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改编非常快,可能与当时的紧张局势有关,随时与苏联准备开战!
中苏关系紧张(1968年苏军有4个坦克机械化师组成驻蒙集团军开进蒙古国,随时待命),加上内蒙古深挖“内人党”,局势混乱,已严重威胁到首都北京的安全。
原骑兵五师并入北京军区守备第二师,十三团先是去乌海支左四个月,年底才移防包头固阳县;
十四团改为守备二师第六团,十五团改为守备二师七团。
十三团的最新任务是成建制的组成军宣队,进驻乌达矿区的各个单位,直到矿区可以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工作为止。
乌海市地处乌兰布和、库布齐、毛乌素三大沙漠交汇处。
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沉寂荒凉,人烟罕至。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这里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人口410人。
但是这里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乌达煤矿。
1952年,乌海地区成立最早的党*支部就诞生在乌达煤矿的老石旦煤场。
1958年,国家批准大规模开发乌达地区和桌子山地区的煤炭资源,在原乌达镇党委和原桌子山矿区党委的领导下,黄河两岸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
形成了乌海市最早的城区乌达区。
乌达煤矿由三个井组成,五虎山、苏海图、黄白茨,煤矿总面积为35平方公里,总地质储量约6.3亿吨。
这里的可采煤层达到12层,也正是这个地质原因,早在1961年,乌达矿务局就在苏海图井田9号和10号煤层发现了自燃火情,但当时以及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并未得到生产企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致火势像脱缰的野马日渐蔓延。
自燃情况顺着地下的裂缝等逐渐蔓延到另外两个矿区。
1968年3月乌达煤矿五虎山矿发生瓦斯爆炸,炸死8人,重伤5人。
随后被自治区树立为“黑典型”,开始深挖严挖!
到了1969年,整个矿区已经无法完成正常的生产任务,武斗连连,几乎所有相关单位都陷入瘫痪状态!
而武斗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两派夺权形成的,从而引发对立武斗。
1969年4月,在北京举行了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九大”),要求学习安徽李德升的经验,武斗现象一大为减少。
李德升同志是红四方面军出身,在红军时期职务不高,抗战爆发后,在八路军部队担任排长。
经过8年的历练,在陈锡联的指挥下一路升为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他所在的部队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6纵,司令员是王近山。
王近山打仗不惜命,能打硬仗、恶仗,6纵很快从一支新部队成为刘邓首长最倚重的主力纵队。
李德升在王近山的指挥下,打得非常坚定、果断,立下赫赫战功;
他在陈锡联、王近山两位名将麾下,影响甚大,会打仗,也会思考问题。
李德升与许世友不仅仅是老乡,还是上下级。
红军时期在许世友麾下当兵,从朝鲜战场回来,他担任12军军长,部队隶属南京军区建制。
六十年代初,全军兴起郭兴福教学,而这个典型就是李德升抓起来的,之后推广至全军。
1967年,李德升接到周总理电话到北京领任务,让他率领12军抵达安徽参加“三军两支”。
当时,安徽的形势非常复杂、严峻。
合肥、淮南、安庆、芜湖等地武斗不断升级,军区派廖容标副司令员主持工作,因为手里没有部队,难以控制局面。
李德升接到命令后,率领12军抵达安徽各地稳定局面。
他熟悉采取安徽驻军部队内部上下团结,行动一致才能制止武斗,稳定局面,并采取两方谁都不支持的态度。
当武斗时,部队组成人墙宣传政策,将两派隔离开来,制止武斗。
他还召集各派头头开会谈话,做工作,依法依规办事,大造舆论,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
两派也都不好说什么,并收缴上来武器,防止再出现此类事件。
安徽制止武斗,收缴武器处理及时,快速,反映到中央后,**开始关注他,并让其他地方学习安徽经验。
安徽稳定大局后,李德升开始恢复生产,各行各业开始复工复产。
他优秀的能力,成为“三军两支”的代表,受到**接见,并开始受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