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红楼续梦 > 第2章 第 2 章

红楼续梦 第2章 第 2 章

作者:圣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6 11:42:21 来源:文学城

自从贾政一家人移居京城后,他便很少与外界联络了。贾政只是偶尔的会找自己以前的老相识说说话,或是吃一会子茶,这样做只是为了消闲解闷。在贾政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当中,有一个叫袁盛的人与贾政的关系更近些,而且他们到了一起也比较有共同的语言。

袁盛比贾政年长两岁,他是个旗人。这个人平时办事顶喜欢讲究排场,而且官气十足。在贾政为官的那些年里,他们曾长期在一起共事,而且二人一直以来都相处得不错。所以当贾政在家里感到实在无聊的时候,他便会去袁盛的府上坐一坐,二人在一起说会子闲话。特别是当他们提起早年为官时所经历的那些往事,二人便会感到十分的开心。

袁盛有一个在朝廷里做了大官的亲戚,而且他的这个亲戚还是位二品的文职大员呢。听说袁盛能当上这个官儿,当初也是得益于他的这个亲戚从中帮忙。另外在他的这个官亲的关照下,袁盛的大儿子袁泉还在扬州府谋得了一个不错的职位。

这几天京城的天气有点闷热,贾政在家里待得有些烦躁,他甚至连书都不想看了。贾政心想不如进城里去散一散心,最后他拿定主意去拜访自己以前的老相识袁盛。此人曾和自己共事多年,而且还可以顺便向他打听一下,京城近来可有什么要紧的传闻。贾政知道袁盛向来都是一个消息灵通的人,因为他特别喜欢与别人交往。随后贾政便叫人给袁盛捎去了口信,说他打算去袁府拜访他。

第二天的一早,贾政用过了早饭,又坐在书房里吃了一会儿茶,他便招呼家人收拾得当。贾政这就准备进城,去拜访自己以前的一个好友。

出门前,贾政特意换上了一件灰布长衫,外罩一件天青细缎子面的对襟马褂,他的头上戴了一个黑色圆顶无沿的老式帽,帽子的前面还镶嵌了一颗不大的翡翠项子,贾政的脚上蹬着一双黑色的双梁快靴。贾政整理好了自己的衣冠,手里又拿了一把折扇,随后他带上两个家仆,几个人便出了自家的大门。贾政坐上了一乘自家的小轿,由二个仆人陪着朝袁俯的方向一径走来。

贾政带着的家仆,那个胖些的叫阿福,他现年三十岁出头,已经成了家,并有一个几岁大的孩子。贾俯里现在所有的对外事务,基本上都是由阿福出面打理和应酬,另外他还负责管理贾俯里的几个男丁和看门的小厮。阿福做事情向来稳重可靠,而且他也不喜张扬,为人很低调。所以在贾府里,阿福一直深得贾政的信任。

另一个年轻些的毛头小子叫多齐,此人年轻气盛,做事情比较莽撞,他可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多齐有时会惹上麻烦,好在他和阿福的私下关系不错,所以阿福平时多会罩着他些,将大事化小,小事不了了之。

且说贾政他们一行几人,大约用了一顿饭的工夫,穿街过巷终于来到了袁俯的大门前。阿福急忙走上前去,向守门的小厮递上了访客的名帖。不一会的工夫,只见那两扇黑色的大门“呀”的一声打开了,院内站着几个年轻人,他们都是清一色的小打扮,在那里垂手站班。袁盛则是面带微笑,脸朝大门外站着,十分殷勤地上前迎接访客的光临。

袁盛的身材略高,身体稍显肥胖,他长得脸圆耳阔,稍有秃顶,他的嘴边时常留着两撇黑须。而且袁盛有一个改不掉的老毛病,就是当他与别人说话时,总是喜欢使用右手捋一捋他的八字胡须。

今日袁盛的心情甚好,他还特意把以前做官时穿过的旧官服找了出来,并穿在身上。袁盛通常是在家中与好友聚会的时候才会这么做,他这也是为了寻个开心,有回首往事之意。只见袁盛身着官服,褂上还缀着一个五品文官的白鹇補服,胸前掛着一副好似极品的密蜡朝珠,头戴一宽沿帽,上嵌一颗象牙白的砗磲项子,脚下穿的是一双最新式的内城京式靴,官相十足。但是他的这一身打扮,出了自家的大门必是不可以的。

袁盛见了贾政,他略显幽默地做了一个里面请的动作,然后袁盛面带微笑对贾政拱起双手,嘴里不住地说道:“欢迎贾公光临,快里面请。”

贾政则是面带微笑,随即拱手还礼,口中说道:“袁大人先请,我们多日不见,今日幸会。”

随后主客二人一起来到大厅里归了座,家人过来给他们献上好茶。袁盛一本正经地问道:“贾公平日里深居简出,专爱读书写字。今日贾大人登门造访,想必是有什么要紧的事情相告。”

贾政笑着回道:“其实我也没甚要紧的事情,近几日我待在家里觉着烦闷无聊,便想着过来与袁大人在一起说会子闲话。毕竟我们以前曾在一起共事了很多年,相互之间知根知底,也算是老相识了。除此之外,别无它意。”

袁盛听了笑道:“贾公如此说话,甚合我意。”

袁盛这个人平时很喜欢在外面交际应酬,并结交一些社会上的名流志士,他做事情也爱讲究排场。前些年,袁盛在官场里混得可谓是如鱼得水,他办事左右逢源,说话见风使舵,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而且袁盛与人交往甚是喜欢拿腔作调,现在他退休在家,说起话来还时不时的带着点官腔味儿。

贾政喝了一口茶,问道:“这段时间我整日待在家里大门不出,孤陋寡闻,对外面的消息知之甚少。袁大人近来可听说上面有些什么要紧的事情传了出来?”

袁盛思忖了片刻回道:“经贾公这么一问,我倒是突然想起来了,前些日子,我听说有个三品的文官祁大人,刚刚被主上革去了顶戴花翎。他丢了这个官职告老还乡,去乡下过清闲的日子了。有人得有人失,这也实属正常。如果大家都占着官位不动,那些花钱捐官和等待侯补的人又该怎么样呢。”

贾政听了笑道:“袁兄说的正是呢。那祁大人是因为个什么原由,才丢掉了自己的乌纱帽呢?”

袁盛回道:“听说是他的一个手下以不当的手段敛财,后来被别人给告发了。因为祁大人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好处,拿了钱,所以他也被牵连进去了。”

贾政道:“金钱确实是好东西,但是一定要取之有道才行。否则迟早会给自己招来一些大麻烦的。”

袁盛对家人吩咐道:“再给贾大人添些茶来。”

贾政问道:“袁兄近来在家里忙些什么事情呢?如何打发闲暇的时间呢。”

袁盛回道:“自从我退了职位闲在家里,便觉得整日无聊得很,哪里还有什么正事可做呢,每日不过是胡乱混日子,稀里糊涂地打发闲暇的时间罢了。我们这些人整日待在家里实在无聊难耐。我的感觉还是在职位上为朝廷做些事情好,每日都忙忙碌碌的,生活过得也充实。”

贾政又问道:“袁兄平时在家里就没有些什么特别的喜好吗?总要想法子找点事情做才好呢。”

袁盛回道:“不瞒你说,有时我在家里如果觉得实在无聊了,便会去前门外那边的戏园子里听上几出戏,或是去琉璃厂那边的古玩店里看看古董文玩,如果是碰见我喜欢的,价格也合适,许会顺便买回一两件。贾大人每日在家里都忙些什么呢?”

贾政道:“我多数的时候都是呆在家里看书,或是写上几页毛笔字。有时也会去街上逛逛,或是看几个邻居下棋,胡乱地打发闲暇的时间呗。”

袁盛叹道:“想当年你们贾氏家族也是家势显赫,受人仰慕,成天家门庭若市。现如今却是庭院冷落,过起清静寂寞的日子来了,想一想真的是叫人唏嘘。”

贾政听毕,急忙摆手道:“袁大人切莫再提那过去的往事,昔日荣国府里的那些显赫一时的景象,现在都已是过眼的云烟,还提它做甚。”

袁盛感叹道:“我们这些替朝廷做事的官员平时看着甚是风光,但是如果一时不慎惹恼了上面,便有可能会前功尽弃。为人做事岂能无错,但是只要我们不去触碰上面的底线,主上总会给我们留一条退路的。”

贾政点头回道:“正是袁大人说的这个道理呢。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到什么时候都怨不得别人。现在我们一家人能平静地过日子,这也是主上的恩惠呢,我已是知足了。什么高官厚禄都与我无关了,我现在是无官一身轻,在家里颐养天年,能多活几年比什么都强呢。”

袁盛不解道:“贾大人做事情向来严谨用心,而且是公私分明。府上却出了这么大的事儿,这着实让人感到纳罕。”

贾政回道:“袁兄有所不知,这家务之事实在是难以对外启齿。但是家里诸多的事务管理不善,家规家法不够严格,府内人多手杂,做事情的人行事只图眼前的私利不计后果,这些必将是后患无穷的,最终酿成此祸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了有一部分库银的亏空是先前遗留下来的。这正应了那句老话:墙倒众人推。”

袁盛感慨道:“当今主上办事严明谁人不知,此乃国之幸事百姓之福份。否则,大家各行其事,都不遵守朝廷立下的规矩,江山社稷岂不是乱成一锅粥了,误事也误国,最后遭秧的还是贫民百姓。”

贾政道:“袁兄说得正是呢。”

“贾大人最近可听说了一件在京城里,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女子捐官之事?”袁盛有点神秘兮兮地问道。

贾政笑道:“我还真的没有听说过这件事儿呢。这就奇了,做官向来都是我们男人的事情,怎么会搞出来一个女子花钱捐官的传闻呢?这莫非是有人在茶余饭后实在无事可做,胡乱编排出来的笑话么,请袁大人快讲来听听。”

袁盛说道:“我这就详细地说给贾公听,听毕,你便不会觉得纳罕了。人生百态五花八门,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人世间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表面上看着似乎是有点儿荒唐离奇,但说不定也会确有其事呢。”

贾政点了点头,又喝了一些茶,随后他连声赞道:“袁大人府里的茶,喝起来味道甚是不错,这是哪里产的好茶叶?”

袁盛笑道:“这茶是我的一位远房亲戚送给我的。如果贾公喜欢,一会儿临走时,我给你拿些。”

贾政听后,连忙摆手道:“不必,袁兄客气了。咱们现在还是言归正传吧,我对袁兄刚才提到的那位奇女子花钱捐官之事毫不知情,但是颇感兴趣,现请袁兄说出来听听才好呢。”

袁盛戏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你这位整日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读书和写字的秀才,却连这件在京城的街头巷尾,大伙皆知的事情都不知道真真有趣。”接下来,袁盛向贾政讲述了这位女子捐官的事情。

袁盛讲道:“这位女子的名字叫春梅,她原本是京城里某位公主府上的一个奶妈的独生女儿。这春梅姑娘从小就经常出入公主府,后来等她稍长大些,还给这位公主当了几年的粗使丫头。春梅这丫头的脑子挺灵活,为人处事甚是乖巧伶俐,所以春梅深得主子的喜欢。多年下来,春梅母女俩不但在公主的府上见识了一些大的场面,同时她们的手里也存下了不少银子。

后来随着春梅渐渐的长大,她出落得像枝出水的芙蓉。春梅她娘便动起了想让女儿攀高枝的心思,她打算把女儿嫁给一个有钱的阔佬。因为她们在公主的府上生活了很多年,早已是见多识广,甚至还认识了府上的大人物。她们娘俩时常在私下里商量,春梅虽然长得十分漂亮和乖巧,但是当丫头的将来只有许配给一个奴才小子的份,仔细地想想实在是没有多大的意思。但是生活在京城里的那些阔佬和公子哥儿,哪个肯娶一个丫头做夫人呢,她们娘俩的想法看似有点不太实现。”

贾政听到这里,笑道:“人往高处走吗,后来事情怎么样了?”

袁盛喝了口茶,接着讲道:“这春梅母女俩在家里合计了好些日子,最后她们竟想出了一条妙计。春梅她娘托南方的一个亲戚帮忙,给春梅定下了一门亲事,招了一个上门女婿,然后她们打算代他捐上功名。这位幸运的老哥儿姓陈,他原本住在扬州附近的乡下。此人长得也算是一表人才,只是过于老实和厚道了,他虽然已经到了该成亲的年纪,但至今还没有成家立业。

此前,陈老哥一直在扬州城里的一家小商铺里当店员,专门卖些生活上的日用器皿。每个月他只能赚到二、三两银子的工钱。如果是年景好了,到了年底他还能分得几两银子的红花钱。其实春梅她们娘俩,现在根本就不在意陈老哥每月能赚得多少两银子。

一段时间过后,男女双方家人在媒婆的安排下见了面,后又送过了财礼,二人的婚姻大事就算是定了下来。随后,春梅她娘又找到了公主府上的大管家,为春梅辞去了这份差事。当公主听说自己身边的粗使丫头春梅,打算辞去差事回家成亲后,她心里也甚是欢喜,公主一时发了慈爱之心,还特意赏了春梅几十两银子。

又过了些日子,陈老哥便辞掉了自己在南边的那个店员的差事。他只身来到京城,在春梅家居住的南坎街胡同里的房子中和春梅完了婚。虽说婚房小了些,但里里外外也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又添置了一些家居用品。

在婚后的日子里,春梅还特意向家里的下人交代,以后要管陈老哥叫老爷,称自己为太太。这几天,春梅不论出来进去办事,或是去走亲访友,她都乘坐着一个十分漂亮的小轿子。

又过了些日子,春梅便开始和这位陈老哥商量正经事儿了。春梅道:“你是个大男人,出来进去的没有个正经的差事做,叫人看了很不成样子。我劝你还是出去做一个官好,男人不当官,这一辈子算是白活了呢。”

陈老哥思忖了一会儿答道:“我从来都不敢想做官这件事情。以前我曾听别人说过,捐一个小官也得要花上百两的银子呢。”

春梅用鼻子哼了一声说道:“男人要想做官,至小也要捐一个道台,做一个小官有什么意思。现在你只管听我的,捐一个道台所需要的银子都由我来出,以后我包你有个道台做。”

陈老哥听了,吓得直吐舌头道:“道台,还不晓得需要多少两银子呢。你以后可别和我说这种玩笑话了,真的是折煞死我了。”

春梅听后冷笑道:“家里出钱让你去当官你不肯,那你就出去卖苦力赚钱养活我吧。如果我们家里每天的餐桌上见不到好吃好喝的,我可是不会依你的。你真是一个天底下少有的糊涂东西,推着不走打着倒退。难道你还想让我一个女人家出去赚钱养活你吗?你真是一个没有大出息的货。”

陈老哥见春梅真的有些恼了,他便不敢再言语了。他心想:你想怎么样,就由着你去折腾好了,反正我的手里没有那么多的钱。

这些日子,春梅整天都坐着她的新轿子忙来忙去的。随后,她们娘俩儿又找好了熟人的关系,还特意给人家送过去了不少银子打点。又过了些日子,春梅还果真给陈老哥捐了个四品顶戴的道台,并理办了引见,官职在四川省等待侯補。

贾政听到这里,他拈须笑道:“不得了,这春梅娘俩果然是有些胆量和计谋的。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情,实在叫人开了眼界。”

这时,袁府里的小丫鬟又过来给二人添了一次茶。袁盛接连喝了几口茶后说道:“有趣儿的事情还在后头呢,我这就接着说给贾公听。”

袁盛接着讲道:“又过了几日,春梅办妥当了京城这边的所有事情。夫妻二人便一起出了京城,前去四川省禀到,并打算在那里侯補。她们夫妻来到了四川以后,春梅便拿出了一封某公主府上的驸马爷的亲笔推荐信,她让陈老哥把它当面交给制台。

由于这位公主深得皇上的宠爱,所以她的这位驸马爷,在京城里也是极有权势的。他可谓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甚至说他有呼风唤雨的本事也不为过。

且说这陈老哥将驸马爷的亲笔推荐信当面交给了制台大人,制台上上下下地打量了陈老哥一回,见他这付土里土气的样子,根本就不像个为官的材料。此时,这位姓薛的制台心里已经猜出了个大概。但有驸马爷的一封亲笔信在此,薛制台也不好太为难这位陈老哥,他甚至都不想让他留在这里候補。于是他就对陈老哥说道:“我们这里的差事甚少,实在没有合适你做的,我看你不如去云南看看,那边的机会要相对多些,其实在哪里当官都是一样的。我们这里也只管留着心,如果这边有了什么不错的差事,我们马上便会告诉你,你看这样岂不是更为妥当。”

这陈老哥虽然没有被制台大人留下录用,但他听了对方的这一番话,心里也是美滋滋的。陈老哥出了制台府,便将他的这些话又转告了春梅。春梅想了一想说道:“没什么关系的,那咱们现在便去云南吧,反正我这里还有另一备份的信件。”

随后,春梅夫妻两个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云南省。她们到了那里,陈老哥又见过了当地一位姓赵的抚台大人,并将手里的另一封驸马爷的亲笔推荐信交给了他。

这位云南省府的赵抚台,现年大概能有五十几岁,他办事可是极为认真的,而且他的头脑也比较精明。抚台大人细细地读了这封推荐信之后,他知道陈老哥是由京城里的一位驸马爷亲自推荐过来的,可见他的确是有些来头。于是这位赵抚台便成心实意的想帮陈老哥一把,抚台大人打算马上就给他安置一个不错的职位。

随后,抚台让陈老哥先出一个本人履历。但是陈老哥磨磨蹭蹭的老半天也写不出来,他只是写出了自己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而且这位陈老哥连作揖、行礼、跪拜和拱手都做得不够规范。他对官场里的礼节和各项规矩更是一窍不通,一问三不知。再看他那呆头呆脑的样子,怎么能为朝廷里做事或是当官呢。

事情到了这里,这位抚台可真的是犯了难,他甚至被陈老哥那笨手拙舌的举动搞得哭笑不得,抚台大人皱着眉头,无可奈何地对陈老哥说道:“上头看了履历,才能派下差来,你连个履历都写不出来,哪里还有差事给你做呢。”

这位赵抚台思量再三,最终他还是决定不便留用来者。他婉言地规劝陈老哥道:“你最好还是知趣些,还是自己找个理由回家去吧。免得等我们奏参上去,惹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到时候大家的脸面都不好看。如果你今天肯听从我的好心劝告,我想是可以保全你的功名的。

春梅母子二人精心设下的一盘妙棋,现在被这位陈老哥玩得一塌糊涂。他实在是太不争气了,错过了一个高官厚禄的好机会,实在叫人感到惋惜。

这春梅女子虽然花掉了不少银子,自己讨了个没趣。但她现在已是一个诰封夫人的四品恭人了。”袁大人一口气说完了春梅的故事,他自己也觉得有些好笑,袁盛笑而不语,只管用眼睛看着贾政。

贾政拈须微笑道:“袁大人一口气说了这好半天,这个故事也甚是精彩,先吃些茶歇会子吧。”

此时,贾政心想:世界之大竟有这等奇事,但是也未必。因问道:“袁兄可以为此事为真?”

袁盛回道:“贾公信不信由你,但我可是相信的。”

贾政随口说道:“依我看来,这件事情还多少有些荒唐呢。也说不定是街上的那些无业游民茶余饭后无事可做,他们聚集在一起无中生有,随便嚼舌根子编排出来的笑话,只是想让大家乐一乐罢了。”

袁盛听贾政这么说,他的脸上立刻就流露出了一付很尴尬的样子,他连忙摆手说道:“贾大人,我实话对你说了吧,但是你可别告诉外人。那春梅的亲娘便是我家夫人的一个远房表妹,不然的话我对此事怎么会知道得如此详细呢。”

袁盛此言一出,贾政立马改口道:“实在抱歉,袁兄恕我一时心直口快,口无遮拦,多有冒犯了。”随后,二人都俺面大笑不止。

贾政随后收拢了笑容说道:“我和袁大人在一起共事了多年,岂有不相信你的道理。现在仔细地想想此事,倒是有些合乎情理的地方,只是那位陈老哥实在是太不中用了。”

袁盛想了想又说道:“贾公你可知道吗?此事发生之后,春梅她娘还是有些不太甘心呢。有一天她又专程来到我府上,要向我家夫人讨些主意,想再花些钱找熟人通融一下。我在一旁听了,告诉她:此事也只能是这么着了,万一不小心再闹出了什么事情来,上头怪罪下来,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到时候就很难收场了。”

贾政听了便迎合道:“谁说不是呢,还是见好就收吧,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知道个进退才行。只怪当初春梅娘俩选错了人,如果是换了别人,春梅现在已是个妥妥的官太太了。这又能跟谁说理去,真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袁盛笑道:“那是当然的,春梅娘俩已在公主的府上生活了很多年。特别是那个春梅丫头,她虽然只是公主屋里的一个粗使丫头,但是她的头脑灵活,手脚也勤快,说话办事很是爽利,甚得公主的喜欢。这娘俩在公主的府上见惯了大的场面,也认识了一些体面的人物,所以她们才会想出这样的好主意来。”

贾政笑道:“不得了,这春梅果然是个奇女子,能有这种胆识的女子并不多见。她们这回也是功亏一篑,如果是换成另一个人,他现在许是高官厚禄了。”

袁盛道:“贾公你可知道吗,这陈老哥的道台虽然没有做成,但他们两口子现在的小日子过得相当不错呢。”

贾政笑道:“那就好,这总比他当一个不称职的官员要强些呢,因为他天生就不是个当官的材料。万一他这个糊涂的道台一时不甚闹出了什么笑话,或是惹恼了上面,那可不是玩的。他误了朝廷的事情,上面怪罪下来如何是好。”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就快到晌午天了。贾政又坐了一会儿,便起身告辞了。袁盛起身一直把贾政送到了大门外,并笑道:“贾大人且慢走,改日我必会亲自去府上拜访贾公。”

贾政笑道:“袁兄请留步,我也盼望着与袁大人再次见面。我们在一起说些有趣的话儿甚是开心。”贾政一边说着,又向袁盛拱了拱手。

贾政转身坐上了自家的轿子,和几个家人一起急匆匆地回到了家里。王夫人见贾政从外边回来了,便问道:“老爷刚才这是去了那里?坐了这大半天才回来,我们正等你回来吃午饭呢。”

贾政回道:“刚才我进了一趟城,专程去拜访了一位以前和我在一起共事多年的袁大人,我在他府上坐了半个上午。他家就住在城西边,离我们府上不算远。我们在一起说了些开心有趣的事情,我临走时袁大人还给我拿了些云南产的好茶叶。袁大人现在也退了职,每日闲在家里,但人家的日子过得很是自在呢。”

王夫人道:“不管怎么样,日子能过得开心就好。”

贾政道:“那袁大人有些特别的喜好,他时常去城里听书看戏,或是收藏一些古董文玩。人活着还是应该有些爱好才好,这样日子会过得充实些。”

王夫人说:“老爷前些年在外头当差做官忙活了大半辈子,现在该是过几天清静日子的时候了。金钱名利现在对我们来说都不重要了,到了这个年纪上能有个好身子,开开心心的过日子比什么都强呢。”

贾政道:“我平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喜好,只知道在书房里以读书来消磨时间。但是如今我的年纪也大了,眼睛好像是不太中用了,看一会子东西便会眼花缭乱的,人不服老不行。”

王夫人在一旁劝道:“老爷看书的时候,如果是觉着眼睛有些累了,也别太逞强了,就歇一会儿再看。我们搬来京城居住,转眼间也有几年的光景了,平时我们很少去城里游玩。等哪天得闲了,我们也进城里逛逛去。”

由于贾政是到了该退休离职的年龄,才向上面提出退休的。所以贾政在获准退休后,他是食全俸的。这样一来贾政全家人在生活上就有了着落,他们不会为日常生活的吃穿发愁。贾政平时除了在家里看书和写字,并没有其它的事情可做,日子过得倒也清静、悠闲。

这一日贾政和王夫人坐上了家里的轿子,由几个家人陪着进了城里,她们一径去大钟寺里游玩了一回。此时这里的游人并不算多,院内也显得十分幽静,贾政对王夫人说:“我喜欢这里清静的环境,此处的古迹和人文气息也厚重。以后我们不妨常来这里看看,出来散散心比老是呆在家里强。”

王夫人说:“我们平时总是喜欢呆在家里,出来走一走确实是好得很,心里头觉着敞亮了许多。京城这个地方也大,可以观风望景的地方又多,恐怕我们一时半会还走不完呢。”

贾政道:“这个园子内倒是极清静的,只是在来去的路上车马行人太多,乱糟糟的,看了就叫人心里感到烦躁。”

王夫人说:“再过几日,我打算找一个时间和宝钗一起去寺院里上香许愿,请菩萨保佑宝玉能早日回家来。”

贾政道:“宝玉他说话办事哪里会是靠谱的,谁也说不准他会不会又闹出什么节外生枝的花样来。宝玉什么时候回来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又不肯叫人事先捎来个口信。这个不长进的东西,一提起他就叫人感到心里不痛快。”

王夫人和贾政一行人游过了大钟寺,他们又去城里热闹的地方闲逛了一会,才坐上娇子回府了。”

宝钗近日心生喜悦,因为她知道再过些日子宝玉就要回来了,以后的日子总算是有了个盼头。宝钗当姑娘的时候性格沉稳,城府颇深,含而不露。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她是希望出人头地的,她的借力好风直上青云,足已说明她是个有理想、有志向的女子,宝钗绝不会只满足现实生活中的衣食无忧。但现实生活是冷酷的,宝钗在私下里只能叹息自己的命不好。

现在,宝钗把后半生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宝钗的儿子现在已五岁了,他的名子叫贾岩,这个名字是贾政亲自所赐,贾政希望这个孩子以后做人办事要稳重如山。这些日子,宝钗已经开始在家里教贾岩识一些字,或是背上几首古诗。她打算等贾岩再长大些,就把他送到私塾里读书。

宝钗的贴身丫头叫秋月,她今年刚好十七岁。秋月平时做事心细,手脚也勤快,她的容貌也好,宝钗对她十分放心和满意。有的时候,秋月还要帮助宝钗照看贾岩。宝钗的屋里还有一个小丫头叫小青,她主要是做些屋里的杂务和干一些粗活。

王夫人身边的大丫头叫银玲,她做事十分认真,头脑灵活,性格也爽利,会做一手好的针线活。另外还有一个小丫头叫荷香,她平时多做一些粗活,或是来往各屋传话。荷香生得柳肩细腰,五官标致,容貌甚好。荷香的亲娘在贾俯的厨房里做事,大家管她叫李妈。前些日子,荷香她爹在家里得了一场大病,因为他们家里穷没钱抓药。后来还是王夫人给了荷香几两银子,让她回去给家父买药治病。

今儿是王夫人吃素念佛的日子。吃了晚饭后,王夫人正歪靠在炕上歇着,叫荷香给她捶腿,王夫人正恍惚的刚要睡着。这时大丫头银玲进来传话说:“宝二奶奶过来,给太太请安问好了。”

说话间,宝钗就领着贾岩进来了。王夫人见贾岩也来了,便笑着坐起身来,她让贾岩坐在自己的身边说话。宝钗走上前来,向王夫人问了安好。

王夫人拉着贾岩的小手问道:“岩哥儿,可想你父亲了?”

贾岩回道:“想了,我父亲在外边做事情呢,他没有时间回来看我。”

王夫人听了,笑道:“再过些日子你父亲就会回来看你,以后他就住在家里不走了,你开不开心呀?”

贾岩说:“他几时能回来才算数呢。”

宝钗听了,在一旁笑道:“这孩子的脑子好用,以后他如果是肯用心读书,长大了许会有点出息也说不定呢。”

王夫人问道:“岩哥儿告诉奶奶,你现在识得多少个字了?”

贾岩想了想回道:“奶奶,我能认得几十个字了。”

王夫人听了笑道:“嗯,可是不多呢。这么少以后哪里会够用。”

贾岩回道:“我还小呢,我迟早会认得很多字的。”

王夫人笑着摸了摸贾岩的头顶说:“回去叫你母亲多教些,下回来了我可要问你的。如果只是识得这些字,到时候我可是不依的。”

贾岩点了点头,回道:“奶奶,我知道了。”

宝钗听了笑道:“这孩子学东西快着呢,但是他也很贪玩。太太近来身子可安好?”

王夫人回道:“我也说不大好,有时候我总是感觉着胸闷气短,这也是以前的老毛病了,一时半会儿怕是去不了病根。不管是个什么病症,如果不及时的医好了,一旦挨到了慢性的,便会反反复复的。”

宝钗说:“明儿我叫人去找个大夫来家给你瞧瞧,人家都说有病乱投医,没准哪回大夫开的药方就对了病症,一下子就去了病根呢。”

王夫人道:“过几天再说吧,这个又不是什么急症。”

宝钗道:“也不知道宝玉现在走到了哪里,他离家了这些日子,也不知道叫人给家里捎来个口信,总是叫人惦记着。”

王夫人听了,有些不开心地说道:“还说呢,宝玉就是这样没心没肺的。一提起他我的心里就气得慌,从小到大叫我替他操了多少心。珠儿比他强十倍,可他偏偏早走了,留下了宝玉这么个冤家。我这辈子注定就是个操心的命,这又能和谁说理去,摊上了宝玉这么个儿子,这辈子算我倒了霉。可现在宝玉竟把你和孩子都给牵连了这如何使得,这根本就不像个过日子的人家。一提起宝玉这个不长进的东西,我便心生烦恼。”

宝钗道:“现在我们只好想开些,太太过于烦恼了也无无益。”

王夫人道:“我们现在不忍着些,还能怎么样呢。”

宝钗又道:“大人什么事情还都好说,岩儿有时吵闹着要见他父亲,我可真的是没有一点办法。细想想岩儿这孩子也是怪可怜见的,打小想见他父亲一面都难。”

王夫人说:“宝玉出去混了这几年,也不知他在外面学了些赚钱的本事没有。以后一家子人过日子,男人总是要想法子赚钱才行,不然可怎么养家糊口呢。”

宝钗回道:“是太太说的这个理儿。我倒是没有想得那么长远,只要是宝玉能回来,以后什么事情都可以商量着办。”

王夫人道:“宝钗你现在还没有看明白吗?只要是老爷还健在,咱们全家人的生活就是有着落的,我也不用太担心。因为老爷虽然退休了,但他毕竟是拿着朝廷的俸禄。可是以后他万一不在了呢,我能不为这一家子人着想么,到时候你们几个的日子可怎么过呢。”

宝钗道:“走一步看一步,先把眼前的日子过好了再说。前几天,厨房里的人过来告诉我,说贾环这些日子总是嫌弃家里的饭菜不好吃,他去厨房里叨咕了好几次。而且贾环还说了些不太中听的话,现在想想好没意思。”

王夫人不开心地说道:“他们这哥俩没一个是让人省心的。那一个不辞而别,一晃已经离家好几年了,直到现在还见不到他的影子。这一个现在也过来凑热闹,在家里闹起事来。他们这是内外呼应,唯恐我们贾家不乱呢。环儿现在也老大不小了,他早该成个家自己出去过日子了,现在他腻在家里还挑三拣四的。老爷不说话,我们也不好说什么,由着他去吧。”

宝钗道:“京城里现在的生活用品和食物可是不便宜呢。我们居家过日子,怎么能不算计着日常生活的开销呢,现在哪个敢大手大脚的花钱。我们现在和以前的那个豪门大院是没法相比的,那些年大伙把个肥鱼大肉都吃得腻烦了。”

王夫人想了想说道:“宝丫头,你先给厨房里添些采买物品的钱,让她们想办法时常调计些新口味的菜式,日常生活上的费用我再给你添些银子。这虽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如果闹腾到老爷的耳朵里,又会平白地添了他的烦恼。”

宝钗听了笑道:“还是太太想的周全,我这就过去办理。”宝钗一边说完,便起身出去了。

王夫人看着宝钗的背影,心想:宝钗这孩子真是个没福气的,白白的有了一付好性子。自从她和宝玉成了亲,贾家便开始落破了。婚后的宝钗不但没有享受几天舒心的好日子,现在家中这里里外外的一大摊子杂事儿,也要靠宝钗在这里强撑着,这甚是难为了她。以前我为宝玉操了多半辈子的心,以后恐怕就该轮到她了。人这一辈子真是没法看去,是好是歹都是命中注定的。

编 后 记

曹雪芹先生的巨著《红楼梦》,自古至今受到了无数读者的喜爱。我也是这其中的一员,我对这部名著不但是钟爱有加,甚至是到了痴迷的程度。

我喜欢读《红楼梦》,是因为书中描写的那些角色给读者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他们最终的结局更是叫人感兴趣。例如宝玉离家出走后,他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小说里讲宝钗怀有身孕,后来她是生了个女孩还是男娃儿?书中提到兰桂齐芳,暗指贾兰后来飞黄腾达了,做了朝廷的大官。我对上面这些问题都很感兴趣,书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对于这些问题,我喜欢在小说中细细地品味和寻找一些蛛丝马迹,然后再加上自己的大胆推测和猜想,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到了后来,我干脆就把这些读书的心得,和那些自己大胆的推测都整理在了读书笔记中。起初我的这个做法只是为了自娱自乐,和满足自己一时的好奇心。但是时间久了,我看着这本厚厚的《红楼梦》读后感,便有了要把它和整理成一本小说的想法。

几经周折,经过了一番不懈的努力,我竟真的完成了这部小说。不管小说写得怎样,它只是一个《红楼梦》热心读者的个人观点和想法,有些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和推敲。唯一让人感到不安的是,不知我写的这部小说是否偏离了原作者的初始创作意图。

我把一本《红楼梦》的读后感改写成了一本小说的收益颇多,最大的收获是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喜爱《红楼梦》这部小说,我是不可能坚持写到最后的,因为这本小说的写作难度很大。

在我的这部小说里,有很多的故事内容和情节,包括一些人物都是我虚构的。虽然自己经过了反复的思考和斟酌,又查阅了不少相关的资料,最后才落笔在纸上,但也不见得与事实相符,或是经得住读者严格的推敲。好在此书是一部小说不是传记,书中所言不足为据。

我在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得到了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资深红学家丁广惠老师的热心帮助,在此向他表示真挚的感谢。

本文作者简介

王相如,笔名圣智,哈尔滨人。机械类高级工程师,曾获得1988年和1992年度,哈尔滨市科委颁发的新产品科技成果证书。

作者曾在美国生活和工作多年,对美国的华人社会有相当的了解,并著美国华人长篇生活小说《归途》一部。业余爱好是读书和欣赏中国古代文物。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第 2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