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红楼青影 > 第9章 第 9 章

红楼青影 第9章 第 9 章

作者:尤叔华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2 08:35:01 来源:文学城

王狗儿坐牛车上,一家人和刘姥姥先绕去了范阳县和刘姥姥的亲眷们认个门,然后就接着回自己家,王狗儿坐在车辕上,望着灰蒙蒙的天,如同众人的心情一样阴沉,老丈人的丧事刚办完,刘姥姥更被抽空了魂一般,紧紧的抱着青儿。

赵家村和范阳县受灾情况都比李家庄严重些,他们灾情评定都能按六分算,刘家办丧事的时候,好几户人家也在办丧事,甚至他们离开赵家村的时候,又有两户人家等着准备后事了,都是白灾给祸害的。

范阳县也是差不多的情况,路过的地方,好多人家都挂了白的,李家庄才是四分,不算成灾,这也是为何刘家的族亲和上次完全不同,这次跟疯了一般想要刘家的田地和屋子了。

范阳县衙门口的告示张贴着:本县先勘明灾地钱粮,勘报之日起即行停征。如被灾达十分、九分、八分者,三年蠲免;如七分、六分、五分者,分二年蠲免;如五分以下,不成灾,有奉旨缓征及督抚具名缓征者,至次年麦熟后,逐年征缴。

王狗儿对告示的内容没多大兴趣,现在满脑子都是赵家村的那口枯井里的冰,冬天存冰,取用夏天,乡下人省钱的土法子,也是这几年那房子是村里孤老的,孤老去世没两年,房子年久失修了,井也枯了,所以村里人就拿那井存冰,算是共用的,也存不了太多冰,和大户人家专门建的冰窖不能比。

虽然涿州不是顺天府辖内,可以建私人冰窖,不然也是违法,但是县里自有大户建冰窖享用,那是会碍了贵人的眼的,刘姥姥家里是没有井的,也不靠近水源,要水得去村中的那口共用的大井打水,所以直接在刘姥姥存冰目前来说不现实。

王狗儿准备拿刘姥姥家的几十亩地做菘蓝的试验田,因为缓征两年不用交税了,两年的时间,菘蓝咋样都应该能试出来了,回头找秀才公再商议商议。

正思忖着,心思没在赶车上,王狗儿驾车差点撞上几个衣衫褴褛的人,他打量这几人,各个都嘴唇裂得渗血丝,手上全是皴裂的口子,带着明显南方人口音对着王狗儿叽里呱啦说了好多话,可是没句能听懂的,口音实在太重了,好在其中有人识字,从旁边捡了一根小树枝,在雪里划拉了好几下,这下王狗儿才明白这几人是要干吗。

王狗儿从怀里掏了草纸和炭笔出来,和识字的那人艰难的沟通者,两人互相的比划着,连猜带画的,沟通效率并不高,废了半天功夫搞清楚了,对方还给王狗儿看了自己的户帖。

王狗儿没想到的是,他们其中一个人还是个进京赶考的举子,王狗儿才进车厢和刘姥姥说:“这些人是从蜀庆来的外乡人,不是逃奴,他们其中还有个是举子“

王狗儿从车窗给刘姥姥指着远处的一个坏掉的骡车,”那举子在那儿车上,应该是水土不服,现下生了病,几个人因为一些事流落到这里,雪灾的缘故,他们没活干了,盘缠也用的差不多了,眼下车还坏了,问我们能不能把人带去前面的驿站。这些人没在北方待过,不知道北方冷是啥样的,那是真真能冻死的人的啊。”

王狗儿从车厢里掏出不少吃的,都是之前丧事席面剩下的吃食,还有一些刘家剩下的存粮和家资之类的先托给邻居看着,过段时间再回来取,故此就赶了一辆车。

眼下这年景也匀不出更多的借给王狗儿了,这些吃食本是留着回家的,烙饼和馍递给那个识字的瘦高个,他并没有均分,而是按需分配给其他人,还特意掰了一小块泡馍,王狗儿见状估摸着他那小块儿是留给那个举子的。

车里倒是还有热的羹汤,王狗儿就从瓮里舀了两碗,给几人暖身子,瘦高个退了半步行了一礼,把饼子泡在羹汤里去了车架那里给举子灌下去,其他几人咬着饼噎得直抻脖子,忙喝了几口羹汤。

王狗儿又从车厢解下挂着的羊皮水囊递过去,看他们咕咚咕咚灌下去半袋,这才缓过气来,王狗儿在水袋里放了些盐,所以水囊里的水不会上冻。

王狗儿驾车去了破损的车架查看,发现问题不大,能修,从车里拿了趁手的工具,他们这情况哪怕驿站到了估计也去了半条命了,车里的妇孺不忍心,刘姥姥就和王狗儿提议把他们先接到家里,之后让他们自行去驿站也行,王狗儿便同意了。

好在刘姥姥常年备着不少药,乡下地方就医不及时很容易送命,加上常来家里看诊的郎中医术不错,所以刚好来时补了一些药,给举人给用上了。

王狗儿让他们住柴房里过渡下,眼下家里也没别的地方能让人住开了,几人也不计较,觉得现在能有个遮蔽风雪的地方就很好了,药效起的很快,到晚上那举子就醒了,烧也退了,虽然还虚弱,但是精神气比之前好多了。

举子神志清醒就容易沟通了,举子会说官话,虽然说的也带着些口音,但是至少能听个大概,举子嗓子哑得厉害,话说得断断续续,王狗儿连猜带蒙才听明白:原来除开举子,剩下的这三人原是蜀地的盐场做工的,被官府征去服劳役,说是去官盐场,到了才发现是给某个大人物的私井干活。

活计比官营的重得多,工钱却克扣得厉害,饭都吃不饱。有人不忿反抗,第二天就没了踪影。大家伙都知道大概率被灭口了,尸首都不会找到的,蜀中的盐灶都是用的火井,把人扔进去,烧的渣都不会剩下。

他们仨趁夜偷跑出来,就去找了举子,因为是族亲姻亲,举子就带着他们一路往北逃,不敢回家,想着京师地界或许能寻条活路,他们原来路上过的还不错的,可以自费住驿站保障安全,没钱了就给人打井。

没成想入了冬遇上了雪灾,没见识过北方的冰天雪地,就栽了,冬天地都冻硬实了,开不了工,一路上的花销也不少,原来南边的衣服不够看,得买许多厚袄,就沦落到现在的模样了。

王狗儿心里一阵发酸。这些年家里的日子一直不好过,他想起自家年年花银子替劳役,当年王祖父还在世的时候,家里是不用服劳役的,王父没功名又一直读书,他和父亲王成,都不是干地里活的那块料,地里的收成总是比别人家少,家里没人能干重活。

更让人头疼的是,每年的劳役,他们父子俩根本应付不来,只能花钱找人替,每年都要上缴一大笔钱才能免了徭役,这一笔开销,成了家里固定的负担,一年下来根本攒不下钱,都是拿过去积赞的往里填补,就这,官府还时常来敲竹杠,说甚么“代役银涨了”、“临时加派了”。

如今听这几人说的,才知道真正的劳役竟是这般吃人!还好这是顺天府,还不敢如此嚣张,果然是天高皇帝远啊。

王狗儿从柴房出来,忽然心里一动:私井?煮盐?盐井,火井,水井,是井总有共同之处的,王狗儿琢磨着回到了自己的房里。京师多是吃的海盐,因为离天津卫近,晒盐场也多,所以长安城内的盐价格也不高,哪怕精盐也是普通人家能吃的起的。

王狗儿回屋偷偷和刘姥姥压低声商量,炯炯有神的看着烛光摇曳忽明忽暗的刘姥姥的脸,说道:“姥姥,赵家村不是有一口存冰用的枯井嘛。“

刘姥姥点头,王狗儿接着说道:”那要是专门弄口大井深井存冰,能行不?”刘姥姥想了想,眼睛一亮,京城里大户人家夏天用冰如流水,都是从冰窖买的,价钱贵得很。

若是能存冰卖……,但转念一想,收了心同王狗儿道:“可是这冰窖不是官家的生意吗,我们能自己造,自己卖冰?”

王狗儿和刘姥姥细细分说:“这造冰窖的确是官家的,我们家也没人脉能拿到文书,也没那个财力建冰窖,而且水源都不能用官家的,但是没说不能打井,或者我们收集雨水制冰。”

又一天日出,王狗儿问柴房的三人,看看自家的那口浅井能不能改造的下,加深加宽,几人跑到院里那口井边往下看。井口丈宽不到,井壁长满青苔,确实不深,现在井水都结了冰,要知道深浅,得砸开冰面,把水都舀出来,因为还得看井底的土质情况判断。

说干就干,几人没一会儿功夫就把水缸填满了,刘氏和刘姥姥就给水缸的水放了不少盐,接着包上稻草等保暖,防止水缸给冰冻裂了。

清空的井都不需要扔石头下去测深浅,直接把木桶剩下去看绳子长度即可,往井中看了看,大概就打了五丈深,他们下到井底勘探了下井底的土质,从井里上来,瘦高个回屋问王狗儿:“你准备怎么改,要不要井口加宽加大,打多深,打的越深难度越大,价格也越多,并不划算。每加深一丈是前面价格的总和,起步从地面开始算三丈内(三丈等于十米,一丈十尺)是二两银子。再往下难度和风险加大,材料和成本都得翻倍加钱的。”

王狗儿听了思虑下,想了想手里能凑的银钱,咬了咬牙答:“我是想越深越好的,但是手里的银子不凑手,能腾挪的大概就二十两银子,大概适合打多深呢?”

瘦高个都是做熟的,一听便有数了,答:“你帮了我们,二十两银子,我们能帮忙打两尺宽,十五丈的深水井,包井口还有井口用的水轮。但是你得提供一些用具,我们带的工具并不全。”

瘦高个还额外加了一句,打其他地方的井也是这个价,这些话都是举子转述的,毕竟两边讲话互相都听不懂。

后面就是闲聊了,其他人说:“我们盐场打盐井深的几百丈深都是有的,还有通天高的天车和巨型水车。”王狗儿听着他们讲盐场的故事,听得津津有味的。

其实古代垄断行业有很多的,常见的就是盐铁了,所以穿越的人要是碰着两个是必死的,努尔哈赤十三副甲胄就开辟了新的地方割据了。

冰也是其中一项垄断,不过在宋代商业发达,甚至有冰业存在的,清明上河图上还有不少卖饮料的摊子,所以这个也看各个时代了,在清代是官营的,即使后期可以民间卖冰了,也是不允许民间拥有冰窖的所有权的,但是给发文书也就是执照允许卖冰而已,冰的水源都严格控制的。

其实我有好几个少见的经营手艺,是古代条件下可以用的,但是我要留着给我以后写的其他古言,所以这个同人文就不能用这些了,我就选了一个适合都城且能发财的路子,不然后续我准备让王狗儿买回王家旧宅,换地图就顺理成章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章 第 9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