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9月,师部召开《师党委扩大会议》。
主要传达了目前的边境形势:
1.苏修敌人在中苏和中蒙边境集结了60多个师的兵力,300多架飞机,军费比去年增加了38%!
2.苏修国防部副部长扬言要在10月1日轰炸北京;
3.我军已经在中蒙边境集中了五个军的兵力;
4.经过主席批准,合并后的135团、36团固守白云鄂博、百灵庙;134团固守固阳地区,其中122、85炮营驻扎在一起。
副营长和教导员回来给大家开会传达会议精神,也发现了目前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1、部队新编,还不太熟悉守备部队的相关技术,比如转入工程兵和炮营的战士,需要从头学习。
2、挖内人党,导致大量干部流失;
3、武器装备送的慢,来的少!比如122加农榴弹炮还没到只能先用85加农炮;
4、通讯电台、侦查装备、轻武器、40火箭筒、75毫米无后坐力炮、12.7毫米高射机枪都没有;
5、后勤供应不够,生活较为艰苦,准备打仗,需要自己管理伙食。
内蒙古军区计划在长条山和金山镇进行大规模国防工程。
原骑兵五师的部分官兵开始和工程兵部队一起进行各项国防工程改造。
新的守备第六团驻守达茂旗百灵庙,任务就是掩护全国进入战备状态,固守阵地半年以上,消耗入侵敌人的有生力量,迟滞可能入侵的苏修敌人,为未来的战略反击争取时间。
部队进驻百灵庙后,临时住在旗政府的机关及下属单位,稍事休整后,开始抵达预设的阵地修筑工事。
百灵庙历来为军事重镇,但居民不多,全旗人口九千余人,百灵庙人口则斤四千人。
这里地势险要,常年刮风。
除了冬季,春秋季甚至夏季都会刮暴风雪,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白毛糊糊”!
春季如果刮的是黄风,则被称为“黄毛糊糊”,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沙尘暴”!
有时候,黄风一刮就是三四天,白天屋里都只能点蜡烛或者煤油灯。
冬季异常寒冷,零下三十多度是常事儿!
新鲜蔬菜非常稀少,基本只有窖藏的圆白菜,土豆和胡萝卜。
最困难的是当地的吃水问题。
因为近邻沙化的草原和戈壁滩,没有地上水,地下水盐碱程度高,都是咸的。
当地人都是用水加热沏砖茶喝,被砖茶的苦涩中和之后,才喝不出水的咸味。
很快战士们就编出了许多顺口溜,比如“达茂旗好风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土豆丝、土豆片,吃顿饺子土豆馅儿!”
之前,工程部部队已经在附近重要的军事要点修建了水泥坑道;
第六团随后开始在山头挖联通坑道的战壕,之后还要不断更新加筑。
因为气候问题,部队只能夏季施工,冬季训练。
在这里构筑了坑道、永久火力点、炮防工事、坑道供水系统,后来又设置了防坦克战壕、被覆战壕、伪装工事等等。
战士们的武器装备也都换了!
半自动步枪换成自动步枪,骑兵之前使用的可折叠铁把冲锋枪改为木托的冲锋枪;
步兵班增加了重机枪,火箭筒,六零炮;
连队增设了无后坐力炮排和一个喷火器班;
每个士兵都要掌握两三种武器。
炮兵侦察是为火炮设计测距离、计算射程和指示方向的,基本装备是方向盘、经纬仪。
大家之前都是骑兵,别说用了,连见都没见过!
为了学习新知识,除了天天读,还要天天练,什么密位、三角等等。
幸亏后来没打仗,否则这些所谓的炮兵只能当步兵用!
坑道等设施修好以后,部队为了演练战时生存能力,整个连队奉命进驻坑道一周。
在连续进入三道据说可以防原子弹冲击波的厚重水泥门之后,大家开始进入演练状态。
没有电,只能点燃昏暗的煤油灯;
适应室内光线之后,可以看到坑道两旁,整齐地码放着各种轻重武器需要的弹药箱,还有压缩饼干箱。
往前走不时能看到向左右手方向延伸的散兵洞,电话电报室,卫生室,值班室等其他功能的侧洞。
整个坑道中心位置有一个水泥铸成的大型饮水池,装满了饮用水。
在高约4.5米的坑道顶部,是坑道的通气孔所在地。
看起来,各种生活用品和战备设施还挺齐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简易坑道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首先,通气孔太少!
洞内空气流通不畅,煤油灯燃烧也需要空气,而且还有黑烟。
第二,没有考虑到厕所的下水问题!
上百官兵都需要上厕所,没有下水设施只能攒够一定程度人工去倒;
加上空气不流动,时间长了之后,洞内空气难闻至极。
为了能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倒粪桶这个平时厌恶至极的工作都成了香饽饽,大家趋之若鹜的申请倒粪桶!
最开始大家没有经验,没有准备墨镜,第一批去倒粪桶的战士是白天出去的。
因为在昏暗的坑道时间太长,眼睛已经适应了黑暗环境,导致有部分战士接触阳光后出现了雪盲的症状,双眼暂时性失明,什么都看不到了!
后来改为晚上去倒粪桶,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进驻坑道一周之后,连队才撤出坑道,这中间出现的种种问题,都被记录下来上报上级,作为未来部队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