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灰烬之简 > 第8章 灰烬之简 火种篇

灰烬之简 第8章 灰烬之简 火种篇

作者:睿锅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6 21:25:04 来源:文学城

《灰烬之简:火种篇》

东汉初年,长安城西的守简阁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宁静。年轻的班昭穿过庭院,手中紧握着父亲班彪临终前交给她的钥匙。这把钥匙据说能打开守简阁最隐秘的藏书室,那里保存着自秦末以来历代史官的心血。

“小姐,您真的决定要接手守简阁吗?”老仆人在她身后担忧地问。

班昭坚定地点头:“班家三代与守简阁渊源甚深,这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

她手中的钥匙冰凉,却仿佛带着历代守简人的温度。班昭记得父亲曾说过,守简阁不仅收藏史料,更守护着一种精神——不媚权贵、不隐善恶的史官风骨。

打开那道沉重的木门,尘埃在阳光中飞舞。班昭点灯步入,只见四壁皆书,竹简与帛书整齐排列。在最显眼的位置,放着一卷以特殊符号标记的竹简——那是季粟的《灰烬之简》正本。

班昭轻抚竹简,仿佛能感受到两百年前那位史官在秦宫深夜疾书的身影。

正当她沉浸在这些珍贵史料中时,门外传来喧哗声。老仆人匆忙来报:“小姐,宫中来人,说是陛下欲修《汉书》,要取守简阁所藏前朝史料。”

班昭心中一紧。新建立的东汉朝廷对前朝史料的态度尚不明确,这些珍贵记载若被取走,恐遭篡改或销毁。

她急中生智:“快去请扶风班固先生,就说守简阁有要事相商。”

班固是她的兄长,如今在朝中任职,或可周旋。

等待期间,班昭迅速查阅季粟留下的《守简遗训》,其中记载了历代守简阁主应对朝廷征调的方略。在一卷标注着“急难”的竹简上,她发现了季粟的亲笔:

“若遇强权索史,可献副本而藏正本;若副本亦不可保,则择其要者密抄分散,总需保全真史。”

班昭立即召集阁中可信的学者,安排抄录重要史料,准备分散藏匿。

班固匆匆赶到,了解情况后神色凝重:“陛下确有修史之意,但未下旨征调守简阁藏书。今日之事,怕是朝中有人假传圣旨。”

“为何要如此?”班昭不解。

“守简阁藏有前汉诸多秘辛,有些人不想这些真相重见天日。”班固压低声音,“特别是关于王莽篡汉的详细记载,涉及许多仍在朝中的大臣。”

果然,假传圣旨的官员很快露出马脚,在班固的质问下仓皇退去。但班昭明白,这只是开始。

此后数月,班昭全身心投入到守简阁的整理工作中。她惊讶地发现,阁中不仅收藏史料,还有许多历代守简阁人的笔记和研究。司马迁的《史记》草稿、班彪的《史记后传》未定稿、还有无数无名史官对历史事件的考证和评述,都静静地躺在这里。

最让她震撼的,是阴嫚留下的一卷手札,记载了她对“史德”的理解:

“史者,当如明镜,美者自美,丑者自丑,不因喜怒而改其形。为史之人,须忘一己之利害,弃门户之私见,方可称德。”

班昭反复诵读这段话,深感肩头责任重大。

永平五年,汉明帝下诏令班固正式修撰《汉书》。这一次,是真正的圣旨。班固奉命前来守简阁,神色复杂。

“昭妹,陛下命我主持修史,需调用守简阁所藏前汉史料。”班固说,“这次是无可推脱了。”

班昭沉默良久,问:“兄长将如何修这部史书?”

班固郑重道:“必当效法太史公,不虚美,不隐恶。”

“即使涉及本朝先辈?”班昭追问。

班固坚定点头:“即使涉及本朝先辈。”

班昭终于点头同意。但她提出条件:所有史料只能在守简阁内查阅,不得带出;修史完成后,需在守简阁留存完整副本;修史过程中,她有权随时了解进度。

班固一一应允。

《汉书》的修撰工作就此展开。班固带领一批学者在守简阁内日夜工作,班昭则从旁协助。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向兄长提供了丰富史料,更时常与他讨论史学理念。

一次,在如何处理吕后事迹的问题上,班固与几位学者发生争执。有人认为应当淡化吕后的残暴,强调其治国才能;有人则主张完全按照《史记》的记载,不做改动。

班固犹豫不决,征求班昭意见。

班昭取出阴嫚的手札,读道:“美者自美,丑者自丑,不因喜怒而改其形。”然后说:“吕后杀戚夫人、害刘氏诸王,是其残暴;推行与民休息政策、稳定汉初政局,是其政绩。二者皆录,方为信史。”

班固采纳了这个建议,在《汉书》中客观记录了吕后的两面性。

这样的例子在修史过程中屡见不鲜。班昭以其深厚的史学素养和坚定的史德观念,对《汉书》的修撰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修史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朝中不时有人施压,要求美化某些历史人物,或隐去某些不光彩的事件。最严重的一次,是几位权贵联合上书,要求删除其先祖在王莽朝为官的记载。

汉明帝动摇了,下令班固修改相关内容。

班固陷入两难:遵命则违背史德,抗命则可能招来祸端。

深夜,班固在守简阁内徘徊不定。班昭见状,取来季粟的《灰烬之简》,翻到记录沙丘之变的部分。

“兄长请看,季粟先生明知记录真相有杀身之祸,仍用密语留下真实记载。因为他相信,真相终有大白之日。”

班固抚摸着那些竹简,仿佛穿越时空与前辈史官对话。次日,他冒着风险向明帝进言:

“陛下,史书之贵,在于信实。若因一时之需而改史,恐为后世所讥。且臣闻: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若史书不实,何以借鉴?”

明帝被说服,收回了成命。

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汉书》终于完成。这部史书继承了《史记》的优良传统,同时又开创了断代史的先河。班固在自序中特别感谢了守简阁提供的史料和支持。

书成之日,班固却病倒了。临终前,他将未完的《天文志》交给班昭续写。

“昭妹,守简阁和史学的未来,就交给你了。”班固气息微弱地说。

班昭含泪接下了这个重任。她不仅是班家史学的继承人,也是守简阁的新一代守护者。

续写完《天文志》后,班昭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守简阁向女子开放授学。

此举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就连守简阁内部也有不少反对声音。

“自古以来,治史皆是男子之事,女子岂可涉足?”一位老学者质疑。

班昭平静地回答:“阴嫚公主非女子乎?她守护这些史料百余年,其功其德,岂在男子之下?”

她取出阴嫚的手札,读道:“史者,天下公器,非男子独享。女子观史,常有不同于男子之见解,二者互补,史方全面。”

在班昭的坚持下,守简阁终于开始接纳女性学者。她亲自授课,将历代守简阁人积累的史学理念和方法传授给这些女子。

其中最出色的学生之一是邓太后之妹邓绶。她聪慧好学,对历史有着独到见解,深受班昭赏识。

永初四年,邓太后临朝称制,邀班昭入宫讲授经史。班昭借此机会,不仅向太后和宫人传授知识,更时常以史为鉴,对朝政提出建议。

一次,有人进献祥瑞,群臣纷纷上书称贺。邓太后问班昭意见。

班昭答道:“妾观前史,王莽之时,祥瑞频现;汉武之世,麒麟屡出。然王莽败亡,汉武晚年有悔。故知:国之兴衰在德不在瑞。”

邓太后深以为然,自此更加注重实务,不重虚饰。

在教授宫人的过程中,班昭发现她们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急需一部入门读物。她想起守简阁中阴嫚为普及史学所写的启蒙教材,决心撰写一部更为系统的女子教育用书。

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女诫》。

然而,《女诫》的初稿在守简阁内引起了争议。一些学者认为书中强调的妇德观念过于保守,与守简阁一向倡导的开明精神不符。

邓绶直言不讳:“先生常教导我们,女子当有独立见解。然《女诫》中要求女子‘卑弱下人’,岂非自相矛盾?”

班昭沉思良久,回答:“你说得对。我写《女诫》,本意是帮助女子在当下处境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非要她们永远屈从。”

她大幅修改了《女诫》的内容,在教导女子遵守礼法的同时,也强调读书明理、以史为鉴的重要性。修订后的《女诫》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也成为后世研究汉代女性教育的重要史料。

晚年,班昭将守简阁交由邓绶管理,自己则专心整理历代守简阁人的著作。她将季粟的《灰烬之简》、阴嫚的《守简遗训》、司马迁的《史记》草稿、班固的《汉书》笔记等珍贵文献汇编成《守简阁集》,并亲自作序:

“自季粟先生于秦宫密记真史,至今三百余年。其间王朝更迭,世事变迁,唯守简阁一脉绵延不绝。何也?盖因真史如灯,照亮来路;史德如柱,支撑正道。后世守简人,当续此灯此柱,勿使湮灭。”

公元117年,班昭病逝。根据她的遗愿,被葬在汉中守简阁旁,与季粟、阴嫚、司马迁、班固等历代守简人长眠一处。

邓绶继任守简阁主后,继续推动女子教育,并组织学者整理注释前代史籍。她特别重视各地地方史的收集,使守简阁的收藏更加丰富多元。

岁月悠悠,守简阁历经沧桑,但那一脉相承的史官精神始终未绝。每当世道动荡,真理蒙尘,总会有守简人站出来,守护那些被灰烬覆盖的真相。

而那卷最初的《灰烬之简》,依然静静地躺在守简阁最深处的藏书室中,等待着下一个有缘人的开启。竹简上季粟的字迹虽已斑驳,但那句箴言依然清晰可辨:

“灰烬之中,真简永存。”

时光流转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战火纷飞。守简阁也未能幸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董卓之乱时,洛阳城一片火海,董卓听闻守简阁藏有诸多珍贵史料,欲将其据为己有,以篡改历史来美化自己的暴行。邓绶带领守简阁众人拼死抵抗,无奈寡不敌众。就在董卓的爪牙即将闯入藏书室时,突然一阵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待风沙散去,藏书室的大门竟凭空消失,《灰烬之简》等珍贵典籍也不见踪影。众人皆以为是上天庇佑,董卓恼羞成怒却也无可奈何。此后,邓绶带领守简人四处寻找消失的典籍,他们坚信,只要真史的火种还在,就总有重见天日的那一天。而那消失的藏书室大门和珍贵典籍,也成了守简阁一个神秘的传说,激励着后世守简人继续守护史馆精神,等待真相再次照亮世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