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研讨室的“交叉验证”之后,楚瑾歆和江泝临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却切实存在的变化。
那层因“观察记录”而凝结的坚冰,并未瞬间消融,但冰面上确实出现了细微的裂痕,透出底下流动的活水。
楚瑾歆将讨论的成果带回团队,林浩和孙薇都大为振奋。
江泝临提出的自适应参数调整思路经过他们的消化和改造,成功地应用到了模型中,初步测试显示性能有了明显提升。
团队氛围更加融洽,对即将到来的比赛也增添了更多信心。
在这个过程中,楚瑾歆对江泝临的观感不可避免地复杂起来。
她无法忘记那本笔记本带来的冒犯感,这像一根刺,依然扎在心里。
但另一方面,她必须承认,他在学术上的严谨、敏锐和那种近乎苛刻的追求完美,让她无法不产生一种专业范围内的尊重,甚至是一丝……欣赏。
她不再像之前那样,将他视为一个需要严阵以待的“对手”或“现象”,而是开始下意识地,将他放在一个“值得注意的优秀同侪”的位置上。
在图书馆偶尔遇到,她的目光不再立刻警惕地移开,有时会停留片刻,看他专注的侧影,然后才平静地继续自己的事情。
那种审视的目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趋于平和的了然。
江泝临这边的变化则更为内隐。他依旧忙碌于物理竞赛,笔记本上大部分篇幅被复杂的公式和实验数据占据。
但在某个不显眼的角落,关于“目标楚瑾歆”的记录悄然更新了。
「学术合作:初步完成。效率高,理解力强,逻辑严谨。(评估:优秀的合作对象)」
「行为模式:对抗性观察行为停止。互动趋于……正常化?(需进一步观察确认)」
「关联事件:小吃街观察(与团队成员互动自然,状态放松)。讲座邻座(就专业问题进行了有效交流)。」
他写下这些记录时,笔尖不再像以前那样带着纯粹的冷静剖析,似乎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确认意味?
他依然在观察,但观察的目的,似乎从最初那个模糊的“预期反应”,悄然转向了试图理解这个“变量”本身的行为逻辑和内在一致性。
一天下午,楚瑾歆在去图书馆的路上,遇到了刚从物理楼出来的江泝临。
他手里抱着几本厚厚的专著,似乎正要赶往别处。两人在林荫道下迎面遇上。
脚步同时微顿。
这一次,楚瑾歆没有立刻移开视线,而是微微颔首,算是打了招呼。
一个极其轻微、却突破了之前冰冻状态的动作。
江泝临看着她,镜片后的眼眸深邃,也几不可查地点了一下头。
他没有说话,但那种惯常的、拒人千里的冰冷气场,似乎缓和了那么一丝丝。
“模型验证顺利吗?”他开口,问的是公事,语气平淡,却打破了两人之间长期只有沉默或必要学术交流的局面。
楚瑾歆有些意外,还是回答道:“嗯,初步结果不错,谢谢你的建议。”
“不必。”他应道,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一瞬,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道,“我还有课,先走了。”
“好。”
他抱着书,与她擦肩而过。楚瑾歆能感觉到他走过时带起的微弱气流,还有那淡淡的雪松味。
她继续朝图书馆走去,心里却不像表面那么平静。这次短暂的、非计划内的交谈,像一颗小石子,在她心湖里轻轻投下,漾开一圈微澜。他似乎……也不是那么完全无法沟通?
另一边,夏阁和周慕远的关系似乎进展顺利。她开始更频繁地提起周社长的名字,语气里带着藏不住的甜蜜和兴奋。
“慕远他真的好厉害,不仅戏排得好,物理成绩也超棒!哦对了,他和江泝临还是一个高中的呢,不过他说江泝临那时候就独来独往,是出了名的冰山。”夏阁一边对着镜子试新买的口红,一边叽叽喳喳。
楚瑾歆坐在书桌前,听到江泝临的名字从夏阁口中以这种方式被提及,心里有种奇怪的感觉。
她发现自己竟然没有像以前那样立刻产生抵触,反而……有点想知道更多?关于他过去的样子。
“是吗。”她含糊地应了一声,没有追问。
夏阁转过身,狐疑地看着她:“欸?你不对劲哦。以前我一提江泝临,你要么面无表情,要么就让我别瞎说。今天怎么这么平静?”
楚瑾歆低下头,假装整理书桌:“有吗?可能……习惯了吧。”
“习惯?”夏阁凑过来,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盯着她,“你习惯什么了?习惯他的存在?还是习惯……他其实没那么讨厌?”
楚瑾歆被问得有些窘迫,推开她:“别瞎猜了,快涂你的口红吧。”
夏阁嘻嘻一笑,没再逼问,但眼里闪烁着“我懂了”的光芒。
期末的压力日益临近,校园里的节奏明显加快。
楚瑾歆和江泝临各自埋首于自己的赛道,像两条平行线,在各自的领域延伸。
但因为那次“交叉验证”和之后偶尔的、短暂的碰面与交流,这两条平行线之间,似乎不再是完全的真空,而是有了一些极其微弱的、无形的联系。
这种联系并非刻意营造,更像是在共同的学术追求和相似的认真姿态下,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共鸣?或者说,是两颗优秀的头脑在认识到对方的价值后,一种基于理性的、缓慢建立的连接。
冰层仍在,寒意未消。但阳光似乎找到了一些缝隙,开始悄无声息地渗透进去。
融冰的过程,往往始于无人注意的细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