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贵带来的阴霾并未持续太久,就像华强北上空偶尔飘过的乌云,终究被更强大的现实需求所驱散。烂尾楼的改造工程在陈永年团队的全力投入下,以惊人的速度推进,骨架一天天丰满起来。而张钰的《华强北电子商情》小报,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信息量激增,单纯依靠手工记录和油印发布,已经难以为继。
张钰意识到,他必须建立一个真正的团队,而不仅仅是依靠父亲和几位商户盟友。他需要一个能理解并执行他那些“超前”想法的人。
第一个进入他视野的,是深圳大学计算机系的一个大三学生,李明宇。李明天生对数据敏感,是学校计算机协会的骨干,因为家境贫寒,常在华强北淘换些便宜的二手零件。有一次,他为了找一个特定型号的芯片,找到了张钰的柜台,被那份整理得井井有条的《商情》小报所吸引,和张钰聊起了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可能性,两人一拍即合。
张钰向李工(这是李明宇后来在团队中的尊称)描绘了他的构想:将《商情》小报电子化,建立一个可以通过电话线拨号访问的“电子商情港”数据库。用户可以通过电脑终端查询元器件库存、价格和供应商信誉。
“这需要服务器、稳定的线路、还有编写查询软件……”李工眼中闪着兴奋的光,但随即面露难色,“这需要不少钱,而且,技术上也有挑战,尤其是同时处理多用户访问……”
“钱的问题我来想办法。”张钰果断地说,“技术问题,我们一起攻克。李工,你愿意过来帮我吗?我给你开工资,比你做家教高。”
李工几乎没有犹豫。他能在张钰这个少年身上,看到一种对技术的虔诚和对未来的笃定,这是在校园里难以感受到的。他成了“电子商情港”的第一个正式员工,头衔是“技术经理”。
紧接着,张钰又通过招聘广告和熟人介绍,招募了两个人。一个是叫赵晓芸的年轻女孩,高中毕业,心思细腻,打字速度快,负责信息的录入和核对。另一个是周伟,以前在国营商店做过仓管,做事一板一眼,被张钰安排负责与商户对接,核实信息,以及……初步的品控。
团队雏形初现,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办公地点就是工地旁那个简陋的工棚,几台淘换来的二手电脑,嗡嗡作响,时常死机。拨号上网的调制解调器发出刺耳的“滴滴嘟嘟”声,网络时断时续。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人”。赵晓芸对张钰这个“小老板”将信将疑,录入数据时常因为不理解专业术语而出错。周伟则对张钰要求的“严格核实货源”、“记录客户反馈”等流程感到不耐烦,觉得是多此一举,不如以前在商店里按部就班轻松。
一天下午,张钰检查赵晓芸录入的数据,发现一批晶体振荡器的频率参数批量录入错误。他指出来时,赵晓芸委屈地红了眼眶:“这些英文字母和数字看得我头都晕了,我又不是学这个的……”
周伟也在旁边帮腔:“小张老板,咱们现在人手少,事情多,差不多就行了呗?反正那些采购的也未必看得那么仔细。”
张钰没有发火。他沉默了一下,然后让李工暂时停下手中的编程。
“晓芸姐,周大哥,还有李工,我们开个会。”
他拿出那份已经泛黄的“松钰电子商城”蓝图,铺在临时拼凑的办公桌上。
“我们现在做的,不是‘差不多’就行的事情。”张钰指着蓝图,语气严肃,“我们正在建造的,不仅仅是一栋楼,更是一个信任的基座。将来,成千上万的交易会基于我们提供的信息达成。一个参数错误,可能导致别人一整条生产线停工;一次货源核实疏忽,可能让我们的信誉彻底崩塌。”
他看向赵晓芸:“晓芸姐,我知道这些术语很难。从今天起,我每天抽半小时,给你讲解最常见的元器件参数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用。我们一起编一本内部的‘信息录入手册’。”
他又看向周伟:“周大哥,你觉得流程繁琐。但你想过没有,为什么华强北以前纠纷那么多?就是因为缺少规矩。我们现在立的每一个规矩,将来都是保护我们自己、保护信任我们的商户和客户的盔甲。这不是找麻烦,这是避免未来更大的麻烦。”
最后,他看向李工:“李工,我们的数据库,不仅要能存数据,还要快,要稳定,要安全。这是未来一切的基础,辛苦你了。”
他没有用老板的权威压人,而是用清晰的愿景和诚恳的态度,解释了每一项工作背后的意义。赵晓芸擦掉了眼泪,默默点头。周伟虽然还是觉得麻烦,但也不再抱怨。李工则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被重视。
张钰亲自编写培训材料,带着赵晓芸熟悉元器件。他和周伟一起走访商户,示范如何与商户沟通,如何巧妙地核实信息。他看到李工为了优化一个查询算法熬夜,会默默地去买来宵夜。
渐渐地,工棚里的氛围变了。抱怨少了,讨论技术难题、如何优化流程的声音多了起来。一种叫做“团队精神”的东西,在这个简陋的工棚里开始萌芽、生长。张钰用他的远见、耐心和担当,将这几个背景各异、最初心存疑虑的人,初步凝聚成了一个有共同目标的集体。
他知道,这还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挑战会更多,但他相信,只要方向正确,人心就能汇聚。这支稚嫩的团队,将是他驶向更广阔天地的第一艘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