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晋水微澜 > 第49章 青山依旧 残阳几度

晋水微澜 第49章 青山依旧 残阳几度

作者:梅霞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5 15:49:15 来源:文学城

5 金谷俊游

生之慢慢,总有离人。与这个世道格格不入的义兄夏侯湛辞世而去了,世间失落了一抹太过明亮、璀璨的颜色。而同样与这个世道格格不入的潘岳,却还再活着,苟全性命于乱世、揣满遗憾地活着,日月星辰、四时风物,亲、友、敌、疏,功、名、利、禄,对于而今只有老母相伴,年近半百却一无所剩、一无所有的潘岳来说,好像都再没有了什么特别的意义。生之慢慢,余年何为?壮年白发犹似垂暮,一颗心将死未死,幽幽暗暗……

养鸡、养羊、种地、种菜,闲居陋室、奉养老母,这就是潘岳返回中牟老家之后,所有的日常。能够让一颗不愿闲着的心,闲下来,不愿平常的心,平常下来,岂不也是一种人间难得的修为?虽然思想上总还是有些不甘,有些盘桓,有些逸动,不甘心就这样空老于林泉之下,盘桓于这几间斑驳、古旧的潘家老屋之中……逸动的思绪,显然早已没有了年少时的那种空洞和莽撞,而是多了几分对于人生、对于人世的思考与总结。族中的其他叔伯兄弟甚至子侄辈的后生们,都还在“为官做宰”,在“斗志不减”。唯有他潘岳,他这个曾经在族人、长辈甚至朋友们的眼中,最应该有着不同凡响将来的人,却活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哥哥潘释和两个弟弟潘豹、潘据,如今无论是生活还是为官,都让老母亲和他非常放心,只是兄弟们会时不时地回来家乡看望看望他和老母,一家人相较起来,似乎只有他,只有如今的他,才是那个最最让亲人牵挂、惦念的,可怜的独行者!

这个春日的午后,微风缕缕披着暖日的流光,在庭院中徜徉漫步,拂过墙边枝头的粉红、嫩白,偷偷摘采着桃李的芬芳,“安仁,别总在屋里闷着,闲时还是多到外面走走,外面的空气好……”老母亲关切的声音,就是伴着这样的馨香阵阵,缓缓地来到了他的身旁。

“母亲,……”潘岳回头唤了一声母亲,而后便忧郁着面色转过头去,若有所思地伏在桌案之上。

自从去年到至许昌,参加完义兄夏侯湛的葬礼回来后,半年多的时光过去了,母亲眼中的潘岳,时不时地就会这样消沉的一声不吭,一语不出地闷在屋内,不知道是在做些什么,还是在难过、在思考些什么。临近四月的中原大地,乍暖还寒,春雨蓦降,眼看着清明就在眼前了……

“母亲,我无事,只是突然间想写点儿什么……”老母亲面容上那日渐加深的忧思之情,使得潘岳又禁不住刻意地转过头来,刻意补充似地安慰了母亲一句。自从父亲离世去后,潘岳明显地注意到,母亲头上的白霜悄然间又多了那么细细的一层,就像春日里桂树枝头又新发的那一片翠枝嫩叶,只是这两者的意义却截然不同:一个代表了又一季的新生,一个则代表了年华的渐愈消亡。自从跟随、陪伴着自己生活以后,母亲常日里的愁和虑,便都默默无言地叠加在了她那日渐老去的面容之上,叠加在了她日趋增多的皱纹和渐趋稀疏的白发间。

“哦,安仁,那你就写吧,母亲不打搅你,对了,安仁,你的义兄故去后,他的家人还好吧?”母亲的问话和目光中,悄然沉淀着几多对于人世间生离死别的感慨。

“唉,也是不太好!……”潘岳叹了口气,搁下了笔,心头一阵阵潮滚浪翻。

“安仁,再过几天就是清明了……”母亲依然静静地站在他的身后,静静的话语,只说了一半儿便又止住了。

“等大哥他们回来了,我们就一起去给父亲上坟扫墓……”潘岳离开桌案,立起身来,顺着母亲的话语,回复着母亲的意思。

“嗯,好,安仁,你不写了?安仁你看,这是昨晚圣莲交给我的,她给你做的新衣……”母亲的话语和神态中,都闪现着丝丝点点异样的喜悦和安慰。

“哦,母亲,您就放在床上吧,……”潘岳并没有抬眼注意到母亲的表情,他只是淡淡地走近了窗口处,望着窗外渐愈浓郁的春景,淡淡地答复着自己的母亲。

“好吧,安仁,……安仁,你看这么多年都过去了,你也不好总是这样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吧?母亲是想问问你,你觉得圣莲……”邢氏老夫人望着窗下自己的儿子,望着儿子那因为消瘦了太多,而显得颀长了太多的背影,试探的话语,最终还是默无声息地终结在了儿子的一声长叹中。

“母亲,儿此生,不会再有别人了!”

“那好吧,安仁……”

邢氏老夫人深谙儿子潘岳的秉性,虽然她自从来到儿子家中不久,就能看出丫鬟圣莲内心深藏着的那份情意,那份对于她自己儿子潘岳此生无悔的情意。可那似乎又是根本不可能的,除了儿子并不放在心上的所谓门第清规、尊卑贵贱之说,儿子潘岳自身的经历,儿子对于一份感情的忠守,一段二十余载的婚姻走到最终,留给儿子的“一无所有”,其实已经让他的心彻底死掉,已很难再被新的情感唤醒。丈夫潘芘去世以后,一家人树倒猢狲散,一直只与丈夫一人有所交流,对丈夫一人忠心不二的管家——严仲杰,向她告别远走了,她也并没有再三的挽留,因为她知道,早就从丈夫潘芘的口中知道严仲杰其人如何,来历如何,他本蜀地“断头将军”严颜之后,只因为自己的丈夫曾经救过他的命,所以才跟随丈夫来在自家府中多年,忠心耿耿做事,否则,早就远遁深山,不问世事了。而丫鬟柳烟和幻雪等一众奴仆,也都给了钱两,遣散了。自己为了次子潘岳,为了母子间相互能有个照应,于是便来到了儿子潘岳的家中,可儿子这个支离破碎的家,让她面对的却总是满目的惨淡,满目的凄凉……

孙女小金鹿,儿媳杨容姬,成了儿子心头永远都抹不去的痛,疤痕累累的岁月,击垮了儿子曾经所有的豪情和热血,击垮了儿子的身和心!

邢氏老夫人面对着儿子潘岳的背影,又暖言唠叨嘱咐了几句后,便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屋中,隔着窗户看到丫鬟圣莲正端着一盆在河边洗好的衣物,走进了院门……邢氏老夫人是喜欢圣莲的,她觉得圣莲人如其名,圣洁得就像一朵尘污不染的莲花。身处在这个门阀林立,尊卑贵贱界限分明的世道,邢氏老夫人虽出身于世家大族的河间邢氏,自小就过着使奴唤婢,安稳优渥的生活,成年后,又嫁给了同样官宦世家出身的潘芘,过着也算富有、淡然的日子,可老夫人对于府上下人中,品性尚好者,却也是从来都不会吝啬她的喜爱和宽待之情的。如今的儿子潘岳,一无官二无职,虽也有着兄和弟适当地接济,但过得其实也就和一个贫苦的农人差不多,可圣莲却还是一如既往地尽着一个奴仆该尽的责任,每天不辞劳苦地照顾着她的儿子,也照顾着她的一切衣食起居……

“知子莫若母”,邢氏老夫人隐隐地总能感觉到,感觉到儿子潘岳像是有点儿变了,变得忧郁,变得沉闷,变得本来就不怎么爱多言多语的一个人,显得更加得心思沉重、语出无言了。虽然儿子对自己很孝顺,非常的孝顺,不但会经常到至市集,把他在园中种得的菜蔬卖掉,买回自己爱吃的食物,还会在花开烂漫的季节,挑选风和日丽的艳阳天,搀扶着自己去赏花游乐,自己染病时,儿子甚至会亲身挤羊奶给自己喝,以增强自己的体力,使自己年老多病的身体重新康健起来。作为一个母亲,她深深感恩儿子的至孝和至诚,可这些常日里的一切,却并不能完全掩饰住她眼里目中,儿子自身悄然间的变化,一种她看不透猜不到的思想上的变化。可说来也是啊,如此坎坷的经历,自身的沉浮,这世上又有几个人会丝毫不变呢?但作为母亲,其实只要能够看到儿子是健康和平安的,就足够了,就很满足了……她其实是很希望儿子能一直就这样安于现状,平平淡淡地生活下去的,因为世事太繁杂,太坎坷,久经磨难的身心,再也经不起任何的挫折和打击了……唉,邢氏老夫人不知曾经多少次这样自顾自地叹着气,多少年来的多少次,郁结在她心头的那个梗,还有丈夫潘芘临终前留给她的嘱托,总是多少次地默默敲打着她的心房,虽不免有些自寻烦恼,却又总是缠缠绕绕地挥之难去……

那还是很多年以前,一次回到河间的娘家,遇到同样前来探望父母,嫁到洛阳一吴姓富商之家的姐姐,姐姐慧智,不喜官场,所以择婿只挑家境富裕,心仪之人即可。姐姐给她讲了一件奇闻异事,说是听闻洛阳郊外一个小商贾之家生了一个儿子,长相极美,长到十四五岁时,走在洛阳的街上,也是轰动的恰如他的外甥潘岳当年少小时一样,据传,那户人家姓周,那男孩儿名为周小史,可这个周小史虽不是什么高官显贵之家,但他的出生却含带了太多奇幻瑰异的色彩,据说,周小史出生时,他的母亲就因为大出血身亡了,而他出生的同时,他们家中竟还突然出现了一只白狐,相传此乃不祥之兆,于是,周小史的父亲便认为这个降生在他们家中,面容绝美的孩子是个祸水,周小史后来长大了,他的父亲也不让他读书识字,不培养他,还把他关禁在家中,不许出门。后来的某一天,年龄才不过十六七岁的周小史,竟永远地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有传闻说他入宫了,也有传闻说他进山修道了,至于这些传闻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似乎也没有人能够真正说清楚,没有人真正关心,反正从那以后,周小史这孩子就再也没有被人见到过,就仿佛被上天收走了,从人间蒸发了一般!

由此,邢氏老夫人不禁思想起自己在怀着次子潘岳之时,一日午后小憩醒来,模模糊糊地记得似乎做过一个桃花飘落、满地花瓣雨的梦,不知这梦意味着什么,几十年都过去了,她也从来都未曾把这个梦放在心上,更未曾向她的夫君潘芘提起过,因为比这还要迷乱得多,甚至恐怖得多的梦,她都曾不止一次地做过,这个梦又能算得什么呢?可如今对比起姐姐口中的周小史,看看儿子潘岳半生的所历,她却不免心内暗暗升起了鬼神宿命之说,犯起了嘀咕,犯起了踌躇,踌躇儿子潘岳的将来,踌躇儿子潘岳的命运。

而此时另一间屋里的潘岳,却在思索着和母亲不一样的思索,踌躇着和母亲不一样的踌躇。

他把自己沉浸在屋中,沉浸在一种他想要得到的幽静、轻渺的氛围中,他眼前的桌上,摆放着他悼念妻子杨容姬的诗文,那是妻子去世一周年之际,他含泪写下的。摆放着他因一时兴起,挥笔而就的《闲居赋》,那是他想象中的一种非常潇洒、闲适的桃源生活……这明明是一阴一阳,阴阳相隔,两种完全不同、互不相融的境况,他的两种心情,目下,却被他莫名其妙地相融在了他的桌案之上,是死与生的混淆,还是他虽生犹死的幽叹,他自己也说不清……他就总是这样,习惯了一个人踯躅、一个人沉吟、一个人孤独地胡思乱想着……好久好久,好多好多……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于是览止足之分,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灌园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

清明临近,淡雨疏烟、落花飞絮,又是一年生者追思逝者,逝去的亲人再次“走回”自己生命中的日子,“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草萋萋,雨凌乱,新泥旧土,似乎只在转眼间,让人不得不感叹生命的流逝是何其的惨然,何其的挽留不住,生命的存在又是何其的珍贵!何其的步履维艰!

这是潘岳奉母还乡、回归故里之后的第四个清明,一切礼俗规仪都像往年的清明节一样,兄长潘释、弟弟潘豹、潘据,皆携妻带子地从百里、千里之外返回故里,虔心祭祖,为他们故去的老父亲上坟扫墓。

只是今年稍有不一样的是,潘家老屋中,意外地来了一个人,一个和潘岳兄弟一同祭祖,并肩负着拜访邀请之任的人,一个潘氏家族里和潘岳熟而又熟,只小潘岳三岁,却和潘岳叔侄相称,且一直都对潘岳既尊敬有加又往来频繁的人——潘尼。

也许是命运早就注定好了潘岳就不该平平无奇,因为他从小就因了相貌和才学之故,而轰动四乡八里,轰动洛阳。也许是潘岳的人生就不该草草地收尾,因为他内心的高傲和不甘寂寞似乎一直都在,只是太过凄苦、太过悲惨的经历和过往,才把它们慢慢地消磨,消磨得淡了,消磨得薄了!所以潘尼来了,带着邀请潘岳再次出仕、改变潘岳日后人生的使命,成了潘岳落寞人生的一丝春风一点绿,成了他从此“风华再现、生命激扬起更多波澜”的转折点。

潘尼的父亲潘满,在曹魏时期,曾任平原太守,和潘岳本是同一个祖父的一脉相承,只因去年的夏秋之际,久病不愈、长辞人世,才魂归故里,与潘芘一样,被安葬在家族的墓地里,所以潘尼此番,也是因了清明节祭拜先父之故,回到了家乡中牟,与潘岳一家人因此而得以相聚有十数日之久。

潘尼,字正叔,也是潘氏家族里的拔萃俊才,少年之时也似他的堂叔父潘岳一般,以文采华章而闻名于乡里,因才华而被举荐为官,只是潘尼的天性极其稳静恬淡,与他外虽沉静,内却高傲无比,从不拒绝声名彰显、与众不同的叔父潘岳相较起来,他显得既不喜与人争利,也不喜人前多尊。潘尼的相貌像极了他的为人,既不俊逸也不拔群,只是一副谦厚的中人之姿,眉目文秀,鼻直口端,身形还算高大,却总喜默默俯身,低头做事,所以,尽管潘尼之才、之智,并不在他的堂叔父潘岳之下多少,但他的名声和威望却要比潘岳不知低下去了几阶峰峦。当然,他仕途上的波折以及生活上的磨难,也同样比潘岳这样不甘人后之人,不知要稳静、恬淡了多少。潘尼早年曾被荐于州官,因父亲多病,便辞职事亲。太康六年(285年),被举荐为秀才,任太常博士,太康八年,任高陆令,隔年转任淮南王司马允的镇东参军。司马衷即位后的第二年(292年),潘尼任太子舍人(太子詹事府属官)之职至今。

“二叔,不知叔父可还记得当年太学之时,您的那些同窗学友吗?比如左思、还有杜斌?”清明之后,一个终于能够风清气朗的午后时分,阳光微微地飘洒于村落之间,映红于田野之上,在潘岳家后园偌大的庭院中,潘岳兄弟及他们的堂侄子潘尼五人,肆意洒脱地席地围坐在一棵嫩芽初上的苍劲柳树之下,清茶脆果、谈天论地,好不惬意、疏懒的乡野时光。

“记得,他二人应该还都在朝为官吧?”

“是的,叔父,他二人不但在朝为官,还因为皆擅文章之故,被散骑常侍,后军将军贾谧,开阁延宾,奉为座上客。”潘尼说话很少婉转铺垫,一向喜欢直来直去,与其他几位叔父微聊几句过后,便把话题直接引向了他的二叔潘岳,道明了他此番的来意和使命。

“哦,是吗?……倒是听闻过贾谧其人,他不是当今皇后的外甥吗?”

“对,叔父说的正是,看来叔父虽闲居乡野,却对朝政上的事,还是有所关注的,……”

“唉,只是听闻而已,……”

潘尼口中的贾谧本是鲁郡公贾充的亲外孙,字长渊,原姓韩,因其外祖父贾充的儿子贾黎民早卒而无后,遂被过继给贾充为嗣,改姓贾。

贾谧是贾充最小的女儿贾午的儿子,当朝皇后贾南风的外甥,其父亲本是南阳人韩寿,(字德真,南阳堵阳人,曹魏司徒韩暨曾孙。)韩寿“美姿容,善容止”,也是出身名门的贵族子弟,韩寿二十岁左右之时,即被贾充征辟为司空掾,整日与贾充的一帮僚属在贾府中宴饮论事。贾午那时也像她的姐姐贾南风一样,步入了少女思春、情怀荡漾的年纪,也曾于窗外窥见韩寿这个美貌郎君,于是,也遣了一名婢女前往韩寿的住处,为她牵线搭桥。

贾午与韩寿的这段情缘之所以能够得偿所愿,一是因了贾午这个婢女足够伶牙俐齿,告诉韩寿说她家二小姐“光丽艳逸,端美绝伦”。二则是这贾午生的确实要好过她的姐姐贾南风数倍,虽无天香国色之姿,却也非常清雅可爱,灵俏动人。三就应该是这韩寿美则美矣,然他的心智品性,与潘岳的为人却是大不相同的,在他看来,能得贾充女儿的青睐,那么“平步青云”一词,岂不成了他旦夕之间即可做到之事,故而,他便很是心动、动心不已,弱冠的年华,健康壮美的身体,“劲捷过人,逾垣而至”,竟翻过了贾充家那么高大的府墙,前去与贾午私会。

贾午**初开、食髓知味,**数番后,自然是畅爽得不得了,于是,激动感怀之下、缠绵依恋之时,她便把皇帝司马炎御赐给其父贾充的西域异香也偷出来,赠送给了韩寿……说起来,这贾午的胆量可是一点儿也不比她的姐姐贾南风差,既然做了此事,似乎就不怕别人知晓。世间哪有不透风的墙?久而久之,贾充的僚属便发现了韩寿身上的一些端倪,于是报告给贾充,说韩寿身上每日奇香扑鼻,经月不歇,贾充闻言大惊,深知这种异香,皇帝只赐给了他和大司马陈骞两人,怎会到得韩寿身上?又联想到小女儿近来悦畅之态异于常人,于是也就明白是自己的女儿有了私情了。可若与他的另外两个女儿——贾荃和贾南风,嫁得的贵婿(一个是齐王司马攸,一个是太子司马衷)相较起来,这韩寿的家世,毋庸说是身为皇族的司马家,就是比起他贾家,也是相去甚远,虽也算得世家大族,累世公卿,但若要比起他贾充的权势和地位,实在是差得有些远了。可既然生米已然煮成了熟饭,作为父亲的他,又能把自己娇惯万般的亲生女儿如之奈何呢?又能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呢?好在韩寿其人也能入得他的眼,韩寿的家世嘛,唉,马马虎虎也算说得过去,所以贾充最终也就顺坡下驴,很不情愿地把小女儿贾午嫁给了那韩寿为妻。

贾谧既然是皇后贾南风过继后的亲侄子,实质上的亲外甥,那么他大受宠幸和推崇的程度,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加之他又承袭了其外祖父贾充的爵位,头上环绕着当朝皇后的椒房之亲,真可谓权过人主,威福无比。

贾谧其人还算好学,还算稍有才思,他喜好诗词歌赋,且又自命不凡,虽然器物珍丽,歌僮美女,选极一时,但他仍然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奢侈与豪华。因为听到有人称赞其文章华美,夸奖他可与汉朝的大才子贾谊比肩,便开始刻意地宣扬诗赋,网罗诗赋人才。其实以贾谧的才学,若要与西汉的文学大家贾谊相较起来,那差距可不是只有十里百里之远的距离,那些吹捧他的人,大多是出于谄媚的目的,出于敬畏他的出身,所以才把他略有造诣的辞赋之才高高地赞誉。可谁料想,这个马屁拍的却是正中贾谧的下怀,青春浮华的少年后生,洛阳城里的“第一贵公子”,于是即刻就“开门延宾”,一时间“海内辐凑,贵游豪戚及浮竞之徒,莫不尽礼事之。”

那晚夜色昏暗,夜雨凌乱,那是潘尼告辞走后的第一个黄昏,大哥潘释的身影悄然而至,被阵阵凉气袭人的晚风,送进了潘岳的房中,几盏清烛,两个身影,时而沉默,时而幽愤地交谈了足有一个多时辰之久。

潘释自小到大对于潘岳这个与他同父同母,仅仅小他三岁的弟弟,说不上有多喜欢,但也谈不上有多厌烦,可却因了潘岳从四五岁后直到成年,父母的、亲戚朋友的、乡里乡亲的、街上路人的,所有的褒奖,所有的关注,所有头上闪耀着的光环,都归于他这个弟弟一人所有了,所以,才使得身为长子的潘释,潘岳的亲大哥,一直都显得那么得悄无声息,那么得平平无奇。

潘释知道自己无论从才学,从面貌上,都远不及他的这个二弟那般出色,每次只要和二弟潘岳一起,出门游玩也好,走亲访友也罢,他都会被自己这个弟弟的风采掩盖的似乎连个弟弟的影子都不如。他感觉,父亲的希望好像也是放在二弟潘岳身上的更多,所以自幼年到成年,这么多年间,他一直都是在默默地,努力地做自己,证明自己,隐隐的嫉妒不能说没有,但他也逐渐学会了调节自己,那就是少和这个弟弟一起出现在众人的目光中,远离他的光环,因此,他们弟兄在各自成长的这么多年里,直至后来又都各自娶妻生子,为官成家,他和二弟潘岳的来往,一直都很少很少,兄弟俩也很少交心、交流些什么,如今弟兄两个都已到了这般年纪,半生的经历,世事的无常,似乎已经把曾经的那些浮华,那些在意的和不在意的,都慢慢地淡化掉了。他虽然平常、普通,但显然如今的他,生活的却要比他的二弟潘岳幸福的多,他有妻子在旁,有儿孙绕膝,有朝廷侍御史的官职在身,而弟弟潘岳却只剩下了孑身一人,布衣一介……

“唉,……”一声叹息,似乎已经成了他的二弟这么多年以来最常有的情态和状态。

“二弟,不要去贾谧府上……”潘释的话语紧跟着潘岳的那声叹息,有的放矢,直切要害。

“为何?大哥……”潘岳漫不经心地问了自己兄长一句。

“为了咱全家人乃至全族人……”潘释的话语显得庄重而又沉重。

“大哥所言之意,唉……”潘岳的眉毛拧得如窗外的夜色一般浓重。

“二弟,可曾忘了齐王司马攸?可曾忘了杨骏?可曾忘了嵇康?”

“没忘……”

“既然没忘,为何还要去飞蛾投火呢!……”

“大哥……”

“二弟,大哥虽愚笨,可身为朝廷的侍御史,经的见的也不止一件两件,如今的朝政,难说呀!那贾谧本是皇后贾南风的亲外甥,又承继了贾充的家业、爵位,傲慢奢侈到了极点,听闻他和那太子司马遹颇为不和,猖狂嚣张到连当朝储君都不放在目中,潘尼身为太子舍人,这次居然能为贾谧所遣来邀你入京,难道还不可见一斑吗?……那皇后贾南风越俎代庖,时时代皇帝发号施令,这难道是什么好兆头吗?你又何必掺和到这群人当中去呢?”

“大哥……”

“二弟自小胸襟行事,处处都强过我这个做大哥的,可大哥一言,还望二弟能好好斟酌斟酌!”潘释这两句话出口以后,转过头来看了看弟弟潘岳面上的表情,因见潘岳那张被岁月侵蚀地只剩忧郁,却又不失倔强的面庞,似终于略过了一丝起伏的神色,对他方才之言有所触动,才感觉自己的心里话并没有落空,并没有在对着空气和烛影说话。

“大哥……”自己的亲兄长在自己面前,第一次虽简却深地说了一句兄弟相较的话,令潘岳一颗早已寂然如槁木的心,禁不住莫名地一阵百感交集,一声代表了他心底深处千言万语的“大哥”出口后,似乎兄弟间以前的所有种种不融洽,有形的、无形的,便都随着流年的逝去,化解在时光的烟尘云雾中了。

“大哥,我对此事也是谨而慎之,犹豫了有些时日了,其实前些时候,石崇也曾派人送来过一封书信,邀我去至他的金谷园……但今番潘尼,可是遵了那贾谧之命来的……”又稍稍顿了有一阵儿后,潘岳才又接着说出了他自己内心的犹豫和彷徨。

“那看来二弟是想去了……”潘释的面上闪现着一种不敢苟同的神色。

“大哥,我原本也想就这样老死于林泉……可当我出去面对别人之时,我才知道,一个人自身也许可以活的很卑微,但别人却不一定会允许你卑微……”

“二弟,……”同样走过半世人生起伏的潘释,当然是能够懂得自己弟弟的话语所谓何意的,但这话意之中所经所历的点点滴滴,却是他无从陪着自己弟弟潘岳共同体会,共同感同身受的。

“那次在义兄的葬礼期间,我遇到了孙秀……大哥,你应该还记得那个孙秀吧?就是昔日咱父亲琅琊太守府的那个小吏,他如今可是赵王司马伦跟前红的发紫的人,他在义兄灵堂前的那种得意忘形,那种幸灾乐祸,那种莫名的被他践踏自尊……我为义兄感到悲愤!我为自己感到悲哀!”潘岳最后的这两句话,几乎是变成了他很少有过的、咆哮于灵魂深处的、歇斯底里般的低吼。

“二弟……他们夏侯家,自从司马氏当政以后,其势早已不似从前,又何况,我曾有所听闻,说你这义兄夏侯湛可是齐王司马攸一派,所以很难得到朝廷真正的重用。”

“但齐王司马攸,可是先皇司马炎的亲弟弟呀!”

“所以,也是最有资格和可能夺走司马炎皇位的人……坊间传闻,司马攸的死,也是死的莫名其妙啊,据说,每次太医去给司马攸看病,都说他没病,可是一个没病的人,又怎么会呕血而死呢?”

“唉,……”潘岳深表认同,认同又无奈地默然叹了口气。

“还有那石崇,本就非什么君子之人,听闻其人虽勇武有才华,然他荆州在任期间,竟靠劫掠远行客商而发家致富,且好张扬,与国舅王恺斗富,府内美女无数,还因劝酒而无故斩杀美人,残暴得很……”

“大哥所言,弟也曾有所听闻,早年间,也曾和石崇有过一面之识,那时深感其人不可成为知交,可是那次杨骏府遭难,弟因远差在外而得幸免,回城途中,行至洛阳南郊,刚好碰到石崇一行人,是他催马拦住了我,向我诉说了朝中之事,我欲待回家,他则告诉我说,如我不回家,家人肯定无事,我若归,反会给家人带去灾难。所以,我便听从了石崇的劝告,与他一起回了他的府上家中……石崇那次可谓冒死救我,事后总算逃过了那一劫!石崇对我有过救命之恩,其人细处起来,也还是可当交往的……如今想来,夏侯兄长与我倒是一生至交,可有些事……唉,算了,都已经是过去太多年的事了……”

“二弟之意,兄已明了……二弟,你若去了贾谧府上,那可是直接就进入了朝廷的中枢,正所谓风雨飘摇,危机重重啊!”

“大哥,弟以前也不是没进过接近朝廷中枢的地方,贾充府上,杨骏府上,哪个不是?……”

“可二弟你心知肚明,你在这两府哪里,不是捡了条命回来的?如今这朝廷之中,皇位上坐着个傻皇帝,朝中一切政务,都是那皇后贾南风说了算,这样乾坤颠倒的朝廷,前途难道不堪忧吗?……”

“大哥所言,弟也考虑过,也知道其中水深难测,弟心里是有数的,如只是在两可之间,我会选择留在中牟!”

“好,既是这样,那大哥就不再啰嗦了。”

潘岳是这样说的,当然也是这样做的,因为受人歧视、遭人侮辱,若要与丢性命、被灭族相较起来,孰个轻孰个重,潘岳的内心当然是了然清楚得很的。

然而命运有时却像个逃也逃不出的魔窟,总是身不由己,总是无能为力!“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就在一个月后的一个傍晚时分,令潘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豪居洛阳,春风得意正当时的卫尉石崇,居然带着几名随身侍卫,跃马急行了三百余里,亲身来至中牟寻他,带来了后军将军、秘书监贾谧对于他的邀请,也带来了贾谧对于此番邀请的强制性口令。

石崇言说贾谧有令,他的“开阁延宾”、“词赋盛会”,其他人皆可随意而来、随意而走,可唯有这三人则必须是常来常往的座上客,那就是潘岳、陆机和左思。

言贾谧有言,潘岳当年的美名和美才,他在孩童时期就风闻已久,很想见见此人的真容和真才。而陆机、陆云兄弟则是当年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兄弟二人自来洛阳以后,便名声大振,时人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三张”指当时以诗文才华著称于世的张载、张协和张亢三兄弟),故而,此等卓越之才,他又岂可“轻易放过”。还有左思的《三都赋》,问世流传之时,那风靡京华、豪贵之家竞相传写之势,曾经造成“洛阳纸贵”,造成“陆机辍笔”。所以,他的以文会友,以文论政,自是不能少了这几位“大才”来为他锦上添花,来为他装点门楣。

这样的命令,其实并没有给潘岳留下自选的余地,而潘岳自己似乎也还想着要再和命运争一争!所以,不管未来的运道和前景如何,潘岳都硬着头皮接受了此番的邀请,硬着头皮前往了洛阳。司马家坐江山,贾氏当权,微末之士除了硬着头皮、勉为其难地服从,硬着头皮、勉为其难地去抗争,似乎也再无其他路径可走,可供抉择。

潘岳已记忆不清,自己的这半生之中,这是第几次因故去至洛阳,只是记得每一次的去,都会有每一次不同的经历和遭遇在等待着他,神都的繁华和富盛,他没有沐浴和托福到多少,可天子脚下来势汹汹的激流和深藏不露却随时待露、待舞弄牙爪的暗礁和险滩,却是让他见识了不少,祸及自身了不少。

金谷园,天下闻名已久,百姓慕而颂之,乃是卫尉石崇在河阳之金谷所建的别馆,又名梓泽,常日里经常是送者倾都,帐饮于此。

人说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人如此,景物亦然。

关于石崇的金谷园,潘岳其实早就听在耳中,只是世事繁杂,自己与石崇又算不得什么深交之挚友,所以便从未有过机缘一见而已。少年之时的潘岳为救嵇康家人出狱,曾经去到过晋王宫的王府花园,司马家称帝之后的皇家园林,他虽从无资格踏足,但其倾尽天下财力物力的奢华与宏大,自是闭着眼睛都可以想见。如今亲眼目睹了石崇的别馆——金谷园,潘岳内心的那种惊艳和震撼,如要用什么华美的文字和语言来形容,来描绘,反倒会让人感觉多余,因为那实在就是一种走进了瑶台仙境,亦或是走进了瑶台仙境留在人间的一片照影中的感觉,那感觉毋庸赘述、毋庸置疑、美极、华极而又生活气息浓极!

园内楼榭旖旎,有江东淑女之姿,亭阁风雅,溢神都洛水之韵,依山形走水势,绵延数十里地之远,高下错落于茂树、清溪之怀、之畔。鸟鸣幽村,鱼跃荷塘,背邙山,临谷水,沐春风而清远,淋夏雨而静洁,育秋果而繁盛,披冬雪而神扬……

春夏之交的五月天,群花竞艳,流水潺潺,修竹郁树,小桥横波。

潘岳也辨不出,石崇带着他到底是从园子的哪个方位的哪个门口,走进来的,因为方园占地几十里的偌大的庭园,让他这初来乍到之人,早就已经没有了方向感,早已眼花缭乱。下了马,进了门,才知天下别有洞天,才知何谓天上人间。

门口的侍卫、仆从远接近迎,笑容规矩,曲曲折折的回廊上,玉衣俏面、婀娜多娇、青春二八的美人,十步一双,五步一个,不下百十人依廊而立,见到石崇和他走过来时,还都会合规合仪地朝着他们嫣然一礼。

“安仁,目下正当午时,且随我到亭中用饭。”石崇说完,便十分亲近地拉着潘岳的手,迎着缕缕的清风,神情潇洒又随意地走上了距离方才的门口处最近的一座亭台。

潘岳抬头,看到亭子正中间的头顶处,赫然悬挂着“崇亭”二字,是用石崇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亭子的檐下、四周,随风飘摆、梦幻着绛紫色绫罗的帐幔,帐幔之畔,婉转环立着十几个清一色翠锦衣裙的少女,听石崇吩咐一声备饭后,她们便齐齐地应了一声,各自走下台阶,沿着回廊渐去渐远,忙碌她们自己的事情去了。亭内只剩下四名女子,留在他和石崇各自落座的桌案后面,奉茶的奉茶,递巾帕的递巾帕,面上也俱都是笑意盈盈的、温婉柔糯得很。

“安仁,旅途劳顿,来,先且用茶,解解渴,这可是吴越之地清明前的第一批上等好茶,且先好好品尝一下。”

此时的潘岳,已略略地由如入仙境之感,慢慢地回归到了眼前的真实事物之中,他虽不完全识得那些所谓的“世上最珍贵之物,”但石崇别馆金谷园内的一切摆设布置,他看得出,却正是堪当这样的词汇来形容的,就连眼前这建造亭台的梁柱,这身前用以吃饭饮茶的桌案,都是隐隐留香,那股香,清清的、绵绵的,风吹不走,雨淋不没,想来那可能就是名贵而又稀有的紫檀之香吧。

潘岳客随主便,用巾帕拭了拭手后,轻轻地品了一口石崇赞了又赞的这款香茗,确实是别有一种清香流溢于唇口之间,让人不觉跟着神清气爽起来。

“安仁,酒饭俱已齐备,且请吃酒、用饭!”石崇一句豪爽的相邀,才把潘岳从暗自默默地低回沉吟中,一下子警醒了过来,低头看去,桌案之上鸡鸭鱼肉,各种应时的菜蔬自不必说,此外还有几种潘岳根本就叫不上名字,并不认识的菜品和肉品,还要等待着主人石崇的告知和细说,“哈哈哈,安仁,此乃鹿肉,此乃参汤,此乃绿豆粥……”

石崇话语落地,潘岳不由得脸微红、汗微发地欠身朝着对面的石崇,淡然羞笑了一下,因为他觉得自己在石崇的面前,实在是有些相形见绌,实在有些坐井观天,“季伦待岳,实在太过热情、丰盛了!”

“哈哈哈,安仁,无妨,不用客气,崇的每一位友人来至在崇的金谷园中,享受到的都是这般待遇,安仁,但你与他们还是略有不同,赶紧吃酒,用饭,等酒足饭饱之后,崇还会送上更为珍贵的礼物给你呢,包你喜欢!来,安仁,崇先敬你一杯。”

“季伦客气了,理当是岳先敬季伦才对!……”

“哈哈哈,安仁,你有所不知,我的外甥欧阳基,其实本是我姨父的前妻所生,但他与崇自从相识之后,倒是一直都很投脾气,他的弟弟,就是我的亲外甥欧阳健,现年三十几岁的年纪,可自小就很仰慕安仁你的美名才气,因得知你要来我的金谷园,来参加秘书兼贾谧大人的诗赋盛会,故此,便派人一再叮嘱我,千万要留住你,多等待他几日,他会尽量赶来洛阳拜会你,他如今才不过在冯翊任了个太守,就每天忙得昏天黑地,都是要抽着空闲,才能来和我们聚会,哈哈哈,坚石(欧阳健的字)这小子,……”

“哦,既是欧阳基贤弟的弟弟,季伦的亲外甥,岳当然也很期待着此番的相聚,只是不知欧阳基贤弟如今在哪里高就?”

“他呀,一直还在并州任职,也是忙得很,很少回来洛阳,如今要想见上他一面,还真是有点儿难!来,安仁,把杯中的酒都干了,今日就为了我们忙里抽闲这难得的相聚,你我弟兄也一定要大醉一场,方可甘休……”

“好,季伦,为着这忙里偷闲,为着这风月,这美景,你我弟兄,不醉不休……”

“哈哈哈,安仁,真是难得你能够如此,早就该这样吗!人生在世,应该适时地忘记那些不快之事,及时享乐,享受这难得的风月人生!”

“季伦言之有理,……”

“安仁,可能你也早就有所闻,崇每次宴请,总要派美人劝酒,如若客人不饮,崇二话不说,就会把劝酒的美人拖出去斩杀,可是今日待你,崇却不会行这一套,因为你在崇的心里是个例外,你这个人是见不得生杀血腥之事的……”

“季伦,生命岂可随意残杀!……”

“哈哈哈,安仁,我就知道你会这样讲,但崇当然也不会总是那样,当然也要区分是对待谁,比如你,不就是个例外吗?崇既没有令美人劝你的酒,也不会当着你的面……哈哈哈,安仁,崇从心底里,其实也是非常敬重你们这些恪守君子之道的人的!……”

“唉,……”潘岳言无分可否地低声叹了口气。

“安仁,叹气是没有用的,该放下时就放下吧,日后就和我等一起,该吃吃,该玩儿玩儿,该乐乐,这世上哪有那么多的应该和不应该。安仁,你看我这园子修建的如何?你当然会说很好,非常好,你再看我这亭台檐下挂着的饰物,此乃犀牛角,此本象牙,你再放眼我这园中侍女所穿,所戴,皆是绫罗锦缎和珍珠、玛瑙、金银钗饰,可你知晓我这么大的财力,是哪儿来的吗?朝廷的俸禄?可能吗?朝廷每年发放给大小官员的,那可都是有数的几个银两。安仁你可知,我那官居到司徒之高位的父亲,在临终前,五个儿子,唯一没给我这个最小的儿子分下一丁点儿的家产,你信吗?哈哈哈……”

“季伦当然能力非凡!……”

“错,安仁,什么能力非凡?若论能力,崇的才智恐怕不一定及上安仁你,若论武力,征战沙场,朝中比我石崇高的多的人,那可是不计其数,数不胜数,可为什么?为什么他们最终,都没有我石崇富?没有我石崇过得安逸呢?那是因为,他们就像安仁你一样,总是把自己局限在应该和不应该之间,畏首畏尾……”

石崇又喝干了一杯酒后,便信自晃晃悠悠地立起身来,举着酒杯来到潘岳的近旁,醉笑着说道:“安仁,我是不是官?我是不是臣?可是我敢做官不敢做的事,敢走臣不敢走的路。我知道一个官,一个臣,要如何才能保住自己的官位,自己的臣子之位,并不断地往上升……”

“岳敬服季伦!……”

“哈哈哈,安仁,你说你敬服我?我可不是你心里一贯认定的那种好人、那种君子?不过,安仁,你日后和崇做了朋友,崇一定会让你活得既滋润又幸福,安仁,勿要总是固守你那些所谓的君子之道了,无用的规矩而已!崇跟你讲,其实这世上的朋友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心甘情愿交往的心性相近,合得来的人。一种则是不得不交往,对自身有利的人。这两者,对于崇来说缺一不可,当然,安仁你是属于崇的第一种朋友……哈哈哈……”

见潘岳低下头去,不言也不语,似在默默咀嚼着自己话中的深意,石崇便也不做打扰,只是顾自举着喝空了的酒杯,挥了挥袍袖,忽然吩咐亭中的侍女道:“去,把她们都唤来……”

石崇的话音尚未飘远片刻须臾之际,潘岳转头便望到,沿着亭下的回廊,莲步轻盈,衣裙飘逸,只见倩影动,不闻人语声,安安静静地如仙子临凡般,又来了一群如花年华的女子,犹似桃花灼灼一朵朵,提粉群、上台阶,走上亭子的入口处后,便自动排成了两行,为首一女子,群粉丛中一点绿,绿的娇娆,绿的妩媚,看样子,比后面的那两排女孩子,年龄都要稍长些,但正是这稍长的年龄,才把她孕育地更加得成熟和丰满,她那独有的绝世气韵和美貌程度,自然也不是后面那些女孩子所能够比拟的。

那女子来到亭中后,便非常自然、优雅大方的,径自走到了石崇的身边,媚声笑语道,“君侯……”

“哈哈哈,爱姬,来,过来坐……”石崇话语说完,便笑着把那女子一把就搂抱在了他自己的怀间,全然不顾对面坐着的潘岳是否会感到尴尬、感到难堪。

“爱姬,你不是一直都想见到当年风靡洛阳道,掷果满车的花县令,是何样的风采吗?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对面安坐的,便是你神驰已久的潘岳大人……哈哈哈……”

那女子听石崇讲完后,便从石崇的怀间立起身来,朝着潘岳微微地揖了一礼,并笑着向潘岳问了声好。

潘岳当然也赶忙起身,非常羞涩不自然地朝着她也回了一礼,口中却没有说些什么。此时的石崇,不由得又一阵“哈哈”大笑,面含骄傲地对着潘岳似炫耀、似解释地说道,“安仁,你也太拘礼了,快坐下吧,安仁,这就是崇跟你提起过的,我的宠姬梁绿珠,你看,美是不美?”

潘岳回了一句“那是自然”后,便把头刻意地深低,刻意地扭转开去,把目光尽量地离开对面,离开当着他的面,就如此这般打情骂俏的石崇和绿珠二人。绿珠确实美,美的人间少有,美的世所罕见,无论是体态、姿容还是气韵,都是独绝尘世,绝艳众芳,这世间所有用来形容一个女子美到极致的好词、好语,似乎都是为她而产生,为她而从无到有的。

绿珠的一双美眸,当然也不会忘记好好地打量一下她闻名已久的这位“洛阳檀郎”,这位昔年间名满京华,品貌俱佳的大才子,她见潘岳虽已华发早生,忧郁的面容上也已皱纹略显,但他那依然奇秀挺拔的身姿,依然不失神采和气度的相当和谐、标准的五官,就是现下正当华年的青春之人,若要与之相较,恐怕也要稍嫌逊色几分呢。

“哈哈哈,爱姬,你打量够了没有?你呀,还是没有眼福,我可是见识过风华正茂时的潘大人,想当年洛水河畔的上巳节,潘大人一现身,就连当朝皇帝的龙舟、御驾,都没人稀罕看了……哈哈哈……”

“季伦说笑了……”

“安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又何必难为情呢,哈哈哈……”石崇一边轻搂着他的宠姬绿珠,朝着潘岳哈哈地开怀大笑,一边则用手指着亭口处并排而立的那些粉裙衣装的女子,说道:“安仁,那二十个女子,你看上哪个,崇就送给你哪个,你挑上几个,崇就让你带走几个,你尽可随意挑选……”

“季伦,不可,岳已酒足饭饱,想要先且告辞走了……”听闻石崇如此说,潘岳慌忙忙地赶忙从桌案后绕出身来,朝着石崇抱拳当胸,言及告别后,就要快步地离开此地,离开这个让他实在有些应付不来、适应不来的环境和场地。

“哎,安仁,此刻才过午时,这么好的艳阳天,崇还想带着你好好地游逛游逛我这金谷园呢,既然酒饭都已用好,那我们就暂且不作他论,我们就先去登高望远一番,去到那边的崇绮楼上看看这园子整体的风光,那崇绮楼,可是我特意为绿珠所建,为的是她思念家乡之时,可以临高远望……然后我们再去游湖……”

潘岳因见盛情难却,只好勉为其难地跟随着石崇、绿珠,还有那一群粉妆玉琢的妙龄少女一起去游园、去游湖……园内假山池沼、飞瀑流泉,彩蝶蹁跹,柳丝袅袅,荡漾着春光的灵动和浓郁。声声鸟鸣,亭亭鹤影,诗意的门廊,盈盈的花树,枝间玩闹的松鼠,水边嬉戏的鹅鹭,渲染着生命的韵致与华章。登上崇绮楼,神都的风华尽收眼底,整个洛阳城似乎都盘卧在了脚下,泛舟莲湖上,云影随、香风绕,清波悠悠、碧莲绵绵,人如入画,心已飞天……

金谷园内大半日的闲游,与石崇偶尔间仿是在交心般的交谈,潘岳觉得自己和石崇两个,虽仍然不像活在同一个世间的人,但他却似乎也不再排斥石崇这样的活法,这样的过法了,石崇虽不是他喜欢的那一类人,但石崇却敢冒着性命之忧救下他潘岳的命,难道这还不够成为“朋友”吗?倘要细论起来,这世上之人何止千种万种,世上之事又何止千磨万磨,如若苛求太多,拘束太多,除了无端无望地捆缚住自己的手脚,似乎也再没什么其他的意义和用处可言,既然还活在这个世上,那就给自己一次重新活好的机会吧!

那晚,潘岳被石崇安排在了金谷园专门为留宿客人、友人而建的一片迎客楼里,依然是豪华、排场、气派得很,依然还是一大群侍女、仆从,前后左右地伺候着他,金谷园里满目摘自仙宫的美景,惹得潘岳心也旷、神也怡,总是会不自觉地流连驻足在某个地方,某个角度,很久很久……但这园里处处可见衣袂飘飞、笑语盈盈的脂粉气,却又惹得潘岳非常非常的拘谨、不自在,只盼着次日到来之后,见过了贾谧,他便可以马上离开这金谷园,寻得一处适合自己的清静居所,安心做事、安居度日即可。

翌日,照旧是临近午时之际,照旧是石崇带着潘岳走进的那个园门口,一时间车马盈门,笑语欢声喧闹沸腾,前前后后共来了不下十余位气度华贵、步履从容,峨冠华袍,自信满满之人。

石崇挽着绿珠,携着潘岳,笑容可掬又谦恭非常地,先自迎着一位二十几岁年纪,神采飞扬的年轻人快步走去,这年轻人身量颀长,一身大红的锦缎团花袍,倜傥又气派,玉带金冠,眉飞色舞,面容虽无十分的样貌,却也绝对称得上清俊潇洒。石崇边向着那年轻人站立的方向步履生风地走,边早就已经深深地朝着他弯腰下礼,朗声欢迎道,“秘书监大人光临,崇不胜荣幸,石崇这厢见礼了,……”

“哈哈哈……石卫尉,你我常来常往的宾主之间,勿需如此!……”

“绿珠见过秘书监大人……”

“好,免礼免礼……”

潘岳一直都是紧紧地跟随在石崇的身后,见石崇口尊着“秘书监”,如此夸张地刻意逢迎,心下当然早就已经猜出此为何人了。

“石卫尉,这位可是……”

“禀报大人,这位就是大人令石崇必要请到的大才子潘岳……”

“哦,好,本官自小之时就早已如雷贯耳之名士,今日幸会幸会!”贾谧转头望了潘岳有一会儿后,便又朝着围拢在他身旁,众星拱月般簇拥着他的那些人说道,“今日,本官期待盼望已久的所有当世大贤俱已到场,真乃是此生一大幸事,一大快事啊!……”

“潘岳拜见秘书监大人……”

“好好好,按理您还是我的长辈,勿需多礼!”

“这两位本是江东名士,陆机、陆云兄弟,当年吴国的砥柱之才,大将军陆抗之子……”

“这两位本是刘舆、刘琨兄弟,光禄大夫刘蕃之子,……”

“哦,原来是刘蕃兄长的两位公子,两位贤侄好……”

“潘叔父好,我们父亲经常向我二人提起潘叔父,夸赞潘叔父呢!”

“潘兄长,欧阳健仰慕已久,今日得见兄之真面,真是令在下三生有幸啊!”

“啊,欧阳贤弟,初次相识,不胜荣幸!……”

“左贤弟,你我弟兄已是多少年未见了,贤弟一向可好?”

“安仁……兄长,一向……可……可好,左……左思这厢有礼了……”

“啊,杜斌兄……”

“这位是太常卿挚虞大人……”

“这位是散骑常侍诸葛诠大人……”

“这位是魏郡太守、驸马王粹大人……”

大家一一见礼,相互认识之后,曾经的友人,比如潘岳、左思和杜斌,自是深聊浅问,讲说不完的话题。曾经不相熟,却早已闻名在耳的,则是敬如师长般地询长问短,请教学习个不够,比如陆机、陆云,刘舆、刘琨兄弟以及欧阳健,在见着潘岳,见着左思之后。曾经不相熟,如今却一下子相熟了的,互相之间也是相当坦诚、相当热情地聊叙、切磋了个尽兴、尽情。

十数人的金谷聚会,自然是把秘书监贾谧奉为座上宾,如群花之奉牡丹,群鸟之随凤凰一般,初次见面的一阵寒暄、应酬过后,大家便依旧是在石崇和绿珠的引领伴随下,一起陪着贾谧宴饮赋诗、游园赏景,晚间时,则更是在一片灯影红透、月明如水的莲湖上、画舫间,听绿珠笛声如天籁,看绿珠曼舞似飞仙……那种惬意,那种悠闲,仿佛早就已经脱离了这世俗纷争的人间,“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