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汉魏风骨 > 第5章 第四章 袁莺(上)

汉魏风骨 第5章 第四章 袁莺(上)

作者:Ms林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22 16:50:46 来源:文学城

“噢?”曹操挑了挑眉,“孺子,尔何敢质疑郑笺有误?汝可知郑司农何许人也?”

小崔缨哂笑道:“郑公者,自是当世儒师,汉世经学巨擘。然,郑公,便不会有错吗?”

席中群儒已坐不住,曹操脸色却十分欢愉,崔缨继续发挥她前世科班出身的优势说道:

“《旱麓篇》乃文王祀礼以求福事,缨以为,欲解‘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还应结合后句‘岂弟君子,遐不作人’。由是可解作‘君主惜才爱才,愿培育青年才俊,以光祖业’,毕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至于今日,忽有苍鹰低翔而至帐外,非为垂暮将死之因,乃天下动荡,贤者‘逢时不祥’,故而‘鸾凤伏竄,鸱枭翱翔’。龙搁浅滩终为龙,虎落平阳终为虎。鹰飞九天,虽不及鲲鹏扶摇万里,犹能施翮高翔,纵然垂暮,亦非学鸠斥鷃可比也。以民女为例,虽入奴籍,仍有清河崔氏之铮铮铁骨,既如此,司空何所疑难?

“贾生又曾于《吊屈原赋》中云‘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可知当世贤才,譬若凤栖梧桐,见曹公之明德而后至,苍鹰伏帐,此乃大吉之兆,正应了司空平定冀州之功,正预示着冀州群贤,将闻风而至,投入曹公帐下!民女不才,蒙二公子相救,离袁氏之宅而入曹氏之营,此乃司空明德昭昭,天命使然也。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今群贤毕至,悉集兹曹公帐中矣,司空有何恶,缨委实不知。”

言讫,满座愕然,良久,荀攸拍掌笑道:“善!善!今日攸等,皆为一女娃叹服矣。鸢飞落帐,若真如此女所言,明公今日,必得一冀州贤臣!”

崔缨有些纳闷,荀攸言外之意,她怎么听不太懂?

帐内充满了活跃的气息,曹操笑出了额头纹。

沉默须臾,他旋即狡黠地露出两只细狭的眼睛,那眼睛,盯得崔缨有些寒噤。

半晌后,曹操忽作感伤态,他语重心长道:“孺子,汝身份已明,无须验矣。然孤今日,仍有一事要告知。”

“司空请讲。”

“不日前,吾所派信使已探得消息归来。尊父与尊堂,……皆已故去。”

此语既出,群臣刹那噤声,包括曹丕,显然,他也是刚得知。

恍若晴天霹雳,将崔缨的神经劈作两半。

她瘫坐在地,紧揪裙摆,随后红了眼睛,愀然悲戚。动了动嘴唇,想说些什么,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数年悉心养育之恩,数年欢声言笑,只在一瞬,化作碎片。她崔缨在这个世界的生身父母,竟就这般,与她阴阳永诀!她茕茕北上,历尽艰辛,却连最后一面也没赶上!至亲去世,在这个时代更如寄水浮萍。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寻亲归途漫,我大君已殁。

小崔缨闭上眼,任那清泪淌满两颊。

“哀哉,痛哉!子欲养而亲不待!汝一孤女,如何捱过这九载苦辛的?今罹此大难,无恃无祜,该当如何自处呢?”曹操尽露怜悯之色。

小崔缨伏首啜泣,咬着颤抖的下唇,哽咽道:

“念昔流离颠沛,每受折辱,冬无复襦,夏无单衣。作乞寻归,唯心系家中严慈。如今,父母见背,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唏嘘嗟叹之声在帐中四起。

她正哭得迷糊,突然听见一声低沉沙哑的呼唤:

“阿瓠——”

那是阿翁给她取的乳名!已经很多年没有听见别人这样唤她了!难道……刚刚只是曹操的一番试探?

可曹操却说:“崔公,令侄今已寻得,可出席一认也。”

众人皆往屏风处投去目光,崔缨噙着眼泪,仰面看去,只见屏风被三两小卒撤走,一个四十岁上下的长须男子,正端坐在里头。他眉目疏朗,形貌与崔父有八分相似,甚有威严。

眼前之人,莫非就是崔缨那从未谋面的叔父崔琰?

他情绪与崔缨一般,有些激动,可他仍端庄地挽裳起身,趋步下阶,步步谨慎,将她从地上扶起。跪坐许久,双腿早已麻木,小崔缨艰难地站着,仰头看向这个身高八尺有余的先生。

那人悲喜交加,眼眶中泛着泪光,眼角已有清晰的鱼尾纹。一时间,既觉着亲近,又觉着生疏,既有与亲人重逢的喜悦,又有无以言表的丧亲之痛。

他抓起小崔缨的右手腕看了看,一下便看见右手虎口上的胎记,终于悲慨难持,蹲下身,细细看着她的脸,用袖子替她擦泪,哀声道:

“无误!无误!是阿瓠!是我崔家的阿瓠!”

崔琰怎么会……突然出现在这里的?

“阿叔?”崔缨不确定地小声唤道。

崔琰笑着点了点头,在她耳边悄声说:“阿瓠,阿叔来迟矣……”

此时,曹操起身,庄重地对台下众人介绍道:“诸位,此君,即为清河崔公,崔琰崔季珪——”

帐中众人遂肃然而起。

一番慨然认亲过后,崔琰转身扬袖,拉着小崔缨一起,恭敬地向曹操作揖行礼:

“孺子年幼无知,在帐前失仪,承蒙曹公宽宏,不与计较,琰感激涕零。前番幸由令公子相救,免遭屠戮,更赖曹公修书,将此讯告知崔某。琰连夜赶至,无以为报,愿入曹公帐下,任凭驱驰。”

崔缨惊愕地看向叔父崔琰,可他神情淡然,好像早已准备好这番说辞一样。

曹操闻言大喜,未着鞋履,匆匆下阶,亲自将崔琰扶起,还紧紧握住他的双手,笑眼盈盈道:

“公毋多礼!公毋多礼!公得与令侄重逢,某亦甚喜。而公愿屈尊入操帐下,实为操之大幸也!即日辟公为别驾从事,不知公意下如何?”

“琰,愿效犬马之劳。”

曹操喜不自胜,连忙命人摆了一处席,单独靠在主席旁。

“快快入座,快快入座!”曹操将崔琰请入席座后,方回到台上。

崔缨坐在崔琰旁侧,愣愣着看着这发生的一切,完全没反应过来。

却见崔琰举酒遥敬曹操:

“琰少年时,尚武轻文,年二十三,蒙家兄教诲,始读诗、论,后从学北海郑公,去家四年而归。归来方知,家嫂因难产故去,生下一男,又于当日亡失爱女。家兄四处寻觅不见,遂忧思成疾,临终前嘱托,务必寻得此女,归入宗祠。琰见此女右手胎记,始为确信,知其必为吾亲侄也。琰代小侄,复谢曹公救命之恩。”

想起帐外小卒密语,崔缨这才明白,崔琰被曹操从清河县请来,一直隐匿在屏风后。

崔琰来了,听着曹操作威作福,当众人的面,考察她的学识是否与传闻所说的一般无二,不管她怎么被刁难,他也只能在屏风外静候,什么也做不了。

印象里,历史上的曹操素来轻蔑世儒,譬如边让、祢衡、孔融之流。

曹操明知崔琰在场,却仍考问崔琰兄女郑笺之讹误,而崔缨敢发声打破郑玄的学术权威,自然迎合了曹操之意。可是,适才那番阿谀奉承之辞,在屏风外的崔琰听来,该是多刺耳啊?

依崔琰之性,只怕入曹营并非其本愿。

会不会是因为她,他才不得已出仕的呢?

看来,曹操先前收容善待崔缨的主要原因,其实是为得契机收崔琰入麾下,使其心甘情愿为己效力。毕竟学成归乡后的崔琰,曾名震河北,深为袁绍重用。袁绍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曾互相争斗,都想要崔琰为己所用。

想到这,坐在崔琰旁侧的崔缨,百味杂陈,不禁与曹丕冷冷地对视了一眼。

难怪,那天红帐之外,他表现得如此喜出望外。

原来,她早已开始沦为他人的棋子。

“季珪客气,都是犬子之功。”

曹操向崔琰介绍起曹丕,曹丕坐在对席,立刻起身向崔琰施礼,仪态端正沉稳。

曹操的目光在两席间徘徊,崔缨忽然有种不祥的预感,只听他侃侃说道:

“令侄聪睿□□,饱读诗书,兼怀书艺禀赋,不逊同龄男子,颇有君之风采。吾观此女,体态虽羸弱,豪气堪雄,孤甚是喜爱。连日里,其与吾丕儿也甚是有缘,可惜犬子已有正室,不然就此定下婚约,与君同为一家,岂不美哉?”

听罢,崔缨不禁咋舌,却见曹丕只平静地看着他父亲。

乱世军阀之儿女,早就对交换利益的政治婚姻习以为常了吧?

见崔琰只微笑以应,曹操继续笑道:“孤另有次子名彰,虚长令侄三岁,已娶江东孙氏为妇;三子名植,与令侄同岁,尚未婚配,就此两家皆为姻亲,公意下如何?”

群臣欢笑,以为美谈。

崔缨吓得脸色发白!

没想到生死抉择来得如此之快!

突如其来的发问,却像是预谋已久,崔缨忐忑不安地望向叔父崔琰,心中充满恐惧。

一定不能与曹家联姻!一定不能按原本的历史轨迹发展!

拜托了,拜托了,摆脱那非自然死亡的厄运吧!摆脱那生来的诅咒吧!

“多谢司空抬爱,此女多年疏于礼教,怎可与司空贵子相配。”

崔琰声音听不出喜怒。

“欸——”曹操摆摆手,“公之门楣,乃冀州之首,公之兄女,与孤犬子自是相当,何计从前?”

崔琰分明也有些紧张,但他遥作一揖,再次婉拒:

“谢司空美意,小侄年幼,无才无德,实不能执箕帚于曹氏,入侍君子,外奉舅姑。”

曹操只好作惋叹状,关切地问道:“令侄幼孤,又多罹难,委实可怜,不知君日后有何打算?”

“家兄遗愿,实不可忘。吾定将其姐弟二人,视若己出。”

怎料他曹孟德沉吟片刻,竟改口说道:

“君方才也亲眼所见,此女博闻强识,口齿伶俐,对答如流,若加以深造,将来定贵不可言,……孤有意收此女入我曹家,躬自教导,其间随时可回贵府,不知君愿割爱否?”

崔缨震恐:什么!?我没听错吧?曹操要收我作养女?

认曹操作义父,跟与虎谋皮有何异!?

历史上崔氏有这段吗?如果没有,是意味着历史偏离轨道了吗?

可历史偏离了又能怎样呢?

曾经她沿着原先的历史死亡轨迹!

如今她却时刻要和死亡紧密相依!!

清河崔氏从不是一个虚名,在封建社会,地位出身就是要比谯沛曹氏尊贵,可乱世里曹家大权在握,把控朝野,哪管你清河崔氏是多高门阀。崔氏女一旦入了曹府,形同圈养之困兽,生死只在曹操一念间。

崔缨不敢去看那盛气凌人的当朝司空,只敢颤巍巍地抬头,看向叔父崔琰,他一时语塞,颇难为情。

好个曹孟德!好个曹阿瞒!先虚晃两招,步步紧逼,让崔家人最后无路可退!

崔缨一时哽咽,喉咙似灌铅般难受。

崔缨这才可悲地察觉,自己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话的余地。

毕竟,这里是曹营。

毕竟,她这条命,是曹家公子从鬼门关救下的。

她看向四周群臣,他们无不冷眼观望,并不以为奇事,曹丕等人的脸色,亦无多大变化。

只有她一人,恍若身处梦境。

她之于曹操并不要紧,她身后的至亲和家族之于曹操,十分要紧;她的过往之于曹操并不要紧,她展露的才技之于曹操,十分要紧;她的身份真假并不要紧,崔琰的亲口认证之于曹操,十分要紧。

今日,原是崔缨为了自证身份,使劲浑身解数,结果崭露头角,反将自己往虎穴里送去。她抬手摸了摸后颈,才发觉自己出了一身冷汗。

崔琰虽不敢直接拒绝,却很是敢露出不满的神情:“州牧府远在邺城,只怕这来回……会十分不便。”

“欸——”曹操再次摆手,“无妨,孤于邺城,自为君另造一府邸,君随大军归邺时,带上家眷即可。”

崔琰默然良久,终究缓缓起身,拜谢曹操:

“既如此,小侄今后,全赖曹公训诫教导了。”

帐中诸将纷纷起身行礼。

“恭贺司空,喜收义女!”

满帐的贺喜声,满帐的欢笑声,满帐的丝竹歌舞声,在崔缨听来都是那般刺耳,她几乎快要哭出来,却只能暗暗握紧拳头,将眼泪忍在眼眶里。

真的,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吗?

崔琰眼睛红红的,他看出了崔缨的极不情愿,可他也无可奈何,只能颤声说道:

“阿瓠……司空盛情,实不可却。汝……何不上前行跪拜礼?”

崔缨揪住裙摆,绝望地闭上眼睛,又努力睁开。她强作欢颜,恭敬起身,款款行至席央,叩首谢道:

“谢司空怜爱,缨儿,拜见义父——”

曹操喜逐颜开,亲自下台,拉她起身,他又举樽对站着的群臣说道:

“孤今日有三喜,一得崔公,二收义女,此间乐难陈,唯借杯觞,与诸君尽兴!”

众人皆笑,各回宴席,交杯碰盏,好不快活自在。

酒过数巡,曹操也喝得半醉半醒。

小崔缨捧脸坐在席侧,面无表情,独对满案珍馐,却无半分食欲,只觉笙乐聒噪,歌舞令人心烦。那一众文武幕僚,现下她只认得一个荀攸,还有那个鼎鼎大名的独眼将军夏侯惇。倏忽间,脑中浮过某个谋士的名字,可她的眼神忽又黯淡下去。

崔琰不动声色,在席上缄默良久,他端正肃穆的姿态,确实与此筵席格格不入。

他突然抬眸,发问道:

“不知司空所谓第三喜,是为何事?”

曹操正喝得眼饧耳热,他得意地跟崔琰炫耀道:“这第三喜,乃是孤昨案户籍所得。君不知,冀州新并,孤竟可得三十万众,此间真乃大州矣!”

众将士正要开怀大笑,崔琰却挥袖作怒,登时站起。

帐内顿时噤声,连歌舞也戛然而止。

崔琰长作一作揖,正色道:

“今天下分崩,九州离析,袁氏兄弟阋墙,互操干戈,冀州平民暴骨荒野者,不可胜数。公自矜功伐,未先布施仁政,移风易俗,慰问百姓,救黎民于水火之中,倒先查看起所纳甲兵及人口之数,此岂为鄙州士庶所望于明公哉?”

众人闻言,皆俯首失色。

曹操变了脸色,像是瞬间酒醒,连忙起身,向崔琰道歉。

“操失言矣……”

“明公所要致歉者,非为在下,乃冀州士宦黎庶,他们无不翘首以盼明公。大战未结,曹公狩猎南皮,大操盛宴,如此行事,恕在下不敢苟同也。”

曹操面露愧色,连连称是。

他与崔琰,好似齐宣王与孟轲。

汉末战争不断,人口显得尤其珍贵,冀州人口在曹操眼中,就是兵源,他早就垂涎已久了。曹操是枭雄,想的是吞并天下的“霸道”,一番不经意的话就暴露出了他的本性。可崔琰是大儒,想的都是治世之“王道”,他一番言辞就将曹操怼得哑口无言。

他们本非同路人,将来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

可小崔缨仍满是钦慕的眼光望着,这位敢于直谏的叔父,愈发觉其高风亮节。

乱世之中秉持操守,坚定自己心中理想之人,何其难得?

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人格巍巍,虽与日月争光,可矣。

后来,未及三更,曹操便早早收了宴席,亲自送别崔琰在内的文武幕僚。

崔缨与曹丕各归各帐,一夜无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