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汉魏风骨 > 第7章 第六章 世子(上)

汉魏风骨 第7章 第六章 世子(上)

作者:Ms林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22 16:50:46 来源:文学城

终于回到魂牵梦萦近九年的崔府,今夜无论如何,小崔缨都是无法安睡的。

冷月高悬,星汉隐隐,清风徐徐。

月光皎皎,自窗外洒进,透过帷幔,照在榻沿,像是浸在水中纯洁无瑕的白练,层层叠叠,令人忍不住伸手去捞,却捞了个空。

年年盼团圆,盼重逢,如今在外游子回归,为何物是人非,帷室凄凉,屋老人亡?

此时此刻,崔缨不禁怀念起前世,与亲人团聚在电视机旁,一起看元宵晚会的童年回忆来。可惜如今的她,身处数亿光年外的时空,早与他们相隔无数个十万八千里。

爷爷奶奶的身体一直很不好,离开那年,弟弟刚好要高考。

他们,现在,都还好吗?

悲欢离合的过往,遥远得像是上辈子的事了。

重返二十一世纪,真的,再没有希望了吗?

小崔缨蜷缩在床角,紧攥的拳头抵在牙缝间,尽量小声地啜泣。

……

辗转反侧,难以安眠,遂翻身下床,披衣出户。

邻房烛火已熄,想是弟弟们年幼,玩累了,不几时便睡入梦乡。后院庭燎亦灭,四处十分寂静,看来仆婢们都已歇下,只她一人,寂悄悄地行走在这漆黑夜色中。

遥遥望见前堂仍有光亮,崔缨提裙过廊,往前院走去。

没想到,今夜不眠之人,除了她,还有那曹家二公子,曹丕。

月华流如水,他一袭玄衣,与黑夜相融,就坐在堂前高阶上,左手虚撑着半边脸颊,右手握着一盏微弱的豆灯,夜风瑟瑟,他的侧影显得无比寂寥。

崔缨抱着一颗好奇之心,轻步从廊角走近他身旁,才闻到浓浓的酒味。

崔缨静静地在他右侧坐下,双臂抱膝,一句话也不讲。

曹丕似乎正想着事出神,突然瞧见崔缨在侧,吓了一跳,无奈地笑道:

“崔妹妹睡不着,也因今夜月光太过明亮么?”

“不,前庭种了棵棠梨树,我想看看,今夜她可曾开花?”崔缨伸手指道,“喏——就在那儿。

曹丕点点头,似乎酒醉未醒,也跟着她疯言疯语:“已是正月十五,算着日子,也该开花了。”

小崔缨掬起笑脸,怅惘道:

“今晚的月亮很美,还有云烟遮着,并不刺眼。曹二哥,你知道吗,她现在,只需要春风那么轻轻一吹,就能开出满树的白花来,到那时,她像是穿着雪花做的裙子,仿佛在回风中跳舞,真的漂亮极了。”

曹丕因醺醉而脸色泛红,他抬头望天,不以为然地笑道:“傻妹妹,夜间哪来和煦的春风呢?怕是在这儿坐上一夜,也难见到你说的如此美景。”

小崔缨呆呆地望着天空,自言自语:

“长夜虽漫漫,星汉仍灿烂。只要有人愿意等,她就一定会开。”

曹丕莞尔,也听不出这个奇异的少女的弦外之音。他放下豆灯,双臂向后撑着地,仍旧看向星空,饶有兴致地感叹道: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花开花谢,何必亲眼目见?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吾念此惜阴之道,常于酒醉微醺之际,出户赏月,纵然夜黑无月,吹吹冷风,也是极好的。寒夜独对满庭幽芳,好不惬意。”

崔缨心下一动,想起在二十一世纪时,曾听有学者这样评论曹丕的多情:

盛开的花朵隐含着凋谢的消息,所以多情的人不必等到花谢才落泪,一树的繁花也能教人凄然伤神。

她侧着脸,只安静地看着眼前之人,仿佛在照一面镜子。

阵阵清风吹来,吹得曹丕眼神迷离,头脑有些眩晕,他忽作柔情态,摇着脑袋,柔声吟咏道: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这不是……《燕歌行》么?后世相传文学史上的第一首七言诗,曹丕十九岁就作出来了?

崔缨吃了一惊,谨慎问他:“曹二哥……这是又作了新诗么?”

曹丕摇摇头:“适才不过一时兴起,哼了支相和平调的曲子,填了几句辞,但总觉着,还差些什么,等来日有空,再试着填几句吧。”

情绪是常年累积,完整的诗作却还差一个故事,以及故事里的人。到底是什么,令曹丕月下独酌,独自感受这薄凉的黑夜呢?崔缨没来之前,又是谁勾起了他的情思,才使他能填出这首《燕歌行》的辞呢?

正值青春华年,为何总是感伤年命无常?为何总是追求及时行乐?他曹丕,究竟是未老先衰,还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那时,崔缨并不清楚,这个看似无忧无虑的青年,心里到底想要背负些什么。也并不明白,历史上的曹丕,将来缘何那般执着于世子之位。

直到两人沉默地坐在堂前,吹了许久的冷风,曹丕才解下酒囊,喝了几口醴酒,叹息着说道:

“今日十五,原是灯火佳节,街上却冷清至极,挂得起灯笼之户,非富即贵。常听老人们说,在天下大乱以前,元月十五这夜,本该家家户户燃灯祈福,连皇宫寺庙,都须点灯敬佛。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曾带我去见过一次元月十五的街市盛景,那时尚在兖州,全赖父亲击败黄巾,东郡百姓才得以过上暂时太平的生活。

“妹妹不知,那夜,长街花灯一片,热闹极了,男女衣着,充街塞陌,鸣鼓聒天,燎炬照地。有舞狮的,有踩高跷的,有跳胡舞的,有戴兽面的,有商贾沽酒请路人品尝的,更有倡优当街表演杂技的……

“可惜连年战乱,中原早已满目痍疮,纵是许都,也难再复刻昔年佳节盛况。好在冀州已定,人们重操稼墙,百业复兴。只愿来年,春暖花开时,冀州百姓仍能像从前一样,纷纷上街赏灯,而非闭门,独守幽窗。”

听曹丕说如此,崔缨动容不少,早将先前房中的忧愁抛诸脑后。

“真没想到,曹公子这样的人,对着明月,想到的竟是那般事,我还以为……”

“你以为什么?”

“没什么……”

“……”

“对了,二哥,问你个事。”崔缨假装有意无意地问起。

“嗯?”

“那夜宴庆……在主帐,文武官僚中,是否有一位……姓郭的先生?”

“姓郭?”曹丕狐疑地盯着我,“郭祭酒?”

“对对对,就是那什么军师……祭酒。”崔缨脸色绯红,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

“郭祭酒姓郭名嘉,字奉孝,是父亲帐下颇为得力的谋士,此番亦从攻南皮。但因身体不适,破城后便已先回邺修养了,并不在当夜宴席上。说起来,辟召四州名士之策,还是他向父亲提议的呢。若父亲不曾辟令叔为官,兴许你我,还成不了兄妹呢。”

曹丕不怀好意地笑着,走上前,坐回阶上。

“缨妹,你流离在外,如何认识郭祭酒呢?”

崔缨发着呆,也不回应一个字。

“想什么呢?”

崔缨赶忙笑着对曹丕撒了个谎囫囵过去:

“先前在军营里……听军士们闲聊常提起‘军师祭酒’这个名号,缨儿便想着,怎地会有如此奇怪的官职?莫非是军中管酒的不成?”

曹丕哑然失笑:“祭酒非司酒,乃是‘首席’之意,‘军师祭酒’为司空府属官,是父亲当年特意为郭先生设立的。”

崔缨轻轻“哦”了一声,表面假装不以为意,却心涌澎湃。她转移话题,浅笑:

“虽不曾见过元月十五的灯市,缨儿却知,二哥今夜不该饮酒,宜吃元宵。”

“元宵?”曹丕迷惑,“那是何物?”

崔缨再次笑着撒谎骗他:“是荆襄民间盛行的一道小吃,二哥你没吃过吗?”

“不曾,此物咸甜与否?”

“比石蜜还甜呢。”

“那我肯定爱吃。”曹丕笑着举起酒囊,朝崔缨致敬。

崔缨忍俊不禁,蹭近前,试探地问:

“人们在上元节时吃元宵,是祈祷能像满月一样,骨肉至亲,团团圆圆,永不分离。若今夜二哥吃的不是酒,而是元宵,可会忆及邺城的兄弟姊妹?”

曹丕睥睨了她一眼,哼声笑了。

他静默半晌,放下酒囊,起身走下阶,负手而立。

“骨肉之情,自在我心,何须借饮食起思?”

崔缨暗暗地笑,笑他故意装醉,笑这个青年曹丕,还是看重手足之情的普通公子。恍惚间,莫名觉得自己笑得有些心酸。

“说起来,你还对我们曹家不甚熟悉,更不曾了解过家中一众兄弟姊妹,不知我曹家起兴诸事。”

崔缨微笑着点头。

曹丕用左手挡住风,小心将台阶上的豆灯端起,自豪地谈论道:

“曹氏一族,能到今天这个地位,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自父亲起义兵以来,领着谯沛老将南征北战,十年有六了,征张绣、伐吕布、灭袁术、败刘备,终以少胜多,克定霸据青、幽、冀、并四州的袁绍袁本初,自此,天下莫有父亲之敌。此非全由人智,赖有天谶——桓帝时,便有善天文者,曾见黄星现于楚、宋之分,其言五十年后,必有霸主,横出梁、沛之间,今世中原之局,便是应谶。”

崔缨忍住不笑,连连称是。

“可直到官渡战前,许多世家大族,都打心里瞧不起我们曹家,也不相信官渡一战许都会赢。然也,沛国曹氏焉能与汝南袁氏相比?可偏偏是袁绍此人,最是沽名钓誉,外宽内忌,比不得父亲雄才大略,任人唯贤,什么四世三公,也终究被我们曹家踩在脚底了,不是么?”

崔缨敛起笑意,微微抬眸,开始怀疑曹丕在她面前说如此,并非无心之举。

“如今父亲,虽大败袁绍,枭首袁谭,位极人臣,然未得河北各郡名儒完全认可……”曹丕说到这儿,顿了顿。

所以辟召崔琰入曹营,是郭嘉猜透了曹操的心思,有意谏言的了?崔缨陷入沉思。

酒壮人胆,曹丕却越说越激动,微弱的烛光也随他摆动的臂膀摇曳起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争之世,父亲振臂一呼,天下豪杰云集而影从!我父亲,鹤立群雄,奉天子以令不臣,四海皆叹服,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我曹家,才是真正的当世大族!我坚信,他年摧灭群逆,平定南北,还天下以太平之人,定然是我们的父亲!”

我们的“父亲”吗?崔缨微笑着,暗中朝曹丕扮了个鬼脸。

见曹丕酒醉闭眼,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不理会自己,崔缨只觉索然无味,不禁打了个哈气。

“父亲……南征北战,素有携带亲眷的习惯,二哥虽未及冠,却自少长于绿营之中。从小,父亲便对我们一众兄弟颇为严苛,战事之余,常常亲教骑射之艺。于是我六岁学射、八岁而知马上弓……”曹丕突然黯然伤神,把头埋进了臂弯里。

可他仍紧握着那盏豆灯,风却并未停歇,几乎要将烛火吹灭。

崔缨小心用手掩护着火焰,伸手欲取豆灯,曹丕放心地将它交到她手里。

“君子通六艺,骑射固为官宦子弟熟练之技,但在我十岁那年,一次战火中,骑术却救了我的性命。那是一场噩梦,在那之后,曹家的一切都变了——”曹丕握起酒囊,又开始独自一人喝起闷酒。

崔缨隐约能猜到曹丕暗指的事件,曾经虽是局外人,如今自己身份摇身一变,难免对他们曹家的那场灾难,动了几分恻隐之心。

她开始认真听曹丕畅叙真情:

“军中人人皆称我为二公子,缨妹却有所不知,我还有个大我十岁余的孝廉长兄,数年前,他与我一名堂兄,还有一名忠肝义胆的将军,一同阵亡在那场战火里。”

崔缨长长地叹了一息。

曹操长子曹昂,仁孝忠厚之子,她何尝不知?英年早逝,委实可惜。而曹昂之死,确实对后来曹魏政权的承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假若曹昂不死,顺利接任曹操之位,便不存在丕植兄弟争储的情况,寿命这个变量也随之更替,曹魏政权在曹昂一脉,兴许能延续百年。

可历史,没有如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