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莫远行接了电话说办公室有事,赶去办公室,边走边交代:“你们办好了来我办公室,我在办公室等你们。”
莫远帆和苏鸣慧走到公证处,村长几人已经等着了。
一式三份,村长还填错了一份,幸好苏鸣慧多准备了两份,苏鸣慧喜欢提前准备,以防万一。
公证很快就办好了,送走了村长几人,莫远帆和苏鸣慧往办事处的办公楼走。
“怎么办理公证贾正强没有来,只有你签字?”
“贾正强说所有场面上的都由我出面,他只出钱。”
“那他拿钱出来了吗?”
“没有,我们各司其职,他负责土建,我负责设备,先把厂建起来再说。”
苏鸣慧总觉得这样合伙有点像儿戏,但很快就到大姐办公室,便压下心头的疑问。
“【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怎么写?”
“到大姐办公室再说吧。”
大姐莫远行的办公室里坐的人是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于是莫远帆和苏鸣慧去了书记办公室。
书记姓孙,叫孙亦天,就是他提醒大姐,让大姐告诉莫远帆企业管理办的事情,该办的手续必须要办。
孙亦天原来就是企业管理办的负责人,亲自目睹曾经风靡九十年代的乡镇企业盛衰史,产能的过剩,起起落落的兴衰,优胜劣汰去产能都经历一遍。
莫远帆问:“孙大哥,你这里有没有以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能不能给我们看看。”
孙亦天坐在办公桌前:“时间太久了,我找找看。”
孙亦天身后就是一个书架,他站起身翻找:“我这里只有砖厂的,铁厂南厂有,但所有资料都被一把火烧了,连财务都死了,如果要找铁厂和太阳能厂的,要去火车站在的那个办事处找了。”
苏鸣慧赶紧说:“没事 ,有砖厂的就行,我主要是想看看格式怎么写。”
孙亦天翻了好半天,终于从最顶层找到了,他拍了拍灰递给莫远帆,莫远帆看都没看,就递给苏鸣慧。
苏鸣慧把手里红砖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翻了又翻,觉得太简单了,主要是砖厂项目和要做的项目没有什么关联,无法借鉴参考,但也没有说什么,还是收进了包里。
苏鸣慧:“孙大哥,谢谢你。”
“别客气,举手之劳。”
回到厂里,大门已经安装好了,分前院和后院,中间隔的门还没有安装好,莫远帆说不用忙。
长长方方正正的一亩土地20*34米,前院盖了四间房子,大门在最中间,两边各有两间房子。
后院是车间,中间还隔着围墙,分开生产区和生活区。
进门靠右边用作办公室、宿舍(莫远帆住的),左边是宿舍(给工人住的),还有食堂。
大门前是一条路,因为地势比国道高了两米,就只能推成斜坡,大门前还有几颗桉树,修国道时候栽的,几十年的大树了。
看着已经有模有样的厂房,今天安装好大门,盖好前院办公室的石棉瓦,只是还没有安装窗子。
最后面的是车间,有五间,后墙下面一半实体墙,上面是花隔墙,靠内院这边没有砌墙,柱子也是用砖砌的,果然,专业的事还是专业的人干更快。
苏鸣慧溜达着到处看看,莫远帆指着最靠里的地方告诉苏鸣慧:“这地方就是摆炉子的基座。”
苏鸣慧仰头左看右看车间的那四颗红砖柱子:“这房子有多高?感觉好高。”
“4.2米,比围墙高一倍。”
“设备什么时候开始做?”
“明天开始做。”
“焊工找到了吗?”
“找到了,找了一个八级老焊工,我们刚刚结婚时住楼上的老白师傅,今年刚刚退休,还找了几个还在上班的,那几人要休息才能来。”
“意思焊工全部找的是化肥厂的人。”
“是啊!我还在机修车间卷了铁桶,等回去了看看有没有做好了,能有卷铁桶设备的地方现在不多,机修车间算设备齐全的,幸好现在化肥厂可以对外接私活,。”
果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国企的技术人员,不用白不用,反正在外兼职现在也不用藏着掖着了,就连机修车间都可以接外活了。
苏鸣慧也开始有点明白,为什么厂里有那么多人知道自己家建厂的事情。
开始土建后,苏鸣慧曾经来过几次,现在终于开始初见雏形,虽然场地上还一片狼藉,到处坑坑洼洼。
贾正强正在指挥着砌车间砖柱,苏鸣慧更关心的是合伙的记账:“土建用的这些原材料一直没有记账,还有做工的工时也没有记账,钱怎么算?”
莫远帆说:“你不用管,我问过了,红砖直接用场地上的,不用算运费,木材是贾正强原来做工程剩下堆仓库里的,还有好多不知道他从哪里拉来的东西,你别管了。”
苏鸣慧:“这样子合伙,我怎么感觉活摇活甩的,不怎么靠谱?”
莫远帆脸上浮起淡淡的忧愁:“别乱说,你多想想怎么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就行。”
说起正事,苏鸣慧也认真起来:“说起【可行性研究报告】,红砖厂的我看过了,感觉太简单,我觉得还需要找点更正规的参考。”
莫远帆想了想:“等回到院子里,我找赵云鹏问问,能不能把他们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拿出来看看。”
苏鸣慧:“如果能有样本就好了,那样我才好写。”
“我尽量找找,你也看看图书馆和新华书店有没有?”
“好,我知道了。”
此时,贾正强走过来,莫远帆问他:“老贾,你原来建红砖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怎么写的。”
贾正强笑着说:“出钱请人写的啊!”
苏鸣慧最关心的还是钱,就问:“那要多少钱?”
贾正强说:“建窑已经是最便宜的了,因为已经有范本,只需要改一下数据就行,一万块就可以了。”
苏鸣慧脱口:“那如果我们现在做的项目呢?”
贾正强说:“南厂的孙老板咨询过了,报价要六万块,后来因为许多数据孙老板无法提供,听说还要加钱。”
莫远帆问:“意思南厂没有办下来营业执照?”
贾正强说:“应该没有,孙老板已经砸进去几十万了。”
看贾正强的态度,就像曾经见过的那些合伙人,还有今天签土地合同与公证的事情,苏鸣慧心里咯噔了一下。
莫远帆一本正经,掷地有声说:“我们设备是自己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也自己做,我媳妇能写。”
贾正强满脸怀疑:“自己写,能不能行,红砖厂的我都跑了好多次才批下来。”
苏鸣慧看气氛有点紧张,就拉了拉莫远帆,笑笑说:“我需要找份样本看看,试试自己写,毕竟我们自己更熟悉工艺流程和设备,再说现在这技术多少人虎视眈眈,找人写不太好,容易泄露技术。”
贾正强也笑:“技术我就不懂了,你们负责就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就需要你们费心了。”
不愧是商场混多年的老狐狸了,贾正强也算雁和镇有名的老板了,主要是建砖窑,九十年代建筑业兴起,烧建筑砖风生水起过一阵,后来就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建了许多座砖窑厂。
结果建窑的土建老板因为掌握了打窑的技术,赚了盆满钵满。
而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建好的砖窑厂,因为供大于求,很快就陷入了恶性竞争的漩涡。
贾正强比莫远帆和苏鸣慧大十多岁,媳妇跟莫远行还是同学,都是雁和镇的人。
贾正强是最先掌握了打窑的技术的那拨人,也是赚到钱的那拨人。
赚钱后去州城买了房子,就在苏鸣慧家隔壁的小区,买房子转户口的商品房。
房改政策后,规模大的单位买小区,就像烟厂一样。
规模中等的买一栋,像化肥厂,买了一栋加一个单元。
规模再小的买一个单元,然后几个单位在一栋房子里,就像葛振强家住的那栋房子,有百货公司、有供销社、有林业局等等,主打量力而行。
贾正强住的那小区都是各种各样的老板买的商品房,而苏鸣慧家住的小区,还有三个单元是商品房。
房子这东西,正在于势不可挡的速度成为商品。
能在时代大潮中赚到钱的人,必定有其眼光独到之处。
合伙建厂已经快两个月了,但莫远帆和贾正强之间竟然连协议都没有签一份,连苏鸣慧都觉得有点稀奇。
这操作,有点让苏鸣慧摸不着头脑,跟莫远帆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莫远帆倒也心大,临危不乱,还安慰苏鸣慧,不管怎么说,围墙和厂房等土建自己一分钱没有出就建起来了,怕什么?难道盖好了还能被搬着走了吗,大不了砸自己手里,自己兜着?
好吧,人生的路,走一步算一步,走到哪里算哪里!
既然无法明白以后能走到哪里?那就只能一路走一路感悟,许多时候,别无选择的时候,能做的可能只有背水一战破釜沉舟,别想太多,只管往前走。
要考虑的事情还有很多,大门安装好了,还需要找工人来看场地。
贾正强说在砖厂找个本地人来看门,莫远帆反对:“我觉得找本地人不方便,因为技术需要保密,本地人很难达到要求。”
莫远帆自己就是看了好几家的设备,再结合自己在化肥厂,还有书里的各种知识,研发的设备,厂区分前后院,就是为了阻止人随便进入生产区。
莫远帆转脸朝苏鸣慧说:“你在化肥厂的临时工里找找看,尽量找外地的,要看着稳妥一点的,最好找一对夫妻来,最好女的会煮饭,男的当操作工。”
苏鸣慧想想说:“我尽量找找看,已经离开复肥车间好几个月了,不知道原来的临时工还在不在?”
莫远帆说:“先找找看,实在找不到了,就在本地找,现在闲着的人蛮多,人应该不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