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河湟女儿行 > 第89章 第 89 章

河湟女儿行 第89章 第 89 章

作者:花落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31 17:36:31 来源:文学城

日子在守孝的沉寂里,像湟水河结了冰的水面,看着凝滞不动,底下却自有暗流,推着时光往前捱。院里的石榴树抽了些许新芽,嫩黄的,在依旧料峭的春风里怯怯地舒展,算是这满目素缟中,一点微弱的生机。

这日午后,我刚服侍婆婆妈喝了药,看着她昏昏睡去,正坐在炕沿边,拿起一件公公爸生前常穿的旧褂子,准备缝补肘部磨破的地方,院门外忽然传来了邮差那特有的、拖着长音的吆喝声:“吴陈氏——有信!”

我的心猛地一跳,指尖的针差点扎进肉里。自明泰走后,这家门便少有外人叩响,更别提来信了。会是……?一个念头如同投入死水的石子,激起圈圈难以抑制的涟漪。我慌忙放下手中的活计,也顾不得脚上穿着不便的丧鞋,迈着比平日急促几分的细碎步子,几乎是小跑着挪到了院门口。

门房老周已经接了信,正拿着一个牛皮纸信封走过来,脸上也带着几分稀罕:“少奶奶,是您的信,从……河南那边寄来的。”

河南!我的心更是提到了嗓子眼,几乎是抢一般接过那封信。信封上是熟悉的、带着几分洒脱劲道的字迹,是海霞!她竟有消息了!手指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我捏着那薄薄的信封,像是捏着一块滚烫的炭,又像是捧着一捧救命的甘泉。

也顾不得回屋,就倚在院门冰凉的砖墙边,我颤抖着撕开了封口,抽出了里面两张叠得整整齐齐的信笺。日光白晃晃地照在纸上,有些刺眼。

“玉娟亲启:

展信安。

自别西宁,辗转至豫西根据地,日夜念你,终得机会提笔,捎去你最挂心的消息 —— 我见到吴明泰了!只是见他时,我险些认不出:他瘦得脱了形,左臂裹着厚厚的布条,渗着暗红的血渍,脸色白得像纸,是被战友半扶半架着进的根据地医护棚。”

指尖捏着信纸的边缘,微微发颤。“见到吴明泰了”这几个字像火炭一样烫进眼里,心猛地提到了嗓子眼,一股混杂着巨大惊喜和恐惧的热流冲上头顶。他还活着!海霞找到他了!可紧接着,“瘦得脱了形”、“血渍”、“脸色白得像纸”这些字眼,又像冰锥子,扎得我心口一抽一抽地疼。我仿佛能看见他被人搀扶着、虚弱不堪的样子,那该是多重的伤?多深的苦?喜悦还没来得及完全绽放,就被浓浓的担忧覆盖了,鼻子一酸,眼前瞬间就模糊了。

“战友说,明泰哥是遭了大罪的。1942 年的河南,哪里是人间?先是大旱,地里颗粒无收,后是蝗灾,飞蝗过处连草都啃得干净,饿死的人随处可见,路边、田埂上全是皮包骨头的灾民,哭声震天。日军还趁火打劫,到处扫荡,可更让人寒心的是汤恩伯的队伍!他们哪像保家卫国的兵?分明是催命的阎王!灾年里百姓都快饿死了,他们还强征粮款、拉夫抓丁,把仅剩的口粮抢得一干二净,拆了百姓的房梁当柴火,甚至比鬼子还凶。多少人家被他们搜刮得家破人亡,走投无路的灾民只能往陕西逃,一路上饿死、累死、被兵匪欺压死的不计其数,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吴明泰说,他们队伍打散后,不止一次看见汤部的兵抢夺灾民,甚至投靠日军当伪军,这样的官、这样的兵,怎么能不让人心寒?怎么能不让队伍溃散?”

信纸在我手中簌簌作响。河南的惨状透过文字血淋淋地摊开在眼前,饿殍载道,哭声震天……我下意识地捂住了嘴,胃里一阵翻江倒海的难受。都是爹娘生养的人,何至于此!当读到汤恩伯的兵比鬼子还凶,抢粮拆房,逼得百姓家破人亡时,一股难以抑制的怒火在我胸中熊熊燃烧起来!这些天杀的官匪!他们穿着军装,吃着皇粮,不为民做主,反倒成了索命的无常!我气得浑身发抖,指甲深深掐进了掌心,恨不得那些祸害百姓的兵痞立刻遭了报应!同时也为明泰他们感到一阵后怕,在这样的虎狼环伺里,他们是怎样熬过来的?

“明泰哥他们不愿溃散投敌,一路躲着日军和散兵,靠挖野菜、啃树皮充饥,偏偏在一次突围时,被日军的三八大盖打穿了左臂。子弹从胳膊穿过,血流得止不住,他硬是咬着牙跟着战友跑,直到体力不支昏过去。医护人员给他清理伤口时,才发现他右手紧紧攥着一样东西,掰都掰不开 —— 是那双你亲手做的、你穿过的三寸弓鞋!鞋面上的针脚都磨毛了,沾着泥土和血污,他却攥得死死的,仿佛那是他的命根子。”

“不愿溃散投敌”……我在心里默念着,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的明泰,是个有骨气的汉子!宁肯吃野菜啃树皮,也绝不肯低头当汉奸!可读到中弹、血流不止、昏过去时,我的心像是被那只无形的手狠狠攥住了,疼得我几乎喘不过气,仿佛那颗子弹也打在了我自己身上。然而,当看到“弓鞋”、“攥得死死的”、“命根子”这些字眼时,所有的疼痛和担忧,瞬间被一股汹涌而来的、滚烫的暖流冲垮了。眼泪再也抑制不住,大颗大颗地砸落在信纸上,晕开了墨迹。那只鞋!他竟然真的……一直贴身带着!在那生死关头,他攥着的不是别的,是我的念想!这份情意,重如山,深似海,将我整个心房都填得满满的,又酸又胀。

“他昏迷了两天两夜,醒来看见我,第一句话就是喊你的名字 ,他说,跑路的时候好几次撑不下去,想过干脆倒在路边算了,可一摸到怀里的弓鞋,就想起你送他出门时,站在门口踮着小脚望他的样子,想起你说 ‘活着回来’ 的叮嘱,就又有了力气。”

“喊你的名字”……我仿佛能听见那微弱而执着的呼唤,穿越千山万水,响在耳边。他昏迷两天两夜,该是多凶险!我后怕得手脚冰凉。可他说,是靠着想起我,想起我的叮嘱,才撑过来的……原来,我这双走不了远路的小脚,我这句寻常的嘱咐,竟成了他在绝境中活下去的力气和念想!一种被需要、被珍视的巨大幸福感裹挟着心疼,将我牢牢包裹。我下意识地低头看了看自己裙摆下这双被紧紧缠裹的脚,心中百感交集。

“根据地的医疗条件有限,没有好药,只能用草药消炎、布条包扎,他疼得夜里睡不着,却从不叫苦,只说 ‘能打鬼子、不做汉奸,就值了’。首长和我都劝他安心养伤,他却说等伤好点,就要跟着队伍打仗,还说要多杀几个鬼子,对得起河南的灾民,也对得起在家等他的你。”

“没有好药”、“疼得夜里睡不着”……我的心又揪了起来,恨不得立刻能飞到他身边,亲手为他敷药,减轻他的痛苦。可他不叫苦,还说“值了”。我的明泰,心里装着家国恨,装着对百姓的怜悯,也装着我。他要对得起灾民,也要对得起我。这让我在心疼之余,又生出一股难以言喻的骄傲和支撑。我知道,他走的是正路,是条汉子该走的路。

“玉娟,你放心,我会常去照看他,把你的牵挂一一说给他听。你那双弓鞋,我已经帮他收好,等他伤好些,再交给他 —— 那是你给他的念想,也是他活着的底气。

盼你在西宁一切安好,照顾好婆婆和自己,莫为他过度忧心。等赶走了鬼子,我们一定能带着他,回西宁看你。

石海霞顿首

民国三十一年冬豫西根据地”

看到海霞承诺会照看明泰,会把我的牵挂转达,我那颗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暂且安放的角落。有海霞在,我似乎就能多一分安心。那双沾了血污的弓鞋被海霞收好了,这让我感到一丝慰藉,那是我们之间最珍贵的信物,见证着生死不离的情意。信的最后,“等赶走了鬼子,我们一定能带着他,回西宁看你”,这句话像一道光,穿透了此刻守孝的阴霾和战争的阴影,照亮了我心底最深的期盼。我紧紧将信纸按在胸口,仿佛这样就能感受到远方那两个我最牵挂的人的温度。泪水依旧不停地流,但那泪水里,不再只有悲伤和恐惧,更多的是坚韧的等待和灼热的希望。

信,看完了。

我缓缓将信笺折好,重新塞回信封里,动作慢得像是在完成一个极其庄重的仪式。方才那剧烈的情绪起伏,如同暴风骤雨过后,留下了一片湿漉漉的、混杂着喜悦、后怕与无尽思念的平静。

我靠着冰凉的墙壁,仰起头,望着院子里那方灰蓝色的天空。阳光有些刺眼。

他还活着,这便是老天爷最大的恩赐了。

只是……他不知道。

他不知道,那个曾经拍着他肩膀,叮嘱他“平安归来”的阿大,那个表面粗犷、内心却无比疼惜他的父亲,已经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咳着血,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不知道,这个家,如今只剩下一门孤寡,靠着我一双不便的小脚勉力支撑着。

我要不要在回信里告诉他?

告诉他,让他刚刚死里逃生的心,再添上一道沉重的、无法弥补的伤痕?让他在那遥远的、斗争残酷的敌后,还要为家里的变故牵肠挂肚?

还是……先瞒着他?

就说家里一切都好,阿大身子硬朗,婆婆妈精神健旺,让他安心打鬼子,不要记挂……

我的心像是被放在了油锅上,反复煎烤。说与不说,都像是有一把钝刀子在割。

良久,我深深吸了一口气,那带着早春寒意的空气吸入肺腑,让我打了个寒噤。我将那封珍贵的信,小心翼翼地贴肉揣进怀里,仿佛这样,就能离他近一些。

慢慢挪动脚步,回到那间依旧弥漫着药味和悲伤的屋子。婆婆妈还在睡着,眉头紧蹙,不知梦里是否安宁。

我拿起那件未缝完的旧褂子,指尖摩挲着那粗糙的布料,一针,一线,细细地缝补起来。

针尖穿过布料的细微声响,在这死寂的守孝日子里,显得格外清晰。而那怀中的信,却像一粒火种,在这无边的灰暗里,悄悄燃起了一点微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