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灰烬之简 > 第4章 权力更迭,王朝兴替

灰烬之简 第4章 权力更迭,王朝兴替

作者:睿锅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5 14:56:29 来源:文学城

《灰烬之简》(第三部)

陈县的冬夜,寒风呼啸。季粟裹紧单薄的衣衫,在烛光下仔细检视那些从咸阳救出的竹简。烛火摇曳,映照着他日渐消瘦的面容。

“还是找不到吗?”阴嫚端着一碗热汤走进来,轻轻放在案几上。

季粟摇头,眉头紧锁:“我明明记得有一卷专门记录皇室血脉的密简,现在却遍寻不着。”

阴嫚在他身旁坐下:“或许在混乱中遗失了?”

“不可能。”季粟肯定地说,“这些竹简我亲自藏匿,取出时也清点过。除非...”他顿了顿,“除非有人故意取走了那卷。”

两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忧虑。若是那卷记录落入有心人之手,恐怕会掀起新的风波。

次日清晨,王恪匆匆来访,面色凝重。

“探子回报,章邯已率大军离开咸阳,向东进发。”王恪展开地图,指向一处,“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周文的部队。”

季粟心中一沉。周文是陈胜麾下最有能力的将领之一,若他被击败,起义军的士气将受到重创。

“我们必须警告周文。”阴嫚立即说。

王恪摇头:“已经来不及了。而且...”他犹豫片刻,“周文刚愎自用,未必听得进我们的警告。”

果然,十天后传来噩耗:周文大军在曹阳被章邯击溃,周文本人战死。

消息传来,陈县一片哗然。陈胜大怒,斩杀多名献策攻打关中的部将,起义军内部开始出现裂痕。

季粟敏锐地察觉到局势的变化,他开始更加紧迫地整理史料。在阴嫚的帮助下,他将重要内容誊写在轻便的绢帛上,分藏多处。

一日,季粟在整理竹简时,意外发现了一卷被错放的简册。打开一看,正是那卷失踪的皇室血脉记录!他仔细回想,确信自己从未将其放在那个位置。

有人动过这些竹简。

当晚,季粟设下一个小小的陷阱:在几卷重要竹简上悄悄系上细丝。第二天清晨,他发现那些细丝果然被扯断了。

“我们必须找出这个人。”季粟对阴嫚和王恪说。

王恪沉吟道:“眼下军情紧急,内部却生疑窦,实在不妙。”

阴嫚思索片刻:“我倒有一计。”

她故意放出消息,称季粟发现了一卷记录着传国玉玺下落的密简。当夜,他们潜伏在藏简室附近,静待鱼儿上钩。

深夜,一个黑影果然悄然出现。那人熟练地打开门锁,潜入室内,开始在竹简中翻找。

“在找这个吗?”阴嫚点燃火把,照亮了来人的脸。

那人猛地转身,竟是陈胜的谋士之一,孔鲋。

“孔先生?”季粟惊讶不已,“为何要偷看这些史料?”

孔鲋面色灰白,长叹一声:“我并非要偷,只是要确认一件事。”他直视季粟,“那卷关于皇室血脉的记录,是否提到了孔家的名字?”

季粟一怔,忽然想起什么:“你是孔子的后人?”

孔鲋点头:“秦灭六国,也毁了我祖辈保存的诸多典籍。我投身起义,本希望有朝一日能恢复儒家学统。但近来观陈王行事,越发专断,恐非明主。”

季粟若有所思:“所以你关心皇室血脉记录,是想...”

“我想知道,扶苏公主是否有资格继承大统。”孔鲋坦然道,“若她确有嬴秦血统,我们何不拥立她,以正视听?”

这个提议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几日后,陈胜召集众将议事。大厅中气氛凝重,前线接连失利,起义军内部人心惶惶。

陈胜面色阴沉:“章邯大军不日将抵达陈县,诸位有何良策?”

众将议论纷纷,主战主和各有主张。就在争论不休时,孔鲋突然站了出来。

“陈王,我等起义,本为诛暴秦,安天下。然近来军纪涣散,士气低落,长此以往,恐难成事。”

陈胜眯起眼睛:“孔先生有何高见?”

孔鲋不慌不忙:“暴秦之所以失天下,在于胡亥篡位,民心不服。若我等能拥立正统,必能赢得更多支持。”

“正统?”陈胜冷笑,“何处来的正统?”

孔鲋看向阴嫚:“扶苏公主乃始皇长子之女,嬴秦血脉,若拥立她为帝,讨伐胡亥,名正言顺。”

大厅中顿时哗然。陈胜的脸色变得极为难看。

“孔鲋!”他猛地拍案,“你欲反我?”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满身是血的士兵冲进大厅:

“报!武臣叛变,自立为赵王!魏咎也已在魏地称王!”

消息如晴天霹雳,起义军分裂已成事实。

会后,阴嫚、季粟、王恪和孔鲋聚在一起,神情凝重。

“陈胜不会接受拥立公主的提议。”王恪断言,“他今日未当场发作,已是克制。”

孔鲋点头:“我观陈王,已非昔日那个‘苟富贵,勿相忘’的雇农。权力改变了他。”

阴嫚却道:“即便他同意,我也不愿做这个傀儡。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季粟惊讶地看着阴嫚,这番话颇有见地。

然而局势的恶化超出所有人预料。章邯大军势如破竹,连破起义军多座城池。陈胜麾下部将接连叛变,起义军土崩瓦解。

十二月,章邯兵临陈县城下。

城内一片混乱,士兵逃亡,百姓恐慌。陈胜在亲信保护下准备突围。

临行前,他召见阴嫚一行人。

“与我同行吧。”陈胜出乎意料地邀请,“去江东,重振旗鼓。”

季粟看向阴嫚,等她决断。

阴嫚摇头:“我们另有打算。”

陈胜也不强求,只淡淡道:“那就此别过。若他日江东再见,望不是敌人。”

陈胜突围后,陈县很快被秦军攻破。季粟等人早在城破前就已离开,带着那些珍贵的史料,向西而行。

他们的目的地是汉中。据报,那里有一支起义军正在聚集,首领名叫刘邦。

路上,他们目睹了战争最残酷的一面:村庄焚毁,尸横遍野,饥民遍野。

在一处被焚毁的村落,他们遇到了一群孤儿。最大的不过十岁,最小的才刚会走路,个个面黄肌瘦,眼神惶恐。

阴嫚下马,将随身干粮分给孩子们。她看着这些无辜受害的孩童,眼中含泪。

“我们要带他们走。”她坚定地说。

王恪反对:“公主,我们自身难保,如何照顾这些孩子?”

季粟却道:“我赞成公主。若我们只顾自身安危,与那些争权夺利者何异?”

最终,他们带着这群孩子继续上路。行程慢了下来,但每个人的心中都多了份踏实。

一日,他们在山路行进时,突遇一队秦兵。王恪立即指挥护卫布防,然而敌众我寡,形势危急。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另一支队伍从侧面杀出,将秦兵击溃。

来人身着戎装,气度不凡。他下马行礼:“在下刘邦,见过诸位。”

季粟惊讶地打量着这个传说中的起义领袖。刘邦身材不高,但双目有神,举止从容。

“听闻诸位携带重要史料,又有扶苏公主同行,特来迎接。”刘邦笑道,“请随我入汉中,共商大计。”

在前往汉中的路上,季粟与刘邦多次交谈,发现此人虽出身平民,但见识不凡,善于纳谏。

“天下苦秦久矣。”某夜篝火旁,刘邦对季粟说,“然推翻暴政易,建立新秩序难。季史官博览群书,不知有何见教?”

季粟思索片刻:“秦以法立国,然法过严则民怨;周以礼治国,然礼过繁则民疲。治国之道,或在宽严相济。”

刘邦点头称善:“若我得天下,当与民休息,去秦苛法,存其善制。”

季粟心中微动,感觉眼前之人或许真有帝王气度。

到达汉中后,刘邦安置了那些孤儿,给予季粟等人礼遇。他尤其尊重阴嫚的身份,但从未提出要拥立她为帝,这让季粟颇感意外。

某日,刘邦请季粟参观他的藏书阁。令季粟惊讶的是,这里收藏了许多秦国律令和典籍。

“这些是从咸阳抢救出来的。”刘邦解释,“我认为,要建立新朝,必先了解旧朝为何失败。”

季粟深以为然,开始与刘邦的谋士萧何、张良等人一起整理研究这些文献。

与此同时,天下局势急剧变化。章邯虽连战连胜,但秦朝廷内部斗争愈演愈烈。赵高设计害死李斯,独揽大权,甚至逼死胡亥,立子婴为秦王。

消息传来,季粟独坐良久。他想起了李斯最后的选择——那位丞相在自杀前,终于将沙丘之变的真相公之于众。

“李斯虽晚节不保,但最终选择了赎罪。”季粟在竹简上写下对这位复杂人物的评价。

公元前207年冬,刘邦决定出兵关中。临行前,他请季粟同行。

“我需要一个了解秦廷内情的人。”刘邦说,“而且,那些史料应该回到它们本该在的地方。”

季粟犹豫不决。阴嫚却鼓励他:“去吧,这是让真相重见天日的时候了。”

临别前夜,阴嫚来到季粟住处。

“天下将定,你有何打算?”她轻声问。

季粟看着这个与自己共患难的女子,心中涌起复杂情感。他们一起经历了太多,从咸阳出逃,到陈县危局,再到汉中安定。

“我终是一介史官。”季粟最终说,“待天下安定,我当继续记录历史,让后人铭记这个时代的教训。”

阴嫚微笑:“那我就建立一个可以让你安心记录历史的天下。”

季粟惊讶地看着她。

“我决定留在汉中,”阴嫚解释,“与萧何先生一起治理此地,为前线提供稳固后方。”

季粟明白了,阴嫚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不是作为政治象征,而是作为实实在在的治理者。

次日,季粟随刘邦大军出发。车载着那些珍贵的竹简,随着军队向关中进发。

路上,季粟不时翻阅那些记录,思考着历史的轨迹。他想起了祖父的教诲,想起了蒙毅的牺牲,想起了李斯的沉浮,想起了陈胜的兴衰。

权力更迭,王朝兴替,唯有真相永恒。

函谷关在望,咸阳不远。季粟知道,一个时代即将结束,另一个时代即将开始。而他的责任,就是将这个转变的过程如实记录下来,传给后世。

灰烬之中,真简永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