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但枝头已悄然萌发新绿。返校的学子们为校园重新注入了蓬勃的生机。宿舍里,楚瑾歆和夏阁一见面就来了个大大的拥抱,分享着寒假的趣闻。
夏阁的戏剧社集训似乎让她更加耀眼,言谈间多了几分自信与干练。
新学期课表发下来,课程难度和深度明显增加。
楚瑾歆很快调整状态,重新投入到规律的学习生活中。
图书馆那个靠窗的位置依旧是她最常驻留的地方。
让她有些意外,又似乎在意料之中的是,斜对面那个位置,江泝临也很快回归,仿佛从未离开。
他们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新的、无言的默契。
依旧很少交谈,但偶尔在借书处擦肩,或在茶水间遇到时,会有一个极其轻微的点头示意,比陌生人熟稔,比朋友疏淡。
那把伞和那支笔带来的微妙触动,被楚瑾歆小心地收藏在心底,如同珍藏冬日里一缕难得的暖阳,不轻易示人,却会在独处时悄然回味。
平静在新学期开始两周后被打破。
楚瑾歆所在的数学系和江泝临所在的物理系,联合承接了一个来自校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横向课题,旨在开发一种新型的、用于处理极端不平衡数据集的优化算法。
课题需要数学系提供核心算法支持,物理系负责构建模拟验证环境。
由于楚瑾歆在建模比赛中的出色表现,以及江泝临在物理模拟领域的公认能力,两人双双被各自的导师推荐,进入了这个联合课题小组。
小组第一次会议在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会议室举行。
当楚瑾歆抱着笔记本走进会议室时,一眼就看到了坐在长桌一侧的江泝临。
他正和物理系的一位博士生低声讨论着什么,神情专注。
他似乎感应到目光,抬起头,与她的视线在空中相遇。
他眼中闪过一丝几不可查的微动,随即恢复平静,朝她几不可察地点了一下头。
楚瑾歆也微微颔首回应,在他斜对面的位置坐下。
心里有些许波澜,但更多的是面对新挑战的郑重。这意味着,他们不再是偶尔的“交叉验证”,而是要进行一段时间的、紧密的“协同工作”。
课题组负责人,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秦教授,是一位风趣幽默又要求严格的中年学者。
他简要介绍了项目背景和紧迫的时间节点后,便直接开始分工。
“瑾歆同学,你们数学组主要负责核心算法的攻坚,特别是针对稀疏样本下的过拟合问题,需要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泝临同学,你们物理组要搭建一个能够精准反映真实数据分布复杂性的模拟环境,用来验证和迭代算法。”
秦教授目光扫过两人,“算法和模拟环境必须紧密配合,迭代优化。所以,你们两个小组需要保持高频度的沟通和协作。”
会议结束后,课题组的人陆续离开。楚瑾歆整理着笔记,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这时,一个身影停在她桌旁。
她抬起头,是江泝临。
“关于模拟环境的数据接口和参数规范,”他开门见山,语气是惯常的平稳,“我希望尽快确定下来。这是我们协作的基础。”
“好的。”楚瑾歆立刻进入状态,打开电脑,“我们初步的算法框架已经有一些想法,可以基于这个来讨论接口需求。”
两人就站在会议室里,对着楚瑾歆的电脑屏幕,进行了项目的第一次正式技术讨论。
没有了之前的隔阂与试探,只剩下对技术细节的专注和高效沟通。
他提问精准,她回应清晰,思维碰撞间,初步的协作框架很快搭建起来。
“初步需求我了解了。”江泝临记下要点,“我们组会尽快拿出模拟环境的初步设计,届时再碰细节。”
“没问题。”楚瑾歆点头。
他合上笔记本,看了她一眼,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道:“保持联系。”
“好。”
他转身离开,步伐依旧干脆利落。
楚瑾歆看着他的背影,轻轻呼出一口气。这次合作,对她而言,是挑战,也是一个……机会?
一个可以更客观、更深入地了解江泝临其人,以及验证自己心中那些微妙变化的机会。
她走出实验室,春日午后的阳光暖融融地洒在身上。
她想起寒假里那条“新年快乐”的回复,想起雨夜里的那把黑伞,又想起刚才他公事公办却高效务实的沟通方式。
这个人,似乎真的和她最初那个“冰冷观察者”的印象,有所不同了。
新的课题像一颗投入湖面的新石子,而这次,激起的涟漪或许将更加深远。
合作的纽带,会将他们拉向更近的距离,而在紧密的协作中,那些悄然萌发的新芽,是否能在理性的土壤里,找到生长的空间?
楚瑾歆不知道答案。但她知道,她并不排斥这种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