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江湖情义录 > 第41章 第四十一章

江湖情义录 第41章 第四十一章

作者:刘西瓜_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5-11-15 21:31:39 来源:文学城

小姑娘待客熟稔,殷勤沏茶招待他。因少见外乡客,又觉他一身打扮稀奇,便天南海北问起来。

他也不烦,跟她讲遥远的江南水乡,云雾缭绕的齐云山,太素宫里的紫阳派;说起紫阳剑术精妙绝伦,剑气一荡,满山花凋叶落……

等到天黑,陈太婆仍未还家。

原来陈玉镜父亲今年春天进京会试,一去半年,杳无音信。陈太婆又上襄阳找州官打听。

老佣人唤陈玉镜吃饭,白愁尽不便再留,于是辞行。小姑娘追出门来,问他:“紫阳剑术当真那么厉害?”他点头。小姑娘歪头道:“那你耍给我看,若当真厉害,我就信你。”

白愁尽无奈一笑,望见堂前果实累累的柿子树,问她:“你想吃柿子吗?”

陈玉镜不明所以,点了点头,便见白愁尽如仙人般腾空而起,青剑出鞘,远远向树巅一划;凌空跨步,瞬息抵达她面前。

青光一闪,刺得她闭眼。

待她睁眼,一抹剑尖随风而至,却在她眉心一寸前戛然而止。剑尖缓缓下移,在她垂眸可见之处,一只鲜红柿子端立于剑刃上,薄薄剑刃,闪着星光。

她满脸涨红,许久才从惊吓中回神,伸手将柿子从剑刃取下。翻过柿子察看,染霜的一层皮,竟没被利剑割破分毫。

她捧住柿子,笑得眉眼弯弯,从此信他所言。

第二日清晨,白愁尽如约而至,会见了陈太婆。陈太婆听到他要剿匪,虽然欣喜,却不愿冒险。他单枪匹马而来,武功再高,又怎能以一敌百?客气送他出门,临别之语,既是警告也是驱赶,劝他别惹山贼,更别牵连陈家庄。

正当白愁尽失望而归,走到杜鹃坡时,陈玉镜却偷偷追了过来。她请他留下,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说自己会帮助他。

白愁尽不信小姑娘微力,可望着她双眼,脚下怎么也走不动。

他守在杜鹃坡上,每夜秉烛,向结束劳作的村民讲述另一个江湖世界。行侠仗义、锄强扶弱,是门派的担当,侠客的意义。

阿镜找来的人越来越多。杜鹃坡上的灯笼,从他手里的一盏,渐渐变成十盏、二十盏……终于,灯火满坡,像柿子树上结满了红柿。

阿镜是最认真的听客。许多时候,白愁尽陷入恍惚,仿佛自己不在对村民讲故事,而只对阿镜一人讲。她的目光,像烈日射在自己脸膛。

他总默默跟在阿镜身后,一夜一夜,凝望她的影子,直至家门。有一次,陈太婆发现了他,悄然走来,语重心长提点他:剿匪不靠口头言,只有落到实处的胜利,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此后三天,白愁尽消失不见。

他暗中前往韦家沟,与韦平沙、孟百泉商讨如何剿匪。三人决定,夜袭山寨,先杀几个守山之贼。师兄弟三人避开石阶,从另一侧攀山,借力树藤施轻功爬上。摸进山寨,杀掉十个山贼。

韦平沙将山贼头颅砍下,作为证物,带回陈家庄。

十只血淋淋头颅,高挂在入山口,向山贼示威。白愁尽心觉残忍,却说不出哪里不对。

可事情顺利发展起来。穷凶极恶的山贼,原来并非不可战胜,陈家庄燃起希望,剿匪之战一触即发。

师兄弟三人,住进陈家祖屋。大战前夜,白愁尽梦中惊醒,却发现佩剑无踪。听到古井旁,传来流水声。他披衣而出,看见月光下阿镜用白手帕认真洗剑。

她坐在井沿,半边青丝如瀑,长长遮住肩膀、手臂;左手把住剑柄,右手擦拭利剑。剑身反射月光,在她侧脸一颤一颤。

白愁尽悄然走近,为她披上外衣。她一抬眸,才知她哭了。

她说:“无论成败,你都……你们都要活着回来。”

原来小姑娘在担心乡亲,害怕这一战失去亲人——白愁尽望着她眼睛,发誓道:“我决不让任何一个陈家人死在我前头。”

阿镜欲言又止,洗净了剑,交到白愁尽手里。白愁尽捧着春雷剑,在她放手那刻,突然握住了她。井水阴寒,她的手果然是冰的。

“此剑赠你防身。若他日走投无路,携剑东行,去齐云山紫霄峰太素宫,吾师必护你周全。”

他转身,从祠堂一尊武神塑像手里拔出一柄红缨锈枪,夜凉如水,负枪独上伏龙悬崖。心头烧着阿镜点燃的火,不知后退,杀得山贼血肉翻飞……

最惊险一刻,是他压在山大王身上,正提枪|刺他心脏,突然听到背后阿镜在呼喊他。阿镜怎会上山?山贼还没杀光,她有危险!

他一晃神,那山大王夺枪而起,一手掐住他脖子,一手刺向他胸口。阿镜目睹这一幕,急奔而来,却摔下山坡。

他发了狠,一脚踹翻山大王,持枪将他躯干捅得血肉模糊。而后在坡下寻到昏迷的阿镜,将她抱回了村庄。

大胜之夜,他留在陈家祖屋,吃过饭,却仍觉恍惚。

这阵子淡忘的师门嘱托,渐渐浮上心头,他肩负着一门六十余人,做不了谁家丈夫。日出那刻,他又变回紫霄峰上清心寡欲的修道弟子,与韦、孟两位师弟悄然离开陈家祖屋。

十八口古井、四十四棵杨树,与阿镜一起,永远留在了白愁尽身后。

师兄弟三人,在韦家沟桑大娘家里藏下。剿灭伏龙山贼本是好事,可初衷——钱财,却没落在他们手上。抹不开“大侠”面子,山贼库房分文未取,亦不敢向陈家庄张口。

未曾想有朝一日,侠名竟成负担。

白愁尽询问他处山贼窝点,此时韦平沙却掏出一封师父的亲笔密信。信上泣言,一寨之财只可救眼前水火,紫阳派若想发扬光大,还需开辟财源,盼他们留在伏龙山中,取匪而代,劫富济贫。

白愁尽顿感五雷轰顶——“劫富济贫”本济他人,才称为侠义;济自己,已属假公济私,违背侠义。如今连侠身也要弃绝,去当那山贼……太荒唐。

韦平沙见白愁尽不愿,相劝道:“若师门能引领江湖、发扬正道,我等下地狱又有何妨?师兄,难道你放不下‘大侠’虚名?”

孟百泉亦道:“师兄,侠义虽重,可师恩更重!太素宫收留教养之恩,我们终于有机会报答,何以踟蹰不前?我情愿背负千古骂名,脏一己之身,换师门光耀天下!”

终于,白愁尽被说动,却提出三条规则,令师弟发誓遵守。

一财不可尽夺,须留一半供人苟活;二不可杀生;三不可奸|淫。

师兄弟三人在关公庙前歃血为盟,从此落草为寇。很快,紫霄峰又遣送而来十几名师兄弟。伏龙寨被烧光的草皮上,一夜春风,长出新草。

起初,三条寨规人人恪守。紫阳派的弟子们,只是将道袍换成贼衣,心却还是那颗侠心。为了师门,忍辱负重,人人自傲伟大。

每日五更,起床练功,一如紫霄峰岁月。所劫钱财无一人中饱私囊,九分送回师门,一分留下果腹。

世道艰苦,韦家沟一些穷困潦倒的人家为求活路,投靠而来,伏龙寨山匪日渐壮大。村民出身者与门派出身者习性迥然不同,常有人不守寨规,偷藏财物,因数目不大,白愁尽念及韦师弟面子,不曾多言。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旱灾,打乱了一切。韦家沟与陈家庄为争水源大打出手,村民死伤众多,韦平沙心痛不已,暗率韦氏山匪下山,对陈家庄打击报复。

白愁尽发觉此事,第一次大怒,棍罚做恶的韦氏山匪,将几人驱逐出寨。韦平沙冷眼看完杀鸡儆猴的一幕,对师兄道:“陈家庄杀我乡亲,我为何报复不得?只因我是紫阳派弟子,要做高风亮节的大侠,便忘记自己是韦家沟孩子?”

白愁尽怒道:“生计之争,有何对错?以血还血,天经地义。你们却做了什么?打人、勒索、强|暴!三条寨规,犯者不得好死,可还记得?我留他们一命,已给足你面子。”

便是这一番话,在韦平沙心中种下计谋。

一年后,山下传来陈玉镜要出嫁的消息。伏龙寨中,除却三个当家,没人见过陈玉镜,却人人都知陈玉镜。只因白愁尽闲时爱画丹青,一日忘记关窗,大风将画纸吹往四面八方,山匪们拾起一看,都是同一女子。白愁尽从此再没画过。

那一夜,他烧光所有画像,决定忘记陈玉镜。可山匪们却将她扭送到自己眼前,三年不见,重逢却如此难堪。

他蒙着脸,静听陈玉镜斥骂。听到她说,要让自己来杀自己。一边痛,一边爽。

就让她心中的英雄永远辉煌——他撒了谎,告诉陈玉镜,白愁尽三人早已死在自己设下的陷阱中。

她看到尸体,终于崩溃大哭。白愁尽命人将她送回陈家,三日后,她按时出嫁。

那天是九月初九,枫叶很红,一如他来时那个深秋。柿子熟了——不知她有没有吃院里那棵老树结出的柿子。

他喝一整天酒,人事不省。醒来时天已经黑,他躺在床上,一翻身碰到女人绵软的胸脯,看见烛光中被蒙住双眼、一身红嫁衣的陈玉镜。

他惊吓不已,冲出房门,却被守在门外的韦平沙阻拦。

他强令韦平沙将阿镜送回家,韦平沙却反问:“眼睁睁看心爱之人嫁做他妇,与其他男人水乳交融、生儿育女,大哥当真舍得?”

“她有她的人生。”

白愁尽撂下此言,抱起陈玉镜便往山下走去,却在半山腰撞见来寻新娘的夫家人。他们大骂二人奸夫淫|妇,扬言要将陈玉镜带回襄阳浸猪笼。

百口莫辩,无奈之下,白愁尽杀人灭口。这残忍一幕,恰被醒转的陈玉镜听得清清楚楚。

他不敢再送她回家,怕她面对无尽污言秽语。纠结之后,又将她抱回山寨,欲传信陈太婆商议阿镜去处。

第二日,下山打听的山匪传来消息,说夫家深感蒙羞已取消婚约,陈家亦不要被山匪玷污的孩子。其实只要细想,便可察觉其中端倪,可不知为何,白愁尽却深信不疑。

韦平沙添一把火:“她若回家,人人戳她脊梁骨,骂她娼妇;她跟着你,吃香喝辣,又受疼爱,享福不尽。”

一念之差,铸成大错。

白愁尽灌下烈酒,走进房中……将陈玉镜,强迫了。

清晨,他舒舒服服醒来,被衣衫凌乱的陈玉镜含恨瞪住。蒙眼的黑布,被她紧紧捏在手心,那只曾为他洗剑的右手,颤抖不停。

他知道,白愁尽此刻,真正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