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那天,能容纳两百人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过道里都站满了人。1998年的深大,学生对任何与新兴互联网相关的信息都充满了饥渴。张钰和周嘉颖提前到了,找了个靠前的位置。
当那个戴着黑框眼镜、身材清瘦、看起来更像一个腼腆理工男的马化腾走上讲台时,台下响起了一阵不算太热烈的掌声,夹杂着些许好奇的议论。此时的腾讯,还只是一个初创不久、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
马化腾的演讲风格很务实,没有太多煽动性的言辞,主要围绕着OICQ的设计理念、解决的用户痛点(主要是熟人间的网络沟通)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他展示了软件的界面,演示了如何添加好友、发送消息。
“……我们相信,网络即时通讯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沟通方式,它比电子邮件更快捷,比论坛更私密。未来,我们希望将OICQ打造成一个在线的社交生活平台……”
台下的学生大多觉得新奇,但对其商业前景似乎并不太看好。毕竟,这软件是免费的,怎么赚钱呢?
到了提问环节,举手者寥寥。张钰看了看周嘉颖,在她鼓励的目光中,举起了手。
“马先生您好,我是计算机系的张钰。很佩服您和团队的前瞻性。”张钰接过话筒,声音清晰,“我有一个问题,关于OICQ未来的商业模式。除了可能的基础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的思路之外,您是否考虑过,将它作为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与电子商务、资讯服务,甚至像我们正在做的‘电子商情港’这类垂直产业平台进行深度结合?比如,用OICQ账号快捷登录,或者通过OICQ实现买卖双方的即时沟通?”
这个问题,瞬间将讨论层面从工具本身提升到了生态构建和商业变现的高度。马化腾推了推眼镜,仔细地打量了一下提问的年轻人,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兴趣。这个问题,切中了他正在思考的一些核心问题。
“这位同学的问题非常深刻。”马化腾的语气认真了许多,“确实,即时通讯工具蕴含着巨大的平台潜力。你提到的与垂直平台结合,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思路。我们目前主要还是聚焦于把通讯体验做到极致,但未来的开放与合作,绝对是重要的方向。不知道你做的‘电子商情港’具体是?”
讲座结束后,许多学生散去。张钰和周嘉颖却留了下来,走向正在收拾电脑的马化腾。
“马师兄,您好。”张钰再次打招呼,用了校友的称呼拉近距离,“刚才提问的就是我,张钰。”
马化腾热情地和他握手:“张钰同学,你的想法很棒!‘电子商情港’是?”
张钰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在华强北做的业务,从信息小报讲到正在开发的线上数据库平台。
马化腾听得非常专注,不时提问:“你们怎么保证信息真实性?”“用户主要是企业还是个人?”“访问量怎么样?”
两人就在讲台旁聊了起来,从拨号上网的痛点聊到未来的网络社交生态,从电子元器件的流通效率聊到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潜力。张钰凭借重生者的视野,总能提出一些切中要害又颇具前瞻性的观点;而马化腾则展现出技术人的务实和对产品细节的执着。
“真没想到,在深大还能遇到对产业和互联网结合有这么深思考的同学。”马化腾感慨道,递给张钰一张名片,“我们在研发下一版本,会遇到一些并发和稳定性的技术挑战,以后说不定还要向你请教。保持联系!”
“一定。”张钰也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主要是工棚的电话和寻呼机号),“期待OICQ越来越好,也许未来某天,我们的‘电子商情港’真的能和OICQ打通。”
离开教室,周嘉颖看着身旁眼神发亮的张钰,轻声问:“你很看好他?”
“嗯,”张钰点点头,望着深大的夜空,语气笃定,“他不是池中之物。未来的中国互联网,必有他一席之地。而我们……”他收回目光,看向周嘉颖,“要做的就是抓紧把我们的‘港’建好,等潮水来时,才能成为不可或缺的枢纽。”
这次短暂的会面,如同历史性的握手,在两段传奇征程的交汇点上,留下了轻轻的印记。张钰知道,他不仅遇到了一个未来的商业巨头,更确认了自己所走的道路,正与这个国家最具活力的脉搏同频共振。华强北的柜台与硅谷的技术,从未如此刻般,通过一根细细的电话线,产生了奇妙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