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韩娱之白月光 > 第5章 我会越来越好

韩娱之白月光 第5章 我会越来越好

作者:小小人类ZZ敢叫版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0 10:32:25 来源:文学城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李英爱”的身影出现在汉城不同区域的银行网点。她总是穿着朴素,神情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和疲惫(这对她来说很容易)。

在柜台前,她会递上要取出的韩元存折,要求兑换成美元现钞。当柜员偶尔出于关心或例行询问时,她会压低声音,带着感激又有些难为情的神色说:

“之前在美国治病,借了一位好心人的钱……当时说好了,一旦缓过来,就连本带利还回去。这钱啊,还是早点还上,心里才踏实。”

这个理由合情合理:一个重病初愈、知恩图报、恪守承诺的单身母亲形象跃然纸上。既解释了她为何需要美元(偿还美国债务),也巧妙掩饰了兑换行为的真实目的,甚至还能赢得旁人的一丝同情和尊重

这个过程如同蚂蚁搬家,缓慢而谨慎。

今天在这家银行换一千美金,明天去另一家换八百。

每次兑换的金额都不算巨大,不会触发任何特别的关注。

“李英爱”表现得就像任何一个处理正常财务往来的普通人。

随着时间推移,家里那个不起眼的小箱里,绿色的美钞逐渐增厚。它们沉默着,却代表着未来抵抗风暴的坚实壁垒。

到年底前,最后一笔兑换完成。

“妈妈”回到家,轻轻对我点了点头。

我心中默算:

累计兑换:约1万美金。

消耗韩元:约800万。

汇率:大约1:800。(1995年左右的汇率水平)

这意味着,我们几乎将股票盈利的大部分,加上一小部分本金,都转换成了硬通货。

看着小箱子里的美金,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踏实。这笔钱,是撬动1997年机遇的支点,也是我们母女二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兑换美金的事情告一段落,心头一块大石落下,生活的节奏似乎也轻快了许多。腊月二十几,汉城的年味渐渐浓了起来。尽管经济高速发展,但传统的年节气氛依旧占据着大街小巷。

“妈妈”拉着我的手,去了附近最大的传统市场。这是穿越以来,我第一次如此放松地融入这人间的烟火气。

市场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摊位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春联、福字和各式各样的灯笼,虽然韩国新年更注重祭祀,但中华文化的影响随处可见,这种红火的装饰颇受欢迎。空气中混合着炒年糕的甜辣、鱼糕汤的鲜香、还有干货和糖果的复杂气味。

“妈妈”今天显得格外有兴致。她凭借“满汉全席”的天赋,对食材有着精准的挑剔。

“世真,你看这鱼,眼睛多亮,一定要选新鲜的,寓意才好。”

“这家店的五花肉层次分明,做红烧肉最合适。”

她还买了不少韩国过年必备的食材:雪白的米糕(用来做岁馔汤),饱满的红枣,以及各种色彩鲜艳的干果。

看着“妈妈”熟练地挑选、还价,将大包小裹的食材放进带来的小拉车里,一种平凡而真切的幸福感油然而生。这不再是扮演,而是我们共同在经营一个真正的“家”。

回到家里,厨房变成了“妈妈”施展魔法的舞台。

她系上围裙,开始忙碌。处理活鱼,刀工精准;腌制肉类,调料配比恰到好处。那源自顶级天赋的掌控力,让一切准备工作都如同行云流水。我也搬了个小凳子坐在厨房门口,帮她剥蒜、摘菜,感受着那份参与感。

锅里炖着红烧肉,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浓郁的酱香弥漫了整个屋子;另一边,她正在准备包饺子的馅料,剁肉声和切菜声交织成忙碌而悦耳的乐章。她还特意准备了几样精致的韩式小菜,摆盘十分讲究。

我知道,这顿年夜饭,不仅仅是为了果腹,更是一个重要的仪式。是对过去一年所有伤痛、颠簸的告别,也是对我们这对特殊“母女”未来新生的祈福。

除夕这天,“妈妈”先是打电话给姨母表达了新年祝福,唠了一下家常,并表示让过完年后让姨母带着表哥他们一起来汉城玩一下。

挂了电话就带着我一起进行大扫除。

我们擦洗窗户,掸去角落的灰尘,将旧物归置整齐。这个过程,仿佛也在清理着内心的阴霾。打扫完毕,整个家焕然一新。

接着,我们一起贴上了新买的春联和福字。虽然韩国的家门上少见这样的装饰,但“妈妈”笑着说:“这是我们的传统,贴着喜庆,心里踏实。”红色的纸张映着窗外冬日的阳光,给这个曾充满悲伤的房子注入了勃勃生机。

夜幕降临,丰盛的年夜饭摆满了小桌。有鱼有肉,有饺子有年糕,中西合璧,也象征着我们复杂而独特的背景。

我们面对面坐下。

“妈妈”举起盛着果汁的杯子,眼中有着温柔的水光:“世真,新年快乐。愿我的女儿,从此无病无灾,平安喜乐。”

我也举起杯子,用最真诚的语气说:“妈妈,新年快乐。谢谢你……回来找我。”

这句话,半是扮演,半是真情。无论她的本质是什么,此刻,她就是我的家人。

窗外偶尔传来零星的鞭炮声(当时韩国并未完全禁燃)。我们一边吃着美味的年夜饭,一边看着电视里播放的节日特别节目。在这个陌生的时代,陌生的国度,我们这两个孤独的灵魂,却在这个夜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安定。

旧岁已除,新年将至。

大年初二的上午,阳光正好。门铃清脆地响了起来。

我和“妈妈”对视一眼,都知道是谁来了。她整理了一下居家但质地良好的新毛衣,我则小跑着去开门。

门外,正是姨母一家。姨母手里提着大包小裹的家乡特产,姨父穿着略显拘谨但干净的西装,志勇和敏浩表哥则好奇地探头探脑,打量着这个他们只听过却没来过的“新家”。

“姨母!姨父!大哥!二哥!”我露出惊喜的笑容,侧身让他们进来。

一进门,姨母一家就明显愣了一下。

房子还是那个房子,但氛围已截然不同。窗明几净,阳光充沛,空气中飘着淡淡的、好闻的果香。简单的家具摆放得井井有条,墙上贴着喜庆的福字,窗台上还养着几盆绿意盎然的植物。整个空间温暖、舒适,充满了精心打理的生活气息。

这和他们想象中“孤儿寡母凄凄惨惨”的景象完全不同。

“英爱,你这……收拾得真好啊。”姨母的语气里带着由衷的欣慰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她敏锐地注意到,李英爱的脸色虽然仍有些苍白,但精神很好,眼神里有光了。

姨父没多说什么,但紧绷的神色也缓和了不少,默默地将带来的礼物放在墙角。

真正的震撼来自午餐时分。

“妈妈”笑着招呼大家入座,然后从厨房端出了早已准备好的菜肴。当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品摆满桌子时,连一向沉稳的姨父都忍不住睁大了眼睛。

这哪里是家常菜的水平?

红烧肉色泽红亮,颤巍巍的诱人;清蒸鱼形态完美,火候恰到好处;就连最普通的炒时蔬,都翠绿欲滴,勾人食欲。还有几样他们没见过的、造型精致的点心。

“英爱,你这手艺……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好了?”姨母惊讶地问。

“妈妈”温柔地笑了笑,轻轻咳嗽了一声,说:“在国外治病的时候,闲着也是闲着,就跟一位老中医学了点药膳调理,慢慢自己也喜欢上做饭了。觉得能让世真吃得好点,比什么都强。”

这个解释合情合理,将惊人的厨艺归功于“久病成医”和母爱。

饭桌上,气氛格外融洽。志勇和敏浩表哥吃得头都抬不起来,连连称赞“大姨做的饭天下第一”。姨母一边给李英爱夹菜,一边说着回老家发生的趣事,眼眶时不时泛红,但这次是高兴的泪。

年夜饭的餐桌,因为姨母一家的到来而显得格外热闹。志勇和敏浩表哥对“大姨”的手艺赞不绝口,姨母和“妈妈”拉着家常,姨父也难得地放松,小酌了几杯。

然而,在这片看似圆满的喧闹之下,始终涌动着一股无声的暗流。每个人都心照不宣地,绕开了一个名字,一个本该是这张餐桌绝对中心的名字——朴成焕。

没有人提起他,不是因为遗忘,而是因为记得太深。

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温柔。姨母一家怕提起妹夫会勾起“姐姐”和“外甥女”更大的悲伤,破坏了这来之不易的团圆气氛。而“我们”,也同样不愿在欢庆的日子里,用眼泪去刺痛关心我们的亲人。

姨父多喝了两杯,话也多了起来,对“妈妈”说:“英爱啊,看到你和世真现在这样,我们就放心了。”

“妈妈”立刻摇头,握住姨母的手诚恳地说:“别这么说,淑珍要是没有你们,世真还不知道会怎么样。这份恩情,我一辈子都记得。”

这一刻,过去的些许芥蒂,在真诚的交流和美食的温暖中,真正地烟消云散了。

临走时,“妈妈”给两个表哥塞了厚厚的压岁钱,又给姨母姨父准备了精致的礼物(用之前摆摊和投资的小收益购买,分寸得当)。

姨母推辞不过,收下后,拉着“妈妈”的手低声说:“英爱,看你过得挺好,我们就踏实了,以后常带着世真回来看看。”

送走姨母一家,关上门,屋里恢复了安静。

我走到窗边,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这次拜年,像一次无声的宣告:朴世真和李英爱,不仅活下来了,而且正朝着更好的生活稳步前进。

“妈妈”走到我身边,轻轻搂住我的肩膀。

我们共同创造的这场“戏”,圆满落幕。它不仅安抚了关心我们的亲人,也更坚定了我们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我知道,1996年,将是我们真正扎根、蓄力起航的一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