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怀旧系列 > 第11章 第 11 章

怀旧系列 第11章 第 11 章

作者:宁捷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0 13:54:14 来源:文学城

部队给军马供应的精料和草料都是特殊供应的,每日额度为0.23元,比战士每日的餐费都贵!

7月份开始,乌兰察布的草原已是草海茫茫,可以放牧了。

这里靠近大青山,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每年夏天的放牧之地!

而大青山,就是阴山山脉的一部分!它位于阴山中段,其生态区位和生态价值极为重要,这片山脉横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盟三个地区,总面积近40万公顷。

大青山山体呈东西方向延伸,山地南北的地貌形态非常不对称,北部比较平缓,与内蒙古高原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南坡则以巨大的正断面与黄河平原即土默川平原截然分开。

这样的地貌特点,使大青山成为南北两种自然景观的一道天然屏障,北坡直接承受蒙古干燥气流的影响,气候干燥而温度低,南坡则由于山地的阻挡,相对比较温暖而湿润,山地南北坡土壤与植被的垂直分布有明显的不同。

北坡简单,南坡较复杂,前者处于中温型草原带,而后者为暖温型草原带。

更直观的说法就是,阴山北部地区,基本就是现在的外蒙古地区,冬季干燥寒冷,西伯利亚的寒流不受阻挡的袭来;阴山南侧,大部分为内蒙古地区、河北省的张北地区一带,冬季气温虽然也寒冷,但与外蒙古相比好了不少!

南北朝民歌《勅勒歌》就曾经描绘过这一带草原的景色: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为了让军马有更好的营养,每年的这个时候,部队都会将大部分军马放归草原,军马可以吃到新鲜的牧草,也可以肆意撒欢!

离师部比较近的是黄花沟牧场,十三团的部分军马就在这里放牧;而远在察素齐的十四团,军马则在达茂旗草原放牧。

事实上这个时期已经是内蒙古草原的强弩之末,牧草的情况早已不能和《勅勒歌》中相比。

除了大自然气候干旱的原因,人为的破坏也导致了草原的急剧退化。

内蒙古草原的沙化历史,要从300年前的“走西口”说起。

清朝初期(大约为16世纪90年代),从内地逃难过来大批的流民,主要是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反抗满清统治失败的难民,从“杀虎口”关进入,陆续来到蒙古西南部的土默特草原。

当时的土默特草原,水草丰美,是相对比较富饶的牧区。这些难民基本都是农民,不会放牧,于是从事老本行的种植以及建筑等工作。当地的蒙古族并未排挤这些流民,而是雇佣他们做工或者种植蔬菜,有人还取得了部分土地,定居下来,草原不再放牧而是开垦为农田,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当时没有任何人意识到,这个历史性的错误,为以后的草场退化及沙尘暴埋下了伏笔!

到了十八世纪中期,为了防范和阻止准格尔蒙古族人民对清朝的反抗,开始在蒙古北部边境大量驻军。有了军队,就需要运粮,但从内地往这里运粮是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清朝政府下令在土地肥沃的河套平原,包括土默特、鄂尔多斯、乌拉特草原等地开荒种地,并由内地逃难来的农民负责。这是最早由国家层面主导的开垦草原行为。

到了十九世纪,在长城以北的蒙古地区,已经聚居了很多内地移民,村落骤增,耕地连绵,但牲畜却大量减少!起初还曾花钱雇佣这些流民的蒙古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向更远的漠北迁移。

以前的草原,包括哲里木、卓索图南部、多伦淖尔、右太仆寺旗、察哈尔八旗西部、呼和浩特的土默特平原、大召南部、巴彦淖尔地区等的广阔地区都成为了“新民地”,被称为“新民”的内地移民,取代了蒙古人定居在这些地方。

种田就得犁地,但犁地会破坏草原原有的植被平衡;盖房就要取土,而草原上的土层本身就不厚;打地基、采石、伐木,无限制的扩张占据了成片的草场。

灌溉农田又需要大量的水,人们截断河流修建水塘、水库,导致地下水逐年流失。多年折腾之后,草原浅薄的土层无法提供养分,庄稼收成也大不如关内;山上的树木被砍光,无法积蓄水份,沟渠干涸、江河断流,漠南蒙古草原开始沙化!

蒙古高原离海岸线远,年降水量本就偏少,根本不适于发展农业,一旦遇到大旱之年,连温饱都无法满足!

清政府倒台后,外蒙古在沙俄的支持下宣布独立,原有的漠南地区被改称为内蒙古草原。

军阀割据,民国政府自顾不暇,根本不可能有保护蒙古地区生态环境的意识。

军阀们为了扩张地盘,肆无忌惮的开垦内蒙古的大片草原,引起了蒙古族人民的极大愤慨,保卫草原的斗争此起彼伏,发生了陶格陶胡起义、嘎达梅林起义以及由锡尼喇嘛领导的“独贵龙”运动等等。

但这些民族运动接连被残酷镇压,民国期间,内蒙古地区被划分为热河、察哈尔、绥远三省,蒙古族人民的传统游牧经济被摧毁,草原和草场被大范围破坏!

民国时期,内蒙古的外来移民数量达到470万,已远远超出原住民的数量。但草原脆弱的生态是无法支撑起这么多人口的粮食需求!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依然没有重视起草原的生态问题!

在“向北大荒进军、开发北大荒”、“不吃嗟来之食”、“学大寨种梯田”等等宣传口号的指引下,内蒙古的生态再一次遭到了严重破坏!仅在50年代到70年代的三次“大开发”中,有一亿多亩草场被损坏殆尽!

人们一直认为内蒙古乃“地广人稀,物产丰饶”,而不断的向草原索取!

自然法则是残酷的,大范围的沙尘暴,从60年代的每25年发生8次,转为到70年代的13次,80年代的14次,90年代的23次,愈演愈烈!

沙化和退化的土地,已不止局限于内蒙古地区,逐渐侵入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一条自北向南的沙龙,以每年3.5公里的速度向北京地区延伸,还被称为“天漠”。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连队里并不是所有人都要参加放马活动,通常每个连队会派1-2名老兵,大部分是蒙古族。

牧场有一排土房,有时候还能碰上当地武装部的同志,也是负责放马工作的。

王连长主动请缨带队,张学奎和连长磨叽了好几回,终于也跟着进入了放马的队伍。

大家打好背包,从炊事班领了足够的挂面、面粉、小米,一瓶油,一袋盐,还有几袋子白菜土豆之类的蔬菜;100多匹战马,再加上几名老兵,浩浩荡荡的进入黄花沟牧场。

黄花沟距离集宁市只有70公里,海拔2000米左右,方圆几十里都没有人烟,土房一冬天都没人住了!

大家到了之后先打扫卫生,虽然到处都是尘土,但这里气候干燥,倒是没有发霉之类的问题。

人多好干活,有人负责放马,其他人有的去河里打水的,有的去捡牛粪的,扫地擦玻璃一通折腾,土房的灶连着火炕,下午就烧了起来,这样晚上睡觉不会太冷。

7月的内蒙古,中午还是比较晒的,但太阳一落山,气温就降了下来!待在室外还是冷飕飕!

放马的战士已经把战马赶回了马圈,白天马儿吃了鲜嫩的青草,晚上不用再喂料。

连长大显身手,煮了一大锅的土豆白菜挂面,大家乐呵呵的吃了在牧场的第一顿饭。

趁着灶里的牛粪还有余温,连长倒了一大锅水,让大家都洗脸洗脚,准备休息了!

屋里的炕很大,睡他们六个人绰绰有余。

张学奎悄悄问连长:“明天早上吃什么?”

“煮小米粥,再蒸一盆土豆!”

这一晚上,张学奎根本没睡好!一是王连长打呼噜,二是屋里有蚊子,一直在嗡嗡的飞。

当黎明到来,大家的生物钟自动起作用,纷纷起床整理内务。

张学奎打着哈欠,一脸疲倦!“你们有人被蚊子咬了吗?咱们是不没带蚊香啊?”

连长说:“咋了?你被蚊子咬了?”

“你们没听到蚊子声吗?”张学奎纳闷极了!

“我们皮糙肉厚,蚊子不咬我们啊!”

“就我召蚊子吗?”张学奎有点傻眼!

连长先出去看马群,张学奎去生火煮粥。

土豆清洗干净后,装入蒸笼,架在粥锅上面,等粥煮好,土豆也熟了!

乌兰察布这里盛产土豆,黄心入口面面的,是当地老百姓的主要口粮。

放马的战士一出去就是一天,中午不回来,午饭就是两个土豆。

吃过早饭,放马的战士出去了。

连长带着张学奎先去河里挑水,把两个大水缸灌满;张学奎把锅洗干净,屋子里大致整理了一下。

连长拿出两支半自动步枪,说:“走,咱们去打兔子,晚上改善伙食!”

黄花沟牧场的南侧有一片树林,树叶茂密,去年冬天的落叶和今年新长出的杂草混在一起,踩在上面厚厚的,非常松软。

张学奎和连长分开,各自寻找目标。

没过一会儿,就听到一声枪响,看来连长已经得手了!

张学奎把半自动步枪的标尺调好,子弹上膛,端着枪,轻轻迈步,时刻注意着四周的草地,生怕漏掉一只野兔子。

走着走着,他发现大约30米远的地方好像有一对兔子耳朵在那里立着,他仔细观察了一下,确认是兔子无疑!但杂草挡住了兔子的身体。

张学奎由立姿改为跪姿,端起枪,瞄向那两支兔子耳朵下面的位置,三点一线,射击!

“唰”地一声,草地里窜出一只灰褐色的野兔子,有一尺多高,随即又重重摔在地上。张学奎快步跑过去捡起兔子,一下就拧断了兔子的脖子!

连长听到枪声也赶了过来,两人一人拎一只兔子,哈哈一笑。

回去的路上,连长又指给张学奎看,哪些是可以吃的野菜,像沙葱,野韭菜这些;两人又采了一大把沙葱,还有蒲公英的叶子可以回去煮水喝。

连长还摘了一些艾草,说这个回去点燃,烟可以驱蚊子!

这天晚上的伙食是真不错!

连长把兔子剥了皮,剁成小块,下锅炒了一下,再加上土豆白菜一炖,虽然没啥调料,就撒了点盐,但香味还是飘出去很远。

张学奎倒了半盆面粉,加水打成面糊,把沙葱,野韭菜洗干净,切碎,倒入面糊中,加点盐,摊了不少烙饼。

回来的其他几名战士说:老远就闻到香味了!要是每天都能吃这么好,天天来放马都行!

晚上,连长把采来的艾草分成几堆,一部分编成像草绳一样的长条,挂在窗户和墙壁上;又在室外上风口的地上挖了个洞,将另外一部分艾草放进去,从灶里铲了一簸箕还略有余温的干牛粪,盖在艾草上面,艾草受热顺风飘过来一股药味!

连长看了一会儿,等没有火星了,用脚踢踢周围的沙土,将这里掩埋好,确定没问题才回到土房!

也没什么娱乐,大家都忙了一天,没一会几人就都进入了梦乡!

这天早上,张学奎来河边打水,借着微弱的晨光,隐约看到河对面有几只小动物在奔跑,但看着又不像兔子。等太阳又升上来一点,张学奎终于看清楚,那是三只小沙狐,看着只有两三个月大,毛茸茸的,在河对面的草地上蹦跳打滚,倒有点像家养的小宠物!

内蒙古的沙狐,是国内狐狸中体型最小的一个品种。

它们体长大约60厘米,尾长30厘米左右,体重约2.5公斤。背部的毛色主要以浅棕灰色或浅红褐色为主,底色多为银色,腹部多为黄色。

跟藏狐的亲缘较近,称得上是“表亲”,但颜值却比藏狐高许多!

藏狐长得一张大方脸,眯眯眼,而沙狐是一张小巧的“瓜子脸”,耳大而尖,嘴巴尖而短,毛发蓬松而柔软,一副萌萌哒的样子。

沙狐一般是在春末夏初产仔,每胎2-6只,喜群居洞穴生活,寿命大约在6年左右。

沙狐是草原上的捕鼠小能手,但偶尔也会换换口味,找一些别的小型动物比如兔子来吃,但它们的家常便饭还是沙鼠/田鼠,一天要捕获数十只鼠兔,为草原的生态平衡作出了贡献,是大自然生态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沙狐四肢修长,可以凭借敏锐的听觉、嗅觉、视觉能快速地判断出哪个鼠洞里有猎物,然后采用“守株待兔”方式蹲在洞门口,一旦鼠探出头来,它便快速直扑过去,然后紧紧抓住,将猎物咬死。

但沙狐不善奔跑,像狼、猞猁、金雕等大型动物都是可以干掉它们的。

因为草原上遮蔽物较少,沙狐很容易暴露在天敌的视力范围内,所以它们每次出来捕猎都是相当谨慎。

时常出现上一秒沙狐还在捕捉鼠兔,下一秒可能会成为狼或金雕等天敌的盘中餐的情景。

成年沙狐几乎一整天都在劳作,它不是在捕猎的路上就是在捕猎,直到晚上才会进洞休息。

母沙狐一般都是要捕捉到4-5只沙鼠才会往回走,这样能保证每只幼崽都能够分到一只鼠兔,避免哄抢。

张学奎见到的这几只小沙狐,应该是趁母沙狐外出捕猎溜出来玩耍的!

这三支小沙狐玩耍一会累了后贴在一起躺下休息,而后又站起来看看某个方向,应该是母沙狐离去的方向,看没有危险也没有母沙狐回来投食,就又继续嬉戏玩耍,它们就这样反复循环地重复这一系列行为,直到母沙狐叼着猎物回来。

母沙狐看到河对面有人,很是谨慎,紧盯着张学奎!

直到感觉没有危险才跑到三只小狐身边,看到母沙狐叼着猎物回来,小沙狐迅速围拢过来,就像幼儿园小朋友在等着阿姨给喂饭。

小沙狐都蹲坐好之后,母沙狐开始分配猎物,它们开心地享受着自己的美味,吃饱就躺在旁边玩闹,直到母沙狐带着三个孩子离开,张学奎才提着水往营房走。

王连长看到他回来,着急的说:“怎么去这么半天?还以为你掉河里了!”

张学奎知道回来晚了,笑嘻嘻的说:“不好意思,连长,咱们稍微晚点吃早饭不碍事吧?我刚才看到一窝小狐狸,特别可爱!所以才回来晚了!”

“嗨!我还以为啥呢!不就是狐狸吗?你没见过?”

“我第一次见狐狸幼崽,毛茸茸的,还挺好看的!要不是颜色不一样,还以为是小狗崽呢!”

连长长叹一声:“哎!现在狼和狐狸都打的差不多了!再这么下去,该闹耗子了!到时候咱们跑马的时候都得小心,这要是马踩进老鼠洞,马腿一折,那就离死期不远了!”

骨折的马,很难复原,一般只有高价值的种马,受伤后会得到精心治疗。其他马匹,即使是军马,在当时的条件下,也只能采取“安乐死”的办法!就是这么残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