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灰烬之简 > 第9章 千秋篇

灰烬之简 第9章 千秋篇

作者:睿锅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6 21:25:04 来源:文学城

《灰烬之简:千秋篇》

南宋临安,西湖烟雨朦胧。年轻的史官郑樵站在守简阁临安分阁的窗前,望着湖面上来往的舟楫,眉宇间凝结着化不开的忧思。

“郑先生,朝廷又来人了。”书童低声通报,语气中透着不安。

郑樵转身,整了整衣冠:“请他们进来吧。”

来者是宰相秦桧的亲信,开门见山便要调阅守简阁所藏的所有与金国相关的史料,特别是那些记录宋金往来、战争细节的文献。

“宰相大人正在与金国议和,需要查阅这些史料作为参考。”来人语气倨傲。

郑樵心中警铃大作。他深知秦桧主和,若这些记载宋军抗金事迹、金兵暴行的史料落入其手,恐怕难逃被篡改或销毁的命运。

“阁中史料繁多,整理需时。请容郑某三日时间,定当奉上。”郑樵婉转周旋。

送走来人,郑樵立即召集阁中同仁。众人皆知情况危急。

“自靖康之难,守简阁从汴京南迁临安,这些史料是我们冒死带出来的。绝不能任由他们篡改历史!”一位老学者激动地说。

郑樵沉吟片刻,道:“季粟先生昔日面对秦宫压力,曾‘献副本而藏正本’。今日我们或可效法。”

众人连夜赶工,抄录部分无关紧要的史料作为副本准备上交,同时将珍贵原本秘密转移。郑樵特别指示将岳飞部将提供的战事记录、金军暴行见证等敏感文献单独装箱,准备运往福建老家秘藏。

然而就在转移途中,意外发生了。运送书籍的车辆在钱塘江边遭遇不明人士袭击,两箱最珍贵的史料落入江中。虽经全力打捞,仍有部分竹简和帛书被江水冲走。

郑樵闻讯,心痛如绞。他想起季粟在《灰烬之简》中记载的类似经历,深感历史的重演。

“是我们的疏忽。”他自责不已。

当晚,郑樵在灯下重读《灰烬之简》,忽然注意到一段以往忽略的记载:季粟除了在咸阳宫藏简外,还将部分副本交由可信之人带往各地分散保存。

“分散保存...”郑樵若有所思。

次日,他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将守简阁珍贵史料分散到全国各地秘密收藏。这个计划风险极大,但比起将所有史料集中一处遭受全军覆没的风险,这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计划执行过程中,郑樵结识了各地来的学者、商人甚至一些开明的地方官员。他们中不少人仰慕守简阁的声誉,愿意提供帮助。

最让郑樵感动的是,一位福建茶商在得知这个计划后,主动提出将自家茶园的地下室提供作为藏书之所。

“小人虽是个商人,但也知道这些书本的重要性。郑先生放心,只要小人家族还有一人在,定保这些史料安全。”

在众人的帮助下,守简阁的珍贵史料被分批秘密运往福建、四川、两湖等地的十余个秘密收藏点。每个收藏点只知自己保管的部分,不知全貌。

完成这一壮举后,郑樵开始专心著述。他立志编写一部通史,打破自《汉书》以来断代史的传统,恢复《史记》的通史精神。

就在郑樵潜心著述之时,朝廷对守简阁的压力与日俱增。秦桧对之前得到的副本不满,要求查阅更多史料。郑樵以各种理由推脱,引起了秦桧的怀疑。

绍兴十五年冬,一队官兵包围了守简阁临安分阁,以“私藏**、勾结外敌”的罪名将郑樵下狱。

狱中,郑樵遭受严刑拷打,逼问史料下落。但他始终咬紧牙关,未透露半分。

“那些史料,比我的性命更重要。”他在狱中默念着季粟的话语,“纵千万人误解,纵生死相胁,此志不可夺。”

幸运的是,秦桧不久后病逝,郑樵得以出狱。此时的他已经伤病缠身,但著述之志更加坚定。

出狱后,郑樵隐居山林,继续《通志》的写作。他将守简阁分散收藏的史料内容凭记忆整理出来,融入书中。特别是那些在运输中损失的史料,他尽可能根据回忆重新撰写。

“即使不能完全复原,也要留下线索,待后人发现真相。”他对弟子们说。

《通志》完稿那天,郑樵已病入膏肓。他将书稿托付给最信任的弟子,叮嘱道:

“此书虽成,然守简阁分散各地的史料,终需重新汇集。待天下太平之日,勿忘此志。”

郑樵去世后,《通志》逐渐流传开来。书中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对史料真伪的考辨,开创了史学新风气。而他对守简阁史料的记忆性重建,也为后世保留了诸多珍贵记载。

时光流转,元朝统一中国。蒙古统治者对中原文化既好奇又轻视,守简阁的秘密收藏点大多安然度过了朝代更迭的动荡。

元至正年间,青年学者胡三省在浙江宁波的一家旧书店偶然发现了几卷奇怪的竹简。上面的文字古朴难辨,但边缘有一些特殊符号引起了他的注意。

胡三省想起老师曾提及的“守简阁密语”,心中一动,买下了这些竹简。

经过数月研究,他破解了竹简上的密语,确认这正是南宋时期郑樵分散藏匿的守简阁史料之一。根据竹简上的线索,他找到了当地的一个秘密收藏点——一个废弃寺庙的地宫。

地宫中,整箱的竹简和帛书保存完好。胡三省如获至宝,日夜研读。这些史料中不仅有宋金时期的记载,还有追溯至秦汉的珍贵文献。

最让他震撼的,是季粟亲笔的《灰烬之简》部分章节。这些记载与官方史书中的秦始皇形象大相径庭,展现了一个更加复杂、多面的历史人物。

“原来历史如此丰富多彩!”胡三省感叹道。

他决定注释《资治通鉴》,以守简阁的史料作为重要参考,纠正官方史书的偏颇和遗漏。

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很快引起学界关注,也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元廷派人前来调查这些史料的来源。

此时的胡三省已年过半百,深知这些史料若落入元廷之手,恐遭篡改。他效法郑樵,将史料重新分散藏匿,只留下部分副本用于研究。

元廷官员找到胡三省时,只见他简陋的书房中摆放着少量书籍,并无特别之处。

“听说先生注《通鉴》,参考了许多罕见史料?”官员试探道。

胡三省坦然回答:“乡野之人,偶得残编断简,不足为道。”

官员追问史料下落,胡三省笑而不答,转而大谈《通鉴》的史学价值。元廷官员无奈,只得空手而归。

胡三省活到八十高龄,临终前将守简阁的秘密和密语传授给了几名可信的弟子。

“守简阁史料,乃千年积累。他日若遇明主,当使其重见天日;若世道依然,则继续守护,待后来人。”

明朝建立后,华夏重光。守简阁的传承者们认为时机已到,开始逐步汇集分散的史料。然而这个过程困难重重——历经战乱,许多收藏点已毁,知情人多已离世。

嘉靖年间,福建武夷山下一处茶园因山体滑坡,意外暴露了一个地下密室。当地官员闻讯赶来,发现室内满是竹简和帛书。

消息传到京城,引起了学者杨慎的注意。他立即上书请求前往调查。

杨慎到达福建时,当地官员已将这些古籍视为祥瑞,准备上献朝廷。杨慎仔细查看,发现这些正是守简阁南宋时期分散藏匿的史料之一。

他大喜过望,立即组织人手整理。然而就在工作展开不久,朝中传来噩耗:因“大礼议”事件,杨慎被贬云南。

临行前,杨慎将整理工作托付给当地书院的学者,并秘密抄录了部分最重要的内容随身带走。

云南谪居期间,杨慎将这些抄本与当地史料对照研究,有许多新发现。他特别注意到季粟对西南夷的记载与官方史书大有不同,展现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历史图景。

“历史岂能只有一种声音!”杨慎感叹。

他将这些研究成果融入自己的著作,同时继续通过书信指导福建的整理工作。

万历年间,守简阁的大部分史料终于重新汇集,在徽州建立了新的守简阁。首任阁主程敏政是杨慎的再传弟子,他立下新规:守简阁向所有真诚的学者开放,不论其学术立场。

这一开明政策吸引了大批学者前来,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等大家都曾在此研读。他们从守简阁的史料中汲取营养,开创了经世致用的新学风。

清朝建立后,守简阁再次面临考验。清廷大兴文字狱,对史料管控极严。守简阁人不得不再次分散珍贵史料,只留副本应付检查。

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清廷在全国征集书籍。守简阁被迫上缴大量典籍,其中不少在编纂过程中被篡改或销毁。

时任阁主戴震心痛不已,但无力反抗。他秘密组织学者,将守简阁最珍贵的史料再次转移藏匿。

“待文字狱过去,这些真史终将重见天日。”戴震对弟子们说。

戴震去世后,守简阁表面遵从朝廷,暗中却继续保存真史的工作。这一艰难的平衡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新一代守简阁人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珍贵史料与新兴的史学方法结合。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保存,而是开始系统研究、考证,开创现代史学先声。

辛亥革命后,守简阁终于迎来新生。最后一任守简阁主梁启超宣布将守简阁所有藏书公之于众,成立现代图书馆和研究所。

在整理过程中,学者们意外发现了季粟最初藏在秦宫的那批竹简——它们历经两千年的风雨,辗转大半个中国,终于重见天日。

竹简上,季粟的字迹依然清晰。在最后一卷的末尾,后人添加了一句:

“灰烬之中,真简永存;千秋万代,史魂不灭。”

而今,这些珍贵的竹简安静地躺在博物馆的展柜中,向每一个参观者诉说着历史的故事。而那些守简人的精神,也随着一代代史官的笔,继续传承下去,直至永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