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灰烬之简 > 第6章 余韵篇

灰烬之简 第6章 余韵篇

作者:睿锅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5 20:12:40 来源:文学城

《灰烬之简:余韵篇》

季粟的葬礼简单而庄重。阴嫚按照他生前的意愿,将他安葬在汉中城外一处可以俯瞰整座城池的山坡上。墓碑上没有华丽的头衔,只有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史官季粟之墓”。

送葬的队伍很长,不仅有汉中的官员和士兵,更多的是普通百姓。他们中许多人曾听过季粟在学堂讲史,或是在市井间亲眼见过这位谦和的老者与平民交谈。人们安静地站立在道路两旁,目送棺椁缓缓经过。

葬礼结束后,阴嫚独自留在墓前,直到夕阳西下。

“你放心,”她轻抚墓碑,仿佛在与老友对话,“你守护的真相,我会继续守护。”

回到府中,阴嫚开始整理季粟留下的所有手稿。她惊讶地发现,除了《灰烬之简》的正本外,季粟还留下了大量笔记和未完成的文章。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述,有的是对治国之道的思考,甚至还有一些关于天文历法的推算。

在这些文稿中,她发现了一封写给她的信。

“阴嫚吾友:若你读到这封信,说明我已先你而去。不必悲伤,人生有涯,而知无涯。我这一生,见证了帝国的兴衰,记录了时代的真相,更有幸与你相识相知,已无遗憾。”

“我知你一直担忧自己的身份——既是前朝公主,又是新朝治臣。但请记住:血脉不定义你是谁,你的选择才定义你是谁。你治理汉中的仁政,你对百姓的关爱,这些远比你的出身更重要。”

“《灰烬之简》不仅记录了过去,也指引着未来。我恳请你,将这些史料妥善保存,寻找合适的传人,让记录真相的使命代代相传。”

“最后,请原谅我的自私:我这一生献给了历史,却未能回应你的心意。若有来世...”

信在这里中断了,似乎是季粟写到一半被什么事情打断,而后忘记完成。阴嫚握着这封未完成的信,泪水无声滑落。

次日,阴嫚召集汉中主要官员,宣布成立“守简阁”,专门用于保存和研究季粟留下的史料。她亲自担任首任阁主,并邀请各地学者前来研读和抄录。

消息传出,响应者众多。不仅有关中的学者,甚至还有从原六国故地远道而来的士人。他们都对这部记录秦朝兴衰的史著充满好奇。

在这些学者中,有一位来自齐地的年轻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名叫司马谈,年仅二十,却已博览群书,对历史有着独到见解。

“晚辈读季先生《过秦论》,深感震撼。”司马谈在见到阴嫚时激动地说,“从未有人如此透彻地分析秦朝得失。”

阴嫚打量着这个眼神明亮的年轻人:“你认为季先生最重要的观点是什么?”

“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立场断是非。”司马谈毫不犹豫地回答,“记录历史,贵在客观公正。”

阴嫚点头微笑,决定重点培养这个年轻人。

就在守简阁日渐兴盛之时,朝廷的使者突然来到汉中。来的是老相识萧何,如今已是汉朝丞相。

“陛下有旨,请公主入朝为官。”萧何开门见山,“新朝初立,急需人才,特别是像公主这样有治理经验的人。”

阴嫚婉拒:“我已在汉中安定,不愿再入朝堂。”

萧何压低声音:“实不相瞒,这是陛下的意思,也是张良的建议。朝廷中多是武将,缺乏治国之才。而且...”他犹豫了一下,“有人向陛下进言,说公主在汉中聚集士人,恐有不轨。”

阴嫚心中一惊,明白这是有人嫉妒守简阁的影响力。

“让我考虑几日。”她最终说。

当晚,阴嫚独自登上城墙,望着汉中城的万家灯火。这座城市在她的治理下,已从战乱中恢复生机,市场繁荣,百姓安乐。若她离开,新任官员能否继续这样的治理?

“你在犹豫。”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阴嫚转身,看见张良不知何时已站在不远处。

“子房先生何时来的汉中?”

“刚到。”张良走近,与她并肩而立,“我知道萧何来了,也猜到你不会轻易答应入朝。”

阴嫚苦笑:“还是你了解我。”

张良望着城中的灯火:“陛下并非怀疑你,而是真心需要你的才能。况且,朝廷中若有你这样的人,也能防止某些人专权。”

“你是说...”

“吕后权势日盛,其族人多在朝中担任要职。”张良直言不讳,“陛下在时尚可制衡,若他日...恐生变故。”

阴嫚沉默良久:“我若入朝,守简阁怎么办?”

“可交托给可靠之人。”张良说,“比如那个叫司马谈的年轻人。我观察他多时,是个可造之才。”

阴嫚惊讶地看着张良:“你连他都知道了?”

张良微笑:“我对守简阁一直很关注。季粟的心血,不能白费。”

三日后,阴嫚答应了朝廷的任命,但提出一个条件:汉中仍由她遥领,具体政务交由她信任的部下处理。刘邦爽快地同意了。

临行前,阴嫚将守简阁托付给司马谈。

“真相需要守护,但也需要传播。”她嘱咐道,“不要将这些史料束之高阁,而要让更多人了解其中的智慧。”

司马谈郑重承诺:“晚辈必不负所托。”

长安的生活与汉中截然不同。阴嫚被任命为太仆,掌管车马舆服,看似是个闲职,实则时常参与朝政讨论。她以务实的态度和丰富的治理经验,很快赢得了不少官员的尊重。

然而,朝廷的明争暗斗远比她想象的复杂。吕后果如张良所言,权势极大,其兄弟子侄把持着朝中多个要职。阴嫚作为前朝公主,又深得刘邦信任,自然成了吕后的眼中钉。

一次朝会后,吕后特意叫住阴嫚。

“听说公主在汉中建立了一个藏书阁,收集了不少前朝史料?”吕后语气平和,眼中却带着审视。

阴嫚谨慎回答:“只是整理一些旧籍,以免散佚。”

吕后点头:“这是好事。不过,前朝已亡,有些事过去就让它过去吧,不必太过深究,你说呢?”

阴嫚明白这是警告,但她不卑不亢:“太后说的是。我们整理史料,正是为了从前朝得失中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吕后盯着她看了片刻,最终只是笑了笑,转身离去。

阴嫚知道,自己在长安的日子不会平静。

果然,不久后就有流言传出,说阴嫚暗中结交大臣,图谋不轨。甚至有人翻出她的身世,说她作为前朝公主,必然心怀怨恨。

面对这些中伤,阴嫚始终保持沉默,专心处理本职事务。她的淡定反而让那些谣言不攻自破。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重。在生命最后时刻,他召见阴嫚。

“朕知你一直忠心耿耿。”刘邦虚弱地说,“朕走后,太子年幼,吕后必然专权。朕已嘱咐陈平、周勃等人辅政,你也当尽力保全自己,必要时...可回汉中。”

这是刘邦对她的最后关怀。阴嫚感动之余,也更加忧虑朝廷的未来。

刘邦驾崩后,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吕后临朝称制,开始清除异己。不少刘姓诸侯王和开国功臣遭殃,朝中人人自危。

阴嫚谨记刘邦的嘱咐,低调行事,避免与吕后直接冲突。但她暗中保护了不少被冤枉的官员,并通过张良等人,尽可能制衡吕后的专权。

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守简阁成了她的精神寄托。司马谈定期从汉中送来抄录的史料和研究心得,这些书信成了她在权力漩涡中保持清醒的良药。

一天,司马谈在信中写道:“读季先生论秦朝焚书之祸,深感文化传承之重要。晚辈近日开始整理诸子百家著作,望能免其散佚。”

阴嫚回信支持,并寄去自己收藏的一些典籍。

时光荏苒,汉惠帝在位七年后早逝,吕后立少帝,自己完全把持朝政。此时的阴嫚已年过半百,她上书请求返回汉中养老,吕后欣然同意——她早就想把这个先帝信任的前朝公主送走了。

回到汉中,阴嫚发现守简阁已发展成一个真正的学术中心。不仅收藏了季粟的《灰烬之简》,还有大量诸子百家著作,吸引了全国各地学者前来研究。

司马谈已成为一个成熟的学者,他告诉阴嫚,自己正在撰写一部史书,试图贯通古今,究天人之际。

“这是季先生未竟的事业。”司马谈说,“他教会我们如何记录历史,现在我希望能更进一步,理解历史背后的规律。”

阴嫚欣慰地笑了。季粟的精神,正在通过这些年轻人延续。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阴嫚致力于完善守简阁的制度,确保即使她离去,这个机构也能继续运转。她还建立了一个基金,用汉中部分税收支持学术研究。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陈平、周勃等人诛灭诸吕,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朝廷派人来请阴嫚回长安辅政,但她婉拒了。

“我的使命已经完成。”她对使者说,“朝廷有你们这些忠臣,天下必能安定。”

此时的阴嫚已病重在床。她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召来司马谈和其他守简阁的核心成员。

“我死后,守简阁交由司马谈主持。”她气息微弱但语气坚定,“记住,我们的使命不是为某一姓王朝服务,而是为真理和正义服务。无论谁当政,都要坚持记录真相,传承文化。”

众人含泪答应。

最后时刻,阴嫚要求独处。她从枕下取出季粟那封未完成的信,轻轻抚摸那些熟悉的字迹。

“这一生,我无愧于公主的身份,无愧于治臣的职责,也无愧于...你的托付。”她轻声说,仿佛在向那个早已逝去的史官汇报。

闭上眼睛前,她仿佛看到季粟就站在床边,微笑着向她伸出手。

阴嫚的葬礼比季粟的更盛大。不仅汉中百姓倾城而出,朝廷也派来特使吊唁。她被安葬在季粟墓旁,墓碑上刻着:“嬴阴嫚之墓——一个忠于自己选择的人”。

司马谈继任守简阁主后,继续扩大收藏和研究。他将阴嫚与季粟的故事记录下来,附在《灰烬之简》的最后一卷。

多年以后,司马谈的儿子司马迁继承父志,以《灰烬之简》为重要参考,开始撰写那部名垂千古的《史记》。在自序中,他特别感谢了季粟和阴嫚,称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即使在遭受宫刑之辱后,仍坚持完成史书。

时光流逝,王朝更迭,守简阁屡经劫难,但总能浴火重生。那些被灰烬覆盖的真相,一次又一次地被后人发现,指引着他们在历史的迷雾中前行。

正如季粟所言:灰烬之中,真简永存。

(全文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