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旧时雪 > 第10章 10

旧时雪 第10章 10

作者:木甜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4-27 00:22:56 来源:文学城

因为上海市政府管控良好,到一月中都没有听说市里有什么爆发的情况,只有新闻播报着外地的情况,每天依旧轮流放送“勤洗手、多通风”的告示。

大人们都在正常上班。

学校也没有停课。

临近学校的期末考前的一天,罗芬突然拎了几十包盐到桑悦外婆家来。

恰好,田书秀人就在家里做酒酿。

桑悦一家无论男女都很能喝酒,虽然是生活在弄堂里的小市民,又向来节俭,习惯和口味还是很有摩登上海的洋派味道,红酒白酒黄酒啤酒都能喝,咖啡更是要搭配西点当下午茶。

像桑悦,包括周骏才、贺云皎三个兄弟姐妹,从很小开始,大人们就会用筷子头沾点酒,给他们抿着玩。

平常,外婆也会经常做点酒酿,或是直接舀着吃,或是弄成酒酿小圆子,大家都喜欢。

冬天室温不够高,外婆怕酒酿发酵不起来,就连着锅一起放在沙发上,用布包上两层,再拿桑悦幼儿园睡午觉用的小被子捂住。

这么捂上几天,最多一周,再打开,满屋的酒酿香气,就可以吃了。

罗芬鼻子特别灵,一进屋立马问:“妈,做酒酿啊?”

田书秀回头看她:“哪能了?”

罗芬想起来要紧事,晃了晃手中两大袋盐,解释道:“人家外头都讲,这个盐好防**传染的,我今早去超市里看,都被抢光嘞!还好易初莲花还有一点,全都买来了……”

田书秀:“哦哟,易初莲花的么子噶句呃,有撒好买头四啦。”

(易初莲花的东西那么贵,有什么好买的。)

罗芬排行老三,是五姊妹里最喜欢表现自己的,有些咋咋呼呼。田书秀经常说她“出工不出力”,明明懒惰得要命,总爱先夸海口,做不做的就不一定了。

自打她自由恋爱嫁了个“真爱”家暴老公,又把一大家子人都拉下水、陪着她担惊受怕后,性格应该要变得沉稳些,但老毛病却是一点没改掉。

抢盐风潮刚刚有点起来,罗芬立马就加入了潮流中,也不管这盐是不是真的能防治肺炎,总归不能落于人后。

果不其然,等罗枚和罗英回家之后,立马对着那十几包盐一顿炮轰,只骂她浪费钱。

想想这个家里,罗英和贺云皎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作为家人,哪就能毫无判断力地跟风呢?要是盐真能防治,家家都有的平常东西,每天新闻里还怎么会有那么多病例报道?疫情早就该从世界上消失了。

“你个宁,哪能噶欢喜搞七捏三额啦?撒宁要侬买噶西多?带会起带会起!”

(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喜欢搞来搞去?谁要你买这么多,带回去!)

罗芬也有话说:“我买给阿拉老妈!又覅侬付钞票!”

因为这件事,几人又拌起嘴,一声比一声高地吵了起来,吵得桑悦外公都受不了,兀自悄悄避了出去。

幸好,弄堂里天天有人吵架。

什么你占了太久的水池子啦、或是你家的垃圾扔在外面都臭啦、又或是去楼下冲痰盂的时候不够小心啦……鸡毛蒜皮的龃龉一大堆。

桑悦家这也不过是日常情形罢了。没人会觉得大惊小怪。

……

虽然**听起来很恐怖,但没有影响上海太多。对小孩子来说,这依旧只是个寻常的年关。

外婆的酒酿酿成时,罗英从单位带了俩水仙球回来。

家里只有田书秀是侍弄花草的好手,桑悦央着她帮忙切了花球,用小菜架子底下翻出来的陈年老扁缸出来,给水仙球包了纱布,浸到水里养着。

顺利的话,用不了多久,大概到新年那几天,水仙就能开花了。到时候,肯定是满屋子的清香。

桑悦端着扁缸左看右看,恨不得它一夜之间就长大开花。

当然,她也没忘了最好的朋友沈照清。

扁缸太小,也就两个手掌大,种不了两个花球。桑悦想把另一个拿去给沈照清种,让他家里也能飘满花香。

只不过,寒假已经开始,罗英不让她出门,她没办法和沈照清碰面。

就在桑悦使劲儿想办法的时候,罗枚同志下班,从弄堂里的包打听“长脚”那里带回来一个新闻。

“昨天晚上,沈照清伊拉爷老头子(爸爸)到后头去吵相魔(吵架)嘞。”

因为俩家孩子关系密切,桑悦家里人都对沈照清家还算熟悉。

罗英还没下班回家,贺云皎用热腾腾的咖啡暖着手,注意力从电视里的本地新闻节目“新闻坊”转到罗枚那儿,问了句:“到啊里的?石库门里相啊?”

罗枚:“对额呀。”

贺云皎:“为撒吵啊?”

沈照清家才搬来半年,李觅又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人,在弄堂里几乎不怎么露面,她家具体是什么情况,除了一开始传出来的什么“离婚”、“老公个姘头”之外,后面再也没有更详细的剧情流出。

至于沈照清父母吵架的原因,哪怕是如长脚爷叔这种“包打听”,一时半会儿也没能打听出究竟。

不过,后一天傍晚,桑悦就在外婆家门外见到了当事人。

“沈照清!?你怎么来了?是来找我的吗?”

说着,桑悦立马上去紧紧拉住了沈照清的手。

两人也没有太久没见,就是她被关久了,家里能一起玩的周骏才又不在,出现个小伙伴的新鲜面孔,小孩子就难掩兴奋之情。

沈照清没说话,但也没有甩开桑悦。

这次他是李觅亲自送过来的。

李觅脸色憔悴,眼下的乌青连厚厚的粉底都遮不住。她推了推沈照清,示意他跟着桑悦先进屋,自己却没跟着走进去,只是站在门外,轻声喊了一句:“悦悦妈妈,不好意思,我有点事想跟你商量一下。”

罗英迟疑片刻,还是擦了擦手,跟着她出去。

走廊里人多眼杂,两人下了两层楼,换到二楼那个宾馆门外的平台上说话。

罗英:“清清妈妈,什么事,你讲。”

李觅沉默片刻,暗自做了几个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才勉强开了口:“真的不好意思,其实,我是想,到月底前这小半个月,我能不能把沈照清放在你们家里?吃饭不方便的话,我给他带来。让他早上过来,晚上睡觉前再回自己家,可以吗?每天我都会让他量体温的,肯定不会染到肺炎过去的。”

这是李觅第二次提出类似的请求。

罗英有些不解,问:“小朋友不是都放寒假了吗?”

李觅:“对,放假了,所以沈照清他全天都在家,我怕他爸爸上门找事情,实在不放心。本来想放到他外公外婆家去的,但是俩老人腿脚都不好,沈照清他爸爸也知道我爸妈住在哪里,我实在是不放心。”

借此机会,罗英成为了全弄堂第一个知道沈照清家内幕的人。

这对夫妻俩,基本就是市面上离异家庭发生最多的情况。

沈照清爸爸有点小钱,在外面一直花擦擦(花心留情)的,姘头的传言一个接一个换,但一直没被李觅抓到过切实证据。加上李觅自己娘家条件一般般,就是上海最普通的那种普通人家,在九零年代,嫁给沈照清他爸算是高嫁,不仅仅经济条件受益,工作也有点仰仗他,父母家人都劝她忍一忍,反正没证据,就当不知道算了。

日子嘛,都是这样过来的。

最后,转折还是发生在了沈照清身上。

沈照清从记事开始,就知道他爸爸和别人爸爸不一样。

以前他们住在新房子里,小区里的邻居也会议论,说他爸爸压根不喜欢他、也不想要他,是因为他妈妈未婚先孕,怕传出去丢人,才不得不结婚的。

也因为父母之间的感情问题,沈照清还是丁点儿大的时候,就一个人呆在家里。

李觅不想面对婚姻的残缺,忙着做出一番事业扬眉吐气,宁可天天加班做业务也不愿意回去。但她又怕沈照清出事,只好把家门反锁,让他一个人乖乖在家,不许他随便出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他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非常不愿意开口讲话,对谁都是冷冷淡淡的不够亲热,一点都不像个小孩。

直到大半年前,沈照清幼儿园大班快毕业前夕,生病一个人在家休息的时候,意外撞见了他爸带着个陌生女人回家,彻底捅破了这场貌合神离的婚姻的遮羞布。

沈照清他爸看到他走出来,当时突然恼羞成怒,拿皮带抽了他两下,把人后背都打伤了。

李觅得知此事后,终于下定决心离婚。

“……所以这些时间,家里一直乱七八糟的,唉。我也没办法。”

李觅是做业务的,之前的业绩有一部分靠沈照清他爸和他那些朋友支持,突然撕破脸,她必须得抓紧跑客户,把缺掉的业绩补上。

毕竟不是铁饭碗,这种时候她要是不小心丢了工作,坐吃山空,以后连孩子都要养不起了不说,打官司也有可能拿不到沈照清的抚养权。

“沈照清他爸不想分钱给我和儿子,我找了个律师在准备打官司,他就上门来闹来找事。他一直不喜欢沈照清,嫌他不够活泼嘴甜,不爱讲话,带出去吃饭也没法给他挣面子。我怕孩子一个人在家,万一又像上次那样被他打了……阿姐,求求侬……我实在是……”

罗英听完,脸上的表情也是沉甸甸的,有些不是滋味。

她倒不是同情心泛滥,单纯是因为喜欢孩子,平时桑悦再调皮都不会打她,气急也只是破口大骂,突然听到沈照清被他爸下狠手打,以为人母的立场,心里难免对李觅生出了些同仇敌忾的情绪。

“沈照清这么听话这么乖,我家桑悦要有他一半懂事,我真是笑也笑不动咧!他爸也真是……”

罗英越说越生气,大手一挥,扯着嗓门道,“下次他再来,你过来叫我,我帮侬骂死特伊。”

桑悦一家人都是有点爱管闲事的精神在身上的。

或者说,因为生活在弄堂里,一家一家挨得近,又都是住了几十年的老邻居,这里大部分人都有点这毛病。

市井里头的烟火气,大多从人与人的交往中产生,有时候也是说不上好与坏的。

因而,罗英脑袋一热,答应了李觅的请求。

深冬腊月,沈照清戴上小口罩、背上消毒水和李觅准备的各种进口小零食,开始天天到桑悦家“走读”。

桑悦是拖延症大王,寒假已经放了一个多礼拜,马上就要过年,薄薄的一本“寒假生活”还和崭新的一样,连翻都没翻开过。

这下,家里多了沈照清,她更没心思写寒假作业了。

俩孩子每天凑在一起,脑袋碰脑袋,研究那两个水仙花,给它换水,期待着它像葱一样拔地而起,快快长大开花。

沈照清还从外婆家看到了桑悦的相册,里面放了她从小到大拍的许多照片。

桑悦出生的时候就是个胖团子,足足九斤重,是名副其实的“九斤姑娘”。罗英痛了一天一夜,因为她太大只,怎么都生不出来,只能转去了剖腹产。

这事儿被罗英念叨了无数次,桑悦耳朵都要起老茧了,真不想再和沈照清讲一次,便生硬地转移话题:“沈照清,你小时候的照片呢?”

沈照清抬头看向她,眼神里也是凉凉的,轻声答道:“我没拍过什么照片。”

2003年,数码相机已经问世,但桑悦家依旧在使用胶片相机,是美国科达牌的,拍完一卷就去照相馆里冲出来,再换上一卷新的继续拍。

胶卷和冲片都要花钱,还有废片风险,但对两家人来说,这不算什么消费不起的东西。连罗英那样节约的人,都愿意给女儿拍点莫名其妙的照片记录成长。沈照清家条件明明更好,却说他没什么照片。

桑悦已经从罗英那儿听说了沈照清家的一些事,但还有点似懂非懂,只知道他父母都不够称职,使得罗英语气中十分义愤填膺。

她拍拍他的肩膀,孩子气地安慰道:“肯定是你爸爸妈妈工作太忙了,没空给你拍,不像我家那么多大人啦。沈照清,没关系的,下次我让我妈妈给我拍的时候,也帮你一起拍。”

说着,桑悦又想到了外公最近帮忙拿回来的相片,其中有几张是之前国庆的时候、罗英帮她和沈照清拍的合影。于是,她立马大呼小叫地喊“外公”,踮着脚在五斗橱上翻来翻去,让外公也帮她一起找照片。

有外公在,桑悦没费太多功夫,从一堆乱七八的东西里,找到了那个印着“科达照相”的相片袋。

她把一叠照片都倒出来,挑挑拣拣,选了张两人都笑得很好看的合影,爽气地递给沈照清。

“喏,这张给你了。要好好保存啊。”

沈照清愣了愣,接过来,问她:“你不要了吗?”

“这里还有几张呢。而且,还有底片在,”桑悦怕沈照清不拍照不懂,很耐心地给他解释,“有底片就能随便印很多张啦。想要几张有几张。你就拿着吧。”

沈照清点头,非常郑重地将照片收进了书包里,“知道了。”

……

这么悠闲地一天接一天,转眼间,弄堂里已经有了过年喜气洋洋的气氛。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了对联,包括后面公用的石库门,也都换了新对联。

每年差不多这个时候,桑悦外婆就会在窗台上挂上两条鳗,开窗又吹又晒的,等到年夜饭之前再拿下来,用盐腌过、再蒸着吃。

桑悦不爱吃这种硬邦邦的鱼,但她很喜欢坐在沙发上靠背上头,仰头看着挂在上面的鱼一摇一晃,好像不会发声的风铃一样。

然后,随着它一点点缩水发干,年夜饭就将要来临。

今年的大年夜是1月31号,一月最后一天,也是全年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上海是没有“小年”这一说的,只有小年夜,在大年夜前一天。小年夜当天,李觅的工作结束,早早就提着年货礼物到桑悦外婆家来,郑重道谢过后才将沈照清带回了自己家,要开始打扫卫生,准备过年。

桑悦观察了一下,水仙的花苞已经若隐若现,好像两三天内就会开花。

她将其中一盆给了沈照清,让他拿回家去。

李觅本想拒绝,但看沈照清紧紧抱着那盘子水仙的模样,口风一转,笑着同桑悦道谢:“谢谢悦悦。你妈妈呢?”

桑悦声音清脆,笑眯眯地回答:“加班呢。”

为了拿值班补贴,但凡是节假日,罗英都是单位里自愿留下值班的那个。只要没其他人想在大过节的留厂值班,那她就一定会顶上去。

闻言,李觅摸摸桑悦的脑袋,蹲下身和她对上视线,笑道:“妈妈这么忙啊。那你等她回来了记得问问她,如果明天晚上吃完年夜饭你没事的话,能不能到沈照清家里去。阿姨买了很多烟花给你们放呢。”

“哇!!有烟花放啊!!”

桑悦惊喜不已。

2003年,上海市区还没有开始禁烟。

每逢除夕,包括外滩在内、各个区里的各个地方都会有人放烟花。

外婆家是边户,朝南那面窗台对着南京路步行街,朝西那边的窗台对着弄堂,前面没有高房子遮挡,一眼能看到很远的地方。

桑悦每年过年都会一边看大人们打麻将,一边等着远方谁家开始放烟花,蹭着看一晚上。但她自己倒是从来没放过。因为罗英觉得不安全,连打火机都是不许她碰的,更别说烟花这种东西了。

桑悦:“我妈妈应该不会答应。她怕我被炸伤。”

李觅还是笑,语气温温柔柔的,继续提议:“没有那种大的烟花,弄堂里不方便放,都是些小的,还有很多仙女棒。你问问你妈妈,如果她答应的话,你把哥哥姐姐一起带过来玩吧。”

“好!”

……

桑悦家的年夜饭是有固定菜色的。

比如春卷必须要有,家里有孩子在,会在正式开饭前先炸出来,两种口味,春笋白菜肉丝馅的咸春卷和豆沙馅的甜春卷,会准备上满满三大盘。

冷菜是白斩鸡鸭胗熏鱼烤麸腰果这类,热菜就是例如豌豆炒虾仁、茄汁鱼、狮子头、油面筋塞肉、水笋烧肉、蛋饺粉丝汤等等。

其中大部分菜色由田书秀掌勺,罗莉和罗芬也会帮忙烧几个菜,等罗英值完班回家,再洗手搞点炒菜。

家里人多,也没那么多讲究,一般都让小辈们先吃。小孩子胃口小,又不喝酒,让他们吃饱了就下桌自己去打牌聊天看电视。

今年,因为沈照清的到来,桑悦又有了新的盼头。

等看完春晚里赵本山的节目,也得到了罗英允许后,她拉上周骏才和贺云皎,带着外公,一起穿过弄堂去找沈照清。

今天吃年夜饭,沈照清的外公外婆也在他们家里。

不过,一见到桑悦,沈照清立马从屋子里跑出来,招呼他们:“外公,姐姐,胖哥哥,你们来了。我妈妈把烟花都准备好了。”

李觅这次买了一车烟花,仙女棒就搞了五六盒,还有那种火树银花,也有五六盒,但基本都是小型的。

几人一起把烟花从石库门里搬出去,搬到了弄堂后面的垃圾桶附近,那里有一块空地。这会儿旁边已经有人在放了,但位置也还够。

周骏才生得胖,力气也大,轻轻松松就摆好了烟花箱。

外公拿着家里点煤气用的打火机,帮几个小孩把火树银花先放起来。

天色很黑,这一片的路灯也不甚明亮,只有火树银花的银光在稀里哗啦地跳动着,将外公单薄的身影衬得又瘦又长。

桑悦还拿着贺云皎给的仙女棒挥来挥去,余光注意到外公正微微佝偻着腰,一直没有挪动脚步。

她连忙把没烧完的仙女棒塞给沈照清,“哒哒哒”绕开烟花箱跑过去,大声喊了一句“外公”,问:“你身体不舒服吗?”

外公和蔼地笑笑,说:“没有,你快去玩吧,外公马上给你们放好。”

桑悦信以为真,立马用力点头,开口道:“好!外公也快点过来和我们一起!”

“好,知道了。”

几个人一直玩到新年倒计时,才把那些烟花放完。

桑悦他们得回家了,家里应该已经搓了几轮麻将,再过一会儿,外婆她们要去庙里拜佛,肯定得让孩子们先去阁楼睡觉。

各回各家前,李觅从石库门那个方向跑过来,给贺云皎周骏才和桑悦一人塞了个红包。

贺云皎是他们中年纪最大的,已经工作一年了,哪好意思收李觅的红包,连忙就要还给她。

李觅不许她推回来,笑着说:“这是压岁钱,没结婚的孩子都有的。沈照清在你们家里打扰了这么久,给大家添麻烦了,一定要收下的。”

说完,她朝他们挥挥手,牵着沈照清离开。

桑悦拆开自己那份看了看。

里面是两张崭新的百元大钞。

在她家,外婆和阿姨们往年也就一人给两百,沈照清妈妈实在大方。

至于人情不人情的,那就是大人的事了。反正罗英知道了,肯定会想办法还回去的。

桑悦家的传统就是有来有往,几块钱的账都要算清楚的,谁也不欠谁,对自家人和外人都一样。

……

-

桑悦是小月生的孩子,生日是2月17号,每年都在农历新年附近。

今年翻过年,再大半个月,差不多寒假结束的时候,就是她的8岁生日。

上海人过公历的虚岁生日,比周岁要大一岁。

8岁,听起来已经像个小大人了。

只是,没等她补完“寒假生活”等待生日和新学期到来,还尚在新年里头,喜气未消,外公又一次进了医院。

哪怕是比2002年大了一岁,8岁的小大人桑悦,还不能理解什么叫“癌症复发”、“癌细胞扩散”。她只知道,外公在她出生前动过手术,身体一直不是特别好,瘦瘦的,平时吃得也不多。

因为这个突发情况,家里的气氛悄悄蒙上了一层阴翦。

外公就住在上海第一人民医院,距离河南路大约两站路远,十分钟车程,来去还算方便,田书秀就和四个女儿轮番去医院陪床。

桑悦也想去看外公,但罗英不让。

“你就乖乖在家写作业,有什么不会的去问沈照清。医院有病菌,到时候别传染了。”

**还没过去,甚至外地还有新一波高峰,到处人心惶惶,大人们出入医院也是小心翼翼的,回家就换衣服洗手消毒,自然不许任何孩子过去添乱。就连贺云皎也不能去。

桑悦说:“我的成绩比沈照清好!上学期期末考我是我们班第三名,他才是他们班第四名呢!”

罗英脸上有疲色,闻言却还是笑了一下,摸了摸她的头发,表扬道:“那悦悦很厉害啊,下次再争取考第一。外公也会高兴的。”

……

2月16号是周日,罗英没去医院,领着桑悦去克里斯丁面包店买了个小的水果蛋糕,上面有桑悦喜欢吃的黄桃。

生日是只能提前不能延后过的,明天周一,家里大人都要上班,周骏才也已经开学回了自己家,罗英就打算今天给桑悦简单过个生日唱个歌。

桑悦倒是懂事,拎着蛋糕摇头,拒绝说:“算了,外公还在住院,我们都不快乐,还是别唱生日歌了。”

罗英问她:“那你想怎么过?”

桑悦:“就点蜡烛许个愿吧,我想许愿外公快点好起来。”

周末家里人多,你一言我一嘴的出主意,还是硬给桑悦唱了生日歌。

蛋糕就6寸大小,桑悦吹完蜡烛,从袋子里拿了刀和纸盘,让罗英先切一半下来,再分出一半的一半,分别装到乐扣乐扣的保鲜盒里。

她解释说:“这边半块妈妈你帮我给外公带过去,这边的明天我想拿到学校给朋友们尝一下。”

剩下的一半蛋糕就现在分。

家里人都吃过晚饭了,也没人真的饿,一人切一小块意思意思是完全够分的。

罗英手抖了一下,叹口气,难得没有说什么,只是如她要求那样分装了蛋糕。

桑悦将保鲜盒塞进冰箱里,关门时,突然想到冰箱门上还藏了一把塑料刀,是上次沈照清过生日的时候拿来的。

他知道她为月饼刀大哭一场,特地问蛋糕店多要了一把给她,“藏好。”

桑悦怕外婆整理小菜架子的时候又顺手当垃圾清了,干脆藏在冰箱里,用一堆果酱辣酱油之类的瓶瓶罐罐挡住。

这次桑悦的生日蛋糕也给配了塑料刀,但刚刚切的时候已经用脏了。

她把那把干净的翻出来,放到了书包里。

……

三月,妇女节当天晚上,外公在医院去世。

家里所有大人都在下午赶去了医院,桑悦他们几个小的都在家里等消息。贺云皎被指派过来带着弟弟妹妹,也没准她去。

各自坐立难安了一下午,天色完全黑下来的时候,家中电话响了起来。

贺云皎听完,哭着告诉他们,外公走了。

外婆家唯一一个喜欢吃大饼油条的人永远离开了。

桑悦这个年纪,对生死已经有了模模糊糊的概念,不是什么“去星星上”了、也不是什么“去很远很远的地方”。

死了,就是死掉了,再也不会回来的意思。

孱弱高瘦的外公,沉默寡言的外公,在家里的女人堆里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外公,好脾气地带他们买酷儿、陪他们放烟花、带他们遛弯、夏天给他们批棒冰的外公……从此之后,从世界上完全消失,只变成一摊灰。

想到这一切,小桑悦也忍不住撕心裂肺地大哭起来,直到哭得精疲力竭才抽抽噎噎地停下。

到深夜,家里的大人们都哭着从医院回来。

后面还有很多后事要忙,要联系火葬场、布置灵堂、守夜,还要准备贡品、叠锡箔等等。

外公的墓是早先就买好的,他是宁波人,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就来了上海,但他的父母长辈都埋在宁波,所以也要把他送回宁波去安葬,落叶归根。

桑悦家没人会开车,还要去排队买到宁波的火车票。

北京路小学对面就有售票点,罗枚下班会路过那边,就由她去买票,再顺路接桑悦和沈照清放学。

路上,两人听罗枚抱怨了周六罗英大闹医院的事情。

桑悦外公年轻时候身体健壮,是因为得了癌症才变得孱弱,但生命力却始终顽强,医生确认脑死亡之后,心跳迟迟不停。

医院那边想替他拔掉呼吸机,罗英当场发飙,将那几个医生骂了出去:“不许拔!他明明还活着,心跳还扑通扑通的,为什么要拔呼吸机?!万一还能醒来呢!”

那个小医生说:“他已经脑死亡了,其实挂着也是浪费钱。”

罗英:“我们家不差钱!白天就是,你们说没用了不给他打强心针,还是我说要打才打。现在我爸心脏还在跳,他还想活,多少钱都别管,你们有什么办法抢救都试试就行了!他自己有医保,不够的话,钱我也会出的!”

但就算这样,最后还是没有救回来。

外公的心跳一点点停了。

……

外公的追悼会在龙华殡仪馆办。

2003年的龙华还是烧的,不用运到郊区火葬,追悼会结束就当场烧了装进骨灰盒,交给家属。

七天守灵的最后一天,桑悦家所有人全部到齐,连最小那个阿姨罗敏也带着她女儿从国外回来了。罗敏接到电话的时候已经在收拾东西回国,只是到底天南海北,再快的航班也要十多个小时,终究是没赶上最后一面。

除了家人,外公的老同事、还有弄堂里关系亲近的邻居也都来参加了追悼会。

9号李觅就带着沈照清来家里吊唁过,还送来了花圈和帛金。当天更是一早就过来,看桑悦家里人人手忙脚乱的,就顺手帮他们搬搬东西,领着几个小孩,包括罗敏五岁的混血小女儿也是她看着,免得混乱中被人抱走。

临出发前,桑悦爬上阁楼,坐在小床上,看到罗英肿着眼睛,换上了黑色戗驳领西装,还戴了条真丝小丝巾,一丝不苟地整理好,衣冠齐整地送外公最后一程。

这年头,国内物价还未开始飞涨。

但罗英这身西装是订做的,选的最好的面料,丝巾是她出差去杭州的时候带回来的,从当时的收入水平来说,价格都不便宜,算得上一个贵字。

桑悦从来没有见过罗英给她自己买这么贵的衣服。外婆家里有缝纫机,罗英自己就会裁衣服做裙子,夏天的花色棉布裙都是她自己得出来的(踩缝纫机踩出来的)。

据说,罗英那些拿得出手的衣服皮鞋,几乎都是在桑悦出生前买的。等她呱呱坠地后,妈妈好像就渐渐不再为自己花钱了,变得越来越节约越来越省。

桑悦有时候非常羡慕沈照清,因为他家很好,有空调、有电脑,想买点什么东西,李觅也从来不会把钱挂在嘴上。

但她还是觉得自己的妈妈最好。

桑悦跟上了罗英的脚步。

罗英是二女儿,不用捧遗像,只有一只手里提了些零零碎碎的东西。桑悦把自己的小手塞到了罗英空着的那只手掌心里,又安慰一般地捏了捏她的手指。

等罗英低头看她的时候,桑悦才小声说道:“妈妈别难过,我会一直陪着你的。”

超长一更!

下章开启时间**~小桑悦和小清都开始一点点长大咯!

谢谢大家喜欢!本章随机100个红包!么么!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0章 10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