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55年,新元市,17点37分。墨渊离开沁心园,月白色的身影融入傍晚熙攘的人流。
悬浮车流在头顶交织成流动的光河,空气中弥漫着能量引擎特有的低鸣。
他没有选择自动驾驶,而是步行返回凌云塔。
指尖划过街边一株基因改良的“夜合树”,树叶的脉络在视网膜投影中化作复杂的数据流,根须的生长方向、叶绿素的活跃度、水分运输效率,一切都清晰可见。
只是这一次,墨渊的目光不再仅仅聚焦于那些精确的数字,而是尝试捕捉叶片在微风中摇曳的微妙韵律。
回到凌云塔顶层实验室,已是18点15分。
智能门锁识别虹膜,无声滑开。实验室内部,量子纠缠态存储器发出幽蓝的光芒,神经交互界面在空气中投射出半透明的操作面板。
墨渊径直走向中央的“创世之炉”——这是他为自己核心实验区取的名字,一个由十二根纳米碳管支柱支撑的悬空平台,上面悬浮着拳头大小的混沌代码水晶存储体,此刻正散发着微弱的、不稳定的灰光。
他脱下月白色常服,换上银灰色的紧身作战服,作战服表面流淌着液态金属般的光泽,能自适应环境温度并辅助精神力聚焦。
18点20分,墨渊盘膝坐于平台中央的蒲团上,双手结印,并非传统的手印,而是模拟数据流拓扑结构的特殊手势。
“天枢,启动‘鸿蒙’模拟环境,加载所有基础算法模块,优先级:最高。”
墨渊的声音平静,通过骨传导直接指令实验室AI。
“‘鸿蒙’环境启动中,基础算法模块加载进度1%...15%...100%。
加载完成,等待指令。”冰冷的电子合成音在实验室响起。
墨渊面前的空气中,瞬间展开无数光影窗口,每个窗口都代表着一种他曾经精通的基础算法:遗传算法、神经网络、蒙特卡洛模拟、粒子群优化...共计372种,如同璀璨的星河环绕着他。
“以‘归墟·零号协议’为基,‘掠影’交易算法为引,‘算法符箓’为节点,构建底层逻辑框架。”
墨渊双手手指快速点动,如同在无形的琴键上弹奏。
那些光影窗口开始移动、旋转、融合,数据流如瀑布般倾泻,在他面前构建出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几何结构,这便是他过往力量的核心。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窗外的天色由橘红转为深蓝,再到墨黑。
实验室里只有数据流的嗡鸣和墨渊偶尔调整参数的低语。
21点07分,底层逻辑框架构建完毕,呈现出一个由0和1组成的、不断闪烁的立方体矩阵,棱角分明,充满了机械的精密感。
但墨渊轻轻摇了摇头。这还不够,缺少了某种“灵魂”。
他闭上眼睛,识海中浮现出陈伯拨动算珠的身影,耳边仿佛又响起那不成调的口诀和算珠碰撞的清脆声响。
月心草在土壤中悄然生长的姿态,沁心园空气中流动的生命气息,这些无法被精确量化的“感觉”,开始在他的意识中弥漫。
“引入‘自然周期律’扰动因子。”墨渊睁开眼,眼神变得深邃。
他没有直接修改代码,而是调动精神力,驱动眉心处的算法符箓,将那股从陈伯处感悟到的“韵律”,化作一道特殊的波动,注入眼前的立方体矩阵。
嗡——!
立方体矩阵剧烈震颤起来,原本稳定的结构开始扭曲、变形,无数0和1组成的数据流如同沸腾的开水般翻滚。
实验室的灯光忽明忽暗,量子存储器的幽蓝光晕也变得不稳定。
“警告!核心逻辑冲突!能量消耗异常!”天枢的警报声响起。
墨渊眉头微蹙,双手快速结出一个新的手印——这是他刚刚领悟的,模仿月心草根系生长模式的“盘根错节印”。
“注入‘月心草生长数据’作为第一组校准参数,‘金风玉露养护周期’作为第二组校准参数。”
他将在沁心园悄悄采集的两株植物的生长数据,通过精神力编码后,强行打入混乱的矩阵中。
就像在狂暴的河流中投入两块关键的礁石,试图引导其走向新的河道。
矩阵的震颤稍稍平息,但内部的混乱并未停止。
0和1组成的数据流开始出现奇怪的“模糊”现象,有些数字不再是绝对的0或1,而是呈现出一种概率性的叠加态。
原本棱角分明的立方体边缘,开始变得柔和、圆润,甚至出现了类似生物细胞增殖般的不规则凸起。
“继续注入‘陈伯算珠节奏’作为周期控制器,‘节气变化曲线’作为环境变量。”
墨渊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这是精神力高度集中的表现。
他在尝试做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用科技的手段,模拟自然的“道”。
时间来到公元2055年,4月17日凌晨0点33分。
墨渊已经在平台上静坐了六个多小时。他面前的那个结构,已经完全看不出最初的立方体形态。
它变成了一团不断变幻、流转的光影,内部是无数相互缠绕、相互影响的数据流,时而像奔腾的江河,时而像静谧的森林,时而像浩瀚的星空。
它不再是纯粹由0和1构成,而是融入了模糊逻辑、周期函数、自适应反馈等多种“自然”元素。
“命名:‘复合算法阵’。”墨渊轻声说道,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难掩其中的兴奋。
“‘复合算法阵’命名成功。当前稳定性:37.6%。
能量消耗:每小时1200千瓦时。”天枢报告数据。
墨渊轻轻呼出一口气。稳定性不足四成,能耗更是高得惊人,相当于一个小型社区的用电需求。
但他能感觉到,这个“复合算法阵”中蕴含的潜力。
它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像是拥有了某种“呼吸”。
“天枢,调用新元市近五年气候数据,输入‘复合算法阵’,模拟未来七十二小时天气变化。”
墨渊下达指令。
“数据加载中...模拟开始。”
“复合算法阵”光影流转,速度越来越快。10分钟后,模拟结果呈现出来。
与官方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相比,墨渊的模拟结果在整体趋势上一致,但在细节上却有着惊人的不同:它预测到了明天下午3点17分,在城西旧城区会有一场持续8分钟的、局部性的雷阵雨,而官方预报是多云。
它还预测了风向的细微变化,以及气温波动的精确曲线。
更重要的是,墨渊能“看”到模拟过程中,数据流如何像真实的大气一样,受到各种微小因素的扰动,从而涌现出复杂的天气现象。
这不再是简单的曲线拟合,而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演化。
“成功了...”墨渊喃喃自语,嘴角微微上扬。
他知道,自己在算法真人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而独特的一步。
这不仅仅是力量的恢复,更是认知的升华。
接下来的两天两夜,墨渊几乎没有离开实验室。
他不断调整“复合算法阵”的参数,尝试引入更多不同的“自然周期律”样本——从潮汐变化到植物生长,从昆虫迁徙到昼夜节律。
他甚至将夏清送给他的那盆幻蝶兰也搬进了实验室核心区,让其生命律动与算法阵产生共鸣。
算法阵的稳定性缓慢提升,到4月19日清晨6点12分,终于稳定在61.2%,能耗也降低到每小时850千瓦时。
虽然依旧不够理想,但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用价值。
墨渊站起身子,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和手腕。
他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这座刚刚苏醒的城市——新元市。
晨曦中,无数飞行器穿梭于楼宇之间,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
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无比庞大、无比复杂的动态系统,充满了无限的数据和可能性。
“要完善‘复合算法阵’,需要更庞大、更实时、更鲜活的数据...”墨渊望着下方川流不息的景象,眼神闪烁。
他轻轻敲击着窗玻璃,发出清脆的“笃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