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她们手中开启。前路或许还有艰难险阻,但至少在这一刻,希望如同这满城灯火,照亮了每一个角落。
---
(第三十六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