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货计划”如同一架被强行推上跑道的飞机,在巨大的阻力和不确定性中,艰难地启动了。张钰几乎将公司的流动资金杠杆用到了极限,甚至说服父亲张松柏,将他们家那点最后的保底积蓄也暂时投入进来。与此同时,周嘉颖凭借其对市场和供应链的深刻理解,与张钰一起敲定了一份极其谨慎的囤货清单——主要集中在诸如通用逻辑芯片、标准阻容元件、连接器等需求量大、不易过时的基础品类上。
李工带着技术团队日夜奋战,搭建起一个简陋但能实时追踪几种关键元器件在华强北平均报价波动的系统。周伟则像守着弹药库的警卫,紧张地盯着每一笔资金的流出,不断计算着公司的现金流还能支撑多久。赵晓芸的账本上,红色的预警数字触目惊心。
整个团队都笼罩在一种高压而悲壮的氛围中。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一场豪赌,赌注是公司和他们所有人的未来。
1997年10月,风暴如期而至,并以惊人的速度席卷香江。恒生指数狂泻,国际游资疯狂攻击港币联系汇率制度,金融市场一片恐慌。这股寒意迅速传导至实体经济,尤其是对外贸依赖度极高的华南地区。
华强北首当其冲。海外订单如冰雪消融般迅速减少,原本熙熙攘攘的市场肉眼可见地冷清下来。更可怕的是,由于汇率剧烈波动和资金链骤然紧绷,许多中小商户开始恐慌性抛售库存,试图回笼现金自救。元器件价格应声下跌,如同断了线的风筝。
“张总!价格!价格开始跌了!”周伟盯着价格监测系统,声音带着颤抖,“LM358,比上周跌了15%!1N4007,跌了20%!还有……”
“继续观察!还没到心理价位!”张钰强迫自己冷静,手指紧紧攥着,指甲陷进掌心。他知道,恐慌才刚刚开始,价格还有下行空间。必须沉住气,在最绝望的时刻出手,才能拿到最便宜的筹码。
接下来的几周,对团队每一个人都是煎熬。眼睁睁看着市场价格一天一个台阶地往下掉,账上的资金却在不断消耗(支付前期预定的小批量货物和维持运营),那种感觉如同钝刀子割肉。周伟几乎每天都要来找张钰,汇报又烧掉了多少钱,提醒现金流即将告罄。赵晓芸看着日益增长的负债和不断缩水的资产估值,夜不能寐。
团队内部开始出现动摇的迹象。两个后期加入的业务员顶不住压力,提出了辞职。甚至连王大海都私下找到张松柏,忧心忡忡地问:“老张,小钰这次……是不是太激进了?这市场眼看着就要垮了啊!”
张松柏自己心里也七上八下,但他选择无条件相信儿子。他安抚王大海,也安抚自己:“大海,再等等,小钰他心里有数。”
真正的考验在一个阴沉的下午到来。周伟几乎是冲进张钰的办公室,脸色惨白:“张总!不行了!我们能动用的资金……最多还能撑三天!三天后,如果还没有资金回笼,别说囤货,连员工的工资和下个月的服务器租金都付不起了!”
与此同时,李工也带来一个坏消息:平台因为几家核心商户倒闭、拖欠款项,交易额骤降,自身造血功能几乎停滞。
内忧外患,瞬间将张钰逼到了绝境。
所有人都看着张钰,等待他的决断。是立刻停止囤货,抛售部分已有库存来回血,承认战略失败?还是……继续赌下去?
张钰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楼下冷清的街道,曾经摩肩接踵的华强北,此刻显得如此萧索。他能感受到身后团队成员们焦灼、恐惧、甚至带着一丝绝望的目光。
他深吸一口气,猛地转过身,眼神如同淬火的钢铁,异常坚定。
“不!现在停手,前功尽弃!”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价格已经接近谷底,恐慌情绪也到了极点!现在正是最关键的时候!”
他看向周伟:“周大哥,你想办法,跟供应商再谈,争取更长的账期,哪怕利息高一点!我去找陈伯,看能不能临时拆借一点!”
他看向周嘉颖:“嘉颖,你和我一起,立刻联系之前筛选出的那几个资金链最紧张、库存量大的目标商户!就现在,去跟他们谈!用现款,吃下他们最大的库存!”
这是破釜沉舟!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张钰!”周嘉颖忍不住出声,眼中充满了担忧。
“相信我!”张钰紧紧握住她的手,目光交汇,传递着无比的决心,“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扛过去,海阔天空!”
没有退路了。在张钰的带领下,团队像上了发条的机器,开始了最后的冲刺。张钰和周嘉颖亲自出马,冒着冷雨,一家家拜访那些濒临绝望的商户,用极具诱惑力的现款价格,鲸吞着他们急于脱手的优质库存。周伟则使尽浑身解数,与供应商周旋,维系着资金链那根细若游丝的线。
那几天,工棚里的灯几乎彻夜未熄。每个人的神经都绷到了极限。张钰更是几乎不眠不休,眼中布满血丝,但决策却依旧异常果断和精准。
就在周伟报告资金链即将断裂的最后期限到来前的那个夜晚,张钰签下了最后一份,也是金额最大的一份收购合同。当他把签好的合同传真回去时,整个人几乎虚脱在椅子上。
账上,最后一分钱都被花了出去,换回来的是堆积如山的、以近乎白菜价收购来的元器件,塞满了他们临时租用的几个仓库。
赌局已经完成下注。现在,他们能做的,只有等待。等待风暴过去,等待市场回暖,等待命运的裁决。窗外,夜色深沉,仿佛蕴藏着无尽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