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汉魏风骨 > 第75章 病笃无可计(2)

汉魏风骨 第75章 病笃无可计(2)

作者:Ms林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26 17:41:13 来源:文学城

杨夙?活着?许都诏狱?

大脑嗡嗡地响,半晌后,崔缨方回过神来,目瞪口呆地问道:

“如今已是建安十二年,很快就是建安十三年了……先生,你跟我说,杨夙他……还活着?还在许都地牢?你是说……我最好的朋友,他……整整被关了近八年!?”

郭嘉悲戚地闭上眼,微微点头。

“这些年……他是怎么过来的啊?”崔缨沙哑着声音,凄怆地喊道。

郭嘉长叹一息:“建安五年,官渡之战前夕,那是我与叔夜最后一次相见,他将他的来历都告诉了我,他还跟我提起了你,他说,他最想见的人是你,他……很想跟你说声对不起。”

为什么杨夙会觉得对不起我?

那时崔缨无暇多想,只听郭嘉讲了大段大段的话:

“先前瞒了你,是因为不愿你卷入其中,惹来杀生之祸。可这几夜,我常常梦到叔夜,他在牢里快不行了,却忍着什么话也不说……他是你的朋友,更是与嘉交心知底的好兄弟……嘉思量再三,不若教你一个法子,去将叔夜救出。出狱后,尔二人即刻离许,勿要干扰任何战事,去江湖逍遥,做一世闲人吧。”

“先生不必多虑,即便您没指这条路,我崔缨也一定会去把杨夙救出来的,哪怕拼了这条命!”

崔缨眼睛重新亮起来,仿佛又看见了彩色的世界,她坚定地说道:

“杨夙,是跟我同个地方来的,他。就是我在这儿的唯一亲人……万幸万幸,他还活着!”

崔缨悲喜杂陈,一时缓不过来,强装冷静道:“可是,当年如何又说‘腰斩’呢?”

“是曹公于心不忍,留了他性命。”

“我不信。”

郭嘉脸色苍白,轻笑一声,脸上总算有了些气色。

“缨儿,你变聪明了。”

崔缨觉着心酸又好笑,直接挑明想法:“是杨夙对曹公来说……还有可用之价值吧?”

崔缨突然想起蔡琰曾与她提起的“兄弟”是“弘农人氏”。

难道!?

“杨夙是弘农杨氏出身?”崔缨扭头惊呼。

对崔缨来说,这个身份信息量太大,操控三国乱世的,不就是世家大族的利益纠葛吗?这样的话,汉末时代关于杨夙的一切“传说”都情有可原了。崔缨旋即又联想到另一个“杨氏神童”——杨修。

“他杨夙,竟是第二个鸡肋……”崔缨低下头,喃喃自语。

“鸡肋?”

“对,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此譬喻……倒也不假,”郭嘉很快便听懂了,“叔夜与曹公的恩恩怨怨,将来你自去问他吧。你们会有机会重逢的。”

“重逢……”崔缨反复嘟囔着这两个字,思绪纷飞,一时心底慌乱。

天哪……她竟然……还有机会见到“老乡”,那可是比今生亲人还亲的老乡啊!她真的……不是在做梦吗?

眼中噙着泪,嘴角却高高扬起,崔缨连忙起身下阶,郑重地给郭嘉磕了一个头。

“先生,缨儿代杨夙谢谢您!感激涕零!恳请先生再教缨儿解救之法!”

郭嘉看着她,犹豫了半晌,终于说道:

“北方将平,曹公已复辟汝南太守满宠为许都令,他是个难糊弄的人物,若缺了一人之佐助,无论如何,你都救不了杨夙。”

“谁?”

“尚书荀令,荀文若。”

崔缨惊愕住了:“令君也……”

郭嘉叹息着,闭了闭眼,又睁开了。

“当世犹知杨护军存世之人,不过我和曹公二人而已。当年未能劝阻曹公,我与文若,心里到底是亏欠于他的。军师祭酒,不过参掌戎律;公达新迁中军师,执掌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与我交情不错,我会传信与他,以磨砺为由,叫他荐你去许都大理任一文职。你谒见文若之后,将我的遗书予他,他定当会助你一臂之力,教你全身而退之法。”

大理亦称廷尉,列位九卿,汇总全国断狱数,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凡郡国谳疑罪,皆处当以报。廷尉秩为中二千石,其属官有:廷尉正,主决疑狱;左监,管逮捕;左平,掌平诏狱;还有派往地方鞫狱的廷尉史、审判案件的奏谳掾、奏曹掾等。廷尉权归台阁,处理案件有时须听命于尚书。若遇有重大疑案,则廷尉与尚书共同审判。

杨夙被囚禁于诏狱,而荀彧正是大汉守宫尚书令。

“只是,嘉有一惑……杨叔夜,他,还会认你吗?”

“这是什么意思?”崔缨皱起了眉头。

“你还记得杨夙的模样吗?”

崔缨仔细回想了一下,仿佛前世发生的一切,前世所见的人,都在很久以前的梦中,变得越来越模糊了。

“十五六年了,早忘了。”她很不自信地回答道。

“缨儿,叔夜与你不同,他来这儿要比你早上许多年,他很多性情,都已和我们相近。你对他而言,兴许只是远方来客,未必再是亲友。”

崔缨闻言一怔,浑身发冷,旋即反驳道:

“不,他还会认我这个朋友的!一定会!他不是那样的人!”

“但愿如此吧……”郭嘉又面露愁容,他兀自低语着,“嘉也愿相信,叔夜还是当年的叔夜。岁月划在他脸上的道道伤痕,也不得教他赤忱之心更改半分。”

过了很久,郭嘉才缓缓补充道:“缨儿,救叔夜出狱之后,他一定会护你周全。你定要告诫他,勿要觅机寻仇,以卵击石。”

“如果我真能救出我的朋友,曹司空会不会……想杀了我?”崔缨冷冷地问道。

郭嘉笑了笑,拍了拍她的肩膀:“缨儿可自问于心,司空可会杀如今的你?”

“现在定然不会!”崔缨颇为自信。

清河崔氏女的身份,又有这一两年声名加持,崔缨显然会在曹操心中与众不同。他每次打量崔缨的眼神,与其他曹氏女都是不同的。

“没错,嘉知曹公,曹公不会把缨儿如何的。可曹公是君,君有君道,只要你未将一些暗下之事摆于明面,不曾触怒君威,他绝不会重责于你。其实,曹公的心肠,有时也很仁慈,只是形势所迫,使他有时不得已做出某些选择。

“缨儿救叔夜出狱后,要好生待他,你们可去江南避乱,记得给他……去寻个好的医官……这八年来,他一定过得很不好。”

崔缨那时并不曾想过,这“寻医”二字背后的隐情,只是想到杨夙一人在那暗无天日的地牢足足受尽折磨近八年,她就深感窒息,眼泪不觉间又落在郭嘉的衾被上。

郭嘉咳嗽了几下,苦笑道:“缨儿,且改了这爱哭的毛病吧。我知你心智之坚不弱于男儿,只将哭泣当作宣泄之法。郭某这病自己清楚,并不会一日两日便要了性命。至于叔夜之事,多想无益,事情已然发生,便不可更改。当下你能做的,就是准备好一切,彻底立下与杨夙远走的决心。”

“远走?”崔缨眼神空洞洞的,“没了杨夙,我当真就无法生存吗?”

“缨儿不如叔夜,叔夜从不轻易落泪,跟叔夜走,是最好的选择。”郭嘉毫不犹豫地说道。

崔缨背对着郭嘉的床榻坐下,偷偷抹干眼泪。

“好了,好了……以后缨儿,不在先生面前流泪便是。”

畅聊了半日,郭嘉好像心情舒畅不少,病情也有所好转,他竟开始打趣起来:

“嘉观缨儿与植公子相处甚洽,若按缨儿所说之史,将来所嫁夫君,即是此人。而今缨儿要与他人远走他乡,可有不舍?”

郭嘉的话瞬间戳中她心窝。

是啊,她前世那么喜欢曹植,萌生过助他摆脱后半生噩运的想法,甚至跟他关系闹僵后,还保留着最初的那份敬仰。将来就这么跟杨夙走了,他会娶谁做妻子呢?就像郭嘉说的,也许《魏晋世语》那段记载根本就是野史,曹操压根没杀那崔氏女,那她……还舍得抛弃曹植,抛弃那群一起成长的伙伴吗?

这诱惑对崔缨来说太大了。

郭嘉见她走神了,笑眯眯地又问:“平素,植公子待你好吗?”

崔缨反应过来,这才羞红了脸,佯怒道:“不好!他从来都不像子桓哥那般顺着我,凡事都要与我对着干,可烦人啦。”

“四公子天资聪慧,又勤苦治学,颇有曹公年轻时的风采。只是性子偏执了些,依我看,这一处,倒与缨儿十分相似。四公子前途不可限量,他年朝代更迭之后,应是大魏肱骨重臣吧?”

崔缨闻言鼻酸,沉思良久,方回答道:

“他是圈养在一座名叫‘铜雀台’上的金丝雀,他多才多艺,与曹公还有丕世子在文学上都颇有建树,被后人称为‘建安三曹’,由曹家父子领导的邺下文人集团,更是成就了赫赫有名的‘汉魏风骨’,对后世影响可大着呢!可曹植此人,前半生风光无限,被人捧上了天;后半生却落魄潦倒,被人踩进了尘埃里。他的命……很苦,我很想帮帮他。”

“缨儿对植公子有意吗?”

崔缨吸了一口气,轻声道:“从前有,如今……应是没了。”

郭嘉的笑明媚得像初升的太阳,他质疑道:“当真?”

……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便过了半月。

半月里,崔缨对救杨之后远走的计划犹豫不定,并非全因舍不得崔、曹两家的人,而是不知该不该告知郭嘉历史真相——曹操并未平定天下,魏国也并未长久!

半月里,崔缨与郭嘉一路相随,陪他在案牍前,捱过一个又一个孤灯难眠的秋夜;陪他车轮辗转,行过大片荒漠平原,听着风沙在车窗外嘶吼;陪他共御病魔,在他咯血后不住地换汤换药……终于,郭嘉拖病坚持到了柳城。

不知什么缘故,到了柳城之后,郭嘉的病像是有转愈的征兆,他精神抖擞,能自己走路了,整个人看起来还十分健朗,一直笑呵呵地迎接宾朋,不曾在曹操面前露出一点病恹之态。

曹操克定柳城已久,早在柳城等候郭嘉。自白狼山一战,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辽东单于速仆丸及辽西、北平诸豪,悉弃其乌丸族人,与袁尚、袁熙逃奔辽东。

曹操私下与郭嘉商议,决定佯装撤军,迷惑辽东众敌。

大军即日南下,沿滨海道路出发。

谁曾料想,一路秋风大作,沙尘漫天,所行之处又皆是荒原,鲜有河流。时月近冬,辽西之地天寒地旱,致使军营缺食少水,不少战士足肤皲裂,在营中叫苦连天。军士们凿井取水,竟然挖了三十余丈才得地水,出水那刻,军中乱作一团,纷纷大呼“有水”,挤攘上前。

再次遭逢军旅磨难的崔缨,颤巍巍地扶着郭嘉,立于莽原之上,回首遥望密密麻麻的士卒,迎着凛冽的北风,愈发真实地感受到,何谓饥寒交迫,何谓口干舌燥。

距离东南沿海城邑临渝又还有好一段距离,曹操却已下令杀死数千匹马来充饥了。

连日饮食不继,天气严寒,郭嘉疾病复发,不能长途跋涉,急速行军。原本曹操想留郭嘉在身边,教大军减缓速度的,可郭嘉坚持让曹操早些践行那个秘密计划,勿要以他为拖累。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若逡巡不退,辽东必生疑心,使内勾结固垒,彼时再要远征辽东,可谓势之失矣!曹公勿虑,嘉自可为我主殿后,既防后袭,又令大军按计南行,更无后顾之忧!”

于是,曹操仍派郭嘉和徐晃留守后军,决定整军先行,又放心崔缨不下,便派四子曹植留下看照。

那日,风声急促,正是阴云密集。

崔缨和曹植并肩牵着马,曹郭二人则漫步于军前,相约临渝古城再见。

“奉孝,半月后即为重阳,孤平生素不信神仙事,然尝闻人言‘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可令人长寿’。此去不远,临渝辖区,有一碣石山,想来,孤与奉孝临风饮酒,坐赏菊英,倒也不失为一件乐事!彼时登高赋诗,被之管弦,观沧海茫茫,睹草木丰茂,岂非良辰美景?”

郭嘉微微欠身,浅浅一笑:“今生得与曹公相逢,嘉虽死无憾矣。”

“奉孝啊奉孝,莫将那字常挂嘴边,孤可是记着,此行之后,你还欠着孤一杯碣石山的浊酒啊。”

崔缨那时,多想告诉曹操,请他不要走,因为今日,注定会是最后的诀别。

可惜她不能,郭嘉更不能。

……

及别,曹操忽然眉头紧锁,心事重重,他拍了拍郭嘉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今此一别,你我君臣再相约,奉孝定不可负约!”

“曹公保重,”郭嘉笑了笑,缓缓道,“嘉此番……应不……赴约了。”

“好好!”曹操未曾听出话中隐晦之言,只勉强地笑着,步履沉重地登上战车,不再回头。

“曹公——”郭嘉忽然朗声唤道。

可曹操的背影渐行渐远,他再没有转头。

“一路保重——”

车队启程,尘土飞扬,只留下一个不住咳嗽的青衫先生,怅惘凝视远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