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红楼续梦 > 第15章 第 15 章

红楼续梦 第15章 第 15 章

作者:圣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6 11:42:21 来源:文学城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中国的农历新年就快到了。贾兰安排好了云南这边的公务,和家人一道启程前往京都,专程去看望祖父母。他们已经有好长一段的时间没有见面了。此前,王夫人还特意叫人捎来了口信,说她近来甚是想念贾智和贾慧这两个孩子,很想看看他们。

贾兰一家人在赶往京都的路上走得比较匆忙,因为他们此行在京城逗留的时间有限,贾兰要按时返回云南处理公务。贾智和贾慧两个孩子平时很少出远门,当他们在这一路上见到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热闹,自然是十分的开心。他们不时探头探脑的从轿窗中往外面张望,生怕错过了旅途中的那些好景致。

且说经过了一些日子的行程,这一天的晌午刚过,贾兰一家人乘坐的两乘蓝呢大轿,便从京城的东直门进了城。孟金凤十分好奇的从轿窗中往外瞧了一瞧,只见高高的城门楼,宽敞笔直的街道,富丽堂皇的宫殿,所见之处甚是不同凡响。街市之繁华热闹,行人之时尚悠闲,自非别处可比。金凤留意地看了好一会儿,她不由得感叹道:“这京都看起来甚是漂亮,也很有些气派呢,要比我想象中的京都强得多了,真的是百闻不如一见。”

李纨在一旁听了笑道:“金凤这回你可开了眼界不是,皇上居住的地方哪里能差了。你来了这一回,我保你以后还想着要再来呢。这么大的一个京城,你即使是在这里住上几个月的光景,许多好的景致恐怕也瞧不完呢。”

金凤听了笑道:“既然妈也这么喜欢这里,以后何不叫贾兰来京都做一个官呢,那样不是更方便。”

李纨思忖了片刻回道:“在什么地方做官,哪里是兰儿自己可以说了算的。上面指派他去哪里做事儿,他只能是听从吩咐,哪里有自己挑三拣四的道理。再说了,这京官哪里是好做的,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做事情,稍微有一点差错都使不得。”

金凤听后笑道:“还是妈这话说得在理。金凤这回可长见识了,长了这么大,好歹也算来了一趟京城呢。”

此时,在贾府的大门口处,有两个看门守院的小厮,正在东瞅西望地看热闹。他们突然瞧见有两乘蓝呢大轿正朝这边急急地走来,轿子一径来到了贾府的大门前才歇了轿。有两个随轿而来的差役立马走上前来,他们垂手站在大门外的两侧。另有一个领班走上前来,递上了访客的名贴。看门的小厮瞧见了这个阵势,哪里还敢有丝毫的怠慢,一个小厮赶紧进去禀告主人,说是门外有几位贵客到访,随后并递上了访客的名贴。

因为前些日子,贾兰已经叫人捎来了口信,信中告之贾政和王夫人,他们全家人正在赶往京都探亲的途中。所以贾政和王夫人对他们的到来,并不感到十分的意外。这会儿接到了小厮的禀告后,宝玉和宝钗叫一个丫鬟去禀告王夫人,他们几人立马便接了出来。

几个人刚出了大门,正好见到贾兰和李纨从轿上走下来,便赶紧迎上前去打招呼。大伙互至问候,又十分热情地寒暄了几句。宝钗上前拉住贾慧和贾智的手,并问他们现在几岁大了,随后大伙一边说笑着便往院子里走来。

一行人刚进了院子的大门,王夫人便在几个小丫头的陪伴下笑着迎上前来,贾政拄着拐棍站在一旁。

王夫人笑道:“这几天我们得到你们捎来的口信后,总是在家里念叨你们,说你们现在应该是走到哪里了。没有想到你们这么快便到了。这一路上走得可是顺畅?”

李纨笑着回道:“还说呢,我们拖家带口的没一个是手脚麻利的。这一路上我们也是急着赶路,只盼着能早些赶到京城,大伙见了面,可以在一起开心地说一会话,好好的乐一乐。”

贾政在一旁笑道:“这么远的路途哪里是容易的,连大人们都有些吃不消呢,更何况你们还带着两个孩子来,快进屋里歇会吧。”

贾兰稍整理了衣冠迎上前去,说道:“老爷和太太安好。我们早就想来京城探亲,尽些我们晚辈的孝心。只因我在云南那边被一些琐事缠身,使我们的京城之旅被耽搁了几日,晚辈对此甚感愧疚。”

贾政听了笑道:“兰哥儿这是说的哪里话来,自古至今忠孝难得两全。你身为朝廷的官员,理应先为云南的百姓办些实事。先公后私,先忠后孝才是个为官做事的正理儿。”

王夫人在一旁笑道:“兰哥儿在外面做了这几年的官员,不但会说话办事,也明了如何做人的道理,这个甚是难得。”

众人一边说笑着便走进大厅里,王夫人笑道:“大伙且坐下说话吧。”言毕,贾政和王夫人在正位上坐了。

这时李纨、贾兰、孟金凤和两个孩子,依次走上前来向王夫人和贾政行家礼和问安好。贾政叫贾兰坐在自己一旁的椅子上说话。王夫人笑着走过来,她左手拉住贾智,右手拉着贾慧,叫他们两个坐在自己的身边,随后大伙都归了座位。王夫人见金凤长得五官标致,端庄高雅,气质不俗,便在心里思忖着:“这金凤是个旺夫的媳妇,难怪兰哥儿这些年官运亨通呢。”随后大伙带笑叙话。

贾政笑道:“你们这次来到京城,可要多住些日子才好呢。先在家里歇上几天,随后你们领着两个孩子进城里去瞧瞧,我料他们会喜欢的,这京城里好玩的和热闹的地儿可多着呢。”

李纨听了回道:“正是老爷说的这个道理,我们原本也是这么打算的。只是兰儿还有些要紧的公务在身,这一次我们恐怕不能在京城这边耽搁得太久了。”

大家正说着话,薛姨妈也笑着进来了,并道:“恕我姗姗来迟,抚台大人和家人不远千里回京探亲这甚是难得,我们有失远迎了。”

大伙一听都笑了。李纨道:“不管兰儿在外边当了个什么官,姨娘都是他的姨祖母,哪里轮到他做晚辈的挑理说事。我们不能经常回京城来看望老爷和太太,尽些晚辈的孝心,已经是有点欠理了。”

这时一个小丫鬟进来,忙着上前给大伙端水倒茶,然后她放下帘子便出去了。大家坐在一起边吃茶边说话,大厅里的气氛很是温馨。

贾兰衣冠整洁,相貌魁梧,谦恭厚道,举止不俗。此时他身着二品的官服相貌堂堂,贾兰的胸前还挂着一串黄色的蜜蜡朝珠,他的确有个朝廷高官的派头,看上去大有祖风。贾政见了心下甚是欢喜,他忖度着:“这兰哥儿确是个为官的材料呢,一看就是我们老贾家的后生。现在他的年纪还不算大,便已做到了二品官员,还加了兵部侍郎衔,贾兰以后的前途必是不可限量的,看来这家道复兴还是有指望和盼头的。”

贾兰坐在一旁听着大伙说话,他的话语虽然不多,但他的态度和举止甚是谦逊和随和。贾兰的面部表情也从容淡定,不卑不亢,一看就是见过些大场面的。只见贾兰将身子略往前探了一探,他含笑问道:“老爷的身子近来可安好?我们老早就想着来京城看看你们呢。在家里我母亲时常对我说:老爷和太太甚喜天伦乐,我们能经常回京城看看他们才好呢。但是晚辈在云南那边被一些琐事缠身,不能时常领着贾智和贾慧回来探望老爷和太太,尽一些我们晚辈的孝心,这个叫人感到羞愧和不安。”

贾政看了看贾兰,回道:“兰哥儿此言差矣。你是朝廷里的官员,为云南当地的百姓多办些实事才是要紧的。一省之首府必无小事,如果一时不慎耽搁了公差,上面怪罪下来可不是玩的。你拿着朝廷的俸禄,理应先公后私才对呢。”

贾兰听了笑道:“我在自家里说话自然会随意些。但对上面指派下来的公差,或是一些省府的地方要务,我平时是断乎不敢懈怠的。”

贾政道:“你能这样做事情就对了,我也放心了。我还是个老样子,如今我的年纪也大了,更是比不得从前了。我闲在家里实在无聊时,甚是喜欢看一会子书,或是写点毛笔字。但是这些日子我多看一会书,便会觉得眼花头晕的,我以前可不是这样的,真的是人老了不大中用了。近来我又患上了老年人的病症,人到了我这个年纪上,不服老不行呢。”

贾兰笑道:“老爷每天都保持一个好的心态是要紧的,读书和写字也要量力而行才好呢。一时太心急了反而不好,容易累着。”

贾政听了回道:“是兰哥儿说的这个道理,我现在也只好面对眼前的这个现实,不然还能怎么样呢。兰哥儿身为云南省的抚台,管理着一省诸多的事务实属不易。你平时也不要过多地惦记咱们家里的事情,以免太过分散了精力。耽误了朝廷里的事情可不是玩的,皇上知道了必会怪罪下来的。”

贾兰听后,连忙点头笑道:“老爷说的甚是在理,我以后自会多加小心的。我现在的想法也是比较务实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稳中求进。”

贾政听了心下思忖着:“巡抚这个官职确实不算小了,再往上做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也不能不求进取,事在人为吗。”

宝玉在一旁说道:“我侄子行事稳重,志在长远,这样做甚是使得。”

宝钗见大伙说得开心,也很高兴,她对王夫人说道;“大伙先在这里聊着,我去厨房里叫他们把饭菜准备好。”

王夫人点头道:“这样使得,叫他们快着些。”

随后王夫人笑道:“这一晃我们也有一年多的时间没有见面了,你们瞧瞧,智哥儿和慧姑娘现在都长成大孩子了,看着甚是叫人喜欢。”她又对两个孩子问道:“你们两个娃儿走了这么远的路程,这会子肚子必是饿了,身子也疲乏了吧?我已经叫厨房里给你们准备饭了。”

贾慧听了点了点头,并没有说什么。贾智则是在一旁回道:“回太奶奶,我的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大伙一听全都笑了。

王夫人含笑道:“你们瞧瞧,这回让我说着了不是。宝玉,你这就去厨房里,看他们把饭菜准备好了没有,叫他们快着些才好呢。等会儿他们吃过了饭,好早点回屋里歇着。”宝玉答应了一声,便赶紧起身去厨房了。

薛姨妈问李纨道:“你们这一路上走得可是顺畅?这两个孩子喜欢出远门么?”

李纨笑着回道:“还算好,来京的沿途都是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两个孩子顶喜欢出门看热闹和游玩了,他们见了什么事情都觉得是新鲜的。”

薛姨妈道:“可不是吗,他们的父亲成天家在外面做官和忙公务,哪里有时间领着他们出门游玩。这回你们来京城可算是一举两得了,也叫孩子们开了眼界。”

贾智和贾慧坐在王夫人的身边,王夫人看了看这个,又瞧了瞧那个,心里很是欢喜。王夫人先问贾智道:“智哥儿现在能认得多少个字了?”

贾智回道:“回太奶奶,我现在能记得很多字,我还会背诵古诗呢。”

王夫人听了很高兴,说道:“很好,你将来必是个有成立的孩子。”王夫人又转过头来问贾慧道:“慧儿姑娘几岁大了?你现在也会背诵古诗吗?”

贾慧道:“回太奶奶,我已经满六岁了,我背诵的那几首古诗和识得的那些字,都是我母亲教给我的。”王夫人听了很是开心。

大家又说了一会话儿,这时一个小丫头过来传话道:“厨房里已经把饭菜都准备好了,现在大伙可以用餐了。”

王夫人听后说道:“老爷,他们在路上走得疲乏了,这会子肚子也饿了。不如叫他们先过去吃饭吧,等他们用过了饭,再过来说话也不迟。”

贾政回道:“这样使得。一会你们吃过了饭,兰哥儿记着到我的书房里来吃茶,我还有些事情想要问问你呢。”

贾兰一边答应了,又叫人拿出这次带来的礼物,算是对祖父母的一点孝心。礼盘中摆放的是一只刻工极其精致的白玉如意,它的表面十分剔透和温润。另有一个精美漂亮的景泰蓝大花瓶,外加上三百两银子的孝敬钱。

贾兰笑着说道:“请祖父母收下这些礼物,算是我们晚辈的一点心意,实在是不成敬意。”

王夫人走过来,她先拿起那只玉如意仔细地瞧了瞧说道:“好漂亮的东西,都是自家人,又何必这样客气和多礼呢。”随后王夫人转过身来,叫丫头银玲收下了这几件礼品。

随后大家便去饭厅里吃饭。吃过了饭后,贾兰打算去贾政的书房里,陪老爷说一会话儿,和吃点儿茶。李纨和金凤则是领着两个孩子去陪王夫人和薛姨妈聊天,叙说一些家里的亲情趣事。

贾兰走出了饭厅,一径来到院子里随意地转了一转,他又往四处瞧了一瞧,便由一个老婆子领着去了贾政的书房。贾兰进了屋里,他先向贾政问了安好,贾政笑道:“兰哥儿且坐下说话吧,我才吩咐小丫头泡了上等的好茶呢,也不知你是否喜欢?”

贾兰笑着点头道:“饭后吃一杯茶,肠胃会舒服些,还有助消化呢。”贾兰一边说着,便坐在桌旁的一把椅子上。

贾政笑道:“我向来喜欢和读书之人交谈。你现在是我们贾家儿孙当中最有学问的一个,先是中了进士,现如今又是二品的巡抚大员这十分难得。只可惜你们住在云南远离京都,平时我们要想见上一面,或是在一起说个话儿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虽然在生活中缺少了这一份天伦乐,但我还是感到十分的开心。因为我知道你现在是朝廷的官员,肩负着朝廷的使命和重任,而且云南那边的百姓更是离不开你。”

贾兰听后回道:“我在家里也时常为此事感到苦恼,不能经常与家人团聚,在一起叙说亲情,共享天伦乐,在生活上就难言完美,真的是忠孝难得两全。以后我如果有机会能到京都来做官,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贾政笑道:“这种事情可不是你我能说了算的,以后只能是碰机会了。当下你唯有尽心图报朝廷,解百姓之烦恼才是要紧的。”

二人一边品着茶一边叙话,贾兰笑道:“这茶的味道吃起来确实很不错呢。下次我再来京城,给老爷带些云南当地产的茶叶,这次因为我们走得太过匆忙,竟一时给忘掉了。”

这时贾政的话题突然一转问道:“兰哥儿,近来朝廷里可有什么要紧消息传出来吗?我虽然居住在京城里,但是现在我和外边的联系甚少,各类的消息也闭塞得很。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爱胡乱的操心和打听外面的事情。”

贾兰听后笑道:“回老爷,这些日子我还真的没听说朝廷里有什么要紧的事情传出来。只知道皇上刚刚才从江南巡视回来,听说这些日子圣上的心情甚是愉悦。”

贾政听了忙问道:“是吗,皇上刚出了一趟远门回来,想必是在南边遇到了什么开心的事情,所以他回到京城后才会龙颜大悦。”

贾兰回道:“事情的确如此,皇上此次江南之行,他的心情要比上一次好很多。上一次是因为南边的几个州县发了大水,地里的粮食欠收且减产,皇上见了必是不开心的。而今年圣上走过的地方,所见的都是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经济繁荣昌盛,皇上见了怎能不喜悦呢。听说皇上回到京城后龙颜大悦,欣然命笔,还写下了一首诗歌,以赞美大清盛世。”

贾政笑道:“是吗,乾隆帝是一位风流潇洒的君主,提诗作画自然不在话下。我听说他甚是喜好收藏和欣赏中国历代名人,和书画大家的作品真迹,甚至是已经到了有些痴迷的程度。”

贾兰道:“正是如此。这次皇上的江南之行广施天恩,感化万民。乾隆皇帝将自己路经州县的赋税一律减半,并给沿途负责接待迎送他的大小官员纷纷升职加薪,一时间众人无不高呼圣上英明,这上上下下都皆大欢喜。”

贾政听后笑道:“果然是圣上的英明感化了万物,所以才至风调雨顺,一片丰收景象,福泽万民。”

贾兰又道:“听说这次乾隆帝的南方之行还有一个小插曲,皇上收获了一个意外的惊喜。浙江省的巡抚吴大人投其所好,向乾隆皇帝献上了一幅宋代著名画家的巅峰之作。皇上看后甚是喜欢,简直是爱不释手。闲时皇上必会拿出来那幅画作来,仔细地欣赏和把玩一番。”

贾政笑道:“果真如此?”

贾兰笑着回道:“这个哪里会是假的呢,据说这幅著名的山水画作千百年来一直流传有序。画面上还盖有后朝君主,或是一些文人雅士的收藏印章,由此可见它为历代帝王和收藏者所珍爱的程度。这幅画作的身价自然也是不菲的,这么好的东西哪里是容易得来的。听说乾隆帝一回到京城后,便立刻在这幅名画的上面加盖了自己的收藏印章,而且还不只是一枚呢。”

贾政听后因笑道:“是吗,看来这幅名画确实是一件好东西,现在也算是物归其主了。”

贾兰听后不解地问道:“怎么?物归其主了?”

贾政微微一笑道:“这事情不是明摆着的吗,连整个大清的江山都是皇上的,更何况是一幅民间流传的古画呢。这位吴大人的心思甚是缜密,以后他这个官儿算是做得高枕无忧了。哪个不知趣儿的,还敢再去随便的招惹他。”

贾兰听了大笑道:“此话实不为过。皇上得到了这件宝贝,就连大臣们都跟着沾些光呢。”

贾政问道:“此话怎讲?”

贾兰道:“老爷,你看这里面的原由是显而易见的,皇上高兴了,大臣们都跟着松了一口气,这日子就好过多了。反之,如果是皇上不开心了,或是对谁发了火、拍了桌子,下面的大臣哪个不是提心吊胆的,他们的心都快提到了嗓子眼儿了。大家说话办事无不小心翼翼的,管谁的日子都别想好过了。因为一时不慎,轻者可能会挨一顿骂,重者可能会因此丢掉了乌纱帽,有谁会不怕呢。”

贾政笑道:“也是兰哥儿说的这个理儿,所以有些做了多年官的老滑头,便是报喜不报忧,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贾兰又道:“在朝廷中如果是谁一不小心惹恼了皇上,不但他自己要吃些苦头,连其它的大臣们都会在暗地里骂他,这个倒霉蛋儿。谁见了他都像是遇见了鬼似的,生怕自己也会被牵连进去。”

贾政思忖着:“兰哥儿到底是朝廷的二品官员,对朝廷里发生的事情知道得不少。”这时贾政话锋一转说道:“兰哥儿的年纪不算大,便已经做到了二品的巡抚,这是一省之行政长官,这真的是可喜可贺,你未来的前途不可限量呢。这也让我们贾家的族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贾氏家族以后必会家道复兴的。兰哥儿对自己以后的作为可有些怎样的打算呢?详细地说来听听。”

贾兰在心里忖度着:“当官其实也有当官的难处。以后自己的仕途之路是否会继续通畅,现在连自己也说不准。”想到这里,贾兰便随口说道:“回老爷,这官场里的沉浮,升官与降职都不是自己能够说了算。一是要靠运气,二是要靠天意,三是靠人脉。花无千日好,人无百日红。谁能保证自己永远是皇上眼中的红人儿,这个官职只升不降呢。”

贾政听了说道:“也是兰哥儿说的这个道理,但是事在人为。”

贾兰缓了一口气说道:“在官场里混得时间久了,什么事情也都看得明白了,什么人也都见识过了。对于未来的事情,自己现在还真的很难说得清楚,一切只能听天由命。”

贾政听后耐心地劝道:“像你这样的年龄,正是年富力强的好时候,现在又能独当一面,兰哥儿应该放开手脚奋力一搏。如果你现在不去争取有所作为,将来必会后悔的,因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贾兰思忖了片刻回道:“老爷,现在这个官也是很难做的,官当的越大与上头接触的机会也就越多,人家都说伴君如伴虎。有时一句话不小心说错了,或是一件事情搞砸了,必将全盘皆输,前功尽弃。我们现在做官,每日如履薄冰一般,皇上周围的人更是是非甚多,哪一个都不是好惹的,一不小心就会被别人给算计了。”

贾政道:“山高皇帝远,你在远离京城的地区做地方官,平时自己为官做事情,会相对自在一些。”

贾兰想了想道:“老爷说得倒也是,但是现在这个世道是好官难当,小人难防。我在巡抚这个位置上如果是能够坐得稳当了,又不遭小人的算计,我便知足了。”

贾政听了,心里略感不快,他思忖着:“兰哥儿这明着是不求上进了,这怎么行呢,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于是贾政耐心地劝说道:“以后你在外面做事儿多加小心就是了,你既然走上了这条仕途之路,岂有不求进取的道理呢。”

贾兰想了一想叹道:“除了我们刚才说的那些缘故,皇上身边的那些人更是难缠和阴险的,小人无处不在,他们手眼通天,你能奈何得了他们?人性的本质便是穷奢极欲和贪得无厌,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是什么事情都敢做的。为了得到上面的认可,要先去讨好皇上身边的这些小人,这个甚是叫人受不了。”

贾政道:“兰哥儿,你既然是已经看透了这些人,平时多提防着些就是了,防人之心不可无吗。”

贾兰道:“现在的问题是有些人是防不胜防的,他们惯于勾心斗角,结党营私,欺上瞒下。你加入了他们的团伙,便与其同流合污了,算是上了他们的贼船,以后再想下船都难。你不与他们合作,他们便认为你是他们的异路人,是他们将来潜在的威胁和竞争对手,便欲将你赶尽杀绝,绝不会对你心慈手软的。他们甚至会去上面诬陷你,不择手段地打击和排挤你。”

贾政问道:“如果是遇到了这种情况,你打算怎么去应对呢?”

贾兰回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听天由命,坦然面对。在朝廷里没有靠山,这是我为官的软肋。我只有把云南那边的事情办好了,这一条路可走。”

贾政听了,他皱了皱眉头:“嗯”了一声。心里忖度着:“他就是这么样了,贾家也是这么样了,看来以后已经无力回天。”

贾兰又道:“我以后能走到哪一步,官能做到哪一天,现在连我自己都说不清楚。我只能是顺势而为,乞求安好多福。”

贾政叹了一口气道:“官虽难做,但是你现在身为一省的巡抚,此官得来实属不易。如果你不思进取,或是半途而废,那岂不是叫人感到惋惜和心痛。”

贾兰喝了一口茶说:“我现在也是得过且过,能够保住自己现在的职位就算不错了。我哪里还敢有什么其它的非分之想。”

贾政听了贾兰的这一番话,他的心里不由得一下子凉了多半截。心里思忖着:“贾氏家族以后是没有任何的指望了。在这些儿孙当中,竟没有一个是有担当的,这又能如之奈何,想要光宗耀祖,或是重现贾家昔日的辉煌是不可能了。我原来把这个希望放在了贾兰的身上,但是现在看来,他也就是这么样了。其他几个都是麻绳串豆腐,根本不值得一提。”

贾政想到这里,他的心里甚是沮丧。贾政突然觉得心口一阵烦闷,呼吸也不甚畅快,他连着咳嗽了几声。贾政告诉贾兰道:“兰哥儿,我的身子这会子觉得有些不适,我要先去后面歇息一会儿。”

贾兰见此只得起身告辞,说道:“老爷,我们已经坐了好一会了,你也有些累了,不如先歇一会儿吧。什么时候老爷方便了,我再过来陪你说话。”贾兰说完,便起身走出了贾政的书房。

且说大家吃过了晚饭,李纨和金风领着两个孩子,便一径去了王夫人的屋里,她们要去陪王夫人说一会儿话。几个人进了屋里才瞧见薛姨妈也在这里,她们上前向王夫人和薛姨妈问了安好,随后大家各自归了座,小丫头过来给她们递上了茶。

王夫人瞧见贾智和贾慧来了心里十分高兴,她笑着拉住智慧的手,让她坐在自己的身边,贾智则是坐在了薛姨妈的身旁。这时宝钗和宝玉也进来了,她们也在一旁坐了。大伙都十分喜欢贾兰的这两个孩子,一是因为他们都十分活泼和乖巧,确实招人喜爱;二是因为她们都是贾家的血脉,是贾家的未来和希望,而且平时大家也是难得见上一面。现在大伙坐在一起说些家常话儿,真的是叫人感到非常的开心和愉悦。

李纨向王夫人问道:“太太近日身子可安好?”

王夫人回道:“我感觉着是要强过去年的,而且我现在吃饭的胃口也好些。心里头如果敞亮了,身子便会爽快。”

大家正说着话儿,这时一个小丫头进来传话道:“阿福哥等在门外面,他找宝二爷有点要紧的事情。”

宝玉听了站起身来,向王夫人打了一声招呼道:“母亲你们先在这里说话,我去去就回来。”宝玉说完便起身出去了。

薛姨妈看了看贾智笑着说道:“这孩子长得像他爹,你们倒是说说看,他难道不像兰哥儿小时候的模样吗?”

宝钗听了不由得笑道:“妈妈这话儿说得就奇了,智哥儿长得不像他父亲,还能像哪个呢?”

王夫人仔细地瞧了瞧贾智,说道:“是兰哥儿小时候的那个模样,表面上看着话语不多,一副不显山不露水的样子,但是心里头有主意。现在他父亲有了大出息,做了个二品的大官真是不得了。咱们当初怎么也没能看出来,兰哥儿长大了会有这么大的本事。”

李纨在一旁说道:“兰儿能有今天,一是他的运气好,二是他在外面做事情,向来都肯动脑子,而且又不怕吃辛苦,这两点便成全了他。”

王夫人道:“嗯,可不只是运气这么一挡子事。兰哥儿小的时候,在荣国府里的这些孩子当中是个顶要强的。他平时肯用心读书,也听他母亲的话。不像那几个成天家只知道混作乱闹,看着就不带个有出息的样儿。”

薛姨妈笑道:“可不是吗,从小看到大,当初多亏他娘自小管教得严格。小孩子是不能娇生惯养的,娇儿其实就是害儿,必会耽误了孩子以后的前程。”

李纨听了在一旁笑道:“太太和姨娘甚是过奖了。还不是有祖上的荣耀在上面罩着他,兰儿的仕途之路才会顺风顺水的。自小肯用心读书的孩子多的是,平白的就他行。”

宝钗笑道:“我大嫂子出于书香世家,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后来更是教子有方。贾兰后来入仕为官,自是借力不少。”

王夫人说:“人家都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话说得顶有道理。兰哥儿自小就把心思都用在了读书上面,现在他终于得到了回报。兰哥儿如今做了大官,连我们这些族人都跟着风光呢。”

薛姨妈在一旁笑道:“我们贾家多亏出了一个兰哥儿,他现在好歹是个二品的巡抚呢,不然咱们还不好向祖上交代呢。”

李纨道:“兰儿如今做了官,也给我们贾家争了一口气,大伙也都跟着风光了。以后他如能为我们的家道复兴尽责尽力,搞出点名堂来,那才是个真本事呢。”

王夫人笑道:“正是呢,我们贾家要想恢复往日的辉煌和荣耀,非得有像兰哥这样有成立的儿孙才行呢。”

宝钗在一旁说道:“我们是从小看着兰哥儿长大的,如今他终于成名立业了。当初他不吃那些苦中苦,如今哪里会做人上人呢。所以我们以后也要看紧了岩儿,叫他读好书才是要紧的,说不定我们的岩儿将来也会做一个官呢。”

李纨道:“我看岩哥儿那孩子以后是差不了事的,因为他父母的脑子都好用。只要他肯用心读书,以后必是个有成立的。”

这时王夫人屋里的大丫头银玲走进来,给大家又添了一次茶,并给贾智兄妹两个拿了一些果子吃。

王夫人笑道:“这兰哥儿的运气不但超好,高官厚禄,而且他也是个极有眼力的,找了金凤这么一个好媳妇。金凤的模样不但长得标致,性格贤惠,看着都喜性,又是知书达理的。他们二人到了一起真是郎才女貌,天造地设的一对。”

薛姨妈也笑着说道:“谁说不是呢,这兰哥儿的媳妇一看就是一脸的旺夫相,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难怪这兰哥儿的官儿会越做越大,这里面也有金凤的一份功劳呢。”

李纨在一旁听了不由得笑道:“姨娘今儿甚是会说话,你把我们家的儿媳都夸得有些不好意思了。”

金凤在一旁红了脸说道:“老太太甚是过奖了,外边的事情都是贾兰他自己做的。我只是持家过日子,做了一些日常的家务事罢了。”

薛姨妈又道:“今儿不是我净捡好听的话儿说,金凤这头一胎便生下了一对龙凤双胞胎。这个还了得,这样好的媳妇真的是天下难寻。”

王夫人也笑道:“他们俩个在一起甚是般配,郎才女貌。兰哥儿在外面做官赚钱,金凤在家里做事和养儿,她们小两口真正是里外都强呢。”

薛姨妈道:“谁说不是呢,人中龙鸟中凤。金凤这头一胎便生下了一对龙凤双胞胎,这个可是大有讲究的,龙驹凤雏这个还了得。我想这二子以后的前程可是难以预料的好,他们的父亲现在已是个二品的抚台,虎父无犬子吗。”

王夫人和薛姨妈在那里一唱一合地说事儿。坐在一旁的金风听了,立刻绯红了脸说道:“老太太今儿说得有些过了,我们哪里敢太奢望些什么呢,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了就是了,贾兰在外面当官顺当了。其它的事情只能听天由命,顺其自然了。”

李纨此时坐在一旁只是笑而不语,她听着大家说话,心里是极开心的。大家坐在一起带笑叙话,不时的传来阵阵的笑声。

这时宝钗笑道:“等几时大伙都得闲了,叫岩儿过来陪着贾智兄妹玩一会儿才好呢。”

金凤听了问道:“那敢自好,他们两个顶喜欢人多热闹。贾岩这是去了哪里?怎么这半天也没见着他。”

宝钗回道:“岩儿正在屋里读书呢,他在做教书的先生留给他的课后作业,等会子我把他叫过来。”

这时,王夫人笑着对贾慧说道:“慧儿姑娘不如在我们这里多住些日子吧,看京都这边有多漂亮呀,这里又是皇上爷爷居住的地方。你父亲家去有要紧的事情要做,我们这里自然是留不住他的。”

贾慧听了回道:“太奶奶,我现在还没有想好呢。”

贾智在一旁听了,他满不在意地说道:“太奶奶家里有好玩的和好吃的,我想留下来再多住些日子。我还想着进城里去看看热闹呢,京城这边踩高跷的和变戏法的頂有意思和看头了。”他的这一句话把大伙都给说笑了。

薛姨妈又问贾慧道:“你呢,是跟爸妈一道回云南去,还是留下来和哥哥在京城这边再多玩些日子。”

贾慧小声地说道:“我要和妈妈在一起。”

李纨道:“慧儿姑娘从小就胆小怕事,智儿在家里总是欺负她。智儿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淘气孩子。”

王夫人在一旁听了,对贾智说道:“智哥儿以后不许你再欺负妹妹,如果是让我知道你欺负了她,我是断乎不依的。”

贾智点了一下头说道:“太奶奶,我知道了,我以后再也不敢欺负妹妹了。”

宝钗听了笑道:“这智哥儿自小便会见风使舵的。他以后长大了必是一个厉害的角色。”

薛姨妈也道:“我看智哥儿以后必是差不了的,虎父无犬子吗。”

李纨听会笑道:“今儿就借你们的这番吉言了,看看我们的智哥儿将来能不能有个大出息。”

大伙在一起嘻笑着,又说了好一会儿的家常话,这才起身作辞。各自都回屋里歇着了。

谢谢大家支持[抱拳][抱拳][抱拳]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5章 第 15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