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金榜题名(科举) > 第16章 第 16 章

金榜题名(科举) 第16章 第 16 章

作者:辛宸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6-16 01:19:45 来源:文学城

第十六章文字陷阱

大燕的童生试是一年一试,需要参加考生户籍所在地县令主持的县试,知府主持的府试后成为童生,才有参加院试的机会。

童生的身份是无法保留的,如果没能通过院试,则下一届仍然要从童生开始考起,只有通过院试,才能成为秀才(生员),作为科举中最低一级的科举功名,享有免除徭役、见官不跪,二十亩田地的免税资格。

因为朝廷并不限制科举的年龄,所以在童生试中,从七八岁到七八十岁的都有。

而童生试也不限制次数,所以参加的人数最多,只要考不过府试,无法成为秀才的,就要一次次赴考,为争取改换门庭而拼命挣扎。

可实际上,童生试的难度,更多是对底层学子,尤其是出身寒门的读书人。

因为童生试考的大多以记诵和理解为主,尤其是县试,里面很大一部分是默写题(填空),释义题(名词解释),另外还有需要熟背律法才能做出的判语题,然后才是最重要的一道四书题。

到院试则出现策问题,需要结合时事政务才能应答,这就考的是考生的实践知识或者说对朝廷政务的了解。

普通的寒门学子,能够找全四书五经及其注释就已经很不容易,还要全部背诵释义,难度不是一般的高。

但对于那些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世代收集经文释义,从小就有家族长辈教导指引,从识字开始就听得是经文释义,经典诵读,文化积累和熏陶绝非寻常人家能比的。

所以神童常有,少进士难得。

杨晗虽幼年丧父,但也是出自名门,能够三四岁开蒙读书,就已经比寒门学子起点不知高了多少。

哪怕家道中落,他依然可以从七八岁就开始考童生,中秀才,当举人,免除徭役和赋税,一路畅通无阻地考上进士入仕。

所以他对林铭柯的要求也一样,务必在明年考过童生试,这样才能参加后年的府试和院试,哪怕是一路毫无阻碍地考上去,一次性拿到秀才功名,少说也得两三年功夫。

只有拿到了秀才功名,自立门户的林家,才能免除部分赋税和徭役,否则以林夫人目前的家产状况,哪怕只有三个主子,需要缴纳的赋税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个天文数字。

和离的第一年,林夫人还能享受一下一品侯夫人的免税额,可是从明年开始,如果她这个小家中,没有有功名的男子顶门立户,各种田赋杂税就得开始计算,还要加上她作为女户,不再嫁不招婿还要额外再交的人头税。

这其实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单身税。

大燕朝并不鼓励寡妇守节,更不讲什么贞洁牌坊,而是更加鼓励寡妇再嫁,多子多福,为的就是加速恢复人口,对于一个四面危机的王国而言,人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财富。

没有足够多的人口,就无法养活四面守土的将士,更不用说征兵役徭役,都需要有大量的人口基数作为保障。

因此,在大燕朝,女子十六不嫁,就开始征收双倍人头税,二十不嫁则三倍,无儿无女的还要另外缴纳一部分慈幼税,用于朝廷收养弃婴和无子的孤老,这笔税款会按照女子名下田产数量收取。

这种看起来“劫富济贫”,对富人收取重税做公共慈善项目的政策,曾被称为圣人之举,可是在实际上执行过程中却完全变了样。

原因很简单,这种赋税,类似于吃绝户,名义上是你不生儿育女,朝廷替你养,若是你老无所依也可以进入朝廷的慈幼院养老。

可实际上,女子不得科举,无法入仕,就失去了得到免税资格的通道,只有依靠父亲丈夫或者儿子获取功名后得到诰封免税。

男子可以通过科举入仕得到免税资格,哪怕无子也可以过继或收养,不似对女子那般严苛。

而这种赋税制度,也是形成“士农工商”等级差的重要原因。

大商人再有钱,没有官身相护,若是官府严格查税,或是分派徭役兵役,一个县令都能让你破家灭族。

皇帝准许林夫人和离的前提,是她自立门户,独立于护国公之外,就无法享受到护国公的爵位护持,各种赋税徭役兵役都会随着林铭柯的成长而来。

通过官府的和离文书,清算嫁妆后,林夫人的家产也被公开,按照她名下的田庄和店铺全部实数缴税的话,绝对是一个令人十分肉疼的数字。

这是一种软刀子割肉的明谋,就连护国公都无法抗议辩驳,还得向皇帝谢恩领情。

毕竟,如果没有皇帝开金口,林夫人也很难顺利和离并拿回所有嫁妆。哪怕从承恩侯手里拿走的钱财,很可能会以赋税的方式被皇帝收走,她也别无选择。

林铭柯也同样别无选择,只有一次性通过各级考试,尽快拿到功名,才能最大程度地保全林夫人的财产。

杨老先生正是知道这一点,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主动上门收徒,就是为了保全这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母子。

自然,也因此招来了不少非议。

幸好,两家如今都住在西山,远离京城,拜师之事也只有林家人和杨老先生和少数下人知道,并未外传,知道的人少,就算愤愤不平说出去,也没多少人相信。

毕竟,杨老先生现在几乎半年才会在经筵讲习出现一次,甚至今年年初时还被人误传死讯,皇上都差点下旨追封赐谥号。

杨老先生先是让林铭柯将他最近的读书笔记都交了一份,还给了他几套近年来的童生试真题合集,从县试府试到院试都有,基本上都是燕京周围几个县的试题集。

燕京是大燕京都,下辖五个县,林铭柯原本属于内城的燕云县,如今随着林夫人单独立户,迁徙到了西山县,通过县试后,才能参加燕京府的府试。

虽说知县附郭十恶不赦,但对于考生来说,不必每次考试都在路上奔波劳碌,还要担心住处和吃食,加上京都的秀才名额也比其他州府要多,通过率相对江南那种死亡考区而言,已经是十分友好的了。

“你在燕京府考试,有好处也有坏处。”

杨老先生给他分析考题时,也讲了下当前燕京府的童生试情况。

“天子脚下,文气昌隆,所以每年的秀才名额远超过其他州府。但也正因为就在天子眼皮下,各县的县令为了博取上官注意,在出题的时候,也是各出奇招,不断增加难度。”

“以前的策论题都是从四书中命题,但大多数题目都已经在历年考过,四书五经中的整句都被用过后,考官们为了避免重复命题和猜题押题,就开始将不同书本中的语句强行拼接命题。”

“这种截搭题不仅要考考生的知识面,还有联想能力和答题应对能力,在不同文意中建立逻辑,对于普通考生的难度就更大了。”

“你小小年纪,已经能够通背四书,实为不易,若不是明年就要应试,本该让你夯实基础,在通读通背的基础上再精读深研,可现在时间紧张,为师也只能先教你一些应对截搭题的破解之法。”

“多谢老师!”林铭柯忍不住起身向杨老先生行了一礼。

原本对他来说,童生试的难度不算高,他前世哪怕错过一次,但备考过程以及自己做过的真题,都应该能顺利通过。

可那仅仅是通过,而不是高中。

在记忆中哪怕第一世他童生试的名次也不算高,到后来乡试夺魁,还有人说是因为他当初年纪小被考官特地压了名次,想让他再多读几年书。

但他自己清楚,那时的他完全是凭借超强的记忆力通过考试,阅历不足,锋芒太盛,就算考官不压,他也无法进入前三。

但现在不同了,杨老先生不光是科举神童,还曾经当过学政、太学祭酒、侍讲学士,直到最后的太子太师,那是从考生到考官,到考官的老师、天子的老师,但凡科举一途上的每个环节,他都有丰厚的经历,还是最顶级的那种。

所以他才能够从出题人的角度来理解截搭题,做出破解之法,传授给这位关门弟子。

毕竟,在他上一个弟子最后一次考试的时候,县试的截搭题还没有到现在这般丧心病狂的地步。

过去好歹是从一本《论语》跨章节中出截搭题,现在不光跨书本,甚至还有跨到其他诗文中的。从同句截取到隔章截搭,到现在的跨书截搭,原本还有同义近义相似的语句截搭,现在已经发展到毫无关联甚至完全相悖的陷阱式截搭,答错题不光是离题万里,还有可能犯忌讳直接失去考试资格。

杨老先生随手出了一道题给他:“来,你试试这道题——王速出令反,其旌倪。”

林铭柯闻言一怔,脑中迅速闪过无数文字。

这句的原文出自《孟子》第二卷《梁惠王》,全句本来是是“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止也”,意思是大王如果及时下令,送还他们的老弱妇孺,不要拿走他们的宝器,与燕国商议重立新君后离去,那么还来得及制止其他国家兴兵而来的。

可是被这样一截取,前半句“王速出令反”,乍一看就像是在说“大王下令谋反”,而后半句“其旌倪”则在

《西京赋》中同样有一句“其旂(旗)捷猎”,两者截搭,难不成是要说大王下令谋反,故获胜旌旗飘扬?

这完全就是个死亡陷阱啊!

[合十][合十][合十]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6章 第 16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