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汉魏风骨 > 第70章 乐府思悲翁

汉魏风骨 第70章 乐府思悲翁

作者:Ms林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26 17:41:13 来源:文学城

崔缨努力地忘却失去挚友的哀伤,开始全身心投入郭府修课习业的日常。

郭嘉给她制定了严格的习业计划。

早起练剑仍旧是必须,不过实话说,她的拙劣剑术,还比不上郭嘉这个文弱的谋臣。开始几天,郭嘉只叫她诵读汉朝各种典章制度,弄清各种官职名称以及奉邑几何;然后便要读熟汉朝律法,学会甄别刑案;最后才能接触军规军纪,学着抄录文书。

“字写得不错,可惜慢了些,卿可自问,当世谁愿辟汝作记室?”

“先生,我都可以学嘛!”崔缨歪着脖子,痴痴地笑,“缨儿只愿做郭祭酒的记室。”

“贫嘴,该罚!”

郭嘉虽没奢望她能学得有多快,但在教导方面却是一位严师。他与外宾常常谈笑风生,可一旦言归正传,便端正地像个老谋深算的世儒。

崔缨原本想着,她文科出身,虽然学武不行,但背书记忆还算可以呀!

可事实上,光背书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因为行军用兵,还是要脑子灵活,善于应用所学,她好像……真不是搞兵法的这块料,没有任何实践经验,怎么学都像纸上谈兵。为此,没少遭郭嘉批评。

“外面的人都说,你郭奉孝‘体通性达’,殊不知君乃‘外儒内法’,深谙治人之道呢!”崔缨撂下笔杆,伸了伸因为抄写一天而酸痛的腰,跟郭嘉怄气道。

“姑娘确实较叔夜逊色许多,”郭嘉笑着摇了摇头,“当年他像你这般大时,已能参透古今兵法丛书,领悟布防之机妙了,是难得的将帅之才……”

崔缨暗暗地吐舌。

哦,晓得咯,我哪能跟杨大才子比,人家学霸来玩这场三国游戏,简直跟开挂没区别嘛。

只是勤能补拙,为了郭奉孝,为了将来的前途,我什么苦都能吃。

崔缨开始白日埋头苦读,夜里新添灯油,在微茫火光之下,请教郭嘉军政之事。

十数日后,司空府新令出,正是封赏功臣令:

“昔赵奢、窦婴之为将也,受赐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济成大功,永世流声。吾读其文,未尝不慕其为人也。与诸将士大夫共从戎事,幸赖贤人不爱其谋,群士不遗其力,是以夷险平乱,而吾得窃大赏,户邑三万。追思窦婴散金之义,今分所受租与诸将掾属及故戍于陈、蔡者,庶以畴答众劳,不擅大惠也。宜差死事之孤,以租谷及之。若年殷用足,租奉毕入,将大与众人悉共飨之。”

封赏事暗藏玄妙。曹操令由己出,可司空府竟消多日方誊出表文,传令各府,崔缨听郭嘉说,是因为还要捷书快马抵达许都,等候朝廷回奏。

崔缨笑了。

曹孟德,戏都是做给你自己和百姓看的,当今天下,许都哪还有什么览折的皇帝呢?

曹操帐下二十余人尽皆封侯增邑:

尚书令荀彧增邑至二千户;军师荀攸增邑四百,并前七百户,转为中军师;军师祭酒郭嘉表为洧阳亭侯;夏侯惇增邑千八百户,并前二千五百户;曹仁封都亭侯;曹洪拜都护将军;张辽封都亭侯;于禁增邑二百户,并前千二百户……

“洧阳亭侯,洧阳亭侯……”崔缨暗想道,“洧阳……未央……今日始觉此封号如此不佳。”

封赏之令既下,曹操于建章台设席大宴百官。

是日初晨,门楼下,崔缨端着手,趋步跟从郭嘉前往赴宴。拾级而上建章台,殿内宴中,除了文武百官,更有诸位得宠的公子。崔缨端手低头,侍坐于郭嘉傍侧,抬头便与曹植四目相对。

数日不见,曹植的精神状态愈发差了。

刚离开曹府不久的时候,崔缨便听闻孙姬之子曹上染了流感,府吏告诉她,昨日午后人便没了,而曹植那自幼体弱多病的胞弟曹熊,也发了高烧,已昏迷三日不醒。

崔缨心想:曹熊是卞夫人最小的儿子,此刻卞夫人,只怕已在床头垂泪到天明。刚经历曹整出养之痛,又历异胞兄弟早殇之哀,曹植心里,肯定很不好受吧。

可高台上的曹操,仍旧强颜欢笑,继续操办着这场约定好的封侯庆宴,而群臣亦是神情自若,可见曹操并未将公子上的丧事外传。

崔缨将这些事悄声告诉郭嘉时,郭嘉并不意外,并准了她去内府探望的请求。作为曹操的近臣,这几日发生的事,他都知道。

而当崔缨悄声说出曹熊早夭的历史时,他只是满是怜悯地望着高台上,那个举樽与群臣共飨的曹公,不觉间已有一滴清泪滑过郭嘉鬓角。

郭嘉任何一个异样的神情,都逃不过曹操的眼睛,曹操只笑问:

“奉孝,何故如此?”

郭嘉笑答:“世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吾往南方,则不生还矣。春夏之交,邺城流疫盛行,曹公可要多添厚衣。”

曹操闻言大笑,向郭嘉举樽问道:“既是如此,奉孝,孤这北地,可保汝一生无虞!如今河北已定,区区南人传来的疾疫,何足可惧?”

郭嘉抿嘴,拱手进言:“话虽这般,然嘉犹望曹公,早日惠施仁政,力挥王师,克定蛮荆。荆襄九郡,四方通衢,得之则江东无忧矣。”

立刻就有一众谋臣称善附议,曹操成竹在胸,笑语盈盈。

崔缨知道,目前,曹操还有更要紧的仗要打。

她起身离席,去内府看望卞夫人与曹熊毕,归来的路上,恰巧碰上曹节。

数日不见,小曹节清瘦了不少,她走在廊道上,耷拉着脑袋,脸上还有泪痕,远远见到崔缨,便扑在她身上,抱着她的腰嚎啕大哭,口齿不清:

“阿姊,阿姊,莺姊姊……阿翁……傻了……呜呜呜……”

崔缨并不知晓发生了甚么事,只以为曹节淘气又被曹操训斥了,于是抚着她的头笑道:“什么傻不傻的,你缨姊姊哪里傻啦?”

“不是傻,是杀。”

身后突然传来一声冷冰冰的男声。

崔缨头皮一阵发麻,警惕回头看去,只见夏侯尚从另一边漠然走来。

他告诉崔缨,住在司空府高阁上,那位歌喉婉转的美姬来莺儿,前日被曹操以“恃宠而骄”的罪名赐死了。

原来,曹操不在府中的这段日子,来莺儿一直在为曹府训练一支精湛的歌舞队。曹操曾许诺,倘若来莺儿能够调教出声色与其等同的歌妓,她便可获自由之身。歌舞队里面的姑娘,都是卞夫人派人去江南,采买回来的十三四岁的妙龄少女。

来莺儿散尽自己私囊,辛勤训练,终于调教出了一个名唤“巧儿”的出色歌妓。可当歌舞队练成后,曹操却出尔反尔了。

过去一段时间,小曹节和来莺儿走得很亲近。来莺儿被绞杀时,她恰巧撞见,自那日后,小曹节每日都在悲泣,说话也变得结结巴巴的了。

“阿姊,那可是我的阿翁啊……他,他怎么可以,轻,轻易就夺走了我,我朋友的性命……?”

被夏侯尚说起的伤心事刺激到,小曹节哭哭啼啼地跑远了,崔缨喊都喊不住。

看着她瘦弱飞奔的背影,崔缨的心一截一截地凉了下去。

天寒风起,宴饮不过一个时辰,天空又飘起雨丝来,且愈下愈大。崔缨轻步回到郭嘉席侧,心有余悸。

门外忽有侍卫,潜近曹操身侧,悄声说罢某某事。曹操莞尔,清声对众人说道:

“诸君,故中郎蔡伯喈女在外求见,何不请其一见?”

众皆惊愕,扭头往门外望去,传令之后,只见一个蓬发跣足的妇人,行三跪九叩之礼,自殿门口一直拜到阶前,崔缨定睛一看,正是不久之前教我书礼的蔡琰。

可蔡琰素来爱清净,是曾给她讲女子仪容的蔡氏贵女蔡文姬呀!

崔缨看着她冻得通红的双手双脚,鼻子酸涩不已。

“家夫猥蒙屯田都尉,犯法当死!妾身蔡氏,固不当求法外开恩,然实感董君娶幸不弃之情,故忤逆前来,请为解罪,求司空念妾孤老之身,轻刑宽宥家夫……琰已二失其夫,无愿再复失董!妾身死罪!顿首!”

蔡琰慷慨悲凉的喊声,传遍了筵席每一处角落。

后来崔缨才听说,蔡琰所嫁董祀,原是屯田校尉,掌管一方军士屯田事宜。因军国多事,刑法为苛,曹操北征后期,治田政绩不佳,供粮不济,故为咎责问罪。

蔡琰泪如雨下,声音清晰,却饱含深情,携着不少悲痛之调,满座之客,皆为之改容。

不知为何,看着蔡琰这身与曩者截然相反的束容,崔缨脑中昏昏沉沉,浮现的竟是而立之年的曹植,身戴枷锁,披头散发,对着殿堂高坐的兄长皇帝,赤脚而跪,满面泣痕。

她猛一回神,却见曹植仍旧是少年模样,稳坐在他父亲曹操的侧席,目光全在蔡琰身上,若有所思。

从容旁观客,应料想不及,将来有一日,己身也当如此狼狈卑微模样吧?崔缨叹息。

荀攸笑道:“曹公,前不久雨中刚来了位湿漉漉的女公子,缘何今日雨中又来了位湿漉漉的‘新妇’呢?霖雨碎靡,大厦可庇,以攸观之,明公恩泽广润如沐,亦可号令天时,使老少妇孺之宅,云散雨霁,复以白日耀之矣!”

荀攸一语双关,不仅替蔡琰求了情,还令曹操闻言甚悦。

“夫人所述,诚足可悯,然孤文状已下,若因夫人之故而废,法不信于天下,如之奈何?”

蔡琰再拜:“明公厩中马匹,数以万计,熊罴武士,赳赳成林,何吝一骑千里之马,而不济垂死之命乎?”

原本董祀便罪不至死,众将顺势纷纷求情,曹操遂收死罪令,改从轻发落。

生死,果真只在君主一念间。

崔缨偷眼瞄着曹操,感慨昔日温存不复,她似乎已对“臣”这个字的本意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谢司空盛恩!”蔡琰转悲为喜。

曹操顿了顿,又细声问道:“孤闻令尊多藏坟籍,而今犹能忆识否?”

蔡琰平心静气地回答道:“吾家旧时坟典,原本不可计数,然悉以初平赠王公之孙粲。至于昔日亡父所赐副本四千许卷,尽经流离,罔有存者。今可诵忆,不过四百余篇耳。”

曹植忽然很难得地兴奋叫起来:“王粲?可是那荆州王仲宣?令尊藏书果真尽在此人手中?”

“植儿,不可无礼!”

曹操作思忖状:“唔——王粲,孤有印象,乃汉故司空王畅之孙,当年在京洛颇负神童之名。夫人既能诵记四百余篇,良可贵也。今当遣十吏就夫人写之,不知夫人可得暇否?”

蔡琰恭敬复礼:“司空有命,不敢不从,况司空恩赦家夫,妾身当竭力为司空效能。然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琰一人足矣,乞给纸笔,真草唯命。”

崔缨突然有些怀疑曹操赦免董祀的动机。

曹操慨然,眼神示意罢:“赐夫人头巾履韈,看座——”三五侍婢唯从。

蔡琰连忙道:“罪臣之妇,不敢据尊位。”

“夫人无须多礼,今日孤宴请宾客,本当为夫人设一席。”

曹操笑着抿了口酒,招呼着乐舞续演,蔡琰遂与侍婢往内室梳洗着履。

宴会恢复之前的热闹,众人喧哗声再响起。崔缨实在困倦得不行,听着催眠的乐府铙歌,几欲闭目打盹,却被曹操忽而击案一掌吓醒。

乐府铙歌戛然而止,文武众臣皆愣住,面面相觑,不知何由。

曹丕左顾右盼,倏而,厉声喝道:“乐官,何人教汝奏此歌诗?”

一个高冠乐师从笙笛管乐队伍中灰头土脸爬出,伏地叩首:“小人该死,小人不知,望司空恕罪!司空恕罪……”

崔缨一脸懵然,只见曹操摁着太阳穴不耐烦道:“罢罢罢!《思悲翁曲》,亦是孤自选入铙歌的,退下罢!换另一凯旋之曲……”

“请司空点目。”

曹操闲逸地坐着,不知喜怒地沉思良久,忽而发言道:“可为《将进酒曲》,作之。”

“唯——”

蔡琰这时恰从内室走出,听罢那三字,她脸上分明变色,可旋即又恢复如初。

崔缨不晓律吕,乐府牌调她是不知,但《将进酒》对后世任何一个大学生来说,可谓再熟悉不过了。宴饮之欢,恰巧应景,那与之所对的《思悲翁曲》,应是消极之乐,难怪曹操会动怒。

可是,杨夙最喜欢的诗人是李白,尤其是以乐府旧题作的一首《将进酒》。而蔡琰上次同她说起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正是出自那儿。

如今蔡琰要听着这首汉乐府铙歌,笑脸以应众人,岂不是重揭伤疤,心如刀割?于她而言,该是怎样的折磨,崔缨不知道。可对崔缨而言,在知道杨夙的往事后,还要看着满殿的曹家人,在《将进酒》曲中觥筹交错,谈笑风生……简直令人双拳紧握,咬牙切齿,敢怒不敢言。

可蔡琰很快便出席行礼,对曹操说道:“妾尝从先父学乐知律,略通琴箫,请为司空吹《将进酒曲》,以助宴饮之兴。”

曹操似乎很吃惊,但很快便打住,他点了点头,挥一挥手,乐官们便捧上一支短箫。

于是蔡琰礼谢众宾,申礼自持,竖起短箫,在其他管弦的伴乐中,悠悠扬扬开始演奏《将进酒曲》,她的气流稳长,从低亢到高昂,格调流宕,全然不似柔弱女子能吹出的宴饮激乐。

有幸听到汉乐府古曲,崔缨对李白《将进酒》中的豪迈飞扬之情的理解,更上一层。

可是,为什么,她在这般欢乐的曲调中,听出了怅惘和绝望?

时过境迁,昔日故人,是多么威风恣意,后来又是多么凄惨悲凉。

蔡琰仍旧是淡漠的神色,淡漠得让崔缨心寒。能在箫声中传递如此慷慨悲凉的心境,却在表面上不起丝毫波澜,是何等隐忍的人物!是历经了多少纷纭世事的乱世佳人!

曲罢终了,许多曹营老将都沉默不语,而曹操更是低垂着眼,眉目间,尽是隐晦的哀思,与无限的疲惫。

这首《将进酒曲》,在杨蔡曹之间,一定有特别的故事。

崔缨悄声问郭嘉:“先生,杨夙当年……是否常在军旅吹箫?而且吹的就此曲?”

郭嘉抿了口酒,微微颔首。

崔缨既觉着伤感又觉着好笑,于是沉着脸又把冷冷的目光投向曹操。

曹孟德,你是曹植的生身父亲,是郭嘉口中的明公,更是给予我关怀的义父,这些日子以来,我心里充满了许多对你的感激,比前世还要更加仰慕。可为什么,为什么……我最好的朋友成了你屠刀下的亡魂?他究竟做了什么,让你厌恶至此?不惜动用腰斩极刑?

明眼人都看得出,你闻音思人,他杨夙既令你如此挂念,他杨夙既是你曾经最信赖之人,怎可能会反叛?我不信,我不信……我的朋友,他那样优秀,绝不会卖主求荣。是什么样的仇恨,让你决心要抹杀曹营中有关杨夙的所有记忆?

崔缨来邺城这么久,从未听家仆们谈论过当年杨夙的事。郭嘉似不愿跟她多说,只隐晦地告诉过她:

杨夙少时便闻名京洛,后来还成了一方诸侯,然后才归附曹营与曹操亲密无间的。可崔缨想知道,最后,他杨夙又是怎么牵涉进叛乱的?杨夙与蔡琰之间的纠葛又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郭嘉说杨夙因为“改史”而抱憾终生?

到底在她来三国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曲终了,如偃旗息鼓,勒马收戈。

“善!善!”曹操鼓掌笑道,“夫人不愧为蔡中郎之女,箫声慷慨,使人如见沙场征伐,如闻凯旋之音。”

蔡琰谢揖浅笑:“司空盛誉。此曲若有琴箫合奏,更当出神入化。”

曹操那时并未听懂蔡琰话中之话,只笑呵呵道:“好好,这世间女子,除却夫人,当无人于古琴有此造诣。”

蔡琰暗暗冷笑,恭敬行礼退下。

紧接着退下的蔡琰进来的,是个传话的小吏。小吏神情紧张,面色如土,去曹操身侧时还被台阶绊了一跤。曹操在听了小吏传话后,原本挂在脸上的笑意渐渐褪去了,群臣察言观色,也都寂然无声,不知发生了何事。

只是还有何事能让曹操变色呢?崔缨暗想道。

无非是曹熊早殇的死讯罢了。

思绵绵之弱子,悲余生而有涯。

“无事,诸位,且请续觞,尽兴莫归!”曹操掩饰着真实感受,改颜欢笑,安抚人心,于是群臣添灯仍复欢宴。

……

回府的路上,坐在马车里,崔缨见郭嘉闭目无言,不知喜怒,便不敢多问,只是在车上摇摇晃晃了许久,郭嘉忽然睁眼,轻轻吐出一句话:

“曹公,从未忘却叔夜……”

崔缨垂着疲惫的眼皮,终究没有多话。

归来不久便天黑了,崔缨侍奉郭嘉处理公文,在一旁研磨裁纸。郭嘉那件素青色的长衫外面,还盖着一件薄薄的披风,可他实在太专心于灯下看书了,连披风滑落于地都毫无知觉。

崔缨叹息着,将裁好的麻纸堆叠在案侧,起身替他重新披好外衣。而后关了纱窗,便静静地坐在他书案旁,托起双腮,盯着明亮的烛光下那张憔悴的脸。

已而迷离了双眼,崔缨忽而开口低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这一句,想起昔日曹植在房中为她别上发簪,转眼却在世子府与刘桢飘然而去。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这一句,想起那日雨巷,有个姑娘泪涟涟,眼看着青衫持伞,慢慢地走远了。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一句,想起犹在前世,杨夙和他众多伙伴在笑声中,与她渐行渐远了。

郭嘉笑眯眯着说:“姑娘此曲,还是念给他日可托付终身之人罢。”

“托付终身之人?”崔缨低下头,“此生不会有了。”

郭嘉叹息,放下毛笔:“你在你们那个世界时,也是这般爱掉眼泪么?”

崔缨摇摇头,沮丧不已:“我只是觉着难受,明明什么事都知道,却什么也做不了,什么都,改变不了……”

郭嘉不再说话,他起身从屏风后取出一个朱红匣子,置于崔缨身前,崔缨抬起头,两眼汪汪,正对上他盈盈笑眼。

崔缨颤抖着手去打开红匣,发现里面是一件织工精美的绿罗裙。

“这……是先生送我的?”

“承蒙姑娘欢喜,处处为嘉着想,无以为报,诚有愧焉。嘉本自由身,平生来去无牵挂,少时生性轻浮,迨近不惑之年,始觉人间颇有忆恋。姑娘屈身嘉侧,不辞辛劳,甘与郭某共患难,嘉特教邺地绣娘赶制此裙,聊表嘉心,嘉……不知姑娘最喜何色,姑且择取嘉常着衣色,望姑娘笑纳。”

崔缨撑起那件绿萝裙,起身比样,高兴得不得了,背对着郭嘉,暗暗落泪,连连答道:

“喜欢!喜欢!只要是先生送的,我都喜欢!”

郭嘉笑吟吟,像父亲一样拍了拍她的右肩:“其实,崔姑娘,你穿女装也同样飒气。”

崔缨将新裙紧紧抱在怀里,蹲坐下来,努力按捺住自己的心。

“一曲《子衿》,悠悠我心……先生捐生弃世,岂徒崔缨一人伤怀?曹公有一《短歌行》流传后世,缨每每吟诵于口中,便不觉思及你郭奉孝。可惜我不通乐府,无法嵌词入曲,为君吟唱了。”

郭嘉笑道:“烦请姑娘念辞来。”

于是崔缨一字不差地将曹操登上后世语文课本的《短歌行》背了出来。郭嘉听罢,静思良久。

“《短歌行》乃古乐之题,属相和歌平调曲。凡相和,其器有笙、笛、节歌、琴、瑟、琵琶、筝七种。”他说着便取下自己的发簪,把砚台、案几和灯盏都当作乐器敲奏起来。

玉器撞击铁器、铜器还有木器的声音,玲玲盈耳,清脆鸣鸣。

崔缨托着双腮,低垂着眼眉,静静地听郭嘉奏响一曲《短歌行》。

“如此清商乐,嘉既敲罢,身死之后,姑娘若从别处听见此曲,切莫忘了郭某才是。”

崔缨破涕而笑,可是没有眼泪。

其实眼泪,早就掉不下来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痴痴的姑娘,彻夜都在吟唱这几句诗。

简易的曲调,也盘旋了一夜,从此深刻烙印在某某心底。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