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怀旧系列 > 第6章 第 6 章

怀旧系列 第6章 第 6 章

作者:宁捷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3-08 11:37:58 来源:文学城

1968年4月1日,大家终于领到了领章和帽徽,这也就意味着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大家也定下了自己要去的连队,张学奎被分到十三团二连一排三班。

二连的连长叫王双喜,30出头,老兵!曾经参加过青藏平叛,是真正上阵杀过人见过血的军人!家里往上数几代都是贫农,没读过书,参军后参加过部队的扫盲班,但斗大的字依然识不得几个!念个文件都磕磕巴巴的。就因为这个原因,一直提不起来!

指导员叫梁锦贤,曾经是西宁师范学校的学生,1957年部队赴青海平叛,他积极要求参军,因为他有文化,进入部队后逐渐从文化□□成长为基层的连指导员,还不到30岁。

随着社会上“极左”思潮的波及,军人们也都会佩戴特制的五角星形状的**像章,下方为“为人民服务”五个毛体手书字。

大家人手一本《**语录》,每天早请示、晚汇报是必修课。

大家都分到了不同的连队。

每天早晨,各班班长都会站在队列前边,带领全班战士面向挂在墙上的**画像,挥动语录本虔诚祝福。

然后才会布置当天任务。晚上汇报的时候,也是一丝不苟,从不含糊!

骑兵第五师管辖着骑兵十三团、十四团、十五团共三个团。

骑兵比较特殊的是没有营的建制,各团下辖五个骑兵连,另有警通连、82迫击炮连、75无后坐力炮连,共8个连。

再加上机关、卫生队、军马卫生所、军械所、大车队等,一个团的人数大概1200-1300人,全师将近4000人。

每个连有四个排,三个骑兵排,一个机枪排。

每个骑兵排设排长、副排长以及三个班,每班9人,一个排共计29人;

武器配置为3支五六式折叠枪托冲锋枪、1挺五六式班用轻机枪,4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每人均配有马刀一把,根据战士身高,有人是三号马刀,个高的也有使用1号马刀的。

轻机枪设正副射手各一,副射手没有枪,背四个各100发子弹的鼓形弹盘。

重机枪排设排长、副排长以及3个班,共计26人;其中两个班为连用机枪班,各9人,武器配置为2支冲锋枪、1挺五八式连用机枪;这种枪与杭美援朝时的苏联造轻机枪相同,《英雄儿女》《上甘岭》等电影中都出现过,口径为7.62毫米,不同的是供弹方式,用五三式重机枪弹带供弹,而不是圆形的弹盘。

另一个班为火箭筒班,6人,武器配置为2支冲锋枪,2支五六式四零火箭筒。

另外连部设司务长、兽医、文书(兼军械员)、通信员、司号员、卫生员、军马卫生员、给养员、军马给养员、装蹄手、大车驭手、理发员及炊事班。

全连130余人,140匹战马和骡子,还有一辆马车。

老兵说:从军马场接回来的战马,团首长先挑,之后将马匹打散分给各连。连首长再选,之后再分到各排班。正副班长选完,再由老兵选,之后是机枪手和新兵。

新兵们开始学习喂马、饮马、铡草、填料,熟悉骑兵的一日生活制度。

每天起床后出操队列训练,之后将自己的战马从马厩中牵出饮马,饮完后再把马拴在自己班的吊马场(为了保证军马昂首抬头,利于奔跑)。

早餐后,读毛选,训练;

午饭后,将马牵回马厩喂草料;

午休后,继续吊马;

下午政治学习,晚饭后再送马回马厩。

除了夜间站岗,每周还会轮到一次马勤务;出马勤务的人,早晨三点钟要起来铡草喂料,连队饮马后去扫马厩,清理马粪;中午和晚上负责喂马,晚上还要去吊马场清扫干净才算结束。

看着简单,实际干起来就不一样了!

比如铡草,不是随便铡的,用铡草机铡成大概一厘米左右的长度,还要过筛除去土和杂质以后才能喂马;刚开始都是由老兵带着,熟练之后才会单独操作。

比如喂料:高粱米麻包是80斤/袋,要扛起来送到马厩,将高粱米按量放入马槽用清水泡好,还要投入一定量的食盐,再加入麦麸草料拌在一起,分别倒入每匹马的马槽里。

军马很聪明,吃料时会先用嘴把草料拱到四边,只吃底下的高粱米,这时马勤务就要赶紧用手把草料和高粱米搅合均匀。

老兵说所草不能一次添太多,要勤添,否则被马拱到外面就浪费了!

喂马的讲究可太多了!

比如草料不能有发霉的、捂了的,马吃了这样的草会拉稀;

谷草要铡的短一些,俗话说“寸草铡三刀,没料也上膘!”。

春天是马匹脱毛的时候,训练后的马会出很多汗,喂的精料里需要加一些食盐,这样喂出的马匹毛色鲜亮,壮实有劲!

张学奎在家里的时候就经常帮着干活,对这些倒是不陌生;但有些城市来的却是不怎么会干这些活,尤其是清理马粪。

夏天时马粪味道特别大,蚊子苍蝇嗡嗡飞,等扫完马厩肯定会被蚊子咬几个包;一天下来,身上全是马粪的味道。老兵教大家要扎好马裤的裤腿,整理好鞋袜,否则被跳蚤钻进去就有得罪受了!

马厩里里不光有跳蚤,还有老鼠,而且老鼠都不怕人,大白天也在马厩里游荡。

冬天就更麻烦了,天气太冷,马粪都冻在了地上,根本扫不动。

老兵们干脆就用大头鞋踢,如果走在路上,看到大头鞋前面都踢开线了的,基本就是骑兵!

战士们自己编了个顺口溜:八二工地(十三团团部所在地对外的名称)苦,石头代替土;穷山又饿水,耗子搂虚步!

军马都很聪明,差不多相当于四五岁小孩的智商。

早晨把缰绳解开,搭在马脖子上,老马自己就会去平常吃草的地方;早饭之后,战士会牵着自己的战马去饮水,喝足了水的战马,会在松软的沙土地上打滚、撒欢。

之后,战士们会拿出特制的铁梳子和毛刷为战马梳理毛发;这时,战马就会乖乖的站在那里,默契配合。有的战士还会给自己战马把长长的鬃毛梳个小辫子,梳理过后的战马明显更精神,更漂亮!

老班长指导新兵:“精料不能多,也不能少,需要适量,这是个经验问题,你们慢慢就摸索出来了!还有,一定要在马匹饮水之后再给精料吃!”

有新兵问:“为啥呢?有区别吗?”

老班长说:“马匹饮完水以后,再□□料不会撑着,也不会便秘!只有战马健康,我们才能更好的完成训练任务!战马是我们的无言战友,我们一定要好好对待它们!”

有个东北来的老兵告诉张学奎,要是人勤快,干活麻利,出马勤务那天就等于是放假。

早晨起来,千万别磨蹭!立即赶到马厩铡草,一次铡好一天的草,喂完料后,就可以回去睡个回笼觉;早饭后尽快清扫马厩,干顺手之后,半小时就能扫完;中午喂马,晚上喂马加打扫吊马场的卫生都用不了太多时间。

之后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了,因为出马勤务的人当天可以不参加其他工作,看看书写封信,甚至请假去团部转转都行。

有人会偷偷骑连里的好马,也有人会和自己的坐骑多多亲近,多喂点草料粮食,加深感情!

张学奎按照老兵的话去做,果真如此!

之后大家开始学习备鞍、上马、下马,接着才真正开始骑马训练。

以前的骑兵用的是老式木马鞍,容易出现拖镫的现象。为了预防这种情况,骑兵训练的时候,带队干部的配枪都是子弹上膛的,一旦出现拖镫,只能开枪把马击毙,保住骑手!

65式马鞍是我军第一种自己定型批量生产的牛皮马鞍,因为是1965年定制生产后装备部队而得名!

这种马鞍最大的优点是不会拖镫,它挂镫革的铁钩子是个活扣,当出现拖镫的情况时,骑手掉落马下,脚卡在马镫中会向后产生拖力,活扣自然打开,镫革连马镫脱落,落马人不会出现被拖死或拖伤的情况。

但它的缺点是不如木马鞍坐着舒服,因此老式木马鞍每个连队都会留几个,老兵和干部们有时还会用用!

(几十年过去了,65式马鞍已经逐步退役、报废,有些旅游景点会搞去给游客用,怕摔着人,所以在鞍桥上会焊一个铁环,游客可以抓着;真正会骑马的人是用不上的!)

另外,骑兵是绝对不可能用马鞭的!

马是骑兵无声的战友,不能打,如果持有马鞭或者打马是要受处分的!

马的跑、快跑、走和停全由骑手控制,用马靴后跟上的马刺轻磕马肚子,马就跑的飞快了!

骑兵是不可能喊“驾、喔、吁”这些的,只有赶马车的才会这样喊。

道理很简单,假如一个骑兵连长喊“吁”的时候,是喊自己的这匹马还是喊全连的马?

(所以现在很多影视剧里出现让战马停下而喊“吁”的镜头,都是错误的!只能说明导演和演员不懂骑兵!)

因骑兵连队队列较长,骑兵的口令比步兵队列要长2-3倍!

比如:上马时要喊“上马------上”,下马时要喊“下马-------下”,其他诸如“慢步------走”、“快步------走”,“齐步------走”,“勒马袭步-----走”,“向左/右看---齐”“向左/右----转”等等。

过了几天,马刀也发下来了,每人一把!大家都兴奋的把马刀擦的雪亮!

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直至1960年中期,我军骑兵大多沿用缴获的侵华日军骑兵的32式军刀,这种刀长102厘米,轻捷锐利,在部队平叛和剿匪作战中,很受官兵欢迎。

此外,1949年前后,新疆的民族军骑兵则使用苏联制造的1927年式骑兵军刀,其形为高加索式军刀,炳无护手。

而65式马刀根据长度和质量分为3个型号,其中2号刀刃长96厘米,精钢打造,刀身镀铬,重1.85公斤。

当1.85公斤的马刀挥舞起来,缺少膂力就容易伤到自己和战马,因此新兵的马刀是不开刃的,只有资深老兵的马刀才会开刃。

但即便不开刃,凭借着军马高速的冲击惯性,这样一柄军刀仍然可以轻易地把敌人的头颅削落!

65式军刀是我军唯一列装的制式军刀,该刀借鉴了日军32式骑兵刀,但因为骑兵对刀刃部分的要求很高:两马对冲,惯性极大,再加上需要战士大力挥刀,刀身受力极大,所以骑兵刀的要求比一般刀要高!

当时国内的工业技术难以达到要求,而苏联有多年制造马刀的经验,重工业比较发达,所以这批军刀的刀身是在苏联定制的,大约是1960年左右。

刀身运回国后,整刀由南京某军工厂组装,刀身镀铬,于1965年设计定型,主要配发给新疆、甘肃、内蒙古的骑兵部队;另外还有少量配发给阅兵仪仗队使用。

随着骑兵部队的大量撤编,该刀只成产了一批便终止了!

这批刀在日军32式骑兵刀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改进,包括:

1.长度加长,重量加重;

2.刀身进行了镀铬处理;

3.闭锁完全改进,避免了在刀入鞘时,用于用力过猛而造成的闭锁断裂的弊端;

4.佩环由单环改为双环,可以肩背;

5.柄护拳内有皮指挂革;

6.刀柄纹理增大,握持室更为坚实稳固;

7.外观更为威猛,强悍,更具有“军味儿”

在骑兵部队的使用反应中,普遍反映比日本刀更具威力,浸透力和斩切面更强!

国民合作时期,军骑兵不善马刀砍劈,一般是采用马枪、冲锋枪下马徒步作战的战术。这也导致在作战中吃过大亏。

当时青海的马步芳所属骑兵,虽不善枪炮火力之战,但却精于上马格斗,他们使用的是沙俄恰西克马刀。

白刃格斗,马上的士兵占有极大优势!速度极快,马刀或批或刺,数十米范围内都是骑兵的控制范围。

1941年新四军第四师在大小营集,与青海骑八师马彪部遭遇,5000多名官兵死于马刀之下!

著名的老32团几乎被打光!

这里面还包括新四军抗日干校的200多名学员,全部牺牲!

这也是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最大的一次失利!

此战之后,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愤而组建骑兵团,战术和技术由新疆调入的团长周纯麟教导,师法苏联红军骑兵。彭雪枫自幼习武,他亲自设计了一款马刀,身修长,背轻薄,用精钢打造,刀刃十分锋利,战士们爱不释手,称之为“雪枫刀”!

1942年,为保卫洪泽湖地区夏收,面对在沙山抢粮的日军,彭雪枫指示骑兵团“一定要等敌人出村远点再打,这不仅可以发挥我长马刀的作用,还可以避免误伤人民群众。”

战斗打响后只用了9分钟,300余名日军即被骑兵团马刀砍倒大半,80余人做了俘虏!

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我军马刀比敌人长一寸,且身细一指,因而轻捷灵便,常常是敌人马刀还未到,我军马刀已劈中敌人!

1944年10月20日,在河南水城和安徽涡阳交界处,新四军第四骑兵团与敌人骑八团展开殊死白刃拼杀。此战我骑兵团大胜骑八团,一雪多年旧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