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固阳的部队,同样乘坐火车,停停走走,从集宁到察素齐再到包头,咣当咣当的开了一夜。
因为是闷罐子火车,没有取暖设备,大家感觉越走越冷!
只好不断穿衣服御寒,先是拿出雨衣穿,还是冷!
后来有人把大衣都拿出来穿上了!
这倒好,背包空了!
火车只能到达包头市的固阳县,全体人员下车,需要徒步到十多公里外的红石板沟,才能到达部队真正的驻扎地点。
为什么徒步呢,因为汽车连的车需要运送各种机器设备,没有多余的运力了。
红石板沟位于大青山脚下,附近是包头固阳秦长城的一部分,这也能看出这里的地理位置是多么重要!
在固阳秦长城红石板沟段有一处豁口,相传是孟姜女千里寻夫不见,哭倒长城处。
附近还有蒙恬大将点将台、匈奴万箭穿石处等历史遗址,是当年秦大将蒙恬战前点兵列队迎战匈奴时以及统率秦军与匈奴交战时的地点。
(所有战士都没有想到,他们参与的这个国防工程,是内蒙古自治区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国防工程!
位于大青山里的这个工程,南北长9公里,东西长13公里,总占地面积为117平方公里,内部200多条工事坑道纵横交错,相互联通,各类设施齐备,功能齐全。
前后花费超过28亿元!
这些要塞施工断断续续进行了将近20年!不少战友都牺牲在这里!
但世事沧桑,政局变幻,现在这些工程都已经荒废掉了!或者成为了国防教育基地。)
抵达红石板沟,大家发现最严重的问题是没有住的地方!
先期抵达的工兵部队,给团部修了几栋土坯房;
但其他连队的营房全部是铁架子房,外面是帆布覆盖。
而8月的包头,晚上温度已经降到10度以下,这种房子完全不能保温,是不能解决连队长期居住问题的。
部队只能抽调部分人员,开始修建干打垒营房,其他战士还是和工兵部队一起进行国防工程的建设!
“干打垒”是一种简易的筑墙方法,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入黏土,代替砖石。
干打垒营房就是用这种方法盖起的简易房子。
六十年代初,大庆石油会战刚刚打响时,几万人和家属就居住在“干打垒”里。
红石板沟的干打垒比大庆的还要简陋,号称“地窨子”,类似于解放前老百姓住的窝棚!
先在地面较平、土质比较松软的地方,挖一个10米长,5米宽,1.5米深的坑,
挖出来的泥掺水拌匀,打成泥坯,晾干后在坑的四周砌墙。
背风方向墙低矮一些,向阳面则高一些,
再做一个门,两扇窗户,屋顶部盖上荆棘条编的荆芭,上面糊上泥土就算盖好了!
这种窝棚虽然能住人,但夏天雨水大了容易倒灌,冬天雪大了又会把棚架压塌;
晚上换岗不注意还会走到屋顶上!
曾经就发生过战士夜晚巡逻掉进窝棚的事情!
因为低矮采光不好,黑暗潮湿,战士们很容易得风湿性关节炎。
而这样的窝棚大家一直住了两年。
盖好后的干打垒营房,需要先向下走十几个台阶,才能进入屋内。
土墙上刷着标语:提高警惕,准备打仗!
没有电,晚上需要点油灯,只要看到土墙上有乌黑的烟油渍,就能确定放油灯的位置。
即使是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部队也依然要求标准化,军事化。
比如大家挂背包的地方,钉子眼都必须保持一条直线,不能随便挂!
内蒙古西部盛产煤矿,但部队找地方卖煤需要花钱,一马车是8元钱。
而离红石板沟不远处,有个叫哈业忽洞的小村庄,地下十几米就有煤层。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冬天,部队决定自己挖煤,做好煤炭储备。
营里组织了人马,自挖煤井。
每天会安排两个战士下井,背一把小型洋镐手工敲,拿一盏电石灯用做井下照明。
井下的作业面差不多有两米宽,先拿洋镐将煤层下的煤泥挖进去一米多,使煤层悬空,再拿大锤一震煤块就掉落下来。
之后再用小推车将煤炭运至井口,倒入柳条筐,井上的人再用绳子把柳条筐拉上去。
天不亮就要下井,只用中午吃饭时能休息一会儿,晚上要一直干到星光满天。
因为没有机器,全靠战士人力挖煤,太辛苦了!
煤层下面的煤泥是和巷道平行的,巷道的高度有不够,挖的时候只能趴在地上;
没有排水设施,巷道地面上全是积水,因为长期泡在寒凉的积水里,战士马进标的脚出了问题,不能正常行走。
送到医院检查,说可能是风湿病。
幸好连队的卫生员会针灸,有时间就帮他扎上几针,杖着年轻,病情竟然逐渐好转了!
这个还不是最艰苦的,井下作业没有安全措施,随时有塌方的风险,这个才是最可怕的!
虽然是多事之秋,但幸好自己挖的煤井没有出什么意外!
10月,部队开始准备储存过冬蔬菜。
白菜很少,大部分是土豆。
炊事班的战士们抓紧时间腌制各种咸菜,当地有一种芥菜疙瘩,是冬季常吃的。
固阳的敖包山是大青山的一座山峰,海拔约2070多米。
登上敖包山,近可全俯五当召,远可眺包头,天气晴朗,甚可隐见黄河若一条白带蜿蜒。
这座山上也要构筑工事,主要是挖战壕!
山上只有弯弯曲曲的小路,没有现成的公路,从罗马尼亚进口的科尔8000越野车也只能把工具设备运到山下。
战士们需要扛着铁锹、大锤爬山运上去;工兵班的人拿着导火索、□□和硝铵/炸/药。
炊事班班长高天顺、老穆等人背着行军锅和做饭用的大米、饮用水、干柴;没有蔬菜只好带了一大包咸菜。
大家已经换了冬装,再拿着工具爬山,非常吃力!
爬山时汗水湿透了衬衣,到了山顶西北风一吹冻得大家直打哆嗦。
战壕要求深度在1.5米,宽度大约0.8米左右;每班分成四组,每人每天必须完成2米的任务。
骑兵们之前没学习过,敖包山又都是石头,大家都不怎么会抡大锤扶钢钎。
幸好部分战士是从原412工程兵部队转过来的,和骑兵们混合搭配,不至于一筹莫展。
山顶上插满彩旗,全团的各个班都在暗中较劲,默默竞争!
直到11月11日,敖包山的工事才挖完。
有些之前受伤的战士,虎口震裂的,砸伤手脚的等等才能真正修养一段时间。
1970年的冬天,,也不知道怎么那么冷!
干打垒的房子肯定不如正规建设的那么保暖,再加上大青山山体之间形成的旋风,冰冷刺骨!
北京来的士兵没有东北的对于御寒有经验。
大家想了不少办法:
给窗户和们安装厚实的门帘子,减少冷风进入;
在每一个干打垒的屋子里都建设一个土火墙,比铁炉子保温时间长,散热效果好,等于每个屋子里有个小火炕;
白天汗湿的大头鞋放在火墙上,第二天早上烤的暖呼呼的。
但这也造成个问题,室内空气不循环,再加上点油灯,每天早上大家起床,鼻子眼都是黑黑的,擤的鼻涕都是黑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