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区在小镇外,大概3公里的距离。
新兵营设在附近的石灰场。
北京兵抵达后的几天,并没有马上投入训练,而是打扫营房和操场卫生,等待大同兵到达后一起开展新兵训练!
部队不发脸盆,得自己买。
北京兵人数不多,分到十四团的只有70多人,在军人服务社就解决了!
但脸盆只有一种,全都是浅黄色的搪瓷盆。
后来大同兵来了之后,军人服务社去镇上又采购了一批,全是白色的脸盆。
但即使这样还是不好区分,尤其是铺位挨在一起的两人:都一样的东西,怎么辨认啊?拿错了怎么办?
有人灵机一动,到炊事班借来一个大铁勺,对着脸盆边敲下一块儿搪瓷,说:“看见了吗?这个是我的!”
另一位也不含糊,对着脸盆底也敲下来一块,跟着说:“你的在盆边儿,我的在盆地,这样就不会拿错了!”
大同。
大同兵共800多名男青年,按照个头大小,分为三组。
高的一组领取一号军装,矮的一组领取三号军装,排在中间的自然是领取二号军装。
比北京兵晚了一个星期之后,大同兵也到了新兵连。
但他们穿的是六五式国防绿军装,面料为厚咔叽布,结实耐用,洗久了也不会掉色,据说是新研制出的产品。
大同兵每人都有一个精美的绣花针线包,是大同市革委会动员当地的姑娘们专门绣的,比部队发的制式小布袋好看多了!
北京兵早到一个星期,库房里的80多件新皮大衣,就给了他们一人一件。
大同兵到了之后,发的都是旧大衣。
这就造成了新兵连有三种军装:
老兵们穿的都是土黄色的人字呢军装,纽扣边上有一圈小点;
北京兵穿的是黄绿色的六/四式人字呢军装;
而大同兵穿的是国防绿的六五式军装。
看看服装和武装带就知道是哪里的兵!
老兵们纷纷议论:“看来真的要改编了!你看新兵都不发马裤了!”
迎接新战友的广播曲依然是《骑兵进行曲》,虽然这首歌曲的作曲之一李劫夫同志已经被打倒,但部队才不管那个呢!
说到《骑兵进行曲》,还要再说一说。
《骑兵进行曲》的前半段是晨耕创作的,后半段用了李劫夫歌曲中的一个主调,作为副主题。
晨耕写《骑兵进行曲》是因为他有过半年的骑兵生活,对骑兵那些在原野上奔驰,在树林里休息的各种生**会很深。
在创作这首乐曲时,骑兵们冲锋,急速前进,愉快活泼的生活情景就浮现在眼前。
晨耕本人曾讲过:“我是1937年参军的,在部队也算一个比较活泼的,我参军的时候只有14岁,开始是当骑兵警卫员,所以后来我写了一个军乐曲叫《骑兵进行曲》,实际上就是根据我那段骑兵的生活。”
《骑兵进行曲》在晋察冀军区演奏时,反应很强烈!
每次官兵听军乐队演奏时,都要一齐有节奏地喊:"我们要听骑兵曲,我们要听骑兵曲",如果不演奏,军乐队是下不了台的。
《骑兵进行曲》自世纪50年代起闻名遐迩,流行全国。
其原因还真的不是因为"骑兵"。
而是因为这首军乐被广泛用在全国各地机关学校工厂等等各种级别运动会上,做中长跑项目的伴奏曲。
短跑不会用,而1500米以上的中长跑,发令枪响过,广播里准是这支《骑兵进行曲》,遍及全国,几无例外!
因为没有合适的替代,各位可以想象,场上运动员正进行5000米,大喇叭《骑兵进行曲》伴奏,那是什么感觉。
所以《骑兵进行曲》伴随着运动会响遍传遍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