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汉魏风骨 > 第29章 雨亭(上)

汉魏风骨 第29章 雨亭(上)

作者:Ms林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10 04:24:28 来源:文学城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老庄箴言经久不衰。

自雨亭归来,崔缨当夜便开始打喷嚏、发热,于是她很快又像上回得流感一样,窝在榻上起不来了。

想她前世大学时代,每日饮食不规律,日日熬夜都不曾有过意外,偏到了这一世,免疫力下降了许多。看来这个世界的“雨”,是当真淋不得!

好在同样是流感,春天生的病却与冬季感染上的截然不同。不仅症状轻得多,身心也不十分难受,再有便是肯喝下难闻的汤药,因而,前后不过花了十日的时间,便得痊愈。

“吱呀——”女婢端着汤碗推门而出。

正值清晨,春雨初停,屋外阳光明媚,将室内映得一片锃亮。主院住着卞夫人及其躬亲抚养的曹家子女,自然要比别院更多仆婢侍奉,也更热闹的。

只是,崔缨光顾得将迷离的目光投向屋外美景了,哪还在意院中人影绰绰呢?

小曹冲就是在这时挤过人群,带着几个同龄的小公子,一同蹦进她的房间的。

崔缨一眼认得出的,便有十岁上下的孙姨娘次子公子彪、李氏小妾次子公子整,还有十岁不到的杜姨娘二子公子林、公子衮。

斗殴事件后,崔缨自知府中姊妹兄弟对她是无甚好感的,料想各房姨娘也会事后反复叮嘱自己子女,须离她这般危险的阿姊远些。于是卧病期间,除了卞夫人和曹丕曹植,并无旁人探望。这会突然冒出曹冲等人来,无疑让她颇感意外。

“见过崔姊姊!”

他们天真烂漫地笑着,将崔缨的床沿围了个严实,双手合拢,不知藏着什么玩意,眉眼相对,不敢吱声,甚至面露怯意,让崔缨不禁怀疑这是一场捉弄人的游戏。

可小曹冲笑容可掬,将手心捂着的东西放出,竟骤然飞出一只小灰蝶,其余几个公子手中,也依次放出翩翩而起的灰蝶。

“阿姊你瞧——冲儿和弟弟们给你捉了好多只胡蝶呢!”

小灰蝶们扑棱着轻盈的翅膀,绕着床幔转了几圈,有一只弱小的,竟飘飘然落在了皎皎的兔头上。

皎皎的红眼睛都呆住了。

崔缨惊喜不已,抚着小曹冲的二椎髻,柔声道:“小仓舒,谢谢你们为阿姊准备的礼物,蝶粉脏手,稍后须记得盥洗哦。”

“不脏不脏,”曹冲笑着摇摇头,“它们可是今年第一群来府园里觅花的蝶儿哩!阿姊,孟春已至,你要早些好起来哦,冲儿正想邀你同我们一起去扑蝶呢!阿姊身手敏捷,定能带我们几位兄弟捉到满园的胡蝶!”

“是啊是啊——”小公子们童稚而温馨的话语,霎时间拨动了崔缨的心弦,她笑得合不拢嘴,感动不已,连连应声。

这时,她分明看见,小曹冲脸上的笑容,比屋外春光还要灿烂几分。

……

病虽初愈,头脑还算清醒,于是曹冲等人走后,崔缨便坚持让随房的两个侍婢端一沓用缣帛抄录的《尚书》来看。

“记得向书阁的库吏说要‘古文尚书’,马融传本的。”

“唯。”

日过晌午。

正当崔缨全神贯注拈着兔毫短笔划注《尚书》时,屋外突然响起一阵从未听过的叩门声。

她目不离卷,反复说了两次“进”,但屋外仍拍个不停。侍婢们有事出去了,崔缨不耐烦地着履下榻,披衣出户。

说尚书,尚书到——

门外赫然站着的,不是别人,正是数十年后沐猴而冠的曹魏吏部尚书——何晏。

府前斗殴,恍在昨日。

崔缨眯着眼,警惕心一提而起:“你来作什么?”

何晏笑吟吟,也不应声,背着手,径直闯入房中,只顾往书橱处观望,十分无礼。此刻他身后似乎还藏着某物,看来真是来者不善。

“崔妹妹,病可大好啦?”

“劳烦挂念,早已无恙。”

崔缨沉着脸,站在槛边,与他遥遥对视,想看看他究竟又有何把戏。现今他脸上抓痕已愈合了大半,禁足初解,看起来心情还蛮不错,但仍少不了讨打的语气和神情。可十多日不见,何晏今日似有些不同。看半天崔缨才发觉——他今日衣着的颜色,竟罕见地素净起来……那么袖中藏着的,又会是什么呢?

屋内因这不速之客,气氛逐渐尴尬。

何晏翘着脑袋,有理有据地说道:“听闻崔妹妹自抄书后身体抱恙,大夫人特命我来探看一二。”

哼,借口奉卞夫人之令,实则是自己来的吧?

崔缨毫不客气地回道:“有话便说,恕不久候。”

何晏笑着撇撇嘴,将手中之物摇晃了两下,便向她甩来:“喏,还你——”

一沓卷曲的麻纸,还有几张扭得皱巴巴的。崔缨展开一看,正是先前被她混在《小戴礼记》和《女诫》里的《礼经》残卷!当时原想着,抄都抄了,不如一并交给卞夫人滥竽充数,没想到竟落到了何晏手中,还被他挑了出来。

“为何会在你手中?”崔缨冷汗涔涔。去岁曹营里,被曹操当众质疑书写字体的恐怖场景历历在目。

“还不知啊?”何晏若无其事地点点头,“大夫人早在数日前,便将你所抄文卷传阅全府,教众公子都向妹妹学习呢。”

崔缨倒吸一口凉气,只听何晏踱着步子,继续说道:“似真非真,似草非草,笔力虽弱,笔法却甚是奇妙。崔妹妹,纸上这些,果真是你手自笔录么?”

听着何晏前所未有的和睦语气,崔缨略略吃惊,旋即懂了他此番来意,于是淡漠地点头。

“那《小戴礼记》间夹的郑注,也是你随手抄上的吗?”

“是又怎么?”

“……”

忽有那么一瞬,何晏没有了往日傲慢的神情,他眉头舒展,认真地看着崔缨。而崔缨,好像从那双眼睛里,读出了敬佩。

当然,也可能是她自作多情。

可何晏真的咬牙说道:“我不信,除非你亲自写给我看!”

崔缨轻笑着,信手将手中的《尚书》递了过去:“这里便有新作的书记,你只管看喽。”

何晏即刻捧起缣帛,于案前坐下,双目不离。片刻后崔缨观其神色,便知何晏已心服。可他仍然切齿道:

“妹妹择书的眼光还须有所拔擢啊,……你拿的古文《尚书》,乃扶风马融所注,诚不若北海郑康成之注也。”

汉末,马融、郑玄两位经学大师,皆为古文《尚书》作注,实现了古今文《尚书》学的统一。马融师从班固,传经郑玄,所注《尚书》兼取先郑父子和贾逵之说,郑注《尚书》先前崔缨已在清河崔府读过,今日正是要一览马注风采。

“我若偏爱马家之注,又怎样呢?”

“舍山熊而取河鱼,不敢苟同也。”

看着何晏认真较劲的模样,崔缨忍俊不禁,倏而想起历史上何晏《论语》集解的贡献,不免起了兴致,便放下戒心,在对座缓缓坐下。

上回抄书抄花了眼,夹杂了几句郑注,竟都被何晏认出,如今单凭片段,他便能辨析马、郑《书》注。何晏实力,果不容小觑。那么,今日真正吸引何晏带着敬佩前来的,兴许并非是她的简体行楷。

如此,便无他虑,只管戏耍他便是了。

崔缨摇头晃脑,一本正经地拍掌笑道:

“我早将司空府中书阁藏书摸清,别的郑注经书倒还齐全,偏少了《论语》郑注,如此说来,前日平叔兄被罚注《论》时,参阅的定然只是马注喽?马注《论语》精确,扼其要义;郑注《论语》多臆测,言语繁琐。平叔兄今日,如何倒在人前称颂起马注不若郑注呢?怪哉,怪哉——”

何晏沉下脸:“‘郑学’自问世以来,便为儒林之潮,当今中原士子,莫不循风而影从。崔妹妹既出身清河崔氏,缘何不将令叔从师之述作奉为圭臬呢?”

“经学权威,不足道也,博采众家,有利无弊。”

何晏听罢,诧异不已,然而,他很快便又用先前那副挑衅的姿态,将自己装扮起来了。

“本朝历代鲜有女子嗜书,崔妹妹倒是十分怪异。”何晏眼里尽是不屑。

“学识无主,固可自取,怎该是你们男儿独占之物呢?”小崔缨单臂托头,故作姿态引他:“不过说起经注之事嘛……我崔缨倒也略知一二。”

“哦?”何晏果然竖起了好奇的双耳,作了个“请”的手势,“洗耳恭听。”

崔缨不紧不慢,用手指点着缣帛,侃侃而谈,大有向古人示威的意味:

“所谓《尚书》,即‘上古之书’,原只称《书》,有虞、夏、商、周四书之分,为史官所记之典、谟、训、诰、誓、命。秦人燔书,原本殆尽,逮及汉初,遂有博士伏生,口授传经,以隶书之,篇计二十有八,世称‘今文《尚书》’。武帝时,鲁恭王侵毁孔氏旧宅,于断壁中惊现籀文所撰《尚书》,孔氏十二世裔孔安国奉诏校定作传,世人因呼之为‘古文《尚书》’。古文较今文,约逾十有六篇……”

何晏听了,生怕被抢了似的,紧接上她的话:“然也!古今文之争,已逾百年。前汉田何《易经》,伏生《书经》,申培《诗经》,高堂生《礼经》,公羊、谷梁两家《春秋》,皆立今文经学之旌;及至光武中兴,更有桓潭、班固、贾逵、服虔、马融、郑众、许慎、郑玄等一众汉儒,重树古文经学之幡。”

崔缨挑眉笑:“今文经注虽微言大义,不免繁冗;古文经注则善训诂,崇古留韵,不尚空论浮词……”

白面虎得意洋洋地和声:“故而北海郑公,兼采今古文经,独创‘郑学’!郑氏《书》注面世,欧阳今文与大小夏侯之学,一时遂绝矣!”

“哈哈哈,平叔兄博通儒典,缨委实佩服。”

“崔妹妹对经学大况了如指掌,亦在晏意料之外。”

她和何晏都在假笑着,谁也不服谁。

二十一世纪,人们在《十三经注疏》里所能看到的《尚书》,乃是今文尚书与晋人伪古文尚书的合编。而那从孔子旧宅中获得的真古文尚书传本,早在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之时便已散佚。2008年战国《清华简》出土面世,其中《傅说之命》即证明了传世孔传本《尚书》系后人伪作。

如今能一睹古文《尚书》真容,于古文爱好者而言,简直是前世修来的福分!此外,又能在魏晋著名学者何晏少年时期与之论辩,谈起古今文之争,更由衷满足了崔缨这个穿越者的小小虚荣心!此间乐,妙不可言!

“不过呢,学问归学问——”何晏落落起身,振袖而立,“上回与崔妹妹在府前交恶,还不曾了结呢。”

“确实,还没完呢。”

崔缨敛起笑意,从匣子里取出一物,端送到何晏跟前。

“给我的?”

“对。”

崔缨莞尔:“这些生姜都是新取的,且摩按轻拭,如此反复三两回,早晚各一,疤痕不日即可消除。又或者,你将这蜜浆与鸡子一并灌入碗中,混合江米,制成膜片敷于脸上,亦有活血化瘀之效。记着了么?”

芦荟对于祛疤十分有助,可惜崔缨叫人寻遍了花圃也不曾找到,大约是这个时代尚未有此类物种。于是她便一早备下匣中物什,预备登门挑衅何晏时用。如今他不请自来,正当献此物假意讨好,以安其心,才好打日后的如意算盘。

何晏半信半疑:“十余日前我才与你动过手,你会那么好心?”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君子斗法有道,我崔缨也并非不讲理之人,先前打人是我不对,如今彼此既已释然,不若就此带过,还望平叔兄……日后莫在人前教缨儿难堪才是。”崔缨眨了眨眼,微笑道。

何晏听了,果然笑得嘴都歪了,他接过小匣,傲慢道:“这匣子本公子收便收下了,至于今后,还须看崔妹妹表现如何了。”

小崔缨暗暗哼笑一声。

“哦对了,崔妹妹,郑注《论语》自问世以来,书市版本参差,多有讹误,令叔乃是郑公门下高徒……不知令叔府中可有郑注原本?”

何晏向前,继续低声道:“崔妹妹,你可否取来,借与我几日?”

原来,这才是何晏今日所行的真正目的。

看来,卞夫人让何晏罚抄《论语》并作释,反倒成就了他。此时的何晏也还算有个读书人的模样,她便帮他这个忙又何妨?

“《论语》郑注并无原本,只有我叔父手录本,平叔兄若感兴趣,我自当为你借来。只是手录贵重,你须自己再抄一份。”

“应该的,应该的!”何晏抚掌而笑,爽快地答应了。

……

后来,何晏还主动跟崔缨聊起汉代经学其他大家,谈笑间,给人压迫感极强。

书生何晏与贵公子何晏,简直判若两人,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几番回合下来,崔缨可算知晓他的傲气从何而来了,也明白他受曹操宠爱的原因了。反观自己,又拿什么跟他们比呢?

崔缨顿时有些丧气,开始忧虑起日后与其文斗之事来。

何晏扬袖,作告别状:“儒学渊深,诚为当世治学修业之本。你一女子喜阅儒经,委实难得。受些圣人之训,早学妇规立身于世,也是极好。”

崔缨颇不以为然:“嚯!多谢平叔兄指教!可惜啦,我爱史书甚于经书,什么圣训妇规,都是你们男人给女人的绊索,我才不读它。”

何晏回头冷笑:“休要胡言。先贤绳墨之言,岂容你分说?”

崔缨朝何晏扮了个鬼脸,还耸耸肩:“先秦孔孟之道,及至汉室,已变滋味,沦为庙堂之人钳制民智之器,平叔兄难道还要自欺欺人么?”

何晏突然惊怒,他折返案前,反驳她道:“崔妹妹,你好生放肆,竟敢说出这番言语!你……你难道不知,儒学因秦而废,因汉而兴,此术独尊近四百年,固为安邦治民之正道吗?”

“儒术并不等同于儒学!”

意识到正与古人思想碰撞,崔缨亦冷笑回敬。

“平叔兄,你且细细思量——所谓三纲五常,不正是日常人伦?所谓天人感应,不正是儒教神学?人固以修身为本也。自董生罢黜百家始,儒学为皇权裹挟,早已有违孔孟教义,羁束人性。依我之见,汉世儒术不过权谋之术耳,愚民器物罢了,绝非纯粹的人伦之学。”

何晏气得脸一阵青一阵白,实在是有趣极了。他掰弄着手指跟小崔缨较劲,非要驳斥她那逆反之言,可念叨了半天,终究只愤懑地吐出一句:

“罢!罢!我不跟你一般见识,妇人妄言浅见,可恼!可恨!”

何晏拂袖转身,悻悻而去。

“平叔兄,慢走不送。”崔缨倚在门外,龇牙笑道。

何晏啊何晏,看来你我还真不是同路人,你可是后世闻名的玄学大家,趁着你还年幼,我这个小辈倒真想来挑战一下你。话不投机半句多,今日《尚书》论辩不过小试牛刀,好戏还在后头呢。

目送何晏远去,崔缨一回头,便见对面东偏房门口立着一人,正是双手交挽的曹植。

于是崔缨笑着上前搭话:“果不出四哥所料,我不去招惹他,他自会寻个由故再来找我。”

“看缨妹妹神色欢愉,想必此番收获颇多了?”

“哈哈,还行,算是对此人学识了解有了个大概。”

曹植哼笑:“何晏少以才秀知名,也算得上满腹经纶,学问积累绝不在我等曹氏兄弟之下,依目前阿缨水平,还真斗不过他。”

“嘿嘿,来日方长,你上回也说过,迎头痛击何晏自傲的才气,方可为诛心反击,等着瞧吧,我会在将来的论辩中取胜的!”

曹植笑得神秘,转身进屋去了。

崔缨回过神来,仍旧回自己房中,蹲下拾起何晏归还的《礼经》,锁眉凝思了片刻。

“来人。”

“在。”屋外侍婢应声而至。

“两位姊姊,你们记住,今后凡我遗弃的纸张与竹简,皆须浸入墨缸销毁。”

侍婢们相视不解,仍应命而行:“唯。”

被当众质疑书体的教训,她实不敢忘,幸亏此番何晏对书法不甚感兴趣。那拙劣的现代书艺,本就颇具“江湖风”,根本登不了大雅之堂,迟早会给她惹祸的。往后还是少写简体行楷为妙,莫作那狂妄自负、自矜其能的后世晚生。

其实古人,哪里就比不上现代人呢?

其实忘不掉的,怎么可能仅仅只是前世的书写习惯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