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红楼续梦 > 第1章 第 1 章

红楼续梦 第1章 第 1 章

作者:圣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6 11:42:21 来源:文学城

话说雍正年间,正是大清王朝的天朝盛世,主上勤于理政,社会的经济甚是繁荣,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在京城的大街上,人来车往甚是热闹,大家都在忙碌着自己的事情,有做小本生意的、摆地摊的、玩杂耍的、说书的、唱戏的、放风筝的,还有一些观风望景的游人。在前门外大街路边的一个空场处,有几个年轻人正在那里踩高跷,引来了不少看热闹的民众围观,一时间竟把这里围了个水泄不通。京城的主要街市繁华喧闹,行人时尚悠闲,自非别处可比。

这一日,在宣武门外临街处的一个老式大宅院的门前,突然来了一个年轻的和尚想要化些斋饭。只见他生得面如冠玉,中等身材,额宽眉重,神色坦然,这和尚身着灰色的粗布袈裟,脚上蹬着一双黑色布料的双梁快靴。守门的小厮见了,急忙迎上前来说道:“这位师傅,我们这里已经过了开饭的时间,暂时无斋可化,请师傅去别处看看吧。”

只见那和尚不慌不忙的将自己的右手掌立在眼前,对看门的小厮说道:“小施主你有所不知,我与你家的主人原本是有些缘分的。现在劳你进去禀告你家的女主人,只说门外边来了一个年轻的和尚,他知晓府上少爷的前世因缘,并能为他卜算未来。”

那小厮听后,用手抓了抓头皮说道:“既是这样,请师傅先在这里略等片刻,我这就进去禀告我家的二奶奶。”说毕,他一转身便走回院子里去了。

不大一会儿的工夫,小厮回过了主人,并传出话来,我们二奶奶请师傅去前厅里说话。一个老婆子走过来,领着这年轻的和尚一径去了前厅。这时在前厅的桌案旁正端坐着一位少夫人,她的身边还站着一个小丫头。少夫人见那和尚进来了,她便起身指着对面的一把椅子说道:“师傅请在这边坐吧,秋月给师傅倒上茶来。”一个小丫鬟赶紧拿了一杯茶来,并递给那年轻的和尚。

只见那年轻的女主人甚是光彩照人,头上戴着一枝飞凤的银簪子,紫红色的金丝线绣玫瑰花图案的绸面坎肩儿,淡黄色的绫子长摆裙。她的五官长相十分标致,面颊细白,举止娴雅,颇具一个富贵人家少奶奶的风度。

茶毕,女主人问道:“我才听家里人说,师傅可知晓我家少公子的过去和未来,这可是真的么。这就奇了,我们以前从未见过面,师傅果真能卜算得一准么?”

那和尚思忖了片刻回道:“这个是一定的,女施主只管放心就是了。出家人不打诳语,胡说乱道是要遭报应的。”

少夫人顺眼看过去,只见这和尚生得额宽重眉,中等身材,像个白面书生似的。他说话时不急不躁显得胸有成竹,且气宇不俗。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位师傅乍看起来有点面熟,好像是在哪里见过似的。

少奶奶又问道:“请问师傅的法号是怎样称呼的?现在已经出家修炼了几年?”

那和尚答道:“贫僧的法号叫智宇,是金陵本地人,如今我已出家修炼数载。今日我与师傅一起云游路经此地,特上门来想化些斋饭充饥。借此机会,我还可为你府上的少公子卜算未来,这岂不是一件好事?”

少夫人听后微微一笑道:“敢问这位师傅只出家了这短短几年的工夫,便悟出了道行,修炼出了真工夫?替别人卜算未来本是件好事,但如果你不是一位真正的得道之人,推算得不够真切,那不是误人子弟了吗?”

那年轻的和尚回道:“出家人不说妄语,我怎敢混说乱道、信口开河地蒙骗他人,那我以后不是要遭报应了吗。替别人卜算未来乍看起来高深莫测,但对我们已经开了悟性的出家人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

少夫人思忖了一会儿问道:“这个如何见得,师傅如能说得再明白些我便信了。”

那和尚稍想了一想说道:“我虽然出家修炼只有几年的光景,但是有一句老话说得好:名师出高徒。我的师傅甚是了得,他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已经在寺院里出家修炼几十年了。出家人在外面修炼,如果没有遇到高人的指点,和自己天生的好悟性,他恐怕修练的时间再长也不中用呢。”

少夫人又问道:“请问师傅平时又是如何在寺院里修行的呢?每日只是打坐和背诵经文吗?”

那年轻的和尚回道:“最要紧的是个人的悟性要好,还要有善根和佛缘,这样师傅才会收你当他的徒弟,也肯传给你些真工夫。其次修炼者的内心里要静、要空,精神专注了才能练出真工夫,三心二意的必然一事无成。这几年我每日都在潜心的修炼,师傅见我心诚,便将他的全宗**密传与我。我依此法去修炼,自然就是事半功倍了。我现在已经练开了自己的天目穴,你可知道吗?这天眼的功能甚是了得,它可以助我知晓他人的前生和未来,替人卜算应该是一准的。”

少夫人听后思忖了片刻问道:“既然师傅说得如此真切我便信以为真。刚才家人告诉我,说师傅可以推度我家少公子的前生因缘,并卜算他的未来之事。这个是我急着想要知道的,现在就请师傅说来听听。”

那和尚答道:“要想推算这个并非难事。但是我要先知道这孩子的生辰八字,贫僧方可进行卜算呢。”

少夫人笑道:“好的,我这便告诉你我家孩儿的生辰八字。不过请师傅最好先说出一两件小事让我听一听,如果是师傅说得靠普了,我自然会信服你的卜算。”

那和尚稍想了一想说道:“你们府上的少公子,至今还没有见过他的生身父亲,事情可是如此?”

少夫人听后,她只是用鼻子冷冷地哼了一声:“嗯”。

那和尚又问道:“少夫人以前可喜好作诗否?我现在许能猜出其中的一两首来,你可相信吗。”

少夫人想了想回道:“我以前确是作过几首小诗,但只是图一时的好玩,现在我早已把它们都忘掉了。”

那和尚的双眉往上轻轻的一扬,说道:“我记得有这么一首诗,诗曰: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多么好的诗句,真是妙极,这首诗应该是蘅芜君前几年作的。”

少夫人听后冷笑道:“你知晓蘅芜君?这首诗许是她多年以前写下的,但不知你是从哪里打听来的?”

那和尚笑道:“天下之事,有心者便可知晓也。”

少夫人说道:“虽说如此 ,但这也说明不了什么。这的确是她一时高兴写下的诗句,不知道什么时候不小心流落到外边去了。”

那和尚听少夫人如此说,他并不答话,只管站起身来,口中轻声地念道着几句咒语。随后他缓步走到桌前,并从自己的手腕上摘下了一个楠香的手串,恭敬地递给了少奶奶,并说道:“请女施主瞧瞧这个,你必会认得此物的。”

少奶奶将那个手串儿接到手里,仔细地瞧了一瞧,她可以肯定这个手串是自己以前的东西。几年前她和宝玉完婚后,当得知自己已有了身孕,便亲手将这只自己平时最喜欢的手串儿送了给宝玉,以作纪念。今日看到它,少奶奶的心里不由得怦然一动,她身不由己地站起身来,惊诧地看着眼前的这位年轻的和尚问道:“这个手串原本是我的东西,它怎么会到了你的手上?难道你是宝玉?”

那年轻的和尚回道:“正是呢,阿弥托佛。”

宝钗听后吃惊不小,她连忙问道:“这可是真的么?咱们坐下说话吧,怪不得我方才见了你觉得有些面熟呢。当初你不辞而别离家而去?今日又不事先给家里打一个招呼便回来了?你这样做事情风一阵雨一阵的,如何使得。”

宝玉听后笑道:“这一阵子我也是颇费了些周折,才打听到你们住在这里的,便想着先回来探一个虚实。有些事情怕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劳你先叫人给我拿一杯茶来喝吧,我现在正渴得多呢。”

宝钗叫小丫头给宝玉拿了一杯茶来,宝玉三口两口地喝干了,说道:“当初我为什么会离家出走,其实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当时好像恍惚有人叫我去的。那个时候正赶我们贾家遭遇到了大麻烦,平白地被上面给查抄了。我当时因年轻气盛一时想不开,而且还有了恐惧之心,便一赌气离家出走了。”

宝钗听后责怪道:“这么大的事情,你竟说得这样容易。当时你就没有仔细地想一想,你这一走,给家里人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和困扰。老爷和太太简直为你操碎了心,今儿你也不打一声招呼便突然回来了,难道是良心发现了吗?”

宝玉回道:“当年之事你也休要怪我行事莽撞。一个年轻人岂能没有过错,那许是我前世的一段因缘也说不定呢。有些事情依不得我自己做主,想必是命该如此。事已至此,我还能怎么样呢,难道我现在回来不好吗?”

宝钗平时就是极明理的,此时她心里思忖着:宝玉原本就是一个奇异的人,平常的人出生时哪里会口中含玉呢。宝玉以前在家里做事情,时而怪异叫人不解,前缘后事自有一定,且不可以怨天尤人。当初他想走谁也拦不住他,如今他想还俗回家来,这正是全家人都求之不得的,太太见了宝玉她必会喜欢的。而且自古以来,出家后又还俗的人也不在少数呢。

宝钗想到这里,便说道:“好吧,过去的事情,今日我们不去提它了,说多了也无益处。现在你回来就便好,只是不知道老爷和太太是否肯原谅你,你离家出走这几年真的是伤透了他们的心,给他们造成了不小的伤害和困惑。”

宝玉道:“我出家修炼这几年已开了悟性,也看明白了人世间的一切,所以我现在才有了还俗之意。因为我细细地想来,出家人本应以慈悲为怀,以助人施善来积功德。我还俗之后可以孝敬父母,报答她们对我的养育之恩,呵护孩儿,帮助他人。做好这些事情其实也是在做善事呢。”

宝钗叹了一口气道:“宝玉,你离家出走了这几年在外面开阔了眼界,也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这说明你长进了。以后你可要好自为之,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三思而行才好呢,切忌不要脑子一热便顾前不顾后的。”

宝玉回道:“我现在打算还俗回来和家人在一起生活,这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因为我欠她们的太多了。当初我不辞而别离家出走,必是给她们造成了不小的心里伤害,我在外面这几年时常对此感到不安。”

宝钗听了宝玉的这一番话,思忖了片刻说道:“几年前你不打一声招呼便撇下她们走了,老爷和太太在家里确实时常怨恨你,说这个儿白养了。现在你还俗回来了,我想她们必会喜之不尽的,不管怎么说你都是她们的亲生儿子,哪里有嫉恨你一辈子的道理。秋月,再给你二爷添些茶来。然后你过去把少爷领过来,叫他们父子二人见上一面。”秋月答应了一声便出去了。

宝玉道:“这几年你们在家里吃苦和受累了,我时常对此感到不安。有的时候我虽然坐在寺院里打坐练功,但心里却是在胡思乱想。我知道我该还俗回家了,因为三心不定必将一事无成,每天在寺院里修行也只能是作个样子罢了。”

宝钗回道:“我们在家里吃些辛苦和挨点累都是小事,心里头累得慌才是最难熬的。这几年家里人总是惦记着你,对亲人的思念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儿行千里母担忧,老爷和太太对你甚是放心不下。她们时常会在家里叨念你,一提起你来太太便会在暗中垂泪,这些你可知道吗。”宝钗一边说着,自己也红了眼圈儿。

宝玉听后问道:“太太都说了些什么?”

宝钗思忖着回道:“太太说你撇下她走了,她白对你好了,现在她嫉恨你。太太还说这个儿算是白养活了,这只能怪自己的命苦。我知道太太说的是一时的气话,她甚至连做梦都盼着你能早日回来呢。”

二人正说着话儿,这时小丫头秋月领过来一个只有几岁大的小男孩儿。只见他生得白白净净、虎头虎脑的,甚是讨人喜欢。宝钗起身拉着那孩子的手说道:“孩儿,赶紧过去给你老子行个礼,你们父子今儿能见上一面着实不易。”

那孩子抬头看了宝玉一眼,他并不怕生,随即他跪在地上给宝玉磕了一个头。宝玉上前摸了摸了他的头顶,并将那孩子抱了起来,问道:“你仔细瞧瞧,我是谁。”

那孩子回道:“你是和尚,我要找我母亲。”

宝钗上前拉着孩子的手说道:“岩儿过来,妈来抱你。”

宝钗思忖了片刻,又问道:“宝玉,你几时去见过老爷和太太?”

宝玉想了想回道:“这次回来,我不打算过去见他们了。现在我还有些要紧的事儿,师傅正在门外边等着我呢,我在这里耽搁太久了不好。再过些日子我自然会回家来见他们的,以后我就住在家里不走了。我现在过去见老爷和太太,也不方便向他们行家礼,实在不成事儿。”

宝钗听了不依道:“你这样做事情如何使得,老爷和太太苦苦地盼了你这几年,这甚是难为了他们。你现在回来了不过去和她们见一面便想走,这不是辜负了他们的一片苦心吗,这样与情与理都说不通。如果是叫老爷知道了,他是断乎不会原谅你的。”

宝玉争辩道:“我刚才已经说过了,过几天等我和师傅办完了事情,必会回来见他们的。”

宝钗红了眼圈立马问道:“你这话可是一准的?你该不会一走了之,以后音信杳无吧。”

宝玉爽快地答道:“那怎么会呢,出家人不可以言而无信,如果我随意编排谎话骗人那还得了,可是要遭大报应的。如果我真的这样做了,必会废掉自己经过这几年辛苦修炼得来的功德,这件事不是可以混说乱来的。叫人再给我添些茶来,喝了我这就要走了。”宝玉喝好了茶,便准备起身离去。

宝钗思忖了片刻说道:“宝玉,你且慢着。”她让秋月拿过来一个粗布的口袋,里头盛有十几两银子。宝钗递给宝玉道:“你拿着这些银子在路上用吧,一定记着办完了事情要早些回家来,千万别叫家里人挂念着。”

宝玉接过那袋子看了一看说:“我知道了,等我办完了事情,必会早日赶回来的。”

宝钗忖度着问道:“宝玉,你说要急着回去办事情。我想有个十天、半月的时间总该足够了吧?”

宝玉回道:“现在我实在说不准呢,我必会早去早回。”

随后,宝玉顺手将那些银子放进了自己携带的粗布搭裢里。他一径出了大门,头也不回一下,便飘飘然地去了。

宝钗将宝玉送至大门外,眼看着他走远了,宝钗才急忙转身回来。宝钗回到屋里坐着楞了一会儿神,她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心想:宝玉离家出走好几年了,这次他回来也不过去和老爷和太太见一面,打个招呼便走了,这如何使得。他们如果知道了,不被宝玉气个半死才怪呢。这么大的事情我又不能不告诉她们,宝钗实在是左右犯难,她心想太太知道了必会十分的恼怒,甚至还会埋怨自己没有留住宝玉。

宝钗坐在桌前思忖了一好会儿,她才起身硬着头皮去了上房内室。宝钗进屋后先向王夫人问了安好,王夫人叫她坐下说话,宝钗坐在桌旁的一把椅子上说道:“太太,我要告诉你一件顶要紧的事情,你怎么都不会想到的。”

王夫人听了说道:“宝丫头,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还需要和我兜圈子,你只管说出来便是了。”

宝钗回道:“太太,宝玉他刚才回家来了。”

王夫人听了立马吃惊道:“你说的可是真的么,宝玉现在哪里?他为什么还不过来见我?”

宝钗回道:“宝玉随师傅一起云游至京城,他们颇费了些周折才打听到了我们现在的住处。宝玉借着化些斋饭前来一探究竟,因他的师傅在大门外面等着,宝玉也不好在家里耽搁得太久,他只是和我说了一会话儿,便慌脚鸡似的匆忙离去了。宝玉临走的时候,我还特意给他拿了些银子,叫他在路上使用。宝玉已经知道了家门,他打算过些日子便还俗回来,以后就不走了。”

王夫人在一旁竟听得目瞪口呆,她气得好一会才回过神儿来,王夫人气恼地说道:“宝玉这个不明事理的孽障,扶不起的阿斗,我白把他养活这么大了,他哪里像是我的儿。宝玉当初不辞而别,他这一走就是好几年,这期间我为他担了多少的忧愁和烦恼。今儿他为了化些斋饭,才肯登我们这个家门,他甚至都没过来看我一眼便走了,这个混账的小子眼里还有我么。难怪老爷以前总是骂他是个不长进的东西,宝玉真是个没良心的货,哪里有这样对待自己亲生父母的,说出去都叫人笑话。我为宝玉操了半辈子的心,早知道宝玉是这么样的,当初没有他才好呢。”

宝钗见王夫人果真恼怒了,她连忙在一旁劝道:“宝玉说要和师傅去办理个要紧的事儿,这次回来主要是先认个门。所以他只和我说了一会话便匆忙地走了。宝玉说再过些日子,他必会还俗回来的,以后就在家里过平常人的生活。”

王夫人听了更生气了,她怒道:“宝玉这个不懂规矩的糊涂东西,出家了几年,把自己的父母都忘了,天底下还有比孝敬父母更重要的事情吗。宝玉他根本就不明白如何做人的道理,老爷知道宝玉进了自家的门,也不打个招呼见一面就走了,不把他气个半死才怪呢。”

宝钗又说道:“我才劝过了宝玉,叫他先过来向老爷和太太问个安好是要紧的。可是宝玉说他现在是出家人而且还身着袈裟,他已经离家好几年了,见了父母不行大礼不成事。行吧,又不合戒律。”

王夫人听了,她还是怒气难消,说道:“宝玉这个不争气的东西,只怪我当初把他娇惯得太不成样子了。他这样对待我们做父母的也怨不得别人,娇儿就是害儿,现在报应来了不是。”王夫人停了停又说:“以前我还怪老爷对宝玉太过严厉了,现在看来他是有先见之明的。”

宝钗道:“我见宝玉现在说话办事比先前多少稳重些,他的身子骨看着也比以前强壮了。宝玉这几年在外边应该是见了些世面,多少明白了些如何做人的道理。他说再过些日子还俗后就会回家来的话儿应该是靠谱的,太太就先消消气吧。”

王夫人埋怨道:“宝钗,你刚才也是一时糊涂了,说什么你都不能轻信了宝玉的话,万一他回去后又反悔了,这该如何是好呢。我们岂不是白白地盼了他这几年,到时候我们去哪里找他。宝玉临走的时候,他也没给你留下一个联络的地址?”

宝钗听后笑着劝道:“太太只管放心好了,这一回宝玉是断乎不会言而无信的。因为他是个出家人,宝玉千辛万苦地修行了这几年,好歹也积下了些功德,哪里是容易的。他说自己现在已经悟出了道行,怎么会口出痴言欺骗家里人呢。如果是那样,他不是自废了自己的功德吗。我想宝玉这次回来,他是拿定了主意要还俗的,只是先回来认认家门、探一下路而已,所以太太只管放心就是了。”

王夫人听后回道:“嗯,听着也是你说的这个理儿,现在也只能是这么样了。我这也是思儿心切,做父母的哪个不惦记着自己的孩子。”

宝钗又道:“有些事情也许是由不得宝玉说了算。他现在是一个出家人,寺院里的清规戒律又多,宝玉哪里有不遵守的道理呢。另外我也在想:他们这些人成天家不停地练功和修行,脑子许是木讷了,做事情完全不知道变通些。出家人思考问题和做事情与我们这些俗人必是不一样的。”

王夫人又问道:“宝玉他现在看着是怎么样的?个子有没有长高些?”

宝钗回道:“我看他的身子比以前要强壮些,说话也爽快了。宝玉在外面闯荡了这几年,接人待物必是要自立和明理的,哪会像他以前在家里那样,事事都有人在前后伺候着。”

王夫人听后点头道:“宝玉果真如此我便放心了。如今我和老爷的年纪都大了,哪能不挂念着在外面闯荡的儿子,什么时候宝玉能回到我们的身边,我的心里才会觉着实呢。”

宝钗叹了一口气说:“我们现在好歹是有了个盼头。等宝玉回来了,一家人往后便可以过安稳的日子了,也有个家的样子。”

王夫人看了宝钗一眼说道:“宝钗,这几年也甚是难为了你,现在家里的事情都靠你在这里撑着,还要管着孩子。宝玉他对不住你,自从你做了我们贾家的儿媳,受了多少的委屈,我的心里比谁都清楚。一想到这些,我的心里便觉着不自在。”

宝钗道:“太太还说这些作什么,我们现在都是一家人。宝玉离家出走了,大伙的日子过得都不痛快,好在我们终于有了个盼头。”

王夫人听了宝钗的这一番劝说后,她的心里立马就感觉着敞亮些。她心想:宝钗这孩子平时便是极敛静素淡的,如果是换了别人还不知道会是怎么样的呢。宝钗嫁给了宝玉,红尘之中的福分竟是难随心愿,这甚是难为了她。

宝钗又坐了一会儿,便起身告辞了王夫人,独自回屋去了。

随后王夫人由一个丫头陪着,一径来到了贾政的书房里。贾政此时正伏在桌案上看书,王夫人进了屋里,她还没来得及坐下,便说道:“老爷,宝玉刚才回家来了,你怎么都不会想到吧。”

贾政听后着实吃了一惊,他立马问道:“这可是真的吗?我们盼儿好几年,这个孽障现在终于不请自来了。宝玉现在那里?叫他速速来书房里见我。”

贾政一听说宝玉回来了,他感到甚是惊喜,只是贾政怎么都没有想到宝玉回来的会这么突然,他也没叫人事先给家里先捎来个口信,这小子现在做事情还是风一阵雨一阵的。虽然贾政对宝玉当初离家出走一事始终耿耿于怀,但他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只见贾政放下手中的书本,他开心地站起身来,双手背在身后口中不停地念叨着:“这可真是太好了,我怎么都没有料到这小子这就回来了。宝玉他能回来就好,我可以既往不咎。”

王夫人见贾政欢喜,忙说道:“老爷你先别急,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呢。”随后王夫人便把宝钗刚才对她说的那些话,又对贾政重新讲述了一遍。

王夫人接着又说道:“宝玉这回是拿定主意还俗了。他打算回来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这个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他这是先回来认一认自己的家门。”

贾政听完,他的脸色立马就变得很难看,贾政用鼻子哼了一声,冷冷地说道:“宝玉这个不长进的东西,我料他也不会做出什么体面的事情来。他进了我的家门,不先过来向他老子打一个招呼便走了,天底下还有这样的道理吗?难道我这里是来去自由的客栈吗?宝玉的眼中根本就没有我们当父母的,他有本事以后永远都别再登这个家门。这个没大出息的货,做事情只会叫我不痛快。”

王夫人见此,连忙在一旁劝道:“老爷快消消气吧,气大了会伤身子。宝玉这么做也许是有他的考虑,寺院里的清规戒律多着呢,违背了哪一条都使不得。另外宝玉的师傅正在大门外面等他,宝玉也不好在家里耽搁得太久,只好匆忙地去了。其实我们也犯不着和宝玉太过计较了,只要他能回来比什么都强。”

贾政冷笑道:“宝玉只会做这种调三窝四的事情,他如今长这么大了,几时做过一件叫我长脸的事情,你们倒是说说看。你这分明是在袒护他,今儿这件事情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原谅他的。几时这个孽障回来,我再和他新老账一起算。”

王夫人在一旁耐心地劝道:“老爷,你倒是仔细地想想看,宝玉离家已经是好几年了,你们父子见了面他必是要给你行家礼的。宝玉现在好歹还是个出家人,而且他身着袈裟,寺院里的清规戒律甚多,这时候他向你行大礼,想必是不太方便的。如果他不这样做,又不合咱们贾家的老规矩。过几天等宝玉还俗回来,你就别和他一般见识了,大人不见小人怪。他毕竟是你的亲生儿子,你当面骂他几句出出气都没要紧的,难道不是我说的这个理儿吗?”

贾政听了,他无奈地坐回到椅子上,说道:“像宝玉这样没出息的东西,没有他倒干净了。我现在真想暴打他一顿,出出心里的窝囊气才好呢。”

王夫人道:“我们摊上了宝玉这么个不争气的儿子还能怎么样呢,许是上辈子欠了他的也说不定呢。宝玉生下来时口中含玉,他有时候的行为举止甚是怪异,为人处事自是不比那普通人家的孩子。如今我们的年纪也大了,实在是违拗不过他呢。”

贾政听了,他这才稍微缓和了些口气说道:“如此说来,也只好随他去了。只是他别再搞出些什么节外生枝和出尔反尔的事情来才好。”

王夫人接着说道:“再过些日子宝玉就要回家了,这对我们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只要宝玉能平平安安地回来就好,迟到几天也没所谓的。只要我看见了宝玉,我对他那一肚子的怨气立马便会烟消云散了。即使是宝玉回来惹我生气,也比我见不着他要强得多呢。”

贾政思忖了片刻说道:“可是谁知道这个孽障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这个恐怕只有他自己的心里最清楚。他又不肯叫人先捎来个口信,这个不长进的冤家,什么事情都叫家人替他操心。”

王夫人回道:“宝玉现在也老大不小了,他还俗回来后最要紧的事情是,要想法子赚钱养家糊口才行呢。家里有妻儿老小的,他总是一个人在外面四处游逛怎么行。亏宝钗是个知情理、顾大体的孩子,换了别人还不知道是怎么样的呢,没准会闹出什么大乱子来。”

贾政不屑一顾地说道:“从小看到大,宝玉自小的时候,他每日只知道在家里混作乱闹,而且不肯用心读书,所以他根本就没有什么赚钱的本事。以后他就算是回来了,你也别指望他能出去赚钱养家糊口。古人说得好:知子莫如父,我是绝对不会看错他的。宝玉出去闯荡了这几年,他许能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事情仅此而已。如果你指望他能有什么大的出息,恐怕你是高看了他,不信我们便拭目以待。”

王夫人又劝道:“等宝玉回家后,老爷切不可对他发脾气,或是太难为他了。老爷的年纪也大了,应该多保重自己的身子才是要紧的。”

贾政喝了一口茶说道:“宝玉现在也老大不小了,我可不想和他没完没了的生闲气。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好坏都跟着自己一辈子。父母管得了他一时一事,不可能管他的整个后半辈子,他自己好自为之吧。”

听贾政这么说话,他的怒气好像是消了些,王夫人这才放了心。

贾政的年纪已高,他现在已告老还乡,在家里颐养天年。他的腿部略有小疾虽无大碍,但已不适合外出任职或当差为官。

在大清王朝,大臣和高官们是没有退休的具体年限的。皇上叫你继续任职和做事,那是他看重了你的才能和对你的信任,所以你是不能违命的,只能是感恩和尽职尽责的做事情。幸好贾政做的只是个五品官,他可以相对的自由些,而且贾政现在也不太可能得到上边的重用。

贾政一家人已经搬来京都居住一段时间了,他们在这里共有两处房产和一间当铺,在通州还有几百亩的典地,全家人的日子过得比较清静。贾政在京城里的熟人和朋友不是很多,所以平时很少有人到家里来拜访他。以前时常陪贾政下棋,或是闲聊的那几个清客现在已经不知去向了,许是他们要刻意地保持着与贾家的距离,毕竟贾府被上面给查抄了,谁能不知趣些。

贾政每日在家里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可做,他多数的时间都是在书房里度过的。每天除了读书,或是写上几页毛笔字,贾政也会花去一些时间来思考问题,或是把家族中发生的一些大事笔录下来。

贾氏家族现在虽然已经落败,但贾政很少在别人的面前提及以前的荣国府是如何的荣华富贵,他更没有怨天尤人,现在他们只是像一个普通的平民那样过清静的日子。因为贾政已经接受了眼前的事实,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丝毫也怨不得别人。现在事已至此,还是务实些的好。

由于贾政一家是汉人,所以他们的这个宅院是在宣武门之外。他们现在居住的这个老宅院是祖上留下的,院内共有几间大房和一个小花园。贾政家里的人口不多,住在这里倒也算宽敞。院外的左右两边都是别人家的院墙,贾府的大门正好面对着大街,平时这里也是蛮热闹的。

这套老宅的原主人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古董商人。因为他的生意做得好,后来赚了大钱,所以他们一家人去了别处,又另起了一个新宅院。这套老宅在很多年以前,被贾氏家族购得。

贾政一家人搬到京城后,家境显然不如先前那般富有。但是一家人现在的生活倒也是衣食无忧,日子过得安稳、清静。

这几天,贾环时常抱怨,说家里的饭菜很不受用,食之无味,总是那几种饭菜换来调去的。在厨房里做事的那个刘婆子听了说道:“你们是主子,哪里知晓我们做下人的难处,现在家况可比不得从前了。我听说你们贾家以前是当地的大户人家,每天把个肥鱼大肉都吃得腻烦了。现在我们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呢,你可知道吗?每天二奶奶给我们调拨下来的银子都是一定的,我们只能是按钱办事,而且还不得超支呢。这几日,我们厨房里也想更换几个新的菜式,给大伙换一换口味,但实在是有些调剂不开呢。”

贾环听了回道:“你们和我说这个好没意思。实在没有可口的饭菜,我宁愿饿肚子,你们见了就开心了。”

刘婆子的这几句话,贾环听了可不止一次了,他早已听得腻烦了。此时他只得不快地皱了皱眉头,小声地叨咕了几句,便回自己的房里去了。贾环心想:现在家里的一切日常开销和费用,都是由宝钗一个人说了算。而且她平时又惯会精打细算的,老爷和太太不管什么事情都喜欢听她的。此事也只能是这么着了,胡乱混一天算一天吧。几时自己成了家,搬出去住就好了。

我的文章已经是成型的作品了,文章一共四十回,大家如果喜欢就给我留言,就不会错过后面更精彩的内容,谢谢大家!!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第 1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