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河清海北州 > 第4章 愧下新生[番外]

河清海北州 第4章 愧下新生[番外]

作者:草莓酱料哦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3 20:04:32 来源:文学城

春末的雨,总是带着几分缠绵。沈清晏坐在窗边,看着雨丝斜斜地织进庭院,打湿了青砖地,也打湿了老槐树新抽的嫩叶。叶尖垂着晶莹的水珠,风一吹,便簌簌落下,像极了当年在上海医院里,陆之河胳膊上滚落的那滴温热的泪。

“在想什么?”陆之河推门进来,身上带着雨后泥土的清新气。他刚从镇外的学堂回来,手里还攥着几张孩子们写的字,纸角被雨水浸得有些发皱。

沈清晏回头,接过他递来的纸。上面是歪歪扭扭的“共和”“太平”,墨色深浅不一,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这些孩子,倒比我们当年有福气。”她轻声道。

陆之河挨着她坐下,目光落在窗外的槐树上。去年冬天修枝时,他特意留了最粗壮的那根枝桠,如今已缀满了巴掌大的叶子,遮出一片浓密的绿荫。“福气不是等来的。”他指尖划过纸上“太平”二字,“是像小石头他们那样,一点点打出来的,也是像这些孩子这样,一笔一划写出来的。”

正说着,福伯端着两碗新沏的雨前茶进来,脚步比前几年慢了些,腰也更弯了,但脸上的笑容依旧爽朗。“先生,太太,尝尝今年的新茶。前几日托人从山里捎来的,说是明前采的,嫩得很。”

“福伯,您也坐。”沈清晏起身要扶他,被福伯笑着躲开。

“哎,不用不用,我这老骨头还硬朗着呢。”福伯把茶碗放在石桌上,自己则搬了个小马扎坐在门边,看着雨里的槐树出神,“这树啊,真是通人性。当年兵荒马乱的时候,叶子掉得精光,我还以为它活不成了,没想到……”

他没说下去,但沈清晏和陆之河都懂。那是宣统三年的冬天,江南也遭了兵祸,乱兵闯进老宅,烧了西厢房,砍倒了后院的梨树,却唯独没动这棵老槐树。或许是觉得它粗笨,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总之,它熬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如今枝繁叶茂,成了老宅里最沉静的见证者。

“对了,先生,”福伯忽然想起什么,“今早去镇上买菜,见着邮局的人了,说有您的信,好像是从南京寄来的。”

陆之河起身去取信,回来时手里捏着一个牛皮纸信封,上面盖着“国民政府内务部”的红章。他拆开信,看了几行,眉头微微蹙起。

沈清晏见他神色不对,轻声问:“怎么了?”

“是关于前清遗留官员的处置问题。”陆之河把信递给她,“南京那边有争议。有人说要严惩,说那些人当年吸够了民脂民膏;也有人说要安抚,怕逼急了生乱。部里让各地提意见,我得写个章程上去。”

沈清晏快速扫过信纸,目光停在“江南盐运司旧吏”几个字上。她想起父亲留下的名单,想起那些藏在苏州古寺地窖里的军饷,想起陆之河胳膊上那道至今清晰的疤痕。“严惩不是目的。”她放下信纸,指尖微凉,“我父亲当年搜集那些证据,不是为了让谁掉脑袋,是为了让天下人知道,公道不会缺席。”

陆之河看着她,眼里渐渐亮起光。“你说得对。”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清算”二字,又在旁边添了“教化”,“该清的污要清,该赎的罪要赎。但更重要的是,得让活着的人知道,往后该走什么路。”

雨渐渐停了,阳光从云缝里漏出来,照在湿漉漉的叶面上,反射出细碎的光。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是学堂放学了,几个孩子举着纸鸢从墙外跑过,风筝线在风里拉得笔直,像一根根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线。

“先生,太太,有客人!”院外传来邻居王婶的声音,带着几分雀跃,“是……是穿军装的,说是来看您二位的!”

陆之河和沈清晏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讶。他们走到门口,只见两个穿着灰色军装的年轻人站在槐树下,其中一个身形高大,肩膀宽阔,脸上带着风霜,却难掩眉宇间的英气——正是小石头。

“陆先生,沈医生!”小石头快步走上前,敬了个标准的军礼,眼里闪着激动的光,“好久不见!”

“小石头?”沈清晏又惊又喜,“你怎么来了?快进来坐。”

小石头身后的年轻士兵也跟着问好,手里还提着一个布包,里面鼓鼓囊囊的。“我们部队换防,刚好路过江南,首长特批了我两天假,说什么都得来看看您二位。”小石头笑着说,露出一口白牙,比当年在上海医院时成熟了许多,但眼神里的赤诚丝毫未变。

进了屋,小石头打开布包,里面是几包北方的点心,还有一把精致的匕首,鞘上刻着“共和”二字。“这匕首是战利品,从一个溃兵手里缴的,我想着陆先生或许用得上。”他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也没什么好带的,这点心是给沈医生和福伯尝尝的。”

“你能来,我们就高兴了。”陆之河把匕首拿在手里,分量不轻,刃口闪着寒光,“你们部队现在在哪儿?还顺利吗?”

“在徐州,挺好的。”小石头喝了口茶,语气沉了些,“就是偶尔还会遇到些麻烦,有些地方的旧势力没清干净,暗地里搞小动作。不过您放心,我们都能应付。”他顿了顿,看向陆之河,“先生,南京那边的争论,我也听说了。其实我们底下人也有想法,觉得光严惩不行,得让那些人真正明白,这世道变了,不是他们能糊弄的了。”

陆之河点点头:“我正打算写个章程,你来得正好,说说你们在前线的见闻,或许能给我些启发。”

小石头眼睛一亮,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他说起北方的土地改革,说起老百姓如何把藏了几十年的地契拿出来,说起孩子们在新建的学堂里念书时的样子。“有个老农,都快七十了,非要跟着学认字,说想亲手写‘自己的地’三个字。”他说得动情,声音有些哽咽,“沈医生,您是没见着那场面,真让人心里热乎。”

沈清晏静静地听着,想起自己诊所里那些来看病的乡亲。有个妇人,丈夫早年被抓了壮丁,杳无音信,她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日子过得极苦。前阵子新政府发了抚恤金,她拿着钱来诊所,非要给沈清晏磕个头,说“这世道,终于有盼头了”。

“是啊,有盼头了。”沈清晏轻声说,眼里泛起湿润。

那天下午,小石头聊了很多,从徐州的防务说到村里的学堂,从缴获的武器说到百姓送的锦旗。陆之河听得认真,时不时在纸上记几笔,沈清晏则在一旁添茶,偶尔插几句话,气氛温馨而踏实。福伯在厨房忙活,炖了只老母鸡,香味飘满了整个院子。

傍晚时分,小石头要走了。陆之河把写了一半的章程给他看,上面写着“清算旧账,普及新法,设教化局,令旧吏习新学”。小石头看完,用力拍了拍陆之河的肩膀:“先生,您这章程,说到我们心坎里去了!就该这样,既要让他们知道错,也要给他们机会改。”

“路上小心。”陆之河送他到门口,把那把匕首又还给他,“这匕首,你留着更有用。”

小石头愣了一下,接过匕首,重重点头:“先生放心,我一定好好打仗,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太平。”他又对沈清晏敬了个礼,“沈医生,您也多保重。等全国都太平了,我再来看您二位,看这棵老槐树。”

送走小石头,天色已暗。陆之河和沈清晏坐在槐树下,看着天边最后一抹晚霞褪去,星星一颗颗亮起来。

“你说,我们能等到全国都太平的那一天吗?”沈清晏靠在陆之河肩上,声音很轻。

“会的。”陆之河握住她的手,掌心温暖,“你看这槐树,根扎得深,就不怕风风雨雨。我们的日子也是这样,一点点往下扎,总会有枝繁叶茂的那天。”

院子里的灯亮了,昏黄的光晕笼罩着他们,也笼罩着那棵老槐树。远处传来几声狗吠,还有学堂里隐约的读书声,混合着晚风里槐花的清香,构成一幅安宁的画卷。

福伯端来晚饭,是炖得酥烂的鸡汤,还有几样家常小菜。“快吃吧,都快凉了。”他笑眯眯地说,“小石头这孩子,真是越长越出息了。想当年在上海,他腿上中了枪,还硬撑着说没事,我就知道这娃不一般。”

沈清晏舀了一勺汤,暖意顺着喉咙流进心里。她想起很多年前,父亲在灯下写那份名单时的背影,想起陆之河在江南的雨夜里说“要等河清海晏”,想起自己在上海医院里把苏州古寺的地址告诉小石头时的忐忑。那些片段像散落的珠子,如今被岁月的线串了起来,变成了眼前这碗温热的汤,这盏昏黄的灯,这棵沉默的老槐树。

“之河,”她忽然说,“明年春天,我们在院子里再种几棵树吧。”

陆之河抬眼看她,眼里带着笑意:“好啊,种什么?”

“种桃树,种李树,再种几棵玉兰。”沈清晏笑着说,“春天开花的时候,该多好看。”

“好,都听你的。”陆之河给她夹了一筷子青菜,“等种好了,就叫孩子们来院子里玩,让他们知道,这太平日子,是怎么来的。”

夜色渐深,槐树叶在风中轻轻摇曳,像在低语,又像在歌唱。月光透过叶隙洒下来,在地上织出一片斑驳的银辉。远处的镇上,偶尔有晚归的人走过,脚步声轻快,带着一天劳作后的踏实。

沈清晏看着陆之河的侧脸,他正在灯下修改那份章程,眉头微蹙,神情专注。她忽然觉得,所谓河清海晏,或许并不只是一个宏大的愿景,而是这样一个个平凡的夜晚:有人在灯下为民请命,有人在厨房炖着热汤,有人在梦里期待着春天的花开,有人在远方守护着这一切的安宁。

第二天一早,陆之河把修改好的章程寄了出去。沈清晏去诊所上班,刚打开门,就有几个乡亲抱着孩子来看病,脸上带着淳朴的笑容。福伯在院子里翻土,说要种点青菜,等小石头下次来的时候吃。

阳光穿过老槐树的枝叶,在地上投下晃动的光斑。新的一天开始了,像无数个平凡的日子一样,却又藏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很多年后,当沈清晏和陆之河都已白发苍苍,他们的院子里果然种满了桃树、李树和玉兰。每到春天,繁花似锦,香气满街。镇上的孩子们总爱来这里玩,听两位老人讲过去的故事:讲江南的雨,讲上海的夜,讲那棵老槐树如何在战火中存活,讲那些为了“共和”二字而奋斗的年轻人。

有个孩子问:“爷爷奶奶,什么是河清海晏啊?”

沈清晏看向陆之河,两人眼里都带着笑意。陆之河摸了摸孩子的头,指着院外:“你看,天上的云,地上的河,街上的人,还有这满院子的花,都是。”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跑开去追逐蝴蝶。沈清晏看着他的背影,又看向身边的陆之河,握紧了他的手。阳光正好,槐花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一如很多年前那个安宁的午后。

河清海晏,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用双手、用信念、用热爱,慢慢铺就的路。这条路,从江南的老宅出发,通向很远很远的地方,通向一个永远充满希望的未来。而那棵老槐树,会一直站在这里,沉默地守护着这一切,直到岁月的尽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